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與藥為話題議論文精彩例文
以病與藥為話題議論文精彩例文
病 和 藥 這兩個字既有其基本含義,也有其豐富的比喻義。身體有病,就要診治、服藥。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以病與藥為話題議論文怎么寫吧,歡迎閱讀!
以病與藥為話題議論文篇一
有病就得吃藥,這已成了一條定理,當然,有了病,吃藥固然重要,然而,藥的成分與吃藥的時機、方式也同樣深深地影響著療效。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一代雄才,一統(tǒng)天下之后,吃錯了李斯的“藥”——焚書坑儒、嚴刑苛法,引起了天下的不滿,為秦朝的迅速滅亡埋下了伏筆。李斯之意本是更好禁錮思想,維護封建統(tǒng)治,但藥的成分不對,不但治不了病,反而傷害了身體。
反觀商鞅變法,他針對秦國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對癥下藥,最終使秦國走上了富強之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正是由于“藥”的成分好壞所導致的。因此,對于病癥,就需要拿捏得到位,開出一份好藥方。
同樣,吃“藥”的時機也至關重要。蔡桓公諱疾忌醫(yī),一再拒絕扁鵲為他治病,等到病入膏肓之時,連神醫(yī)也回天乏術了。面對“疾病”,我們將其消滅于萌芽之中。
周厲王橫暴專橫,竟下令禁止臣民評說朝政,導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舉最終導致國人暴動,厲王最終被殺。其實,周厲王的臣子曾上書厲王,請求取消這一荒.唐的做法,可為時已晚矣!周厲王用“藥”時機太晚,最終落下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除了藥的成分和用藥的時機、用藥的方式也需要講究。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這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古訓難道真的正確嗎?為什么良藥一定苦口呢?忠言一定要逆耳呢?我看未必,良藥和忠言,如果都有一層美麗的糧衣片,這將更利于病者。
唐太宗時期賢相魏征,敢于直諫,屢屢觸怒龍顏。“會當殺此田舍翁。”這是太宗的一時氣話,但也可以從此看出太宗動了殺機。所幸的是太宗是明君,更有一個好王后。面對皇帝的怨氣,王后婉言相勸,魏征才得以保全。倘若換了別人,魏征早就身首異處了,而魏征,最多得個“死諫”的稱號,于國失了人才,于個人送了性命 ,于君王則背了個昏君的罪名。如果下“藥”的方式和緩委婉,“藥”喝下去的機率大得多。這樣,才是用“藥”的最佳方式。
面對“疾病”,我們用“藥”應該是選擇正確的成分,有利的時機恰當?shù)姆绞剑挥羞@樣,“疾病”才會好得更快,更徹底。
以病與藥為話題議論文篇二
生物老師告訴我們,人體有三道防線,就好像三道城墻。我估摸著這仨防線上的將領就好像那派出所里的警察一樣,抽煙喝酒打麻將,有瀆職之嫌疑。所以那病毒就像溜門撬鎖的小偷一樣,粉墨登場,大行其道了。人就不免得病,感冒發(fā)燒腰酸腿疼拉傷大腿。得了病,總不能躺在床上等死吧?所以就得吃藥,吃藥這碼事,痛并快樂著。
明代有個小伙子呂坤,也是先天不足,體弱多病,不免吃藥。在病榻上躺著,看不了電視打不了電腦游戲,只剩思考了。于是,他愛上了思考,成了一個愛思考的好孩子。思考多了自然要寫出來顯擺顯擺。于是他寫了一個《呻吟語》。這本書寫得很有道理,能不有道理嗎?病了那么久,只要不是老黃瓜涂綠漆裝嫩,都成哲學家了。呂坤在書的序里寫:“《語曰》:三折肱,成良醫(yī),吾乃九折臂矣!”意思是說他現(xiàn)在啊,別人穿高跟鞋往他腳上一踩,他馬上就知道形成了5平方厘米的瘀傷,11毫米的組織性水腫。得病得到能成個良醫(yī),您說是不是痛并快樂著?
還有一個《就診》的小小說。小小說劈頭蓋臉就來了句:“姜,還是老的辣”,講的是他感冒發(fā)燒腰酸腿疼拉傷大腿,去看中醫(yī),因為西藥快,中藥好。他很高興是一位一大把烏龜年紀的老先生來治。這老先生不“望”,不“聞”,不“問”,直接就“切”。作者等到花兒都謝了,原來那老先生已呼呼大睡!末了,作者說:“卻根治了我的偏見。”看一次病就能根治偏見。作者趁老先生睡著,還可以在店中偷一點人參靈芝當歸鹿茸,豈不快哉?這真是痛并快樂著。
《北夢瑣言》的作者孫光憲是個熱衷于把聽診器拾掇成竊聽器,把CT拾掇成火箭,把電子計算器拾掇成PC的牛人。他的《北夢瑣言》記載了各種各樣醫(yī)學界千奇百怪的小事,看了使人不禁發(fā)出感嘆:“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啊。”里面有一小事,說是一姑娘吃飯時缺乏細嚼慢咽的精神,吃飯吃出幾條蟲子最可怕?答案是:半條!這姑娘就吃出了半條蟲子。問周圍的小廝該怎么辦,小廝從小學課本上看到:啄木鳥愛吃蟲子。于是,小廝提議吃一只啄木鳥下去,把蟲子吃掉!后來還是一個醫(yī)師想出一個法子:“令以藥吐瀉,但以盤盂盛之,當吐之時,但言有一小蝦蟆走之,然切勿令娘子知是誑語也。”大家也就哄姑娘說:“小姐,你吐出一小蝦蟆,它走了,到田野吃蒼蠅去。”“嘔!”姑娘一聽又吐一把,從此病就好了!如此有戲劇性,還不是痛并快樂著么?
眾所周知,蘇軾、歐陽修寫東西有一手,沒想到對醫(yī)學也有一定的認識。他們看《本草綱目》說:“止汗用麻黃及故竹扇為末服之”,《東坡志林》記載了他們這個段子。還有個插圖:圖中蘇軾和歐陽修“啊喉喉喉喉”笑岔了氣。他們接著開玩笑道:“推而廣之,則飲伯夷之盥水,可以療貪;食比于之馂余,可以已佞;砥樊噲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療惡疾矣!”怪不得網(wǎng)上有人出賣亨利踩過的草皮,葛優(yōu)的梳子,陳佩斯的美發(fā)素,周杰倫的內褲,原來如此。什么病都可以治好,這不是痛并快樂著嗎?
魯迅先生有篇《藥》,對那個“人血饅頭”,所謂的“藥”的描寫不多,只有一句“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孩子”。后來華小栓死了,他娘去掃墓時,和夏瑜她娘交流了一下。最起碼,她們知道了“人血饅頭”是不能治肺癆滴!好家伙,現(xiàn)身說法,治療愚昧,真是痛并快樂著。
看病吃藥,真是痛并快樂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