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階級發(fā)展整理知識點與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
資產階級發(fā)展整理知識點與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
針對資產階級發(fā)展這一單元做一個總結和整理,這是對你們學習過程的整理和歸納!尤其是那些對知識理解不透徹的學生,更是一個利于復習的好機會!小編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到您。
資產階級發(fā)展整理知識點
第1課民族國家的形成
知道:
1.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影響。
深刻影響了兩國的歷史進程,民族意識增強,有利于英、法民族國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國家形成的基本因素及形成時間
統一的領土疆域、統一的國內市場、全國通用的語言、共同的民族意識。15世紀末,英、法兩國發(fā)展為民族國家。
理解:
君主專制:
15世紀下半葉,英、法等國的等級君主制逐漸演變?yōu)榫鲗V啤?/p>
原因:民族國家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推動制度的轉變。社會各階層支持加強王權:英法百年戰(zhàn)爭及英國的玫瑰戰(zhàn)爭后,兩國封建貴族失去昔日的權勢,開始依靠王權來維持自己的地位;新興的資產階級需要王權為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開辟道路;部分農民和城市貧民也寄希望于王權,以改善生存環(huán)境。
第2課開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動
知道:
1.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
A15世紀,西歐商品貨幣關系進一步發(fā)展。
B盛贊東方富庶和繁華的《馬可·波羅行紀》在西歐廣為流傳,極大地刺激了一些西歐人追求財富的欲望。
C奧斯曼帝國崛起以后,傳統的東西方貿易秩序和環(huán)境遭到破壞。
D西歐各國君主為了自身利益,相繼支持開辟新航路活動,大力向海外擴張。
E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為新航路開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新航路開辟的基本情況
時間國家人物航線
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葡萄牙王室資助迪亞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非洲最南端
達·伽馬抵達印度,開通了歐、亞航路
西班牙政府支持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抵達美洲,開辟了歐、美航路
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理解: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積極方面:(1)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加強各地區(qū)的經濟文化聯系;(2)世界由閉關自守到聯合為一個整體;(3)地域性歷史逐漸演變?yōu)榻y一的世界歷史;(4)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5)客觀上沖擊了亞非拉地區(qū)的落后制度,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
消極方面:西歐各國走上了對亞非美洲的殖民統治道路,給這些地區(qū)的各個民族帶來空前浩劫,造成長期的貧困與落后。
第3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知道:
1.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源地和代表人物
發(fā)源地:意大利。代表人物: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馬基雅弗利
理解:
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及影響
背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是文藝復興產生的根本原因,中世紀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和發(fā)展也奠定了文藝復興的基礎。
進步:從注重__的神到注重世俗社會的人,反映了人格意識的覺醒,具有反封建性。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局限:在強調人作用時,往往帶有一些個人主義的自私自利的傾向,具有貪婪的一面。
第4課英國革命
知道: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志:1640年召開的"長期議會"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志。
2.英國內戰(zhàn)的簡況:
1640年"長期議會"召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
1642年查理一世向議會宣戰(zhàn)
1644年克倫威爾率軍在馬斯頓草原擊敗王軍
1645年克倫威爾率"新模范軍"在納西比戰(zhàn)役徹底擊敗王軍
1648年克倫威爾在普雷斯頓戰(zhàn)役中擊潰叛軍
1649年議會處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
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倫敦登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
3.光榮革命: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畏懼革命時期的戰(zhàn)爭和動蕩,因此決定發(fā)動宮廷政變,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和女婿--信奉新教的瑪麗和荷蘭執(zhí)政威廉任英國國王,這次政變由于沒有發(fā)生流血斗爭,所以被稱為"光榮革命"。
理解: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專制統治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2.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意義: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借助議會在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使英國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和君主立憲制度。自此英國的王權完全受制于議會,國王的專權在英國已無可能。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了統治,資產階級與王權的矛盾在議會的框架內解決,符合英國政治文化傳統,保證了英國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為工業(yè)革命創(chuàng)造條件。
第5課啟蒙運動
知道:
1.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18世紀伏爾泰、孟德斯雞、盧梭和狄德羅
2.思想主張:伏爾泰主要思想:批判封建教會,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提倡自由和平等。孟德斯鳩系統論證了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原理,盧梭的觀點主要體現在《社會契約論》中,是主權在民
理解:
1.啟蒙運動的背景: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掌握了越來越雄厚的經濟實力。但是,當時歐洲大陸的政治卻仍是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占統治地位。所以,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首先必須剝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觸犯它,否定它,摧毀它。于是形成了以宣傳理性為中心的啟蒙運動。而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新的自然科學理論,為人們的思考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宣揚自由和平等: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和研究領域是極其豐富的,包括對神學的批判,包括文學、兒童教育……但是,最本質的、對工業(yè)文明影響最大的是批判君主專制,建立理想的社會制度(嚴格意義上說是政治體制)和宣揚自由和平等,這是他們的共性。在對理想的社會政治制度模式設計上,不盡相同,盧梭的直接民主制更激進性;在對自由、平等的解釋上,也不盡相同,盧梭的社會契約和法的觀念更深刻些。這是各位啟蒙思想家所代表的階級、階層不同和社會經歷不同而決定的,這是他們的個性。知識理性、自然法則、社會契約、天賦人權等是啟蒙思想家批判君主專制和宣傳自由平等的旗號和理論依據。
第6課美國獨立戰(zhàn)爭
知道:
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基本進程:
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槍聲,獨立戰(zhàn)爭開始
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組建大陸軍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fā)表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
1781年:英國統帥在約克鎮(zhèn)投降
1783年,雙方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理解:
1.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原因:英國統治者的殖民阻礙了北美大陸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2.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意義:獨立戰(zhàn)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一個獨立的美利堅民族屹立在北美大陸,為獨立的民族經濟發(fā)展掃清障礙;推翻殖民統治,建立獨立國家,并實行"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使美國以后政局長期穩(wěn)定,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
3.《合眾國憲法》、聯邦制度的確立:1787年美國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制定了《合眾國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體制。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原則:行政權:總統;立法權:國會;司法權:法院,權力間相互制約權力,達到平衡,從而限制總統權力的無限擴大,保證美國式民主的實現。
第7課法國大革命
知道:
1.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的導火線:1789年5月三級會議的召開
2.革命進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法國革命開始。隨后君主立憲派掌權,頒布《人權宣言》和1791年憲法,開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
1792年,吉倫特派掌權,廢國王,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并于1793年處死路易十六。
1793年,雅各賓派掌權,嚴厲打擊敵對分子和投機奸商,擊退外國武裝干涉軍。
1799年,拿破侖發(fā)動了政變,奪取了政權
3.拿破侖帝國建立和結束的時間:1804年--1815年
理解:
《法國民法典》:1804年,拿破侖稱帝,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并頒布了《法國民法典》,它把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在從法律上確定下來,鞏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秩序。并通過戰(zhàn)爭,在歐洲其他地區(qū)推行,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擴大了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第8課英國工業(yè)革命
知道:
機器的發(fā)明與改進:1764年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fā)明了手搖珍妮紡紗機,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汽船的使用,蒸汽機車的發(fā)明
理解:
1.英國工業(yè)革命產生的條件:工業(yè)革命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較大發(fā)展基礎上的技術革新。資本主義君主立憲政府積極推行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政策,為工業(yè)革命提供政治前提。圈地運動中的失地農民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自由勞動力,通過海外殖民和奴隸貿易,積聚資本、開辟國外市場。手工工場的發(fā)達表現在實現精細的分工、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的養(yǎng)成。熟練工人則憑借豐富的經驗成為機器的發(fā)明和使用者。這樣,發(fā)達的手工工場為工業(yè)革命提供勞動分工和技術條件。18世紀英國的殖民霸主地位使它擁有了廣闊世界市場,手工生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而市場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利益極大激發(fā)技術革新的熱潮,這成為工業(yè)革命強大的經濟驅動力。這些前提和條件是當時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所以,在這些多種因素的合力推動下,一場技術革命首先在英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它表面平靜,但威力絕不遜色于任何一次大革命。
2.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工業(yè)革命促使英國從農業(yè)社會嬗變?yōu)楣I(yè)社會。首先,工業(yè)革命期間,英國的產業(yè)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國民經濟中,農業(yè)所占的比例不斷縮小,工業(yè)和服務業(yè)比重則不斷擴大。第二,工業(yè)革命造成了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隨著大機器生產的發(fā)展,近代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逐漸形成,并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導力量,資本與勞動的關系成為最主要的社會關系。第三,工業(yè)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帶動社會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jié)奏加快,家庭規(guī)模日漸縮小,生活內容日益豐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質量總體得到提高。同時城市發(fā)展又帶來與農業(yè)時代不同的貧困、環(huán)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會問題。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
一、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涵義、確立和發(fā)展
代議制就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由選民選出的議員代表選民參與政治活動。代議制是一種間接民主形式,選舉制是它的基礎。
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過普選產生的議員組成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議會議決事項均由議員共同討論并經多數通過;議會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jiān)督權。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是人類政治文明歷史上的重要成果,它的理論基礎是啟蒙思想家倡導的“人民主權說”,在17、18世紀,通過英國、美國、法國早期資產階級改革在歐美國家確立,主要包括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聯邦共和制和法國的共和制。
在啟蒙思潮和以上國家革命的影響下,19世紀末,德國、日本等國又通過又通過自上而下改革的方式,制定憲法,設立議會,資產階級開始參與國家政權,初步建立代議民主制度,建立了形式上的近代資本主義政體。
但是,這些國家實質上依然是君主專制。后來,這種制度通過一系列的歷史變革得以發(fā)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通過對德國和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代議會制度民主才得以在這兩個國家鞏固下來。
二、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fā)展中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資產階級代議制在歷史上它還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取代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起資本主義的民主和法治制度;
2、不僅調整了統治解決內部矛盾,也調整了階級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民能夠享受到民主和自由;
3、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
但有其局限性,它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勞動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權利。
三、代議制的相關易錯點
1、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2、美國實行的是聯邦制,又是共和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說,美國是聯邦制;從政體上說,美國是共和制。
3、注意英國的封建專制統治與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是不同的。中國是絕對君主專制,君主大權獨攬,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而英國在中世紀時,王權就受到貴族的挑戰(zhàn)。
4、英國《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實質是維護封建貴族特權。
5、注意古希臘實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實行的是間接民主制。
6、注意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逝上嗤讌f的結果,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二者相互制約。
四、代議制的易混點
1、比較: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總統制、法國的總統制與德國君主立憲制
項目 | 英國君主立憲制 | 美國總統制 | 法國總統制 | 德國君主立憲制 |
國家元首 | 國王 | 總統 | 總統 | 皇帝 |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 世襲 | 民選(任期四年,可連任兩屆) | 選舉(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 | 世襲 |
國家元首任期 | 終身制 | 任期制 | 任期制 | 終身制 |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 無 | 有 | 有 | 有 |
政府首腦 | 內閣首相 | 總統 | 內閣部長 | 宰相 |
政府產生方式 | 議會產生 | 總統任命 | 總統任命 | 皇帝任命 |
國家權力中心 | 議會 | 總統 | 議會 | 皇帝 |
行政權 | 內閣首相 | 總統 | 總統和內閣 | 皇帝與宰相 |
政府首腦與議會關系 | 首相與內閣對議會負責,由內閣協調首相與議會的關系 | 總統與議會互相制約 | 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對議會負責,總統可解散眾議院 | 宰相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
立法機構 | 議會 | 國會 | 議會 | 帝國議會、聯邦議會 |
2、比較: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與議會制共和制
項目 | 不同點(異) | 不同點(異) |
議會制 君主立憲制 | ①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②君主系象征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為禮儀性的 ③政府(掌握行政權)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jiān)督 | 君主世襲 終身制 |
議會制 共和制 | ①議會有立法、組織及監(jiān)督政府之權力 ②總統系國家元首,權力受議會制約 ③政府由政黨(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或政黨聯盟組織,政府對 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不信任案時,政府須辭職或呈請 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組閣或選舉 | 國家元首選 舉產生并有 一定任期 |
3、比較: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總統制
項目 | 英國君主立憲制 | 美國總統制 | |
相同點 | 理論原則與經濟基礎 | 三權分立;私有制 | |
國家性質(國體) | 資產階級專政 | ||
司法 | 獨立 | ||
不同點 | 政 體 |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
政府首腦 | 首相 | 總統 | |
國家元首及產生方式 | 國王;世襲 | 總統;間接選舉;有任期 | |
國家元首地位 | 國家象征,“統而不治” |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力,軍權 | |
國家權力中心 | 議會 | 總統 | |
政府產生方式 | 議會 | 總統任命,議會通過 | |
國家元首、議會、政府關系 | 政府(內閣)對議會負責不對元首負責 | 政府(內閣)對總統負責,內閣、總統不對議會負責,行政與立法相互制約與監(jiān)督 |
4、比較:法國總統共和制與德國君主立憲制
項目 | 法國總統共和制 | 德國君主立憲制 | |
相同點 | 1、都是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治體制。 2、國會由兩院組成,下院由選舉產生,享有立法權。 3、(國家元首地位)總統或皇帝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總攬行政權力,有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的權力。 | ||
不同點 | 政 體 |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
國家元首 | 總統 | 皇帝 | |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 總統;國民議會選出 | 皇帝;世襲 | |
國家權力中心 | 議會 | 皇帝 | |
議會產生方式 | 法國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用普選方式選出 | 德意志聯邦議會由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組成,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 | |
國家元首、議會、 政府關系 | 立法權控制行政權 總統對議會負責; 法國總統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須征得參議院的同意 | 行政權控制立法權。德國首腦擁有絕對的實權 帝國宰相(內閣首腦)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議會 |
5、比較: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與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項目 | 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 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 |
相同點 | 政體相同,都為君主立憲制 | ||
不同點 | 國家元首 | 德意志皇帝,由普魯士國王世襲,擁有廣泛的權力 | 國王,國家的象征“統而不治”,無實權 |
首相和議會、政府關系 | 宰相主持政府并擔任聯邦議會議長,但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 首相和政府(內閣)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 | |
議會 | 聯邦議會(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民選,無實權)是立法機構 | 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是權力的中心 |
6、英、美、法、德四國的國家政權組織體系表
項目 國別 | 政治體制 | 行政權 | 立法權 | 司法權 | 軍權 | 國家元首 | 政府首腦及產生方式 | 權力中心 |
英國 |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 內閣 | 議會下院 | 議會 | 議會 | 國王 | 首相。議會選舉 | 議會 |
美國 |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 總統 | 國會 | 聯邦法院 | 總統 | 總統 | 總統。人民間接選舉 | 總統 |
法國 |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 總統 | 議會 | 總統 | 總統 | 總統。議會選舉 | 總統 | |
德國 |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 皇帝 | 名歸帝國議會,實際掌握在皇帝手上 | 皇帝 | 皇帝 | 宰相?;实廴蚊?/span> | 皇帝 |
7、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虛,君主是實。
8、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
一條主線:議會的發(fā)展演變(即代議制的確立、發(fā)展、完善)
兩個趨勢:國王權力逐漸削弱,議會權力不斷增強
三個轉移: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行政權力由國王轉移到內閣;政治權利
由貴族民主轉移到工業(yè)資產階級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9、資產階級代議制形式的統一性表現:
一個核心:代議制民主
兩種政體:君主立憲制、總統共和制
三項原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資產階級發(fā)展整理知識點與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