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国产手机在线观看,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的使用方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

學習啦>學習方法>初中學習方法>初二學習方法>八年級歷史>

八年級歷史復習提綱

時間: 於寶1274 分享

  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但對于近代中國來說,新中國成立無疑是最令人振奮的歷史事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a href='http://cites-gn.com.cn/xuexifangfa/chuer/' target='_blank'>八年級歷史復習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歷史復習提綱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主要內容:討論新中國成立問題。

  (二)會議決定內容:

 ?、俪闪⒅腥A人民共和國,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跁h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鄹谋逼綖楸本鳛樾轮袊氖锥?

 ?、芤晕逍羌t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采用公元紀年;

  ⑤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

  (三)意義: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二、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意義:(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中國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國際)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獲得統(tǒng)一,各民族實現(xiàn)了大團結。(阿沛﹒阿旺晉美)

  第2課 抗美援朝

  (1950.10-1953.7)

  一、抗美援朝 保家衛(wèi)國(重點)

  (一)背景:1950年6月朝鮮內戰(zhàn)爆發(fā),美國侵略朝鮮。美國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東北邊境城市。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

  (二)原因:

  ①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了中國的安全(根本原因)。

 ?、诔r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直接原因)。

  (三)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

  (四)中國司令員:彭德懷 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 著名戰(zhàn)役:上甘嶺戰(zhàn)役

  戰(zhàn)斗英雄代表:邱少云、黃繼光(最可愛的人)

  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英雄革命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保家衛(wèi)國、不怕犧牲、英勇善戰(zhàn)的大無畏精神。

  抗美援朝的意義:抗美援朝的勝利,(對內)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環(huán)境。(對外)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土地改革(重點)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一)背景: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qū)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土地是貧農雇農的二、三十倍。

  (二)土地改革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fā)展;

  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三)法律依據(jù):1950年中央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四)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五)目的:①解放農村生產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為新中國工業(yè)化開辟道路;②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

  二、土地改革的意義:(重點)

 ?、偻恋馗母锏耐瓿?,摧毀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谵r民翻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凼谷嗣裾嗟玫届柟?,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苻r業(yè)生產迅速恢復和發(fā)展,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第4課 工業(yè)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重點)

  (一)背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基本得到恢復,但是我國工業(yè)水平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

  (二)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三)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現(xiàn)代化和國防現(xiàn)代化的基礎。相應的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輕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相應地培養(yǎng)建設人才。

  (四)“一五”計劃成果:

 ?、侔吧戒撹F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

  ②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

 ?、凵蜿枡C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④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

 ?、荽ú?、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五)一五計劃完成的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9月) 召開地點:北京 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憲法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3、憲法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選舉主席、副主席等。

  4、重要標志: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

  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第5課 三大改造(1953-1956年)(重點)

  一、農業(yè)、手工業(yè)合作化

  (一)農業(yè)合作化

  1.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yè)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yè)化的建設的需要。

  2.農業(yè)合作化的方式:國家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3.農業(yè)合作化的完成:1956年。

  (二)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0%的個體手工業(yè)者參加了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

  二、公私合營

  (一)原因:私營工商業(yè)不利于國計民生。一些私營工商業(yè)主為了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

  (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的方式:公私合營(即公私雙方共同經營)。

  贖買政策: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xiàn)了和平過渡)。

  三、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重點)

  內容: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一)中共八大(1956年)——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

  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成先進的工業(yè)國。

  (二)失誤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建設社會主義的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失誤的本質: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guī)律。也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

  3.調整失誤:①1961年開始實施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962年,七千人大會,比較系統(tǒng)的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以來的經濟建設工作的基本經驗教訓,推動國民經濟全面調整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1966-1976年)

  兩大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標志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②1976年10月,粉碎標志著結束。

  的不良影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壞,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三、建設成就

  (一)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前)的主要成就:

 ?、傥錆h、包頭兩大鋼鐵基地。

 ?、诖髴c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國實現(xiàn)原油及石油產品全部自給。

  ③新興的電子工業(yè)、原子能工業(yè)、航天工業(yè)從無到有的發(fā)展起來。

 ?、芙煌ǚ矫嫘藿颂m新、蘭青、包蘭等鐵路。

 ?、菸覈紫韧瓿闪巳斯ず铣山Y晶牛胰島素,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

  社會主義建設模范人物:(重點)

  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

  黨的好干部——焦裕祿

  解放軍的好戰(zhàn)士——雷鋒

  (二)期間的科技成就:

  ①1967年6月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個氫彈。

 ?、?970年4月我國成功發(fā)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

 ?、?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重點)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北京)

  (一)背景:①兩個凡是“引起全國上下不滿;②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二)會議內容:

  ①思想上,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谡紊?,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劢M織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

  (三)會議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二、撥亂反正

 ?、?980年,中共中央撤銷對“”中強加給劉少奇的各種罪名,恢復劉少奇的名譽,使建國以來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

  第8課 經濟體制的改革

  一、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重點)

  (一)改革先從農村開始。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方式)。

  影響:激發(fā)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yè)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二)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

  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城市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yè)改革(經濟體制改革)。

  2.改革的內容:

 ?、偎兄粕希喊言瓉韱我坏墓兄平洕?,發(fā)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谡箨P系上:對國企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yè)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

 ?、鄯峙浞绞缴希簩嵭邪磩诜峙錇橹?,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環(huán)節(jié):增強企業(yè)活力。

  4.改革的影響:大大調動了企業(yè)、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yè)的活力。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點)

  (一)過程:

 ?、?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二)意義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有利于實現(xiàn)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穩(wěn)定高速增長,對現(xiàn)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第9課 對外開放(重點)

  一、經濟特區(qū)的建立

  (一)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二)最早經濟特區(qū)的設立:1980年;廣東、福建兩省。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三)含義:在設立經濟特區(qū)的地方,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允許外國企業(yè)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并在進出口、減免稅等方面提供優(yōu)惠條件。

  (四)深圳地位:成為經濟特區(qū)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五)作用:設立經濟特區(qū),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fā)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對外領域的擴大

  (一)過程

 ?、?984年,中國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等14個沿海城市;

  ②1985年,中國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和環(huán)渤海地區(qū)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988年,海南島經濟特區(qū)建立;

 ?、?990年,上海浦東開發(fā)區(qū)成立;

 ?、?992年,開放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滿洲里等陸地邊境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和昆明、烏魯木齊等內地省會和自治區(qū)首府;

  ⑥2010年,增設喀什為經濟特區(qū)。

  (二)格局

  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

  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三)意義

  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間:2001年)

  意義: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點)

  一、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

  (二)實行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又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三)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四)1987年,中共十三大,鄧小平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五)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

  1.內容: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要抓住時機,發(fā)展自己,關鍵是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2.意義: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意義]:此后,我國加快了發(fā)展步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七)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鄧小平理論的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意義: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

  二、中共十六大(2002年)把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首次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三、中共十八大(2007年)把胡錦濤的科學發(fā)展觀確立黨的指導思想。

  四、中共十八大(2012年)[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五、中共十九大(時間:2017年)

  1.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

  2.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3.歷史地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第11課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重點)

  一、中國夢宏偉藍圖

  (一)提出:2012年11月 習近平提出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基本:國家富強(前提)、民族振興(核心)、人民幸福(根本)。

  (三)實現(xiàn)途徑:走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四)“兩個一百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一)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二)影響: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三、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一)科學判斷: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yōu)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tài)。

  (二)應對舉措

  1.創(chuàng)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優(yōu)化升級產業(yè)結構,積極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

  2.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3.影響:使中國在實現(xiàn)國家重大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fā)事件、戰(zhàn)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原因:中國綜合國力強大)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tǒng)

  第12課民族大團結

  一、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一)含義: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在自治區(qū)域內,由當?shù)孛褡瀹敿易鲋?,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p>

  (二)地位: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三)實施: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5個省級民族自治區(qū)。

  (四)意義:

 ?、袤w現(xiàn)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shù)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

 ?、趯S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tǒng)一和促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蹫閷崿F(xiàn)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共同繁榮發(fā)展

  1.措施:因地制宜、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

  2.國家采取許多優(yōu)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經濟建設。

  3.各民族也根據(jù)本民族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發(fā)展經濟,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shù)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4.國家重視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

  5.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fā),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加快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極大地帶動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孔繁森)

  6.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qū)的聯(lián)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

  第13課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一、“一國兩制”的構想

  (一)提出: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鄧小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二):在祖國統(tǒng)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和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三)地位:“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基本方針。

  二、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一)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

  (二)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

  (三)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一、推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一)對臺政策

 ?、傩轮袊闪⒁院螅h和政府明確提出要解放合灣;

 ?、?0世紀50年代中期,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

 ?、鄹母镩_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二)兩岸交往的史實

  1.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

  2.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兩岸關系發(fā)生歷史性的變化。

  3.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

  4.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海峽兩岸關系的發(fā)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了發(fā)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八項主張。

  6.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訪問中國大陸,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fā)展。

  7.2015年11月,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xié)議,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重點)

  第15課鋼鐵長城

  一、陸、海、空軍的建設

  (一)陸軍:陸軍的現(xiàn)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fā)展成多兵種的現(xiàn)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

  (二)海軍

  1.部隊建設:

 ?、傩轮袊闪⑶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qū)海軍建立。

 ?、谌笈炾牐盒轮袊闪⒑?,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

  2.裝備建設: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后又陸續(xù)裝備了我國自己制造的核潛艇。

  3.兵種建設

 ?、?0世紀90年代以后,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zhàn)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逐步擴大。

  ②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三)空軍:

  1.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空軍剛誕生,就面臨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考驗。

  2.人民空軍建立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后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改革開放以來,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xiàn)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wèi)祖國領空的鋼鐵衛(wèi)士。

  二、導彈部隊的發(fā)展

  1.組建: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更名為火箭軍。

  2.任務:是中國戰(zhàn)略威懾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擊和常規(guī)導彈精確打擊任務。

  3.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guī)導彈部隊、作戰(zhàn)保障部隊等組成。

  三、新時代強軍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2.強軍改革:調整組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zhàn)略支援部隊五大軍種。成立了東部戰(zhàn)區(qū)、南部戰(zhàn)區(qū)、西部戰(zhàn)區(qū)、北部戰(zhàn)區(qū)、中部戰(zhàn)區(qū),構建軍隊聯(lián)合作戰(zhàn)體系。

  3.指揮體系:形成軍委管總、戰(zhàn)區(qū)主戰(zhàn)、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xiàn)革命性重塑。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重點)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一)外交政策

  1.新中國建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2)推廣:1954年,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一)萬隆會議的召開

  1.召開: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

  2.地位: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3.方針: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4.影響: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第17課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重點)

  一、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一)史實:1971年10月,第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二)影響: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中美、中日建交

  (一)中美建交

  1.背景

  ①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tài)長達20多年。

 ?、陔S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中美關系出現(xiàn)了轉機。

  2.建交過程:

 ?、?971年7月,基辛格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

 ?、?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fā)表了《聯(lián)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p>

 ?、?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二)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三)影響: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出現(xiàn)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全方位外交。

  三、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后,繼續(xù)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

  四、外交策略

  1.中國注重改善和發(fā)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注重加強同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力爭中美、中日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逐步實現(xiàn)中蘇關系正?;?,積極發(fā)展與歐盟國家的關系。

  2.積極發(fā)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3.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lián)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qū)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4.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huán)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五、外交成果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中國已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多次舉辦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

  一、“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兩彈一星

  1.成就:

 ?、僭訌?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趯?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zhàn)的導彈。

 ?、蹥鋸?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衛(wèi)星: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

  2.影響∶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二)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fā)射成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2.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xiàn)了太空行走。

  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重點)

  (一)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獲得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特等發(fā)明獎的獲得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影響: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

  3.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fā)現(xiàn)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三、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改革開放前

  1.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等領域取得累累碩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

  3.改革開放后:2012年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一)概況: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wěn)定人民生活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22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