五年級語文輔導方法指導
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識字。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關(guān)系到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強弱。只有具備一定的識字量才能提高學習能力,拓寬知識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輔導方法指導,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五年級語文輔導方法指導
一、情景教學,為學生理解創(chuàng)設合理情景
情景教學就是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景,使學生能夠在相應情景中,對于知識有更好的了解。情景式教學通過相應情景的創(chuàng)設,解決了學生對于一些抽象或者有深度的理解困難的教學難題,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新教學,嘗試多種方式進行教學
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新時代,對于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十分出色,同時,對于一些守舊、古板、無聊的問題就會失去注意力,如果教師不能夠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對于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就無法在課堂上真正抓住學生的心,因此,創(chuàng)新教學對于教師來說既是一種考驗又是一種機遇,能夠促進教師能力的不斷提升,積極推進教學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
三、分層教學,根據(jù)層次進行區(qū)別教學
由于學生性格、學習方式、家庭背景上的差異,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理解、吸收以及運用能力上都有所差異。針對這種差異,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對學生進行有條理、有計劃、有組織的分層教學。這種教學并不是對水平較差的學生的歧視,而是希望通過這種分層次的教學,讓差學生“吃得好”,好學生“吃得飽”。讓全班學生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礎上有一個穩(wěn)步的提升,最終達到全班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達到共同進步的教學目的。
四、游戲教學,通過游戲激發(fā)學生興趣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教師要做的并不是扼制這種天性,而是順應這種天性,利用這種愛玩的天性,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投入到日常的學習中去。游戲教學就是利用學生對于游戲的興趣,將其結(jié)合到教學中去。通過相應的符合課程內(nèi)容的游戲,教師能夠達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等教學目的,最終幫助學生高效學習。
小學五年級語文常見說明方法
(1)舉例子。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法。
說明文中的舉事例的說明方法和議論文中的例證法,都可以起到使內(nèi)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區(qū)別。議論文中的事例,是用來證明觀點的,說明文的事例,是用來介紹知識的。
運用舉事例的說明方法說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適量性。
(2)分類別。將被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分類別是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的重要方法。
運用分類別方法要注意分類的標準,一次分類只能用同一個標準,以免產(chǎn)生重疊交叉的現(xiàn)象。這樣,每次分類只用一個標準,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質(zhì)需要分成幾點或幾個方面來說,也屬于分類別。
注意,運用分類別方法,所列舉的種類不能有遺漏。
(3)列數(shù)據(jù)。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采用列數(shù)據(jù)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shù)字,一定要準確無誤,不準確的數(shù)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shù)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jù),并力求近似。
(4)作比較。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jīng)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xiàn)出來。
在作比較的時候,可以是同類相比,也可以是異類相比,可以對事物進行“橫比”,也可以對事物進行“縱比”。
(5)畫圖表。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采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
小學五年級語文提高作文的方法
1、閱讀
古人云:“”寫盡八缸水,池塘染墨黑。博采眾家長,使得龍鳳飛“”博覽群書是培養(yǎng)孩子語文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
一定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中小學學生語文水平的主要手段。學生充滿興趣的課外閱讀對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作用,遠遠大于機械的寫作訓練。
語文成績好的孩子都是特別喜歡課外書。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方法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這樣的孩子在寫作上往往有巧妙的構(gòu)思、出新的用詞,在閱讀理解方面有獨特的見解,在說話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他們真的是見多識廣,一點也不比大人遜色。
堅持閱讀是培養(yǎng)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多讀一些文辭優(yōu)美、氣魄宏大的散文,對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幫助,比如《唐宋八大家文集》、《諾貝爾獎獲得者文集》、《讀者》、《人民文學》、《詩刊》雜志等對培養(yǎng)這些能力和素養(yǎng)都很有幫助。
這里需要強調(diào)一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yao讀名著讀經(jīng)典作品,培養(yǎng)孩子閱讀經(jīng)典與名著,閱讀習慣要從小引導,循序漸進。
不但要閱讀,而且要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2、背誦
背誦經(jīng)典文章、名篇佳句也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素養(yǎng)基本功之一,小學畢業(yè)孩子如果能背誦100首古今詩詞,25首白話詩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5篇精美的現(xiàn)代白話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1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那么,他的語文基本功就有些本錢啦。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3歲之前,讓孩子記誦大量的語言精華,那么,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基。
如果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jié)引導他們走向閱讀的海闊天空,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將來孩子就很難成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人。
小學五年級語文詞語積累方法
一、巧用組詞解新詞
一篇課文需要掌握的生字有10個左右,低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可能是8個左右。人教版教材課后沒有詞語表,而滬教版教材后有詳細的詞語表。這樣兩套教材存在的不同,導致了教人教版的老師需要自己根據(jù)生字來整理出詞語讓學生復習。
這其中往往會遇到某個字并不是以詞語的形式出現(xiàn)在課本里的,單獨一個生字,而這個生字既需要會認又要會寫。那么我建議:把這個生字與課本里的另一個生字組成詞語,這另一個生字也許不是本課里的,可以是前面學習的,也可以是后面即將學習到的。
最好以能夠在課文里出現(xiàn)的詞語為內(nèi)容讓孩子積累這個帶有生字的詞語。生字在詞語中,語境自然形成了,不僅記住了生字也能夠順帶著把詞語也記憶理解了,這樣目的就達到了。這樣構(gòu)成的生字類型的詞語(我暫且把它們歸類為因需要掌握生字而湊成的課本詞語),因為有可能是后面的課即將學習到的,那么教師應該不做為默寫必須要求掌握,而應該讓孩子們先以了解為目的。等到下一次上到那篇課文再次出現(xiàn)該詞語后,就需要認讀、理解并會寫了。
二、關(guān)鍵句里的關(guān)鍵詞
課文里常常有一些重要的句子,而構(gòu)成這些句子的詞語又大部分屬于相對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比如滬教版二年級上冊第39課《不懂就問》中“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念書的同學嚇呆了,課堂里霎時變得鴉雀無聲。”這句句子中的“搖頭晃腦”和“霎時”還有”鴉雀無聲“就是三個非常典型的重點詞語。教師教學時,需要特別提出來進行理解。理解的方法也不需要特別復雜,只要課堂引導后與學生對話即可。
例如:”搖頭晃腦“是寫教書先生念書時的樣子的詞語,誰能模仿一下?(生模仿)”搖頭晃腦“中的”頭“和”腦“是一對表示人體器官的詞語,我們還有類似的詞語,比如”張口結(jié)舌“”面紅耳赤“”目瞪口呆“,借機板書,讓學生朗讀并記憶即可。誰來讀讀這個句子,(生讀)哦,這個句子里有一個詞描寫了時間很短,是哪個?(生答:霎時)對了,這個詞就表示時間很短,表示時間短的詞語還有:頓時、立刻、剎那、轉(zhuǎn)瞬、瞬間……這些詞跟我讀一讀(生讀),誰來替換一下再讀讀這個句子。
(學生通過換詞讀體會語境和詞語含義)真好,大家都記住了。這個句子中還有一個表示一點聲兒也沒有的詞,它是……(生答:鴉雀無聲)對了,這個詞就表示一點聲兒也沒有。再讀一讀,對了記住這個詞是表示……(生答:一點聲音也沒有)學生通過這樣跟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不僅讀熟了這個句子讀出了感悟,還讀出了表達技巧:換詞來表達句子意思不變這個技巧,以后可以明白豐富的表達就是這樣來的。一種意思多種表達,就是我們教學時需要引導孩子們養(yǎng)成的積累詞語的好習慣。
小學語文說明文的教學方法
一、要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
閱讀說明文,首先要準確把握說明對象,區(qū)分事理說明文和事物說明文。說明對象,即文章說明的內(nèi)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zhì)、事物內(nèi)部或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把握說明對象可先從標題入手,如果并無標題,那還得認真閱讀文本?語段 ,逐段逐句排隊、梳理,找出說明對象。接著還要重點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內(nèi)在的本質(zhì)。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從標題著眼。有的標題在指出文章說明對象的同時,就指出其特征。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標題指出說明對象是“人民大會堂”,也指出其特征“雄偉”。
2、從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紹了有關(guān)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歸納小結(jié)。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這種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jié)構(gòu)堅固”和“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兩句,就點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形式優(yōu)美、結(jié)構(gòu)堅固、歷史悠久。
二、要理清結(jié)構(gòu),分析說明順序。
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并不復雜。常見的結(jié)構(gòu)形式有 “總?概括 ——分?具體 ”式、“總?概括 ——分?具體 ——總?概括 ”式、“分?具體 ——總?概括 ”式、并列式、遞進式等。例如,《蘇州園林》一文采用了“總——分”式結(jié)構(gòu)。常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那么,如何分析說明順序呢?
1、認清說明對象,分析說明順序。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了說明順序的選擇。有些事物內(nèi)部構(gòu)造比較復雜,通常按空間順序說明。例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主要采用空間順序介紹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 建筑 結(jié)構(gòu)。介紹事物各個階段的特點或制作過程,往往采用時間順序。
介紹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數(shù)采用邏輯順序,通常采用總分、主次、層進等方式,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因到結(jié)果、從概述到具體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例如《死海不死》兩部分之間有一個由結(jié)果到原因的內(nèi)在的邏輯順序。
2、把握語言標志,“讀”出說明順序。例如,時間順序多用表時間變化的詞語,空間順序多用表方位的詞語,邏輯順序多用表邏輯層次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等。
三、要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為了說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作詮釋、配圖表等。此外還要深入地理解說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恰當,可以使陌生的事物變?yōu)槭煜ぃ橄蟮氖吕碜優(yōu)榫唧w,復雜的過程變?yōu)楹唵?,更易于讓讀者了解和接受。
籠統(tǒng)地說,列數(shù)字能給人確切、具體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舉例子能反映一般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下定義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產(chǎn)生一個明確的概念;分類別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達效果;作比較能使原先難說清的事物變得淺顯易懂,鮮明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