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_帶歷史的成語
成語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
(一)樂不思蜀
公元223年,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因病去世。他16歲的兒子劉禪即位,稱后主。劉禪是個昏庸無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諸葛亮等人的輔佐,還能很好治理國家。后來輔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樂,因此把國家治理得越來越糟糕,國勢日趨衰弱。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攻下綿竹,大軍直逼成都。劉禪投降,當了俘虜,蜀漢滅亡。不久,魏帝曹奐命劉禪遷到魏國都城洛陽居住,并封他為安樂公,給予他很多賞賜。劉禪對此很滿足,心安理得地在異國他鄉(xiāng)過起了享樂生活。
當時,魏國的大權(quán)掌握在晉王司馬昭手中。一天,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特地為他表演蜀地歌舞。在場的蜀漢舊臣看了,觸景生情,十分難過,有的還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看得津津有味,樂不可支,全無亡國之恨。
司馬昭見到這種情況后,私下對一位大臣說:“一個人竟糊涂到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議。如此看來,即使諸葛亮還活著,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席間,司馬昭故意問劉禪說:“你在這里過得還開心吧,想不想蜀地呀?”劉禪居然高興地說:“這里有吃有玩,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地?!?/p>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
(二)邯鄲學(xué)步的成語故事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走路的步法非常優(yōu)美,便不顧路途遙遠,特地到邯鄲去學(xué)步法。
少年到了邯鄲,見那里人走路的步法確實與壽陵的不一樣,并且比壽陵的要優(yōu)美得多。他覺得不虛此行,打算好好地學(xué)。
怎樣學(xué)呢?開始他只是看人家怎樣走,回到住處憑記憶學(xué)著走。后來覺得這樣容易遺忘,便跟在人家后面摹仿著走。但不知為什么,他總覺得學(xué)不像。
這是什么原因呢?他想來想去,是自己太習(xí)慣原來的步法。于是重起爐灶,完全放棄原來的步法,完全照邯鄲人的步法走路。
不料,這一來更糟糕了。他走路時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既要注意手腳如何移動,又要注意上身如何擺動,甚至還要計算移動的距離和擺動的幅度。結(jié)果,每走一步都弄得滿頭大汗、緊張萬分。
少年越學(xué)越累,還是沒有學(xué)會。最后,連原來怎樣走路的步法也忘記了,不得不爬回壽陵去。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
(三)鐵杵成針(李白)
[釋義]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語出]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
[正音]杵;不能讀作“wǔ”。 [辨形] 杵;不能寫作“許”。
[近義]持之以恒 [反義]半途而廢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jié)構(gòu)]主謂式。
[辨析]~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恒”更加形象。
[例句]王明同學(xué)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并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語故事]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xué),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xué),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fēng)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xué)。每天的學(xué)習(xí)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關(guān)帶歷史的成語1
阮囊羞澀(阮孚)
[釋義] 阮孚的囊內(nèi)只存一錢“看守”;為的是免得羞澀;比喻經(jīng)濟困難;手頭無錢。
[語出]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阮囊羞澀;行止兩難?!?/p>
[正音] 阮;不能讀作“yuán”。
[辨形] 羞;不能寫作“差”。
[近義] 囊空如洗室如懸罄
[反義] 腰纏萬貫堆金積玉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主謂式。
[例句] (1)小林約我一起去春游;我因~;只能借故謝絕。(2)我早答應(yīng)給酷愛音樂的女兒買一架鋼琴;因~;至今未能遂愿。
[英譯] with no money in the purse
[成語故事]
元陰時夫《韻府群玉.七陽》“一錢囊”:“﹝晉 ﹞ 阮孚 持一皂囊,游 會稽 ,客問:'囊中何物?’ 阮曰:'但有一錢看囊,空恐羞澀?!焙笠蛞浴叭钅倚邼睘槭诸^拮據(jù),身無錢財之典。清 王韜《淞濱瑣話?金玉蟾》:“兩月餘,阮囊羞澀,垂橐興嗟?!?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一幕第三場:“[侯朝宗]:'秀才點狀元,那有不愿意的道理!只是我阮囊羞澀,難以為情。’”亦省作“ 阮囊 ”。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劉子儀膏藥》:“年餘,母金耗盡,依舊 阮 囊?!? 柯靈《香雪海?小浪花》:“也時而掏掏羞澀的阮囊,向他買一兩粒糖吃?!?/p>
帶歷史的成語2
毛遂自薦(毛遂)
[釋義]毛遂:戰(zhàn)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薦:推薦;薦舉。毛遂自己推薦自己。形容自告奮勇去做某事。
[語出]《史記0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正音]遂;不能讀作“suí”。 [辨形]遂;不能寫作“逐”。
[近義]自告奮勇 [反義]自慚形穢
[用法]作賓語時;一般用在“敢于”、“勇于”、“想”之類的動詞后面。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析]~與“自告奮勇”有別:~有自我推薦的意思;“自告奮勇”則含有自己主動承擔某件事的意思。 [例句] 在競選會上;小明~當班長。
[成語故事]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lǐng)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后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jié)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fā)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nèi),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yīng)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lián)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p>
關(guān)于歷史故事的成語_帶歷史的成語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