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国产手机在线观看,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的使用方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一學習方法 > 高一歷史 >

學霸的高一歷史單科學習方法

時間: 曉芬0 分享

學習方法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在學習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據(jù)此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實現(xiàn)更好的學習效果。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學霸的高一歷史單科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學習。

學霸的高一歷史單科學習方法

學霸的高一

歷史單科學習方法

1、整理背景

對于歷史來說,高考文綜肯定不會直接考察課本上的知識點,必然從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背景和思考分析著手,來考察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想要提高歷史成績,就要先讀懂看透歷史書,按照歷史的時間脈絡,將每個時代的背景梳理清楚;除了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以外,還應該整理出在課本上出現(xiàn)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比如看到15至18世紀,我們應該馬上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殖民掠奪、物種交流、文化交流、自然科學、啟蒙思想、民主政治和工業(yè)革命等等,當然還應該包括每個事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

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對歷史事件的背景認識,決定著我們思考問題的廣度;而把歷史試題和相關背景結合在一起的程度則決定著我們分析問題的深度。因此,不管我們是高一還是高三,我們都應該立即著手,把每個歷史時代的背景整理出來。

然后怎么復習呢?在做題的時候,看到任意一個時代或事件,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時代活時間的背景是什么,前后幾十年都發(fā)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2、定位方向

政治、地理和歷史,都需要在答題時定位方向。

政治需要首先定位是哪本書,然后確定主體思想和相關理論;地理需要快速定位地點,然后把相關的自然、人文和地理要素全都列出來。

歷史需要快速定位時代,先確定背景,再結合背景去思考題設條件,確定答題思路。題目中可能說的是某時代的人、事物或是事件,不管看到什么,我們都必須像條件反射一樣,想到這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才能在答題時找到頭緒和方向。

3、審清題意

為什么要特意強調(diào)把題設材料看懂,審清題意呢?

因為對于歷史題目來說,首先要摳字眼,把題設條件看明白,才能確定答題方向。

a、題設材料上的每句話和每個字詞,都有可能隱藏著命題老師的深意。

b、題設材料中會明示或暗示很多限制條件,你如果看不懂、找不到,在答題時沒有涉及,那就不得分。

c、題設材料會給出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如果我們在答題時沒有把挖掘出的信息全部用到、用完,肯定得不了高分。

歷史最難的是概括題,而且有固定招數(shù)和套路。

這個需要在平時做題時總結和思考,比如表示特點的詞語有隨意性、延續(xù)性、獨立性、漸進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正面意義可以用穩(wěn)定性、優(yōu)越性、擴張性、進步性或是開放性來描述;而政治經(jīng)濟背景可以用法制化、民主化、現(xiàn)代化、科學化、工業(yè)化、集團化或區(qū)域化來闡述。

高一歷史

高分學習方法

1、有些時候,你只需要看幾次重要事件的年表,自然記住。除了已知的重大事件之外,只需了解其大致的歷史或事件的順序,就這樣做吧。

2、地點是北,南,東,西,北。你只需要知道每個地方的一般位置或相對位置。最好的辦法是與地理科合并,以確定當今各國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中國和日本的邊界。主要城市。此外,還應銘記若干條約規(guī)定的領土變動。

3、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香港中學會考的要求并不太高。為了應付考試,我們必須記住重要的歷史人物。如自強活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后是必需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同等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間和事跡也應該知道。

4、所示。事件由三個元素。了解時間、地點和人物,可以知道這兩個的重要性。相關歷史事件年代明確的分析:一階后主題;時間閱讀主題重要的東西,其他主要情節(jié)記得事件,如洋務運動分為三個階段,辛亥革命重振中國社會和兩個時期的結合。至于麻煩,像考試。

5、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可分為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和其他方面。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總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五個公式在任何歷史事件中,都可以事半功倍。

6、因果關系應以歷史事實和邏輯為基礎。因為果實先來,果實晚些,所以兩者必須合情合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應該孤立歷史事件,因此,如果我們用時間作為經(jīng)度,事件作為緯度,引用一件事物,另一方面,事件的因果關系將像我們的手一樣清晰,學習將是事半功倍的結果。

高一

歷史學科學習方法

 四輪學習法

第一輪:預習,查出障礙;

第二輪:聽課,排除障礙;

第三輪:溫習,打掃障礙;

第四輪:功課,學會運用。實在這四輪與上面了解進程的感知、理解、鞏固、運用是對應符合的,固然所述的角度差別,但都有分階段的4步,每一步的學習要求特別很是類似。預習就是為了對一節(jié)課初步感知,聽課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溫習是為了鞏固,功課就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4輪學習方略是近幾年風行天下的一種學習方法,因為它吻合一樣平常了解進程,故嚴厲堅持按這四個步驟學習每一節(jié)課,必能獲得較好的結果。

4輪學習方法中還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法子,如四輪溫習法:①通讀,進行體系溫習;②精讀,進行重點溫習;③演練,進行解題溫習;④回想,進行磨練溫習。4步解題法:①審題,搞清是什么;②構想,搞清為何;③解答,搞清怎么辦;④磨練,驗證怎樣。4步記憶法:記憶、維持、再認、再現(xiàn)。這些看似常見的步驟,但一旦可以或許照步履行,學習結果就會當即表現(xiàn)出來。

高一

歷史提高的學習方法

有史必有時間,歷史時間是串連歷史知識的網(wǎng)絡。掌握歷史時間是學習歷史的一大難題,茲就高中生掌握歷史時間應注意的一些問題,作一簡述。

一。中國古代史教材敘述歷史時間的階段特殊性

(1)凡是原始社會階段的時間,都使用“距今__萬年”、“距今__千年”的提法,而未采取“公元前多少年”的提法。(2)從夏朝建立到“國人一”這一階段,教材一律使用“公元前__世紀”的提法,而不再用“距今”的提法,更不可能有“公元前__年”的說法,因這時的中國歷史尚無確切紀年。(3)從“周召共和”到西漢末年,教材一般采用“公元前__年”的說法。因從“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歷史有了確切紀年。書寫這一時期的歷史時間,務必在年代數(shù)據(jù)前冠以“公元前”三字,切忌省去不用。(4)教材從“公元8年王莽稱帝”開始,以后的歷史時間不再冠以“距今”、“公元前”等字樣,而是直書年代數(shù)據(jù)。如唐朝建立于618年。王莽稱帝雖非公元前后的分水嶺,但“公元8年”是教材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公元后的時間。(5)西漢是中國古代史上,惟一的一個跨越公元前后的朝代。

二。記憶歷史時間的策略性

首先,應把歷史時間放到教材上的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去記憶,時間與史實相即。最好不要拋開教材的章節(jié)內(nèi)容,而孤立地機械背誦書后所附的《歷史大事年表》。因背大事年表更枯燥難記,所記的知識又孤立零散,易于忘卻。其次,歷史時間應在學習過程中分散記憶,隨時記憶,循序漸進,而不宜堆壘于后集中背誦。此外,還需探求方法、訣竅。

三。歷史時間的計算與對換

(1)如果同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歷史時間,計算時間差直接用“減法”。如果有月份差,一般是月差在半年及其以上者,就在年差上增加一年。如:太平天國運動(1851.1—1864.7)年差13年,月差6個月,故謂“堅持戰(zhàn)斗14年”。如果月差小于半年,則舍去不提。如“一”(1966.5—1976.10)月差不足半年,故舍去月份而稱“十年內(nèi)亂”。(2)如果計算公元前后的時間差,則以公元前與公元后的時間直接相加,所得之和再減去一年。因公元前1年過后就是公元后1年,中間無“公元0年”的時界。(3)民國紀元與公元紀年的時間對換。若將民國年對換為公元年,則是“1911年+民國年”;若將公元年對換為民國年,則為“公元年-1911年”。切忌以1912年相加減,因1912年已經(jīng)是民國元年了。(4)切莫將距今約4000多年的黃帝與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建立誤解為相距近20__年。因公元前后相加,夏朝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了。

四。世紀、年代及階段的劃分

(1)世紀。一般是100年為一個世紀,只有公元前1世紀和公元后1世紀分別為99年。因無“公元0年”,因此,從公元1年到99年為1世紀,而公元100年則為2世紀的開始。(2)年代。一般是10年為一個年代。如:1870—1879年為19世紀70年代。但每個世紀的最初20年,不稱“__年代”而稱“__世紀初”,如1905年同盟會建立,可說“建立于20世紀初”,不能說“建立于20世紀10年代”。(3)一個世紀內(nèi)的階段劃分。一種是二分法,即把一個世紀分為前半期和后半期兩個階段(亦稱上半期和下半期)。另一種是三分法,即把一個世紀分為早、中、晚三期。以19世紀為例;1800—1829年為早期;1830—1869年為中期;1870—1899年為晚期。(4)兩個世紀之交的特殊稱謂。一般把上一世紀的最后20年到下個世紀的最初20年稱為“__世紀末__世紀初”。由于中國和世界近現(xiàn)代史教材上,很多大事集中于19世紀的最后10年和20世紀的最初10年,故習慣上把1890—1909年稱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五。中國歷史教材涉及的幾種紀年法

(1)公元紀年。教材上的歷史時間,多采用公元紀年,但中國歷史上正式采用公元紀年是從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開始的。(2)干支紀年。教材上多有“甲子”、“戊戌”、“辛亥”等提法。但需注意,可以說1898年是戊戌年,不能說戊戌年是1898年。因干支紀年每隔60年又是戊戌年。(3)以皇帝年號紀年。如貞觀元年、康熙年間等。中國以年號紀年開始于漢武帝時期,但中學歷史教材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用年號紀年的時間是“漢靈帝中平元年,即184年”。(4)民國紀元。1912年孫中山宣布“以中華民國紀元”。(5)以黃帝紀元。1911年湖北軍政府成立時,宣布“廢除宣統(tǒng)年號,改為黃帝紀元”。1911年是黃帝紀元4609年。

上述各條,都是高中生掌握歷史時間應注意的問題或遵循的原理。要真正把握好歷史時間,還需科學地使用《歷史大事年表》,還需探究記憶的方法,更需投入相應的時間和精力。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愿同學們用辛勤的汗水去收獲美好的未來吧!

高一歷史

基礎學習方法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一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tài)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xiàn),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于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huán)節(jié)。

預習是首要環(huán)節(jié)。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nèi)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后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lián)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nèi)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fā)現(xiàn)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并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準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yè)本、工具書及學習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fā)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后探討。

課后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jīng)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jié)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lián)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yǎng)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jù)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后,學會學習,關鍵在于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 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jié)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nèi)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征和本章內(nèi)容的特點。③正文內(nèi)容(大字)和閱讀內(nèi)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jù),屬于必須掌握的內(nèi)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nèi)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nèi)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加以分析,可培養(yǎng)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系,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yè)。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zhì)疑,養(yǎng)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jīng)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xiàn)實原因,內(nèi)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jīng)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xiàn)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zhì)、功績、經(jīng)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征、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屬性和內(nèi)在規(guī)律。由于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lián)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么,并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fā)展是怎樣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搞清它的發(fā)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tǒng)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nèi)容并設法記牢。什么是重要的歷史內(nèi)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zhì)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tǒng)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jīng)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lián)想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chuàng)造力。因此,發(fā)展記憶力是和發(fā)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 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fā)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征記憶法:對于內(nèi)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nèi)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3) 規(guī)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 隔年記憶法:將發(fā)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guī)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 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 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nèi)容,經(jīng)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 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8) 形象記憶法:對于較抽象的內(nèi)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 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nèi)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nèi)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lián)想記憶法:利用聯(lián)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后逐漸記住每一細節(jié),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nèi)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后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nèi)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lián)系全部內(nèi)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wǎng)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wǎng)的話,那么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jīng)。據(jù)《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jīng)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一百位以內(nèi)的數(shù)。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學習升華,培養(yǎng)能力。

有的同學認為:我們從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學歷史,而且,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的內(nèi)容大體相似,其實,大家只看到了現(xiàn)象,而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zhì)。實際上,它們是點、線、面的關系。高中歷史更注重歷史的線索和時代特征以及一定的歷史理論。因此,要學好高中歷史,決非簡單的背背就能順利過關。高中歷史知識可以分為章節(jié)知識、專題知識和理論知識,其中,章節(jié)知識是基礎。章節(jié)知識和專題知識縱橫交錯,構成知識網(wǎng)絡;歷史理論支撐起網(wǎng)上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多層面的立體交叉體系。比如說,中國近代史有三條線索: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抗爭史、中國人民探索史。像這樣的線索和時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及時予以總結。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階段性、理論性,因此,在學完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內(nèi)容時,一定要及時將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的知識由點到線構建成一完整知識體系框架,注重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脈絡,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注意分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階段面貌、歷史趨勢、經(jīng)驗教訓,使繁雜的知識條理清晰,并從中總結出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要學好高中歷史,還需要一定歷史理論的學習。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注重歷史的前因后果,加強了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而在這其中就蘊藏著歷史理論。與高中歷史聯(lián)系比較密切的歷

史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和基本觀點。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nèi)容:

第一、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生產(chǎn)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需要,這便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生產(chǎn)力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響自然并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zhì)力量。

生產(chǎn)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主要因素。生產(chǎn)關系指的是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中結成的社會關系。它是生產(chǎn)力的社會存在形式,包括產(chǎn)品的分配、交換和消費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含有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內(nèi)容。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生產(chǎn)關系的性質(zhì),生產(chǎn)關系對生產(chǎn)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應經(jīng)濟基礎的需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又一基本規(guī)律。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經(jīng)濟基礎。社會上層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的復雜體系。具體說,它指的就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要求相應的社會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社會上層建筑對經(jīng)濟基礎有著很大的反作用。適應于經(jīng)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對社會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會上層建筑對社會發(fā)展起著阻礙作用。

第三、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個人在社會中是比較渺小的,只有當個人結合成群體,才能真正地發(fā)揮出社會主體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們的作用再偉大,也只反映群眾要求,依靠群眾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對社會歷史發(fā)揮一定的影響。

第四、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任何歷史人物、政黨、團體、歷史活動、制度、措施等都必須適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違背歷史發(fā)展潮流的必將滅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評價方法。我們學習歷史,決不能為歷史而歷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學習歷史,主要是為了以史為鑒、學以致用,能夠?qū)⒃跉v史課上學到的東西用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分析問題的時候,就要采取正確的評價方法:

214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