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可不可以艾灸以及危害
艾灸是很古老傳統(tǒng)的一種保健方式,是中醫(yī)中的一種治療方法,孕婦是特殊群體,做任何事情都是越好考慮前因后果的,那么艾孕婦究竟可不可以艾灸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孕婦可不可以艾灸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孕婦可不可以艾灸
不可以。艾灸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療法,就是拿艾條熏穴位以起到防病治病的養(yǎng)生功效,有溫陽補氣、溫經(jīng)通絡、強身健體的作用。但艾灸的禁忌里有一條明顯說明孕婦不可以艾灸。艾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艾條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傳遞到經(jīng)絡系統(tǒng),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病變部位,當然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孕婦不可以用艾灸,因為灸有舒經(jīng)通絡的作用,容易導致流產。
對于宮胞虛寒之孕婦,艾灸可作散寒安胎之用,如果相對身體狀態(tài)沒有太大偏差的孕婦,艾灸則可致動血。也有說法說艾灸可糾正胎位不正,通常要中晚期進行,而且必須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
建議盡量產后艾灸,不過也應等身體稍微復原后再做,身體太虛弱時也不適宜做艾灸,虛不受補嘛,產后艾灸也需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酌情進行,一次不要時間太長。哺乳期最好別讓孩子聞到太多煙,此外,做艾灸也應有度,做10次后應休息幾天再灸。
艾灸對孕婦身體的害處
1-側柏酮對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毒副作用,大量接觸會引發(fā)癲癇驚厥。
2-苯甲醛、苯酚對中樞神經(jīng)和血液的毒副作用最強。
3-稠環(huán)芳香烴可致癌而且有可能產生遺傳毒理學變化。
4-焦油中含有萬分之二的苯并芘是強致癌物質。
艾煙的特異性香味掩蓋了這些有毒有害物質的臭味,但是少數(shù)較敏感的人會對其感到不適。所以孕婦在懷孕期間屬敏感時期,還是慎用好一些。
艾灸的排病反應及處理方法
1.灸后病重
解釋:這很有可能是之前艾灸的時間或者灸量不夠,或者身體太過虛弱所致。因為如果正氣太過虛損,正氣比較弱,這種情況下,相應的臟腑器官是沒有辦法與病邪做斗爭,在艾火的溫熱刺激下,通過經(jīng)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一旦陽氣提升之后,所在病灶正氣增強,有能力與病邪抗爭,這個時候才會出現(xiàn)灸感。
應對方案:當邪氣排到體表時,可以在局部進行刮痧或者點刺放血讓邪氣及時排出來。
2.返病
有些人可能以前得過某種疾病,治療好了,可能很多年都沒有犯了,一般都會認為自己已經(jīng)好了。但有可能病根還沒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時間,正氣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們也叫“勾病”,這就是艾灸在幫助身體去病根。
應對方案:注意休息,加強營養(yǎng),繼續(xù)艾灸。
3.染病
是艾灸的一種排病反應,本身身體就可能已經(jīng)有了一些慢性病,但身體沒有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正氣足了,有能力和病邪做斗爭,就會以疾病的形式顯現(xiàn)出來。
應對方案:有專業(yè)的艾灸師對新病進行配穴應對,就能順利地度過各種排病反應。
4.艾灸上火
解釋: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于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后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癥狀加重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比如說灸的時間過長、灸量過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從體質上來說,陰虛體質、經(jīng)絡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應對方案:解決的辦法有兩種,第一是要滋陰,第二要引火歸元??梢宰剃?,先吃點六味地黃丸,每天早晚吃一顆,然后再配合艾灸,同時晚上用艾葉進行泡腳,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另外,還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將余熱泄出,或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
5.灸后排尿多
解釋:艾灸后排尿增多是身體毒素和寒邪從體內排出的一種重要方式。
中醫(yī)講“腎主水,司膀胱開闔”,如果把膀胱比喻能為水庫,則腎臟就是主管開闔的閘門,如果腎陽不足水液代謝就會失靈,蓄水池中有一點水就會打開,而艾灸培補腎陽之后,功能會跟著恢復,把體內多余的寒濕排除體外,正氣與邪氣相交,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直到這種開闔的能力完全恢復,尿頻的癥狀也就消失了。
應對方案:
腎虛病人:在原有穴位上+腎俞等穴。堅持了一個周,尿頻的癥狀就減輕了。
抑郁癥病人:也可以減少灸量和時間或者暫時停灸或者加上神門等安神的穴位。
患有婦科疾病的女性:灸了幾天就出現(xiàn)尿頻的癥狀,加強在關元、神闕等穴位進行施灸,提升元氣,艾灸之后最容易上火,所以這個時候艾灸三陰交、足三里等穴。建議多吃山藥、薏米等這類健脾祛濕的食物。
注意事項:使用艾灸調理的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尿頻的現(xiàn)象,不論是誰只要堅持下來一定能見到效果。
6.灸后發(fā)燒
解釋:發(fā)燒是體內的正氣和邪氣做斗爭的重要表現(xiàn)。幾年前大家最熟悉的養(yǎng)生理念就是體溫決定生死。小孩子為稚陽之體,所以容易發(fā)高燒,隨著年齡增長,陽氣越來越弱,各種亞健康和疾病癥狀跟著出現(xiàn),身體跟邪氣做斗爭的能力越來越弱,很難出現(xiàn)發(fā)燒現(xiàn)象。
根據(j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方案:
先天陽氣比較充足:人體陽氣升發(fā)之后,寒邪被驅趕到足太陽膀胱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體溫升高。
應對方案:我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選擇在膀胱經(jīng)、督脈進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選擇拔罐就在內側膀胱經(jīng)定罐10~15分鐘,刮痧一般以出痧為度,如果配合用艾葉泡腳發(fā)汗,一次之后,這種熱癥很快就會退下去了。
陰邪過重:在溫度太高、正氣不足的情況下,高燒會持續(xù)一天以上,高燒持續(xù)的時間會相對較長。
應對方案:可以繼續(xù)艾灸,同時對身體進行輔助干預。
注意事項:在治療的過程中,控制好體溫的同時,盡量不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去燒,以防堵塞邪氣祛除的途徑。
7.熱感、走竄感
艾灸穿透性比較強,具有透熱、導熱和傳熱的特點,會隨著經(jīng)絡進行感傳,有非常好的通竄功能。當出現(xiàn)走竄感之后,身體就會出現(xiàn)各種癥狀,有的人經(jīng)絡比較暢通,所以灸幾次這種感覺就會慢慢出現(xiàn)。
艾灸的通竄感還表現(xiàn)在“找病”上,什么意思呢?當艾灸的熱力滲透到相應的病灶,陽氣充足了,身體自然會進行調整。比如說艾灸中脘穴,胃部會者肝區(qū)會感覺不舒服,但是又檢查不出來具體的疾病,其實這就是艾灸的通竄功能在起作用。
8.灸后出汗
解釋:艾灸出汗對現(xiàn)代人是再好不過的養(yǎng)生方法了,人們居住在空調房中,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直接導致寒氣閉塞在體內,陽氣受損,疾病叢生。
現(xiàn)代人吃的化學物質比較多,比如說人工添加劑、抗生素、藥品殘留等都會無形中損害自己的陽氣。通過出汗可以促進毒素排除。
艾灸后出汗是一種正常反應,如果感覺良好,那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如果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xiàn),就說明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
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則是灸的時間長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陽虛的比較嚴重的人,施灸的前幾天很少出汗,正氣足了,排汗功能恢復正常,外邪才慢慢通過汗液排出,這就是陽氣不斷提升的表現(xiàn)。這是因為每個人毒素排出的路徑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會從最虛弱的地方排出來。
應對方案:1.配穴的時候要盡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陰的穴位。2.一定要配合補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說山藥、小米、紅棗等補氣養(yǎng)血的食物,防止身體太過虛弱。
注意事項:在用艾灸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汗比較多,除了在方法上進行調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攝。最好寧心靜氣,這樣人體消耗的能量不會太大。
9.灸后腹瀉、肚子叫
解釋:既然艾灸可以培補人體元陽,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腹瀉呢?
艾灸之后,陽氣提升,會在體內運行,腸胃功能開始恢復,大腸的蠕動也會加強,陽氣將臟腑以及經(jīng)脈中的寒邪化開,被排出體外,這種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瀉,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瀉則一般說明腸胃有問題,陰邪化開之后就會以腹瀉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就像雪化成水尋找一個正常的排泄途徑一樣。
應對方案:艾灸關元、足三里、神闕穴,培補元氣,增強正氣,使寒濕等外邪盡快排出體外。若因腹瀉出現(xiàn)虛脫,同時伴有嘔吐等其他癥狀,就需要配合一些藥物調理。如果是脫水的話,就要喝點糖鹽水,在溫水中加入適當精鹽、白糖。
注意事項:還有很多人,艾灸幾次之后,肚子會咕咕叫,說明腸胃功能有問題,以胃、腸寒為主。這類人并非剛開始就有這種反應,最長的患者可能在艾灸1年之后。這個時候,灸友們大可放心繼續(xù)艾灸,只要堅持下來,把臟腑中的濁氣排出體外癥狀就會消失。
10.灸后月經(jīng)異常、白帶異常、崩漏
解釋:月經(jīng)異常-艾火在調理人體的過程中,也會消耗一部分人體津液,而如果人體吸收功能比較弱或者補充的水液不足,而人體此時氣血就會相對偏弱,所以出現(xiàn)假象。
應對方案:只要適當減少艾灸時間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后適當補充溫水,在飲食中適當吃一些山藥等補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氣血的轉化這種癥狀就會得到緩解。
解釋:白帶異常-女性則會出現(xiàn)陰道炎、尿道炎或者出現(xiàn)陰部發(fā)癢、發(fā)紅的癥狀。這是因為寒邪循經(jīng)而走,經(jīng)脈繞于陰氣。陽氣增強之后,陰邪被驅逐,正邪相爭的過程中,細菌會暫時滋生,所以就會出現(xiàn)炎癥。
應對方案:保持外陰干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解釋:崩漏-卵巢囊腫屬于寒邪凝滯于經(jīng)脈,氣機不暢,艾灸后陽氣會降寒凝邪氣全部都化開,以破裂出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應對方案:科學的營養(yǎng)和合理的睡眠,同時可以做一些有氧運動。中醫(yī)講“動則生陽”,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艾灸配合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更有利于體內瘀血垃圾的排出,機能的恢復。
11.灸后起紅點、紅疹,發(fā)癢
解釋:艾灸可以培補人體陽氣,待人體正氣充足之后,在氣機的鼓動下,體內的寒濕外邪被化開,就像我們打掃完房間需要把垃圾倒掉一樣,這些垃圾毒素就會從皮膚和經(jīng)絡中排出來,其表現(xiàn)方式就是起紅點、紅疹,發(fā)癢,這都是排寒濕風等邪氣的重要表現(xiàn)。
艾灸后體內的陽氣得到補充,開始排邪外出。體內風、熱、濕、火邪嚴重的人,往往會出現(xiàn)身體局部或者全身的紅疹,甚至奇癢難忍。
這種疹子與一般的病邪引起的疹子不同。因為它不是由于接觸刺激物,或者吃了易過敏的東西而引起的。這往往是得到正確的治療后才出現(xiàn)的正常反應,這不是病情加重了,相反是病邪正在排出,是祛邪反應。
此時千萬不可用清熱苦寒中藥,因為這樣就會把好不容易排出的邪氣又壓進去了
應對方案:脾胃功能相對比較弱的人,艾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脾腧、胃腧,同時適當吃一些山藥薏米粥等補脾祛濕的食物。
對于起紅疹后不癢的人來說,只要堅持艾灸,提升陽氣,紅疹會逐漸消失的。
如果癢得非常難受,一個方法就是立即艾灸,把已經(jīng)返到體表的寒氣、濕氣、風氣盡快排干凈,另外也可以直接在患處涂上艾灰,很快就能起到止癢的效果。
還可用花椒艾葉熬水外洗、泡腳.花椒可以溫陽燥濕,艾葉可以祛寒祛濕通經(jīng)絡??梢杂?小勺花椒3-5克和1/3根艾條的艾絨一起熬水,水開再煮15分鐘左右,用水洗患處,一天反復多次。還可以泡腳。以補足人體陽氣,祛掉體內濕氣,疏通經(jīng)絡。
如果有專業(yè)艾灸人士操作就更好了,可以選擇大椎、心俞、膻中、十宣等穴位,用三棱針進行點刺放血,每周一到兩次,讓病邪及時排出去,待癥狀緩解后就能及時停止。
此時最好不用停止艾灸,否則會使病邪再一次入里,甚至會侵蝕臟腑。如果癥狀比較嚴重,可以在大椎穴、膀胱經(jīng)腧穴進行放血。
注意:在此調理期間要盡量保持清淡的飲食,保持愉悅的心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12.灸花
解釋:有些人艾灸完后皮膚會變得紅一塊,白一塊,呈花紋狀,這是為什么呢?
艾灸時間太長自然會留下熏烤的印跡,其實這種花斑與體質有重要的關系,有花斑的人多數(shù)體內寒濕比較重。
應對方案:經(jīng)常露在外面的皮膚每次灸的時間不要太長,但為了健康,如果濕氣比較重,不得不調養(yǎng)身體,每個穴位每天堅持艾灸10~15分鐘,堅持下來,一般不會起花斑,而且也能起到非常好的調理效果。
13.灸后失眠
解釋:艾灸之后,人體陽氣會上升,如果這個患者陰相對偏虛,陽氣在短時間內提升,相對于陰血就會過盛,所以精神會出現(xiàn)亢奮。
如果艾灸患者體內邪氣太盛,在陽氣不足前邪氣就會占上風,所以人體整體素質都會便弱,但一旦正氣提高,有能力和邪氣做斗爭,這個時候陽就不會乖乖地受外邪的控制,起來反抗,這樣也會容易引起灸后失眠的好轉反應。這也是陰陽重新建立健康的合作關系的過程。
應對方案:每次艾灸之后配合艾灸涌泉穴和太溪穴,一方面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夠滋陰,可以幫助身體盡快調整到陰陽的狀態(tài),失眠的癥狀會自然消失。
注意事項:艾灸后導致的失眠,只要確定不是疾病導致的,都屬于正?,F(xiàn)象,其作用機理和前面我們分析的其他反應是非常相似的,當艾灸通過經(jīng)絡、腧穴的刺激,在傳熱、導熱、透熱等熱反應的作用下,達到了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調動了臟腑器官的恢復功能。
14.灸后嗜睡、乏力
解釋:艾灸后出現(xiàn)嗜睡,乏力這是典型的浮陽歸元現(xiàn)象,正常情況下人體是一種“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是一種內穩(wěn)態(tài),只有這樣人體各項機能才能夠相互協(xié)調,處于一個整體的平衡狀態(tài),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人體陽氣過弱,或者陰血不足時,陽氣就會上浮,而艾灸通過對經(jīng)絡腧穴的調理,真陰就會上升,外浮的虛陽會被引下來,起到歸元的效果。
一方面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應,身體進行自我調整的過程實際上是正氣和邪氣相互抗爭的過程,而睡眠、休息可以幫人體提高免疫力,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身體能夠更快地得到恢復。
所以,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怎么辦呢?方法很簡單,跟著感覺走,想睡就睡。
15.灸后抑郁、狂躁、易怒
解釋:多見于經(jīng)常生氣,壓力大的人體內的酸毒積累越多,代謝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艾灸一段時間之后,體內的陽氣會上升,有能力將郁氣排出體外,所以會以情緒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說容易發(fā)怒,看什么都覺得不對,而且經(jīng)常會感覺到悲傷,甚至會感覺到非常委屈,想哭,而邪氣外出也需要一條出路,即有可能以打嗝的方式從上面排來,也可能會放屁。
應對方案:如果想哭,解決的辦法就是發(fā)泄出來,可以哭。中醫(yī)講“肺主悲”,所以此時可以強化一下肺的功能,艾灸一下大椎、曲池穴,同時,刮拭一下肺經(jīng),重點以云門、中府、曲池穴為主。
如果感覺抑郁難受,就立即點按太沖穴,還要配合刮拭肝膽經(jīng),如果有條件,可以從胸、脅開始自上而下進行。
注意事項:抑郁或者狂躁的時候,一定要環(huán)境比較好的地方散散心,把情緒發(fā)泄出來,一定不要悶在心里,防止氣結在心,還要配合飲食調理,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保養(yǎng)好脾胃,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保證充足的營養(yǎng)。
16.灸后冒涼風、發(fā)冷
解釋:艾灸后出現(xiàn)寒、熱、酸、麻等感覺都被稱之為灸感,
寒濕重的人艾灸后最容易冒涼風,但是部位不同,一般人會從腳心、腿上肩部、頭部冒涼風,陽虛嚴重的人會感覺全身發(fā)冷。
應對方案:艾灸后出現(xiàn)冒涼風、發(fā)冷的癥狀,一定要結合艾葉、生姜煮水泡腳,增強血液循環(huán),加強艾灸冒涼氣的關節(jié)部位,只要堅持下來,不僅癥狀會所有改善,整個人體的機能也會跟著提高。
17.灸后起泡、瘡
解釋:艾灸后可能會起水泡和膿皰,其中水泡更為常見。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有兩大原因:一是操作時間過長或操作不當,二是身體濕氣比較重。
《小品方》中記載:“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
《針灸資生經(jīng)》中也認為只有艾灸后出現(xiàn)灸瘡,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濕氣重的人艾灸后最容易起泡,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就起泡了。是寒邪向外排出的好現(xiàn)象,正所謂“泡破邪出”。
應對方案:對于一般水泡,可以任其自然干癟,水泡比較大的,最好由專業(yè)人員操作,可以用一次性毫針從下方刺破,放出水液,不要擦破皮,碘伏外用,防止感染。
然后用艾灸直接對著患處進行懸灸,借助火力,增強殺菌的效果。刺破后繼續(xù)選擇溫和灸,可以不用進行包扎,期間如果有膿水排出來,也屬于正?,F(xiàn)象,然后用醫(yī)用棉簽將水泡中滲出來的氺液吸干凈,一定預防感染。
注意事項:一般水泡是白色或者是略帶黃色的透明狀液體,如果發(fā)現(xiàn)水泡內的液體是渾濁粘稠狀則說明灸瘡感染,要及時就醫(yī)。
18.灸后出現(xiàn)便秘
解釋:如果命門火不足以化動下焦陰邪,真陽元氣化施無力,寒極生熱則會引發(fā)虛火,導致大腸主“津”功能太過,從而出現(xiàn)腸燥便秘。其次,人為的憋大便也會導致津液不足。這是因為排泄物在大腸內呆的時間太長,大腸不斷吸收津液,最終導致大腸干燥,這是人體自身原因導致。再次,如果氣血過弱,艾灸腹部的時間過長,同樣會把“津液”烤干,最終導致的就是大便干燥。
應對方案:如果是因為操作不當導致的,一定要減少灸量,配穴中加入滋陰的太溪穴、復溜穴。還可以配合一些穴位按摩,長強穴就是不錯的選擇,這個穴位有助于人體氣血升降,改變大腸的舒張及收縮情況,對便秘有很好的改善效果。每天先艾灸長強穴20分鐘,然后再將雙手搓熱,順著腰椎尾骨向下連續(xù)搓100下。
注意事項:如果是老人,特別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因為便秘引發(fā)意外,家中可常備潤腸丸等有潤腸通便功能的中成藥,出現(xiàn)意外情況要及時就醫(yī)。
19.灸后腹脹、打嗝、放屁
解釋:艾灸后陽氣提升,出現(xiàn)放屁、打嗝的現(xiàn)象也說明人體的腸胃功能開始恢復正常了。
但并不是每個人艾灸后都會有放屁、打嗝的反應,如果正氣不足,就會表現(xiàn)為腹脹,一般來說表明身體上虛下寒,如果能夠及時將臟腑的邪氣排出體外就會感覺身體非常輕松。
有些人艾灸后排出的屁特別臭,這就說明腸胃問題相對比較重。
另外,肝、膽、胰腺等消化性器官有問題也容易出現(xiàn)這種排氣反應,如果是寒性體質,放屁、打嗝的癥狀反應的就更為劇烈。
應對方案:這里提醒大家一點,無論是大小便還是屁,都是人體應該及時排出去的垃圾,此時可以用隔姜灸,同時配合自己的癥狀,如果是脾胃功能弱就加上足三里、脾俞穴,如果是肝膽功能有問題,就配合肝俞、膽俞,肝氣瘀滯就配合太沖穴。
猜你感興趣:
孕婦可不可以艾灸以及危害
下一篇:艾灸減肥的灸法以及作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