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è)規(guī)劃:什么是你賴以生存的“鐵飯碗”
職業(yè)規(guī)劃就是對職業(yè)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xù)的系統(tǒng)的計劃的過程。一個完整的職業(yè)規(guī)劃由職業(yè)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構成。職業(yè)規(guī)劃(career planning)也叫“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在學術界人們也喜歡叫“生涯規(guī)劃”,在有些地區(qū),也有一 些人喜歡用“人生規(guī)劃”來稱呼,其實表達的都是同樣的內容。
【一】
什么職業(yè)才有安全感?
當中石化掀起裁員風波,預計2017年減少員工比例高達三分之一時,你還覺得國企“鐵飯碗”可靠嗎?
當富爸爸漸漸老去,丈夫有錢變壞后,你還敢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嗎?
當昔日輝煌的諾基亞慘遭微軟收購和裁員時,你還覺得大公司可靠嗎?
那么,什么才最可靠?未來學家托夫勒在他的《權力的轉移》一書中這樣分析:
人類歷史上權力的來源已經(jīng)從暴力、財富轉移到知識,知識將顛覆全球的權力格局。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真正有價值的工作,都是需要知識的工作。即使你半身不遂、喪失語言能力、常年坐著輪椅,但只要有發(fā)達的腦力,也一樣能發(fā)光發(fā)熱。就比如當代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就是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寫下了名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真正讓一個人有安全感的是,一個人的知識力、思考力。
【二】
你的隱性知識顯性化了嗎?
我們要依靠自己的知識,但什么是知識?為什么有的人學歷很高卻不成功?為什么許多人整天學習知識卻沒換來價值?因為他們沒有“有效”獲取知識,我們學習的知識,除了顯而易見的,還有我們看不見的。
我們在古代宮廷劇里經(jīng)常會看到這一幕:
須發(fā)皆白的老太醫(yī)給皇上的妃子把脈良久后說:“恭喜娘娘,有喜了!”
老太醫(yī)是如何判斷娘娘是否有喜?依據(jù)的是什么知識?這就涉及到知識的兩種屬性:隱性和顯性。
所謂顯性知識是指,能夠用語言、文字、肢體等方式表達清楚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則是,雖然知道如何做,但卻很難告訴別人或寫明白、說明白的知識。比如老太醫(yī)把出喜脈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
之所以人們能夠通過隱性知識得出顯性的結論,因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存在著互相轉換的過程。老太醫(yī)把出喜脈的過程,就是一個把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
中醫(yī)上,喜脈之脈為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于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yǎng)胎之現(xiàn)象,均屬生理現(xiàn)象。通俗點說,喜脈像有珠子滾動的感覺。
知道知識分為顯性和隱性后,你在個人知識的學習中就應該明白,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聽課和讀書,還需要通過談話、觀察等多種方式學習隱性知識。同時,你應該主動促進你的知識從隱性向顯性轉化,只有你有意識地顯性化你的知識,你才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識,才能讓別人知道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也才能贏得合作機會和新發(fā)展的平臺。
誰能將隱性的知識最先顯化,誰就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開拓者。比如,許多大師的創(chuàng)新,多年后也有不同的人表達,但前者就是大師,因為他最早將隱性知識顯性化。
隱性知識顯性化,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一項能力。如果你不能顯性化你的知識,就無法建立你的競爭力。中醫(yī)很難做大的一個關鍵就是,它主要依靠的是隱性知識來進行判斷,所以傳承、復制的難度較大,因此就很難快速發(fā)展。
下面幾個簡單的方法,或許能幫助你將隱性知識顯性化:
?、僭谇叭说幕A上進行學習,看看是否已經(jīng)有類似的顯性知識;
?、谕ㄟ^與人討論、回答提問的方式逐漸將隱性知識顯性化;
③對工作進行分解,對流程進行分析;
當你能夠將該領域的知識用通俗、簡單的語言和文字表述時,就說明掌握的比較深入。
【三】
你的知識學習存在哪些問題?
有這么一則故事:
一位在北京學法律的女孩,畢業(yè)后在北京一家工作輕松的行業(yè)協(xié)會謀得一職。雖然平時沒有什么工作壓力,但女孩一直堅持學習。由于熱愛學習語言,看《來自星星的你》等韓國劇熱的時候,就學習韓語。喜歡巴黎的浪漫就學習法語,還學習了日語、西班牙語。
由于眼界開闊了,她就到法國讀了一個國際貿易的碩士。兩年后再回到北京,找到一家外貿公司,薪水卻仍然只有4000多,此時,她距離大學畢業(yè)已經(jīng)八年。
為什么這個愛學習的女孩學了那么多,卻沒有發(fā)揮出價值?田志剛對此分析道:
首先,因為她的學習沒有方向性,以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追逐無限的知識內容,即使累死也沒有效果。
第二,她在任何知識領域都淺嘗輒止,欠缺知識的深度。盡管學了很多領域的知識,但在每個領域都是“新手”,無法形成競爭優(yōu)勢。
這只是眾多知識學習問題中的一個案例,更多典型案例這里不一一列舉。總之,我們要明白的是,熱愛學習是好事,但如果只是享受學習的過程,而缺乏深層的加工,就無法利用知識創(chuàng)造更多的個人價值和競爭優(yōu)勢。
那么,對此你想過解決辦法嗎?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學習知識?且看提升知識力的五步驟。
【步驟一】
弄清四象限知識,明白需要學什么
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我們對于外部知識的掌握情況包括四種:
這是咨詢師田志剛提出的思象限知識學習法。
第1類知識是“我們知道自己知道”的。因此不需要重新去學習,只需要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和適當存儲,以便我們需要時能找到它們。
第2類知識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比如有一天你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第一次打網(wǎng)球就打得很好,你也疑惑不解,后來才想起小時候玩的一個游戲跟打網(wǎng)球很相似??梢赃@么說,你早已有了打網(wǎng)球的隱性知識,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這類知識需要我們對自己進行盤點,進而整理出來,轉化為“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
第3類知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這類知識也許正是對我們個人、組織都很重要的知識。因此,這些知識也需要我們去學習。
第4類知識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這也是我們大部分人學習知識的重點。
對于四個象限的外部知識,我們可以作此總結:
第1類知識是我們全部知識的基礎,只有這類知識豐富了,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么;
第2類知識是我們需要著力學習的知識;
第3類知識則是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的知識;
第4類知識是我們必須想辦法掌握的知識。
弄清四象限的知識情況,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升自己的知識力。那么,對于第4類的知識,是不是都要去學習呢?當然,這不可能,因此,你必須首先確定你的知識學習目標,明確自己的知識需求。
【步驟二】
找到學習的目標和方向
每年的知識和信息產(chǎn)出量到底有多大?有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
近三十年產(chǎn)生的信息量超過過去5000年間產(chǎn)生的;
全球印刷品的全部信息量每4~5年翻一番;
《紐約時報》一個工作日發(fā)表的信息量比17世紀一個英國人一輩子獲取的信息量還要大;
全世界每天出版的書籍超過4000種。
面對這么多信息和知識,全部學習顯然不現(xiàn)實,我們只能選擇一個或幾個方向來學習。那么,對于這個方向,我們要如何把握?
確定知識學習方向的根本就是了解自己: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的興趣是什么,你的優(yōu)勢是什么。
雖然中學老師會告訴你,不能偏科,語文差要多閱讀、寫作;化學差要多做實驗、多做題。從基礎教育的角度講,這也許沒錯。但對于步入社會的人,一輩子都在彌補自己最差的部分,你的一生一定不會太成功。因為再補也只能從50分提到70分,如果是找到最擅長、最有優(yōu)勢的部分,你也許就能將其從70分提升到90分,那就差不多是一個領域的專家了。
世界頂級富豪巴菲特在布拉斯加大學的演講中說過這么一句話:
“我和你們當中的每個人其實沒什么不一樣,如果你們和我有任何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機會做我最愛做的事,天天如此。如果你們想從我這里學到什么,這就是我對你們最好的忠告。”
巴菲特因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成功,因為他明白:興趣遠遠大于能力和時間約束。如果你的興趣很多,就應該先做減法:聚焦,越細越好,然后選擇自己有興趣又有優(yōu)勢的部分,經(jīng)營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
了解自我,可以試著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①你的價值觀是什么?
?、谀愕膫€人目標是什么?
?、勰愕男愿裨鯓?
【步驟三】
掌握學習方法:網(wǎng)絡和實踐相結合
在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后,要學習知識,還必須掌握學習的方法。
①充分利用圖書館、搜索引擎等工具。
比如,對于第4類的知識(“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識),你可以通過傳統(tǒng)的上課或自學來掌握,也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圖書館找到相關資料。咨詢師田志剛稱,在對學習內容進行檢索后,搜索引擎(例如谷歌和百度)中前100頁的信息他基本都看過一遍,通過這個廣泛的閱讀,他便從各個角度了解了這個領域的信息和知識。
?、谠趯嵺`中學習。
另外,沒有什么知識是靜態(tài)存在的,所有的知識都有其存在的環(huán)境和條件,也許當你掌握某一類知識后,這些知識賴以存在的環(huán)境就發(fā)生變化了,這時候這些知識對你而言就沒有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注重在實踐中學習。
《莊子·列御寇》中有一則關于屠龍術的描述:
“朱泙漫學屠龍于支離益,單(通“殫”)千金之家(家產(chǎn))。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技巧)。”
屠龍術的典故說的就是,學“屠龍”之技耗資巨大,三年才學成,自然是門好技術。但到那里去找龍來殺呢?可見,理論脫離了實際,即使學得再精,也是徒勞。
在實踐中的學習除了常見的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研討會等形式外,交朋友也很重要。因為盡管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很發(fā)達,資訊信息隨處可得,但很多信息還是存在于不同的個人中間,也許有一天你某一個朋友的一句話,便能讓你發(fā)現(xiàn)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或“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
【步驟四】
向專家看齊
知識學習進入正軌后,你就需要在此方向進行一定的正向積累,爭取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由于現(xiàn)在知識更新的周期短,貶值速度快,今天的知識可能明天就成為常識,如果你僅僅學習某領域的基礎部分,這些知識就無法給你帶來“超級價值”和競爭優(yōu)勢。
下面就是一個知識成為常識的例子:
學美術專業(yè)的小A畢業(yè)于90年代中期,當時他看準互聯(lián)網(wǎng)在中國的發(fā)展前景,于是將自己的求職目標轉移到網(wǎng)絡上的美術設計。工作一年后,他的薪水就高達8000元。
但直到2008年時,小A的薪水不升反降,從原來的8000變?yōu)?000多。究其原因,就是他的知識水平一直沒有提高導致的結果,而當年他有獨特性的知識在2008年時已經(jīng)成了類似常識的東西,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個個都比他精通。
原來有競爭優(yōu)勢的知識會成為常識,這就要求每個人的學習應該是持續(xù)性的。大部分人在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時,學到80%就不學了,被稱為“菜鳥學到80%就飛走了”。而這80%的知識可能是這個行業(yè)和領域的人都知道的。
俞敏洪在演講時舉過他自己的例子:
“要成為專家,就要研究一個非常專業(yè)的領域,在那個領域中,你是最頂尖的,至少是中國前10名,這樣無論任何時候你都有話說,有事情可做。
我原來想成為中國研究英語的前100名,但后來發(fā)現(xiàn)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背單詞,用1年的時間背誦了一本英文詞典,成為中國單詞專家,現(xiàn)在我出版的紅寶書系列從初中到GRE詞匯有十幾本,年銷量100萬冊,稿費比我正式工作的收入都高得多。”
專家建議:了解了自己的優(yōu)勢并確定目標后,起碼在一個領域的學習時間要達到3年以上,才能成為這個知識領域的專家。
【步驟五】
注意總結和提煉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同學聚會上,當年同班、同室,甚至睡在你上鋪的同學之間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大家除了可以“回憶”一下過去,就很難找到共同語言。大部分時候你們不知道彼此在做什么、想什么、關注什么。所以有人“惡毒”地說,同學聚會其實是給那些“成功”的同學“得瑟”的機會。
但平心而論,當年彼此差不多的同學之間,為什么無論在水平、能力還是收入上,都會出現(xiàn)如此大的差距?
任正非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提問:“我的水平為什么比你們高?”大家都說,不知道。任正非就說:
“因為我從每一件事的成功和失敗中,都能比你們多體悟一點點東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任正非體悟的“一點點東西”,其實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隱性知識。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并不是一日之內拉開的。即使你工作努力,也上進,常學習,但總是在“重復昨天的故事”,成長就發(fā)生得很慢,甚至不再成長??赡芩礁叩娜诉€不如水平低的人所做的事情多,但由于他注重了每次做完事情后的總結和提煉,日積月累,就會與眾不同。
那么,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如何提煉,學習隱性知識?這就需要你不斷地思考,在做不同事情的過程中尋找相似性,找到需要學習的“點”,制定出自己事后學習的模板,再有意識地按照模板去總結和提煉,進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