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習心得:砥礪奮進,開啟課程建設的新篇章
教師學習心得:砥礪奮進,開啟課程建設的新篇章
自從接到局領導通知去山東參加課程建設學習。我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課程建設,我們向陽小學開設的書法教學,多彩生活快樂識字教學,不就是課程嗎?9月18日,帶著這些疑惑來到山東師范大學,聆聽專家們答疑解惑,五天的學習,關于課程建設,我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對照我們學校書法課程的開設,又有了新的思路。歸納總結為:知、行、思。
一、知
所謂知就是明白了什么是課程建設。9月19日,徐繼存教授在《學校課程建設的區(qū)域推進》中指出,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我們滑縣只包括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那么學校的課程建設,就要分析學生,超越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校本課程建設。
課程要服務于所教的學科課程,他不能孤立地存在。 課程就像魚缸中的魚,水就像學校文化,魚缸就像學校的各種框架制度。課程就是融入學校文化和制度之中,而不是單獨的存在,脫離了學校文化的課程就毫無價值。
以前在我們的認識里認為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就是課程,對照徐繼存教授的講解,才知道這只是一個個活動,它如果與學科課程沒有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理論體系,這些活動如果不是從所教的學科課程中產生的活動,那么活動就沒有和知識結合,就將是是一種很欠的體驗。比如浮山路小學的閱讀課程,課堂上進行“一篇帶多篇,多篇帶整本”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生活中注重閱讀實踐,活動開設有“浮山路小學閱讀文化節(jié)”,緊密結合語文教學。
二、行
所謂行指如何進行課程建設。孫寬寧教授在《學校課程建設的溯本求源》中,用否定性的思維批判了一些課程建設中的亂象:1.學校老師被動地做課程建設,不知道為什么做,方向在哪里,主動性逐漸喪失;2.盲目追求學校的特色,導致課程建設華而不實,不能實實在在的做;3.專業(yè)缺失,技術虛妄,沒有自身的理論,只是比葫蘆畫瓢,只有其形而無其神。在學校課程建設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缺少內在關聯(lián)和呼應,他們是互相促進和幫助的。校本課程過度膨脹致使學校課程結構失調。孫寬寧教授娓娓道來,春風般的語言道出了課程建設中的許多誤區(qū),她所講的正是的確存在的事實,也是我們所要矯正的。
孫教授還著重指出學校課程的建設的切入點,對于我們傳統(tǒng)的學校來說,要順勢而為,繼往開來,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理清思路明確目標,讓優(yōu)秀的老師帶動全體老師,這正是我們向陽小學的切入點。
三、思
所謂思,指結合我們向陽小學對開展課程建設的一些思考。
我們向陽小學的寫字教學已經進行了十年的歷程,擁有自己一套校本教材,有專業(yè)的老師進行指導。小學六年下來學生字體在全縣都得到認可,但是張局長指出,我們只停留在練字上,這只叫寫字課,而沒有上升到課程高度。正當我們百思不得其解,苦苦尋求書法課程的新思路時,這次培訓讓我們豁然開朗。那么我們學校的課程建設,就應該在書法教學的基礎上順勢而為,繼往開來。
首先依據書法教學綱要,根據學生特點,整體規(guī)劃整合課程,然后書法課程不能只停留在寫上,還要和漢字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從而熱愛漢字,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最后,以各種活動為依托服務于書法課程建設。
幾天的學習雖然短暫,但是我認識卻得到了升華,也讓我明確了目標,認清了方向,剩下的就是砥礪奮進,開啟我們向陽小學書法課程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 向陽小學 張鴻飛】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