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女生分享復習秘笈教你學好英語
滿分女生分享復習秘笈教你學好英語
葉佳雯,女,畢業(yè)于杭州外國語學校,現(xiàn)在是復旦系二年級學生,在GRE考試中獲得滿分的好成績。成功于汗水中汲取養(yǎng)分,葉佳雯的成績離不開她平時的辛勤努力和經(jīng)驗積累。下面是葉佳雯在GRE考試中的學習心得,與大家共勉。
滿分女生分享復習秘笈
我開始準備考G是在大一上學期。當時之所以想到要考G,是因為覺得大一的課程比較松,學的東西不夠多,知識吃不飽,多了很多時間出來。與其把這些時間浪費掉,還不如攻下GRE。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考滿分。相反,考G對我來說,是的一種鞭策,我覺得它有助于我克服人所常有的惰性,去刻苦努力地學一點東西。報考前,父母讓我三思,因為五年內(nèi)的G成績到時候都會一并寄到美國的大學,如果這次考不好,留下一個不良記錄,就得不償失了。
但我當時覺得,如果總是給自己這樣的消極暗示,那就什么事都不要去嘗試了。我報的是11月到1月的班,然后在3月考了G筆試,剛好是大一下學期開學后一個月。我自己覺得,之所以后來考得還不錯,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應試。相反,我更多地是把準備考G當成促使自己提高英語水平、鍛煉思維能力、豐富知識的一種學習途徑。這種心態(tài)使我能創(chuàng)造出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不是盲目相信網(wǎng)絡上別人的經(jīng)驗。
可能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在學習上我比較注重個人自己的學習,對老師的依賴性不強,所以在去讀G前,我自己已經(jīng)把單詞背得八九不離十了,各類型的題目都做了兩三百道。當時用的書是俞敏洪老師的紅寶書99版和其他一些參考書。
首先來說一下對紅寶書的使用。第一遍看紅寶書是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我每個單詞都用Webster重新查了一遍,以最適合自己記憶的方式對釋義進行了校對和修改。六七千個單詞要一個個地這樣修改過來,功夫無數(shù)。當時大一的課程雖然松弛,但是也還是有學業(yè)負擔的,我的日子過得很苦,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六點起床,晚上總要到凌晨兩三點才睡覺。就是這樣,一天也只能看掉兩三百個單詞,有時候其他事情一多,連兩三百個都看不了。
有時候我覺得特別絕望,因為我只是把單詞給仔細修訂了一遍,還沒背哪,想想后面的任務太艱巨了。但是咬咬牙也就挺過去了。漸漸地,工作做得熟練起來后,一天能看掉四五百個單詞。在十月下旬的時候,我終于把紅寶書的單詞都在Webster里親自查了一遍,并且進行了修訂。另外,碰到有的單詞我覺得特別好,我還會到牛津高階里去查它的用法。牛津高階這本字典有很好的例句。我覺得復習G不僅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真地要記住這些詞,要學進東西去。以這樣的心態(tài)去學,才能一絲不茍,效果才會好,對考試也是有好處的。
在查好詞后,我開始背單詞。因為在查的過程中,對單詞已有一個比較深刻徹底的了解,用一個詞來說就是“明澈”,一個詞究竟在句子里應該怎么用,究竟有哪幾種精確釋義,我都有記錄。這樣,背起來就非???,感覺很暢快。第一遍背得還疙疙瘩瘩的,等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一頁頁翻過去了。當然,會碰到一些特別乖僻的詞,或者長得特別像的詞,或者是一大籮筐的同義詞,我都會特別把它們摘錄出來,干干脆脆地列出一張表來,一目了然。很多人習慣于把這種整理羅列的責任推到老師的身上去,認為只要去上課,抄了筆記,就萬事OK,自己不愿意動手動腦去整理,我覺得是不太好的。
聽美國留學生分享英語學習方法和策略
北美學習、生活的幾年,既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因中西方文化沖突,長了不少教訓?,F(xiàn)在貢獻出來,與國內(nèi)的朋友們分享。希望各位今后在和外國人(英語是母語)交往中更富有 成效;也使那些為學好英語而苦惱的朋友少走一些彎路,更快、更好的學好、用好英語。
中國人在學習英語上花的時間最長,效果也最差。這和學習和應用英語方面存在重大誤區(qū) 有關,一是長期的“填鴨式的”教育方法,使很多人認為學英語是為了考試,其英語實際水 平可想而知;二是誤認為英語不過是由“發(fā)音、語法、句子和詞匯”組成的。認為只要學習 “發(fā)音、語法、句子和詞匯”就能學好英語。事實上,如果以達到有效交流為目的,比英語的發(fā)音、語法、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但被國內(nèi)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人忽略的是:表達語言所應 用的、符合英語文化和習俗的正確方式、方法和內(nèi)容。
首先,讓我們一同探討目的問題。沒有目標的船只永遠在海上漂流。學習英語的目的多種 多樣,但學口語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能與Native English speakers進行“有效的交流” ,即工作中能與Native speakers 建立、保持和發(fā)展良好的工作關系;或生活中結(jié)交幾個na tive speaker 的朋友,能夠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勵和幫助。 而不是為了和同胞交流,也不是為了能和“老外”說上幾句諸如:How are you? I am fine,thanks. My English is poor. Bye-bye. 等幼兒園英語而轉(zhuǎn)身離去,搞的“老外”一
頭露水,找不著北。(國內(nèi)很多學英語的朋友,就好像一個苦苦練了10年武功的大俠,“十 年磨一劍,雙刃未曾試”,終于有一天有機會面對敵人時,唯一想到的招式就是:逃命!) 更不是為了“為了說英語”而浪費時間的、沒話找話的和老外閑聊---分手幾分鐘后,別人就 再也不想和你交往、也根本記不住你是何方神圣了。
在中國,可憐的老外們,大多飽經(jīng)那些被問了上千遍雷同的、無聊的、毫無創(chuàng)意的、有時Ch inglish 式的問題的摧殘和蹂躪,比如,Are you an American? Do you like China? 之類 的。我發(fā)現(xiàn),有的人竟洋洋得意地說:我英語口語就很好啊,好到能和老外聊幾句天兒。 Come on! Give me a break!
英語學到這程度,那由中國式的、復雜的句子結(jié)構(gòu)、嚴謹?shù)恼Z法和龐大的詞匯構(gòu)成的英 語能力,只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 ,因為那不叫“交流”,也根本不值得花這么 多時間學習英語口語。
新加坡的一個人,前一段時間出了本書,叫“亞洲會思考嗎”,說亞洲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在內(nèi),除了會模仿,不具有創(chuàng)新(Innovation)的能力,很難真正意義上和歐美競爭 。但愿不要被他不幸言中了。
我在去美國留學前,自認為英文水平還可以:畢竟學了那么多年,自己也下了許多功夫 ,且上了不少培訓班---從普通的到最高檔次的,里里外外花費了上萬元。應付各種考試包括 留學考試,也算是一路過關斬將。但是,到了美國后,刻骨銘心地學到了一個詞“Chinglis h” ---中國式的英語”:用英語和自己同胞交流時還可以應付,但是和"英語是母語"的同學、教授和其他人士進行交流時,一涉及到實質(zhì)問題,雙方誰也聽不懂誰!至少有半年的時 間痛苦異常!霎時間自己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多年建立起來的信心和信念,像是一下要被摧 毀了。
他們What’s up?What’s new?的說法到能應付,談談天氣什么的也沒問題。但是,就 是覺得很難和他們?nèi)贤?,哪怕只是認認真真地談談。在國內(nèi),我很容易和大多數(shù)人成為朋 友,自己也一直引以自豪,因為你誠心地對待別人,別人通常也已會真心的待你,否則你下 次對他“敬而遠之”就是了??稍诿绹_始的時候,怎么就那么費勁?!誠心不起作用了?
是自己的語音、語調(diào)問題嗎?不是!如果你有機會領教一下印度人的英語,你或許還會 為中國人的發(fā)音多少感到自豪呢。我有個印度同學叫Abe,直到畢業(yè)我才聽懂他大部分話的意 思! 但是,印度人“可怕的”發(fā)音,絲毫不影響他們和美國人流利、有效的交流!
是語法和句子的原因嗎?也不是!我有幸在美國的大學里,結(jié)識了一位來自中國的、才 華橫溢的美國籍教授,年近40歲時因為杰出的數(shù)學才能,移民到了的美國。發(fā)音就別提了, 他講英文時,你還能輕而易舉地挑出很多語法和句子錯誤,但這絲毫也沒阻礙他在美國生活 近二十年,用英語給美國人上數(shù)學和工商管理課,并且取得成功。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國外生活幾年以后,我才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以達到“有效交流”為目的,英語的發(fā)音、語法、句子絕對沒有國內(nèi)的各種人士強調(diào)的那么重要,而被國內(nèi)學英語的人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達語言所應用的、符合英語文 化和習俗的正確方式、方法和內(nèi)容。
語言是其文化和習俗的載體、沉淀,雖然人類的各種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 的是其特殊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有著與中華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例如,她崇尚“積極進取 ”positive or ambition的態(tài)度,和中國人“謙虛、藝術”的處事、說話原則,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構(gòu)成對有效交流的妨礙。這就是所謂的“文化沖突、差異”。
因此,那種用本國文化和習俗去套用英文的學習方法和應用方法,加之學了太多得“沒用的、很多講母語的人都不曾用的甚至、不曾聽說過的詞,和過時的詞、句,聽不懂真正的 英語和不能和“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交流就毫不奇怪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