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盤點
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領域內(nèi)最重要的獎項。步入十月,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如約而至,中國有哪些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呢?小編整理了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盤點,歡迎參考借鑒。
↓↓↓點擊獲取“諾貝爾獎”相關內(nèi)容↓↓↓
★★諾貝爾獎有哪些獎項★★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盤點
1、諾貝爾物理學,楊振寧
(安徽合肥出生,早年外出留學,1964年加入美籍,2017年95歲的楊振寧恢復國籍),諾貝爾獎獲得時間在1957年,而此時的護照仍舊是“中華民國的護照”,參加學術(shù)多有不便?;蛟S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究竟是否算在內(nèi),自行判斷。
楊振寧先生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一直都有一顆中國心,始終在為中國物理學做奉獻。
楊振寧和錢學森關系很好,并且和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也是親密摯友。他們不僅在學術(shù)上有諸多交流,且楊振寧還在生活和工作上對鄧稼先有諸多幫助。在鄧稼先遭到困難的時候,楊振寧老先生還積極發(fā)聲堅決支持鄧老。
對此,鄧老的夫人許鹿希也曾經(jīng)說過:“他們之間的情義堪比戰(zhàn)友和親兄弟?!?/p>
楊振寧的確沒有和錢學森一起在中國最危險的時候回國,但這并非是他的本意。當年楊振寧先生有過回國的念頭,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沒有同意。
錢學森老先生是做應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導彈,是新中國最最迫切需要的東西。
但是楊振寧先生不一樣,楊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當時的中國國內(nèi)很難馬上發(fā)光發(fā)熱。因此當時大家的意見都是,希望他繼續(xù)留在國外發(fā)揮作用。
也正因為如此,楊振寧先生才接受了這一建議,繼續(xù)留在國外做研究。
要知道,當時的新中國極度孱弱,西方有些國家個別政客甚至會直接罵中國人是黃禍、黃皮豬、垃圾人種。所以有些國際科學交流學術(shù)會議或場合,總是特別排斥中國科學家,這十分不利于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而楊振寧先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學界積累的人脈和影響,積極在國外活動,說服各個國際學術(shù)研究交流組織,幫助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交流。楊振寧先生的努力,觸動了很多國家的科學家,他們紛紛站出來幫助中國科學家,為中國打開了學術(shù)交流的大門。
并且,楊振寧先生留在在美國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質(zhì)和“給美國人造導彈”沒有任何直接關系。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時間內(nèi)不可能作為任何武器應用,并且這些學術(shù)成果,楊振寧先生都印在腦子里,帶回了中國。
1971年,楊振寧開始回到中國旅居并開展物理學教育以及講座。七十年代的中國并非像今天一樣富足,而是依舊十分貧窮落后,很多家庭都吃不飽飯,還有數(shù)億人在溫飽線上掙扎。
由于當時國內(nèi)局勢和經(jīng)濟形勢依然很不樂觀,所以物理學科研條件和物理學科知識儲備十分短缺,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是一片空白。
因此,楊振寧回到中國旅居后,把自己的家產(chǎn)都捐給了國家,然后全身心地投入了搭建前沿物理學教育體系的工作當中。
按照美國物理學界的權(quán)威評價,楊振寧是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學全才。
另外,楊振寧還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The first Chinese to win the Nobel prize,而且是在1957年,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這件事的意義也絕不亞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為什么?
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國的科研水平和條件都不如別人,可鄧稼先卻站出來說“中國人也可以造原子彈”,而與此同時,楊振寧也站出來說,“中國人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所以,這給中國人帶來的精神沖擊是突破性的,是中國年輕一代科學人信心的基礎性支撐。
實際上,楊振寧自己也曾多次在許多場合表示,他取得諾貝爾獎的最大意義,就是幫助克服了中國人覺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但是,他給年輕一代帶來的還不僅僅是信心。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chuàng)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fā)起成立“與中國學術(shù)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
1983年12月28日,楊振寧向鄧小平建議:“國外認為,搞軟件15—18歲較有利?!庇纱耍拼笊倌臧嘣O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yè)。
1984—1986年,楊振寧倡議的“億利達青少年發(fā)明獎”?!皡墙⌒畚锢愍劇焙汀瓣愂】h數(shù)學獎”相繼成立。
1997年,在楊振寧建議下,清華大學決定根據(jù)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jīng)驗,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于引進人才和培養(yǎng)學生。
2003年底,楊振寧回北京定居。清華大學蓋了三幢“大師邸”,一幢給楊振寧,一幢給姚期志,一幢給林家翹,姚和林都是楊振寧勸回來的。
楊振寧如今盡管已經(jīng)90多歲,卻依然會給本科生上課,用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啟發(fā)指引著這些中國科學界的未來人才。
所以,楊振寧不僅科學成績令世界矚目,他給我們國家?guī)淼呢暙I也同樣是巨大的,其中很多都是改變中國明天的寶貴資源。
他,獨自一人把清華大學的冷原子凝聚態(tài)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幾十年。
他,義務參與建設了中國六十多個一流的物理實驗室。
他,全身心投入了中國物理學的教學工作,開展諸多免費講座交流和實驗指導?!湾X學森、鄧稼先、于敏一樣,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偉大科學家。
2、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莫言
本名管謨業(yè),生于山東高密。公認的“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最早發(fā)現(xiàn)我有一點文學才能的,是一個姓張的高個子老師。那是我在村中小學讀三年級的時候。因為自理生活的能力很差,又加上學時年齡較小,母親給我縫的還是開襠褲。為此,常遭到同學的嘲笑。有一個名叫郭蘭花的女生,特別愿意看男生往我褲襠里塞東西。她自己不好意思動手,就鼓勵那些男生折騰我。男生折騰我時她笑得點頭哈腰,臉紅得像雞冠子似的。后來,這個那時大概剛從鄉(xiāng)村師范畢業(yè)、年輕力壯、衣冠潔凈、身上散發(fā)著好聞的肥皂氣味的高個子張老師來了,他嚴厲地制止了往我褲子里塞東西的流氓行為。他教我們語文,是我們的班主任。他的臉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長,很兇。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課堂上訓我,我不知不覺中竟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氣,罵道:"你這熊孩子,怎么能隨地小便呢?"我哭著說:"老師,我不是故意的……"有一次,他讓我到講臺上去念一篇大概是寫井岡山上毛竹的課文,念到生氣蓬勃的竹筍沖破重重壓力鉆出地面時,課堂上響起笑聲。先是女生哧哧的低笑,然后是男生放肆的大笑。那個當時就十七歲的、隔年就嫁給我一個堂哥成了我嫂子的趙玉英笑得據(jù)說連褲子都尿了。張老師起先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訓斥大家:"你們笑什么?!"待他低頭看了看我,便咧咧嘴,說:"別念了,下去吧!"我說:"老師,我還沒念完呢。"因為我念課文是全班第一流利,難得有次露臉的機會,實在是舍不得下去。張老師一把就將我推下去了。我堂嫂趙玉英后來還經(jīng)常取笑我,她摹仿著我的腔調(diào)說:春風滋潤了空氣,太陽曬暖了大地,尖尖的竹筍便鉆出了地面……
張老師到我家去做家訪,建議母親給我縫上褲襠。我母親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議??p上褲襠后,因為經(jīng)常把腰帶結(jié)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話。后來,大哥把一條牙環(huán)壞了的洋腰帶送我,結(jié)果出丑更多。一是六一兒童節(jié)在全校大會上背誦課文時掉了褲子,引得眾人大嘩;二是我到辦公室去給張老師送作業(yè),那個與張老師坐對面的姓尚的女老師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我說不打,她非要打,張老師也要我打,我只好打,一打,褲子就掉了。那時我穿的是笨褲子,一掉就到了腳脖子。尚老師笑得前仰后合,說張老師你這個愛徒原來是個小流氓……
在我短暫的學校生活中,腰帶和褲襠始終是個惱人的問題。大概是上四年級的時候,我寫了一篇關于五一勞動節(jié)學校開運動會的作文,張老師大為贊賞。后來我又寫了許多作文,都被老師拿到課堂上念,有的還抄到學校的黑板報上,有一篇還被附近的中學拿去當作范文學習。有了這樣的成績,我的腰帶和褲襠問題也就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問題。
后來我當了兵,提了干,探家時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級時的作文簿,那上邊有張老師用紅筆寫下的大段批語,很是感人。因為"",我與張老師鬧翻了臉。我被開除回家,碰到張老師就低頭躲過,心里冷若冰霜。重讀那些批語,心中很是感慨,不由得恨""斷送了我的錦繡前程。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來,沒準還能被將來的什么館收購了去呢。
輟學當了放牛娃后,經(jīng)常憶起寫作文的輝煌。村里有一個被遣返回家勞改的"右派",他是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的畢業(yè)生,當過中學語文教師。我們是一個生產(chǎn)隊,經(jīng)常在一起勞動。他給我灌輸了許多關于作家和小說的知識。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選進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鄉(xiāng)自帶高級水啦,什么作家讀高中時就攢了稿費三萬元啦,什么有一個子作家坐在火車上見到他的情人在鐵道邊上行走,就奮不顧身地跳下去,結(jié)果把腿摔斷了……他幫我編織著作家夢。我問他:"叔,只要能寫出一本書,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他說:"豈止是不用放牛!"然后他就給我講了丁玲的一本書主義,講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頓吃餃子的事。大概從那時起,我就夢想著當一個作家了。別的不說,那一天三頓吃餃子,實在是太誘人了。
1973年,我跟著村里人去昌邑縣挖膠萊河。冰天雪地,三個縣的幾十萬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紅旗獵獵,指揮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著湖南民歌《瀏陽河》,那情那景真讓我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寫小說。挖完河回家,臉上蛻去一層皮,自覺有點脫胎換骨的意思。跟母親要了五毛錢,去供銷社買了一瓶墨水,一個筆記本,趴在炕上,就開始寫。書名就叫《膠萊河畔》。第一行字是黑體,引用毛澤東的話: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第一章的回目也緊跟著有了:元宵節(jié)支部開大會,老地主陰謀斷馬腿。故事是這樣的:元宵節(jié)那天早晨,民兵連長趙紅衛(wèi)吃了兩個地瓜,喝了兩碗紅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隊部開會,研究挖膠萊河的問題。他站在毛主席像前,默默地念叨著:毛主席呀毛主席,您是我們貧下中農(nóng)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念完了一想,其實紅太陽并不熱烈,正午時刻的白太陽那才叫厲害呢。正胡思亂想著,開會的人到了。老支書宣布開會,首先學毛主席語錄,然后傳達公社革委會關于挖河的決定。婦女隊長鐵姑娘高紅英請戰(zhàn),老支書不答應,高紅英要去找公社革委會馬主任。高紅英與趙紅衛(wèi)是戀愛對象,兩家老人想讓他們結(jié)婚,他們說:為了挖好膠萊河,再把婚期推三年。這一邊在開會,那一邊陰暗的角落里,一個老地主磨刀霍霍,想把生產(chǎn)隊里那匹棗紅馬的后腿砍斷,破壞挖膠萊河,破壞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這部小說寫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也記不清了。如果說我的小說處女作,這篇應該是。
后來當了兵,吃飽了穿暖了,作家夢就愈做愈猖狂。1978年,我在黃縣站崗時,寫了一篇《媽媽的故事》。寫一個地主的女兒(媽媽)愛上了八路軍的武工隊長,離家出走,最后帶著隊伍殺回來,打死了自己當漢奸的爹,但""中"媽媽"卻因為家庭出身地主被斗爭而死。這篇小說寄給《解放軍文藝》,當我天天盼著稿費來了買手表時,稿子卻被退了回來。后來又寫了一個話劇《離婚》,寫與""斗爭的事。又寄給《解放軍文藝》。當我盼望著稿費來了買塊手表時,稿子又被退了回來。但這次文藝社的編輯用鋼筆給我寫了退稿信,那瀟灑的字體至今還在我的腦海里搖頭擺尾。信的大意是:刊物版面有限,像這樣的大型話劇,最好能寄給出版社或是劇院。信的落款處還蓋上了一個鮮紅的公章。我把這封信給教導員看了,他拍著我的肩膀說:"行啊,小伙子,折騰得解放軍文藝社都不敢發(fā)表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諷刺我還是夸獎我。
后來我調(diào)到保定,為了解決提干問題,當了政治教員。因基礎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書。文學的事就暫時放下了。一年后,我把那幾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課不用拿講稿了,文學夢便死灰復燃。我寫了許多,專找那些地區(qū)級的小刊物投寄。終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說《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蓮池》發(fā)表了。
3、2015年諾貝爾醫(yī)學獎,屠呦呦
因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青蒿素”而榮獲諾貝爾醫(yī)學獎。難得的是,屠呦呦是從傳統(tǒng)的中藥方出發(fā),不斷篩選考證,用現(xiàn)代化學提煉手段分離、提純組分,從而獲得了抗瘧的高效藥——青蒿素。
無論從中醫(yī)傳承方面還是實際醫(yī)學成就方面都當之無愧。相較于文學獎項與和平獎濃厚的政治因素,醫(yī)學獎更令人信服。
作為中國著名的藥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相信許多人對“屠呦呦”這個名字并不陌生。
她最重大的貢獻就在于發(fā)現(xiàn)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方法,相應的科研成果,是抗擊瘧疾的良藥,拯救了全球億萬人的性命,今年年初還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與居里夫人、愛因斯坦、阿蘭·圖靈這三位杰出的科學家并列。
而此次取得的科研進展,在于攻克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chǎn)生抗藥性的技術(shù)難關。屠呦呦及其團隊經(jīng)過多年攻堅已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問題的可行治療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癥”、“傳統(tǒng)中醫(y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進展,獲國內(nèi)外權(quán)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這則消息,將我們的目光再度拉回到了那些真正為人類進步默默付出的人,和一些流量巨星相比,他們或許沒有那么多的粉絲,也沒有那么高的熱度,卻詮釋了“脊梁”二字的含義。尤其是屠呦呦,這位獲獎無數(shù)卻始終低調(diào)的中國老太太,在埋頭苦干的無言中,為挽救寶貴的生命而努力并奉獻著。
她的故事,才最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
4、高錕
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國上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并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獲頒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5、錢永健
1952年2月1日出生于美國紐約,祖籍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6、高行健
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中國江西贛州。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并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作家。
7、崔琦
1939年2月28日出生于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xiàn)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8、朱棣文
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9、李遠哲
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臺灣省新竹市。1986年,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10、丁肇中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
11、李政道
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國上海。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fā)現(xiàn)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2、賽珍珠
賽珍珠其實不算是正統(tǒng)的中國人,而是美國人,但她在中國生活多年,所以也提一提她。賽珍珠出生于1892年6月26日在弗吉尼亞州西部,4個月后,隨傳教士父母來到中國。先后在鎮(zhèn)江、宿州、南京、廬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鎮(zhèn)江生活了18年,她在鎮(zhèn)江經(jīng)歷了她人生的早期歲月,因此她稱鎮(zhèn)江是她的“中國故鄉(xiāng)”。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唯一一個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