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腦積水是怎么形成的
腦積水是由于顱腦疾患使得腦脊液分泌過多或(和)循環(huán)、吸收障礙而致顱內腦脊液量增加,腦室系統(tǒng)擴大或(和)蛛網膜下腔擴大的一種病癥。其典型癥狀為頭痛、嘔吐、視力模糊,視神經乳頭水腫,偶伴復視,眩暈及癲癇發(fā)作。未經治療的先天性腦積水,雖有20%可以停止發(fā)展,但是,約半數患兒一年半內死亡。腦積水患者神經功能障礙于腦積水嚴重程度正相關,應積極診治。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成年人腦積水的相關醫(yī)學知識。
成年人腦積水是怎么形成的:
腦積水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的有顱內炎癥、腦血管畸形、腦外傷、各種內源性或外源性神經毒素、缺氧、水和電解質紊亂、酸中毒、肝腎功能衰竭等都可通過不同機制造成液體在腦組織內積聚而成。
腦脊液循環(huán)通道受阻
?、畔忍旎危嚎赡芘c父母接觸了某些化學放射物質,孕早期發(fā)熱、服用某些藥物、胎位異常、羊水過多等有關。較多見的畸形有脊柱裂、中腦導水管狹窄等。
?、聘腥荆喝缁撔阅X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腦室炎等,由于增生的纖維組織阻塞了腦脊液的循環(huán)孔道,特別多見于第四腦室孔及腦底部的蛛網膜下腔粘連而發(fā)生腦積水。
?、浅鲅猴B內出血后纖維增生可引起腦積水,產傷后顱內出血吸收不良,也是新生兒腦積水的常見原因,且往往易被忽視。腦外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致蛛網膜粘連而發(fā)生腦積水。
?、饶[瘤:顱內腫瘤可阻塞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的任何一部分,較多見于第四腦室附近,新生兒期難得遇見腫瘤,以后可發(fā)生神經膠質瘤,腦室脈絡叢乳頭狀瘤及室管膜瘤、神經母細胞瘤。
腦脊液分泌過多
先天性腦積水的病因學說較多,公認的學說則為側腦室脈絡叢增生,分泌旺盛,引起腦室脈絡叢分泌腦脊液功能紊亂,從而發(fā)生腦積水。
腦脊液吸收障礙
如胎兒期腦膜炎等所致腦脊液吸收障礙而發(fā)生腦積水。
腦積水形成之后,腦脊液循環(huán)通路受阻而引起腦組織繼發(fā)性改變:其表現為腦室系統(tǒng)由于腦脊液的積聚而擴張,隨著腦室壁受牽拉,室管膜逐漸消失,腦室周圍呈星形細胞化或膠質疤痕形成。腦室進一步擴大,可使腦脊液進入室周組織而引起白質水腫,這時即使行腦脊液分流術,使腦室恢復到正常大小,腦組織在組織學上的改變已不能恢復。
若腦積水進一步發(fā)展,大腦皮層受壓變薄,則可繼發(fā)腦萎縮。第三腦室的擴張可使下丘腦受壓而萎縮,中腦受壓則使眼球垂直運動發(fā)生障礙,出現臨床所見的“落日征” 。
腦積水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可使雙側橫竇受壓,使注入兩側頸內靜脈的血流受阻,因而可出現代償性頸外靜脈系統(tǒng)的血液回流增加,繼發(fā)頭皮靜脈怒張。
腦積水的臨床表現:
典型癥狀為頭痛、嘔吐、視力模糊,視神經乳頭水腫,偶伴復視,眩暈及癲癇發(fā)作。有的患者脈搏變慢,血壓升高,呼吸紊亂,瞳孔改變;部分患者可有眼球運動障礙、錐體束征,肌張力改變及腦膜刺激征;有表現內脹綜合征,如嘔吐、便秘、胃腸道出血、神經源性肺水腫、尿崩癥、腦型鈉潴留及腦性耗鹽綜合癥。
嬰幼兒腦積水臨床特征
?、蓬^圍增大 嬰兒出生后數周或數月內頭顱進行性增大,前囟也隨之擴大和膨隆。頭顱與軀干的生長比例失調,如頭顱過大過重而垂落在胸前,頭顱與臉面不相稱,頭大面小,前額突出,下頜尖細,顱骨菲薄,同時還伴有淺靜脈怒張,頭皮有光澤。
⑵前囟擴大、張力增高 豎抱患兒且安靜時,囟門仍呈膨隆狀而不凹陷,也看不到正常搏動時則表示顱內壓增高。嬰兒期顱內壓力增高的主要表現是嘔吐,由于嬰兒尚不會說話,常以抓頭、搖頭、哭叫等表示頭部的不適和疼痛,病情加重時可出現嗜睡或昏睡。
?、瞧乒抟?對腦積水患兒進行頭部叩診時(額顳頂葉交界處),其聲如同叩破罐或熟透的西瓜樣。
⑷“落日目”現象 腦積水的進一步發(fā)展,壓迫中腦頂蓋部或由于腦干的軸性移位,產生類似帕里諾(Parinaud)眼肌麻痹綜合征,即上凝視麻痹,使嬰兒的眼球不能上視,出現所謂的“落日目”征。
?、深^顱透照性 重度腦積水若腦組織(皮質、白質)厚度不足1cm時,用強光手電筒直接接觸頭皮,如透照有亮度則為陽性,如正常腦組織則為陰性(無亮度)。
?、室暽窠浫轭^萎縮 嬰幼兒腦積水以原發(fā)性視神經萎縮較多見,即使有顱內壓增高也看不到視神經乳頭水腫。
⑺神經功能失調 第Ⅵ對顱神經的麻痹常使嬰兒的眼球不能外展。由于腦室系統(tǒng)的進行性擴大,使多數病例出現明顯的腦萎縮,早期尚能保持完善的神經功能,晚期則可出現錐體束征,痙攣性癱瘓,去大腦強直等,智力發(fā)展也明顯比同齡的正常嬰兒差。
?、?a href='http://cites-gn.com.cn/meng/xiaqita/' target='_blank'>其它 腦積水患兒常伴有其它畸形,如脊柱裂,眼球內斜(展神經麻痹所致),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膝腱反射亢進,發(fā)育遲緩或伴有嚴重營養(yǎng)不良。
年長兒童及成人腦積水的臨床特征
?、排R床一般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視力障礙等。
⑵慢性腦積水患者臨床以慢性顱內壓增高為其主要特征,可出現雙側顳部或全顱疼痛,惡心、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或視神經萎縮,智力發(fā)育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
?、钦毫δX積水是交通性腦積水的一種特殊類型,多發(fā)生于慢性交通性腦積水基礎,代償調節(jié)功能使分泌減少,部分完好的蛛網膜顆粒吸收功能代償加快,從而形成新的平衡。雖然腦室系統(tǒng)擴大,但腦脊液壓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故稱正常壓力腦積水。CT表現:腦室系統(tǒng)普遍擴大,腦溝加深,但兩者不成比例,腦室擴大更顯著。臨床多表現為癡呆、共濟失調、尿失禁(三聯(lián)征),應與腦萎縮鑒別。
如何治療腦積水:
非手術治療
適用于早期或病情較輕,發(fā)展緩慢者,目的在于減少腦脊液的分泌或增加機體的水分排出,其方法有:
A:應用利尿劑,如乙酰唑胺、雙氫克尿塞、速尿、甘露醇等。
B:經前囟或腰椎反復穿刺放液。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適用于腦室內壓力較高(超過250mm水柱)或經非手術治療失敗的病例。嚴重腦積水如頭圍超過50cm、大腦皮質萎縮厚度在1cm以下,已合并有嚴重功能障礙及畸形者,也可以進行手術治療但手術療效不佳。
手術方式:
?、?解除梗阻手術(病因治療):病因治療應成為治療腦積水的首選方法。對阻塞性腦積水來說,解除梗阻是最理想的方法。如室間孔穿通術、導水管重建術、第四腦室囊腫造瘺術、腦室內腫瘤切除術、第三腦室底造瘺術、枕大孔減壓術等。
?、?減少腦脊液形成:如采用側腦室脈絡叢切除或電灼術。主要用于交通性腦積水,特別在分流手術失敗或不適合進行分流的患者。目前在內鏡下進行電灼,可以明顯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⑶ 腦脊液分流術
?、?腦室與腦池分流,如:側腦室與枕大池分流術;②腦室體腔分流,如:腦室(或腦池)腹腔分流術;③腦室胸腔分流術;④腦脊液體外引流術,如:側腦室鼓室分流術;⑤腦室與輸尿管分流術;⑥腦脊液引入心血管系統(tǒng),如:腦室心房分流術;⑦腦室頸內靜脈分流術; ⑧側腦室一心房分流術;⑨側腦室一腹腔分流術。
術后并發(fā)癥
1 、分流系統(tǒng)堵塞:最為多見,一般在 50 %~ 70%左右。
2 、感染:發(fā)生率為 7%~ 10%,在兒童中更高達 30%以上。主要為腦室炎或腹膜炎。
3 、分流過度或不足:( 1 )過度分流綜合征 兒童多見。病人出現典型的體位性頭痛,直立時加重而平躺后緩解。 CT 檢查顯示腦室小。( 2 )慢性硬膜下血腫或積液 多見于正常壓力腦積水術后,多為采用低阻抗分流管導致腦脊液過度引流、顱內低壓所致。( 3 )腦脊液分流不足 病人術后癥狀不改善,檢查發(fā)現腦室擴大仍然存在或改變不明顯。主要原因是使用的分流管閥門壓力不適當,導致腦脊液排出不暢。
4、裂隙腦室綜合征: 通常指分流手術后數年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如頭痛、惡心、嘔吐及共濟失調、反應遲鈍、昏睡等。但 CT 掃描卻發(fā)現腦室形態(tài)小于正常,檢查閥門通常按下后再沖盈緩慢,提示分流管腦室端阻塞。發(fā)病機制是由于長期腦脊液過度引流所致。
防止上述并發(fā)癥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可調壓分流系統(tǒng)進行分流。
5、其它并發(fā)癥:(1)癲癇,約 5%。(2)腦室端管的并發(fā)癥。如視神經損傷等。(3)腹腔端管的并發(fā)癥。包括分流管移位、斷裂、臟器穿孔、腸梗阻、腹部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