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學習方法與指導
一年級語文學習方法與指導
將多種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能夠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學習。通過參加學術研究和項目實踐等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助于推動學習的進步和發(fā)展。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一年級語文學習方法與指導,供大家參考學習。
一年級語文學習方法與指導
1、大聲朗讀。告訴孩子學習漢語拼音,重要的是看老師的嘴形,大聲地跟著讀。每天在家跟著錄音機的漢語拼音磁帶(學校沒有統(tǒng)一訂購的話,新華書店有配套磁帶購買),并且用手指著該拼音朗讀。
2、在讀拼音的時候不妨做手勢幫助孩子記憶。很難分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翹舌音。我教孩子讀后鼻音的時候,把雙手作成喇叭的形狀,表示后鼻音要打開口腔來讀,才準確,因此也記住后鼻音有一個ɡ;讀平舌音時候,將手掌平放,讀翹舌音時候,將手指往上彎曲,因此記住翹舌音讀的時候舌頭要往上卷。,
如果家長讀拼音也不準確,還可以讓孩子跟著錄音帶朗讀,并采用復讀機用對比的方式檢查是否讀準確了。
3、一部分拼音形狀很相似,很難掌握,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具體環(huán)境,幫助他記住。如b、p、d、q四個聲母,你可以啟發(fā)孩子這些拼音像他見過的什么東西,會容易記住拼音。注意,不是把你的想象強加于他。我是這樣啟發(fā)孩子教他記憶的同時邊讀邊做動作:b就是廣播的播,廣播(收音機、電視機)的天線是向上的,同時可邊說邊出示左手,這樣就記住了b的那一豎是在左上;p就是一個人左手拿著一個盆,將水向下潑在教室外面(當時他的教室的門在右邊)這樣就記住了p的那一豎是在左下;d在書上插圖的意思是小馬跑步嘟嘟的聲音,可以想象小馬向右邊山上跑,身后留下一串腳印,同時孩子可以向右轉,腳往后踢,這樣就記住了d的那一豎是在右上;q在書上是一只向空中飛的氣球,只要記住是右手拿著氣球,氣球在向上飛就可以了,這樣就記住了q的那一豎是在右下。在孩子分不清的時候,你不要急于告訴他怎么讀,應該啟發(fā)他當時記住拼音的情景,慢慢就熟練了。
4、不管是記不住還是讀不準的拼音,家長均可以采取過關斬將的形式幫助他。也就是讓他讀所有的拼音,把不會的拼音寫在小卡片上,每天拿出5分鐘,分早中晚三次,反復循環(huán)讀這些不會的拼音。把立刻讀出來的拼音,放在一邊,這樣慢慢就都會讀了。我不贊成次次都是把所有的拼音讀一遍,這樣效率不高,孩子沒興趣。你還可以在閑暇時間,隨時問孩子不熟悉的拼音怎么寫,怎么讀,可以用手指互相寫在手心上哦,就像玩游戲,還可以增進你們的感情呢。
5、當然,掌握了聲母和韻母后,拼讀也是很重要,老師會教方法的。對于不會拼讀的一些音節(jié),家長仍然可以采取過關斬將的形式幫助他。還可以用孩子認識的漢字讀音來記憶拼音的讀音。
必備一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一、樹立新的漢語拼音教學理念
實驗教材給教師教學創(chuàng)造了發(fā)揮的空間,也給了學生寬松的學習空間。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育觀念,繼承過去教學方法的精華,以人為本,立足發(fā)展,努力在教學上打破以往強調字母音、形的教學,改變教學方式,努力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組織和調控能力,千方百計使學生在學習中感覺到自己的智慧,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不斷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二、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一)設計妙趣橫生又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導入方式
漢語拼音教材配有多幅精美圖畫,大部分是直接表音或表形的。這些圖生動有趣,又多是兒童熟知的事物,易說易記,便于學生從舊知或經(jīng)驗的遷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如教學g、k、h等音素時,先出示衣服、雞、西瓜等彩圖,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回答后,立即出示相對應的字母進行教學。
這樣,學生自然地被帶入新的學習氣氛中使插圖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生動有趣的故事對兒童特別有吸引力。教學拼音前,我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選讀或編說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故事,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如:在y i、wu、yu教學中,我編了如下故事:大y媽媽疼愛自己的孩子i,大w媽媽保護自己的孩子小u,可憐的u受到大u媽媽的關愛,擦掉臉上的淚珠,即去掉兩點,與它永遠不分開,構成了yu。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致勃勃,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拼音教學中的難點被突破了。
此外,我還通過放錄像、演示實物、聽音樂、表演等方式,努力創(chuàng)設圖畫形象、聲樂和諧、師生互動的`教學佳境,增加了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學生迅速進入了對新課的學習和探索。
(二) 完成 “學會”到 “會學” 應由 “趣”搭橋
1.創(chuàng)設語境,激發(fā)興趣。
漢語拼音是一種比較枯燥的字符,要想讓學生想學、樂學,就要變無趣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聯(lián)系生活、學習實際,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讓音節(jié)在環(huán)境中反復出現(xiàn),使學生熟練掌握鞏固、運用漢語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發(fā)揮漢語拼音的多功能作用。
我嘗試將教學與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畫片相結合,抓住學生的心理,化抽象為形象,實現(xiàn)對學生各個器官的全面刺激,如在教“b、p、d、q”幾個字母時,學生一起讀時能認識,分開學時容易混淆,為此我制作了一些幻燈片。
上課時,讓孩子們先看幻燈片,第一張幻燈片是貪玩的小猴去山上玩,回來時迷路了,小猴不知怎么辦哭了起來。第二張幻燈片就是仙人飛來告訴小猴,要先找到標有“b、p、d、p”拼音的幾個大門,再按“b、p、d、q”讀音,喊門才能依次打開,這樣就找回家了。
第三、四、五、六張幻燈片就是路和門,用手動的形式拉小猴按著路線走到了第一個門,請學生幫小猴拿出“口”來并請大家讀出“b”,這時老師把關著門的片子拿開,放上打開了門的片子和小猴笑的樣子。這樣依次下去,小猴終于找到了回家的路。通過這樣的動畫形式,使學生始終情緒飽滿,思想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我還根據(jù)教學要求和內容編排,密切配合書本上的知識,通過編故事、表演等途徑,讓學生把現(xiàn)有經(jīng)驗和新事物聯(lián)系起來,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教學復韻母“ai、ei、ui” 時,我設計了“排隊上車”“呼叫名字”“打電話” 等一組游戲。
教學時,幾個孩子上來做“排隊上車” 的游戲,他們從高到矮排著隊,一個個按著次序上車。孩子們歡快地做著游戲,從中學會了ai(挨)吃晚飯了,小伙伴們還在樓下玩耍著,“媽媽” 扯開嗓子大聲呼喊“快回家吃飯了?!薄癳i(哎),我來了!”一個個孩子隨著呼叫聲答應著,ei(哎)就在聲聲應答中學會了。
“丁零零” 電話鈴響了,“ui (喂),你是誰?”“我是媽媽,今天,單位要加班,我要晚點回家?!薄皍i(喂)”的聲音不斷地在教室里響起,同桌的兩個孩子互相打著電話。在愉快的游戲中,孩子們認識了三個復韻母。為了鞏固新學的知識,我還設計了“拼一拼,找一找” 的游戲,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教學時,我在講桌上放了一大堆東西,有杯子、白菜、玩具烏龜、白粉筆……我出示了音節(jié)bei,第一個拼出的孩子立刻上來把杯子高高舉起來,然后他當小老師,帶領同學們拼讀音節(jié)成bēi。然后依次出示“cài、guī” 等音節(jié),同學們興致勃勃地讀著,小老師們多神氣啊,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踴躍發(fā)言。
2.授人以“漁”,發(fā)展語言。
我在開始教漢語拼音時.將每個字母都編成一句有趣的兒歌,便于學生記住它們的音和形。開始我做示范,如:“小姐姐聽廣播,右下半圓b、b、b”。后來,我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的情境圖找出與字母相似之處,在學P時,我問,“同學們準備怎么記住p的樣子呀”?學生在我的啟發(fā)下悟出學習方法,觀察思考后,學著編了句兒歌“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圓p、p、p”。
最后,我讓學生回憶一下在家里、幼兒園里、在街上、在公園里等生活中與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他們有的說:“m”像麥當勞的標記,“y”像媽媽晾衣的撐桿,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學習拼音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同時也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fā)展,真是“授人以漁”勝于“授人以魚”。
3.興趣盎然是獲得“成功”“自信” 的金鑰匙。
由于我們現(xiàn)行的是大班教學,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所以老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其人格,因材施教。我們巧妙地利用趣味的教學手段.精心設計趣味性的教學方法,為孩子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通過有感情地讀兒歌、讀音節(jié)詞、句,適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中體會到教材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加深了對教材的領會。
三、將課外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將“趣” 進行到底
在教學實踐中,我以課堂教學中學到的語文知識為基礎,設計出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課堂作業(yè)。如學“過橋”這首兒歌時,學生初次見到雙引號,便不知所措,我把這個問題布置為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問一問,為什么要加這個引號?這樣既補充了書本上沒有學到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好問的習慣。
小學一年級語文的學習方法歸納
組字游戲
老師把一個字或幾個字的構字部件打亂順序寫在卡片上,發(fā)給每個小組一份,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盡可能多的組字,然后小組派代表到講臺前來展示合作的效果,讓全體學生認讀,評出冠軍組。這樣,體現(xiàn)了保底不封頂?shù)慕虒W思路,學生們不僅能組出課本上出現(xiàn)的字,有些學生還能組出許多課外認識的字。
搶卡片
老師把許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師讀的字音,找出有關的卡片組成字,讀后組詞或說一句話,誰搶得多誰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
小學一年級語文的學習方法歸納3
韻母(單韻母6個+復韻母9個+前鼻韻母5個+后鼻韻母4個,共24個)
復韻母9個
復韻母,真有趣,兩個單韻母在一起,
看前音擺口形,口形變化要注意,
快速向后滑過去,合成一個音莫忘記。
記住字形讀音(形象記憶)
ai、ai、ai、a+i阿姨和我比高矮。
ei、ei、ei、e+i白鵝穿衣天上飛。
ui、ui、ui、u+i我穿大衣要喝水。
ao、ao、ao、a+o阿姨愛穿花棉襖。
ou、ou、ou、o+u大海上空飛海鷗。
iu、iu、iu、i+u郵筒前面把信郵。
ie、ie、ie、i+e野鵝早餐吃樹葉。
üe、üe、üe、ü+e小魚騎鵝去防月。
er、er、er、e+r野鵝有個小小耳。(注:獨立自成音節(jié),不和任何聲母相拼)
鼻韻母:不難學,前后鼻音分準確。
前鼻韻母有五個,后鼻韻母是四個。
前鼻韻母:5個
an、an、an、a+n阿姨登上天安門。
en、en、en、e+n白鵝門前把鈴摁。
in、in、in、i+n穿衣出門笑吟吟。
un、un、un、u+n烏鴉門前修車輪。
ün、ün、ün、ü+n小魚撞門頭發(fā)暈。
后鼻韻母:4個
ang、ang、ang、a+ng阿姨走路頭高昂。
eng、eng、eng、e+ng白鵝唱歌哼哼哼。
ing、ing、ing、i+ng一件花衣送老鷹。
ong、ong、ong、o+ng公雞喔喔要捉蟲。
小學生一年級語文學習方法整理
一、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因此,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jīng)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魯迅先生就善于翻閱各門各類的書,隨時隨地積累自己有用的知識。
“要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積累,會帶來質的飛躍。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只有知識的廣博積累,才有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只有學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語文學習的有心人,點點滴滴地學習,可以把語文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當人們很隨意地學習東西的時候,依著自己的興趣學東西的時候,學習就會變成一件樂事。
二、回憶內容促進記憶
每天晚上睡覺前,把當天學習的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加深記憶,這種方法對學好語文是很有幫助的。在回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想不起來的內容,此時要及時翻一下書,然后合上書本再回憶一遍。如果還沒睡著可以把當天的學習內容多回憶幾次。
由于剛上完課,學生對大部分內容還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時間就回憶完了。如果回到家,書一合,對所講的內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復習時,對堆積如山的知識點會使學生“望題興嘆”。急來抱佛腳不如睡前多回憶來得好。
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學習語文,是一個閱讀、思考、寫作相結合的過程,讀讀、思思、寫寫多結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閱讀的同時要人,甚至請教別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這樣是不能掌握所學知識的。為了使書本知識真正變?yōu)樽约旱闹R就必須教會學生遇到問題獨立思考。
寫讀書筆記,把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記下來,也要把自己閱讀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記下來。經(jīng)常這樣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了。
四、磨刀不誤砍柴工
學生做習題時,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師講的例題是什么意思或先看書,把所講的內容全部弄懂后,再做習題。這樣就會感到輕松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道理。做練習是為了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那些圖快、圖省事欲走捷徑的學生,似懂非懂,一味地為做習題而做,常常會到處碰壁,走進死胡同。返回頭再看書,事倍功半。
五、遇到問題獨立思考
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求學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別人,獨立思考是把死知識變?yōu)樽约旱臇|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再去請教老師或同學,一但弄明白,印象會很深刻。而我們的一些學生,懶于動腦筋,恥于問
六、加強背誦
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適當背誦些有價值的材料,猶如常做體操增強體力一樣,可增強記憶力。據(jù)生理學家研究,重復的刺激可以幫助條件反射的建立和強化。要求學生把有價值的材料背下來,對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成績很有幫助。俗話說“挖到籃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說,很多知識,你只有記住了才對自己管用。
因此,必須想方法記住知識。記憶知識,可分為內部記憶和外部記憶。記在大腦里為內部記憶,記在大腦以外,書本中、讀書筆記中、日記中、摘抄本中、電腦里為外部記憶。大腦是儲存知識的倉庫,科學家們曾經(jīng)講過,大腦儲存記憶知識的功能開發(fā)利用的不到10%,應開發(fā)和充分利用大腦的儲存功能,記憶儲存更多的知識。
但對一般人來講,大腦及時記住知識的能力是弱的,過目不忘的人畢竟是少的,很多人記住知識是要靠反復的記憶。因此,要在大腦之外建立知識的倉庫,這種知識的倉庫,可以是書本、筆記、日記、摘抄本、電腦,平時經(jīng)常翻看檢閱,就可以把外部記憶變?yōu)閮炔坑洃?,真正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很多知識只有經(jīng)過不斷的反復的強化記憶,才能在自己大腦里扎根。知識積累的多了,才能從根本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一年級老師語文學習教學方法
一、引導學生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是小學生必須打實扎牢的,這關系到以后學生的寫作、閱讀的能力,是學生以后創(chuàng)新的基礎。但是小學一年級剛剛進入學習生涯,學習的識字量很大,學生學的快,忘得也快。因此,要引導學生有效的識字、寫字。
(1)歸類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漢字的“造型”都很有規(guī)律可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幾種。教學時,引導學生對相似的文字進行歸類,讓學生舉一反三,擴大識字的范圍和效率。例如:在一年級下冊《識字1》中,要認識的字“淋、灑、滴、油、澡”,要學生進行觀察,然后進行回答、討論。有的學生回答的還是很好的:“這些字都是三點水偏旁,都與水有關”,“要記住這些字先記住偏旁是三點水,再記住另一邊,都和水有關”等。《識字4》中,要認識的字“蚯、蚓、螞、蟻、蝴、蝶”等字都是形聲字,都是“蟲”字旁,教學時,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字的規(guī)律,總結出哪些部分相同,哪些部分不同,拓展課外知識,要學生寫出自己認識的和這些字相似的字,板書在黑板上,供大家學習。這個教學過程,學生不僅學習掌握了課本上的生字,也學習到了一些課外的生字生詞,拓寬了識字面。
在學習“清、請、精、情、晴、蜻、倩、睛”,可以變成順口溜的形式,“有水方說清,有言去邀請;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濃;麗人留倩影,日出天氣晴;有蟲是蜻蜓,有米有精神”。這樣善于學生記住字詞,經(jīng)常讀背,加深生字的印象。
這種歸類識字法,有助于新舊知識的銜接,可以有效的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考、領悟能力,一舉多得。
(2)規(guī)范寫字,重質不重量
寫字是一項很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也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手段。正確的寫字、規(guī)范的寫字,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因此,提高學生的書寫,規(guī)范學生的書寫,把寫字與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書寫質量”包括:是否正確,是否規(guī)范,寫字習慣。
許多教師應該發(fā)現(xiàn),先很多學生的字十分的潦草,歪歪斜斜,,寫字要做到的“規(guī)范、端正、整潔”根本看不到。給學生批閱作業(yè)、試卷,“難度”提高了,因為不知道他這個字到底是怎么寫出來的,雖然字形正確,但是筆畫規(guī)范是錯誤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當堂指導、當堂書寫、當堂反饋”,保證課堂上的指導時間,書寫時間。
首先,教師要重視起來筆畫的教學,完善自己的不足,避免在課堂上給寫手錯誤的指導,學生的對任何事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深刻,第一次出了錯,以后就很難糾正過來。如在學習“點畫”的寫法的時候,要學生“會看、會畫、會寫、會讀”,也就是會勾畫字體的外形結構,明白字體的寫作軌跡,會說出寫字的過程,會完整的手筆。要學生多臨摹字帖,現(xiàn)在都有賣寫字帖的,要學生每天完成2-3頁的寫字,寫完后自己在練習本上在進行臨摹,多寫多練,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還要規(guī)范學生在田字本上的寫字,引導學生觀察、學習字體的結構,上下結構的應該注意些什么啊,左右結構的應該怎樣書寫啊,一定要讓學生明白、理解、消化。
二、教師上課前要充分的備課,備好課
良好的備課是一節(jié)開課程的開端,備課分為“有形備課”和“無形備課”兩種。“有形備課”就是指課前的教案文本,課程學習的卡片、圖畫、模具、課件等;“無形備課”指的是教師自身素質,文化底蘊等的提高。
在學習五單元第二課時,我提前準備了一個謎語:“一天,小丁出了個謎語給小東,、小明、小紅猜:言來互相尊重(打一字)。小明笑了笑,假裝猜不出來,也出一謎語:心至令人感動(打一字)。小丁猜不著,問小東,小東也出一謎語:日出萬里無云(打一字)。小東就更摸不著頭腦了,又問小紅,小紅也出一謎語:水到純潔透明(打一字)。四人互相看看,哈哈大笑,我們出的是同一個字?!崩蠋煵虏怀鰜?,下面的小朋友有沒有能猜出來的呢?
調動同學的興致,要學生開動腦筋,討論答案。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爭強好勝,針對這一特點,這個備課設計,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果。
三、教師要進行適宜的指導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庇纱丝梢钥闯?,教師的主要責任不是全盤的灌輸學生知識,而是在講解知識點后,引導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摸索,把課堂交給學生自己,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這樣的教學模式的改革,就增大了對教師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停的豐富自己的知識,在學習學習中充當引領者,促進者,學會傾聽學生的問題,想發(fā),并在此基礎上激發(fā)學生,成為領路人,而不是幫助學生走路。
比如在朗讀方面,往往教師會設計多種方式來進行,“分段朗讀,分角色朗讀,分組杜,領讀,范讀”等,但是這些也需要教師正確的引領和指導。如果只是盲目的要學生讀課文,想出再多的方法也不會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讓這種朗讀不止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經(jīng)過這種形式,要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一個句子,運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語調進行閱讀,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會不近相同,傳遞的感情也會有微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