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論語》優(yōu)選教案范文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有二十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男W二年級語文《論語》優(yōu)選教案范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語文《論語》優(yōu)選教案范文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進一步品讀《論語》,積累其中的經典語句,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在教師的指導下,采取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注重學生的個人感悟,力求達到對所選內容的個性化解讀,達到用經典文化有效指導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華思想,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每一則選言的含義。
教學難點:
能深入理解每一則選言所傳達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最近,你隨意地走入哪一家書店都會看到這樣的書籍:《于丹〈論語〉心得》《人味孔子》《孔子傳》《論語新解》《學而時習之》《喪家狗——我讀〈論語〉》等等,顯而易見,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學習《論語》,走近孔子的熱潮,面對這股熱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如:時代呼喚著君子;經典文化必須傳承;學習《論語》,增長智慧等。)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中承前啟后的第一人,也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響的文化巨人,他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條大河,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江河的源頭之一。而《論語》里邊更多的內容已經成為我們判斷是非的標準,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與行動的準則,或者已經成為學習、處世與生活的智慧。其實孔子離我們很近,《論語》和我們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再來品讀《論語》選言。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的朗讀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讓學生領悟文言篇章的誦讀技巧。)
2、學生自由朗讀。(學生的自由朗讀,除讀準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語速、節(jié)奏。)
3、以小組為單位比賽誦讀。
4、學生個人朗讀。
5、男女生分別讀其中的幾則,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來讀,其余由女生來讀。
6、全體齊讀。
三、結合書下注釋以及工具書著重理解前四則的內容。
1、要求學生在理解前四則內容時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學生及時標注在閱讀過程中的困惑之處,提醒自己在交流時重點記憶。
四、精講前四則的內容。
1、在閱讀前四則之后,你是否發(fā)現(xiàn)了這四則的共同之處?
這四則所談論的都是孝道。
2、在這四則中,你對哪一則的感觸最深?談談你的理解。
第一則:子女的成長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心情高興與否,吃飽穿暖與否,事業(yè)通達與否,與人交往順利與否等等。面對父母的擔憂,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減少父母的憂慮,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為很多事情憑借個人的努力,是可以讓父母少擔憂,少操心的,也許只有身體的疾病,是個人的力量所改變不了的,所以這一則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yōu)槿俗优胄行⒕鸵斏鞒稚?,這樣就可以讓父母放心、安心,少掛心。
第二則:世人對盡孝的理解是膚淺的,認為只要是養(yǎng)父母終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養(yǎng),怎么能依據(jù)是否有所養(yǎng)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發(fā)自內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們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人都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質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來越傾向于公式化,給老人足夠的零花錢,給老人舒適的住房,給老人電腦、電視、電話、音響來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內心真正的需要,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發(fā)自內心地對老人懷有敬重、敬畏之心,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時代,應該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給予老人心靈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獨。能從尊重的角度出發(fā)去對待老人。
第三則:父母在,為人子女盡量不遠行,一方面,子女的遠行會讓父母牽腸掛肚,寢食難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當有些事始料未及時,讓子女空留遺憾。如果必須遠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蹤,及時讓父母知道你的情況,以免父母擔憂。
2、在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時代,遠離父母,生活在異地他鄉(xiāng)的情況比比皆是,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時給父母打電話向父母報平安,?;丶铱纯?,及時知曉父母的近況。
第四則: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曉,知道父母的年齡常懷著這樣的心情,喜悅和恐懼。喜悅則是因為父母還很健康,很長壽,恐懼的是父母已經高齡,生命已經衰竭,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所以內心非??謶帧?/p>
3、知曉父母年齡的意義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齡意義在于提醒自己應該及時行孝,盡心行孝。
《論語》第一章即談到:“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請談談你對“本”的理解。
行孝是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個人如果以私心去對待父母對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愛心、忠誠和責任感去對待他人和國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務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誦。
課后作業(yè):
積累《論語》中其他與行孝有關的內容。
板書設計:
唯疾之憂
敬而養(yǎng)之
孝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背誦前四則導入。
二、完成后五則內容的學習。
1、朗讀后五則
(1)教師范讀。(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學生)
(2)學生互相讀。
(3)讀一則背誦一則。
2、將學生分成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則進行探討。各小組指派一名同學做代表,將小組成員的研究成果公布給其他同學。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研究結果給予評價并引導學生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對他人、對社會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偽善之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獻媚、討好,是小人,這類人的存在會讓他周圍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尤其是那些為政者,聽信了花言巧語,就會腐化墮落,危害國家、百姓。
(2)“德不孤”應該如何理解?一“必”字寫出了孔子怎樣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絕對不會被孤立??鬃訄孕乓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人,他盡管會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話,就一定會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義”與“利”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義,是道義真理之所在。義者,宜也。凡事先問是與不是,對與不對,當與不當,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決定做與不做。君子以義為道德自律,不義之物不取,不義之財不獲,不義之名不居。義,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曉大義,小人只懂得私利。義和禮不同,禮是外部規(guī)定,義是內心約束。君子始終把義放在首位來做選擇,是出于內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約束,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為什么會“坦蕩蕩”?小人為什么會“長戚戚”呢?
君子以“義”行天下,樂天知命,俯仰無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滿腹,因此常會處心積慮,又常會患得患失,所以其心憂戚。
(5)應該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愛待人。這句話強調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責,這樣很多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三、后五則著重體現(xiàn)的內容是立德,這部分內容與行孝有何關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礎,如果沒有根本上的孝道就無法談及其他。
四、課后作業(yè)。
1、積累《論語》中有關君子的內容。
2、閱讀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
板書設計:
通曉大義
君子坦蕩蕩
仁愛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長戚戚
利欲熏心
小學二年級語文《論語》優(yōu)選教案范文二
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囊馑?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論、則”二字,會書寫“論”字。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囊馑肌?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每天在一起學習生活已經近兩年時間了,一定了解咱們班同學的不少優(yōu)點,你能說說誰有什么優(yōu)點嗎?看到同學的優(yōu)點,打算怎樣做?(生說)
二、揭示課文內容
1、同學們的這些優(yōu)點都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剛才同學們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有一位古人用一句話就說出來了。
(板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生讀)
2、介紹孔子
師:這句話是一位叫孔子的人說的。(示孔子圖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一位特別特別有學問的人,他在說了很多的話都特別有意義,因此,他的學生就把他的一些話放在一起寫了一本書叫《論語》。(板書:《論語》)學習:“論”,“論”這個字讀二聲。(生讀)
《論語》中的內容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這里面的很多內容我們現(xiàn)在可能還讀不懂,因為那是古文,古人說話和我們不一樣,古文中經常出現(xiàn):“之、乎、者、也、焉、其、曰”(出示)等這類字,有的有具體的意義比如:曰就是“說”的意思。(板書:說)
古人寫文章是不用標點符號的,所以有的只是表示語氣和停頓,沒有任何意義。
3、指導朗讀
古人在讀的時候也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怎樣讀呢?師范讀,學生讀。
4、了解句意
你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說說看?(生自由發(fā)言)
師:這里的三人,可不只是三個人,古人用“三人”代表很多人,就像“九曲黃河萬里沙”中的“九”一樣。
剛才同學們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所以你周圍的人都可以說成是自己的老師,孔子就用這句話講出了這樣深刻的道理,你快來讀讀吧!(齊讀)
5、師:請你再看這一句:(出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快看看這里有古文經常出現(xiàn)的字,你快來讀讀吧!
請你看書中的圖片,這兩個同學分別是怎樣學習的?
看了這兩個同學上課時的表現(xiàn),你有什么想說的?
(擇:選擇;善:就是對的、好的方面;從:學習、跟隨)
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6、師:我們剛才說的這句話是在《論語》中的一則。(板書:一則)
“一則”就是其中的一條
(示:全文,背誦)
7、學習生字“論、則”
師:課題中有兩個生字,讀一讀,快速記住這兩個字。(指名說記字方法)
你記字記得這么好,看誰能把字寫得更漂亮。請你觀察田格中“論”字左右怎樣?(左窄右寬)哪一筆在田格中的橫豎中線上?(生觀察)
師板書:論
(生自己試著在田字格中寫一寫,注意筆順和筆畫位置。)
實物投影展示班中學生書寫作品。
三、向課外延伸,擴展閱讀
剛才我們一起學習的這句話雖然簡短,但是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類似這樣的話在《論語》這本書中還有很多,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约涸囍x一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很多同學都很喜歡讀,課下我們可以再找一找,讀一讀,不懂的可以問問老師和家長。
小學二年級語文《論語》優(yōu)選教案范文三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詞句,積累、理解“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ⅰ钡?a href='http://cites-gn.com.cn/chengyuu/' target='_blank'>成語。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積累重點文言詞句,評點《論語》八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八則內蘊,學以致用。
宋代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儒家的經典。同時作為“先哲智慧”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學好本文對激發(fā)學生誦讀“經典”,自覺增加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本課以交流學習格言與諺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朗讀背誦,領悟內蘊。最后力求體現(xiàn)“學以致用”,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生活,通過舉例深入理解,從而領略先哲穿越時空的智慧。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老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景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自由發(fā)言,交流以往積累的有關學習的格言與諺語。
2、交流查閱的孔子及其
二、《論語》的資料。
1、 交流有關學習的格言與諺語。
2、 交流資料 調動學生的積累和學習情緒,導入本課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反復誦讀
初步感悟
1、“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激勵學生先熟讀成誦。
2、“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苯M織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相結合落實重點詞義。( 時、習、說、樂、知、慍、君子、知、是、知、知、好、樂、三、從、善者、溫故、知、可以、歲寒、然、凋、達、嘗、寢、益)
3、誦讀、同桌互背,小組競賽的方式熟讀成誦。
4、借助工具書,采用小組互難的形式,落實詞義?! ⊥ㄟ^誦讀、同桌互背、小組競賽、小組互難等形式讓學生沉浸文本。
師生共析
四、理解領悟
1、“熟讀精思?!彼伎肌墩撜Z》八則你所領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閱讀心得,教師適時點撥,歸納。
2、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生活,具體舉例,闡述語錄所含的道理。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第一則:不斷學習,方能牢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自求長進,不怨他人。
第二則:老實謙虛,事實求是。
第三則:以學為樂,方學大成。
第四則:虛心求教,取長補短。
第五則:常復舊課,領悟新知。
第六則:處于濁世,保持節(jié)操。
第七則:欲速不達,循序漸進。
第八則;學勝于思,行勝于想。
3、通過具體舉例,深入理解語錄所闡述的內蘊?! ”静糠质菍W習的重點和難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通過師生共同探討來理解。教師不必強求學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過舉例,使本文的學習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相結合,力求內化,學以致用。
五、總結歸納
力求內化
1、課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
2、小結“而”的用法
(1)順接(表修飾、并列、順承)
(2)轉接
3、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善而從;溫故知新;歲寒松柏;欲速不達
4、學而時習(順接)
人不知而不慍(轉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順接)
溫故而知新(順接)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順接) 及時小結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梳理,歸結的學習方法的掌握。
六、鞏固拓展
1、 背誦全文。
2、 搜集關于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的名言警句。
3、背誦積累。
4、搜集,交流。
注重積累,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思路點撥:
1、本文的幾則語錄大多關于學習的,可先抓住第三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探討“知之”“好之”“樂之”的關系,然后引導學生以“好學、樂學”的態(tài)度來學習其他幾則語錄中蘊涵的道理。
2、針對學習基礎比較好的班級,針對本文《論語》八則的資料查閱的渠道較廣??梢浴皩W生分組預習”——“學生交流預習”——“教師適時點撥”——“師生共同小結”的形式引導學習此文。重在開發(fā)網絡等學習資源,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3、八則《論語》的簡析和重點
第一則:
這一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情趣和態(tài)度。
三句話分別側重上述三個方面。“學”是認識,“習”是鞏固,二者統(tǒng)一起來,學習方法對頭,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識,這是一件“樂”事;在學習中,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這樣的情趣實在令人愉快;別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惱恨,影響工作和學習,這是君子的為人之道,也是令人愉快的。三句話在表達中均采用了反問句式,既加強了語言的氣勢,也增強了預期的感染力。
第二則:
這一則闡述了學習的態(tài)度。
探求學問或了解事物,應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裝懂的毛病,所以孔子這樣教導他。不少人也常犯子路的錯誤,應引以為戒。實事求是,既是學習的態(tài)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則:
這一則闡述了學習的三個層次:知之、好之、樂之。
這三個層次,實質上也是學習的三種境界,它由低到高,表明人們對學習有認識程度的區(qū)別,因而對學習的要求當然也會有所不同?!皹分笔菍W習的層次,它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礎之上,對每個求學的人來說,一定要由“知之”、“好之”上升到“樂之”的層次,才算是掌握了學習的精髓。
第四則:
這一則闡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只要虛心上進,隨處都可以向別人學習。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自身的短處。只有如此,才能豐富自己的見識,不斷進步。在這方面,孔子自己就是人們的一個榜樣。他曾經說過,他的成才有很大成份得益于“敏而求之”。他的弟子子貢也說,孔子沒有一定的老師?!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币徽Z,被后人頻繁地引用,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第五則:
這一則闡述學習方法。
“溫故”是知識的鞏固和積累,“知新”是知識的吸取和接受??鬃诱J為,已經學得的知識必須常溫習、整理,同時又不能忽視學習新知識,這是他一貫主張的學習方法,也體現(xiàn)了他“學而不厭”的思想。
第六則:
這一則闡述為學為人的道理。
這則語錄比喻只有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意志品質。學習上是如此,為人更是如此。荀子也說過類似的話: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盾髯?middot;大略》
第七則:
這一則闡述求學辦事的方法和態(tài)度。
孔子的弟子子夏任職之后,為了盡快見效,有急躁的表現(xiàn),孔子因而對她說了這番話。做事情如此,學習上也是如此。“欲速則不達”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法,我們一定要按照規(guī)律辦事,任何違背規(guī)律、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行不通的,只會“大事不成”。
第八則:
這一則闡述學習方法,強調躬身實踐的重要。
從語錄中的“吾嘗”兩字可以看出,這是孔子自述學習的經驗和教訓。從具體內容看,孔子實際上是主張學比思更加重要?!皩W”是“思”的基礎;沒有“學”,也就無從思索。在“學”的基礎上,經過一番思索、消化,才能真正予以吸收。由此可見,孔子十分強調躬身實踐的重要。
七、關于《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有二十篇。內容有孔子癱瘓、答弟子文以及弟子間相互討論他們所聽到的孔子言論。它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墩撜Z》的“論”是“論撰”的意思,“語”是“言語”,
“論撰”孔子的“言語”,故稱《論語》?!墩撜Z》是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用口語寫成,一言一是各成章節(jié),前后不相連屬,也無長篇議論,但文字頗為生動,內涵十分豐富。許多句子,用意深遠,富含哲理,常為后人所引用,逐步發(fā)展成成語、格言,流傳至今。南宋朱熹把《論語》、《中庸》、《大學》、《孟子》合為 “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八、關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 “至圣”。他的思想核心是“仁”??鬃釉苡瘟袊麄髯约旱恼沃鲝?,但最終未被采納。晚年回到魯國,致力于教育和文化整理。相傳弟子有三千,賢者七十余?!对姟贰ⅰ稌?、《禮》、《樂》、《春秋》等典籍均經其整理編訂?!蹲髠鳌?、《孟子》、《荀子》等書亦載有孔子學說。兩千多年來,孔子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練習舉隅:
1、 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學而時習( )不亦說乎( ) 人不知而不慍( )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 擇其善者而從之( ) 溫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無嘗終日不食( ) 以思,無益( )
2、本課所選各則,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個人修養(yǎng),請各舉例說明。
3、 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生活,圍繞一個中心,任意引用兩則語錄,用簡潔的語言寫一段話。
4、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這些出自《論語》的學習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話來闡述嗎?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如何學習的名言? 請寫下來,并標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