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1課太陽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1課太陽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老師應該將“以人為本,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的教學理念貫穿《太陽》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1課《太陽》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1課《太陽》教學反思篇1
《太陽》是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文章采用了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有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了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和列數(shù)字等方法來說明太陽特點的。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勵展示,激發(fā)興趣
上課之前,我提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太陽的資料,增加對太陽的了解。上課時,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有關太陽的資料,學生都急于想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大家,學習積極性很快調(diào)動了起來。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置,意在理清文章條理,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自學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然后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糾正讀音,并說說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緊接著讓學生思考課文哪些自然段是講太陽特點的?哪些自然段是講太陽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的?通過交流,學生對課文的條理一目了然。
三、了解特點,領悟方法
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了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和列數(shù)字等方法來說明太陽特點的。因此,第1-3自然段的學習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我采用自學、合作相結(jié)合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第1-3自然段,看看課文寫了太陽的哪些特點,是怎樣把太陽的這些特點寫清楚、寫具體的。然后在同座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我引導學生抓住具體的語句讀、體會,學生不僅對太陽“遠”“大”“熱”的特點理解的非常透徹,而且也知道了通過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來進行具體說明的好處。這樣既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
四、課后鞏固,實踐寫作
文章在介紹太陽時采用了許多說明方法,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已經(jīng)體會了這些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能夠在平時的習作中運用這樣的寫法。于是我安排了一個小練筆:用一段話介紹教室或者黑板等,用上本課學的說明方法。這樣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的設計,不僅發(fā)揮了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作用,也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機會。
但在課程實施及課后點評中發(fā)現(xiàn),這一要求對學生有些過高了。不如讓同學們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和生活實際寫一寫對“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的認識,能夠讓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也能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
另外,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讀書的認識不夠,認為讀書就是單純的朗讀,就是讀對字音,而不能在讀的基礎上讀懂作者寫作的意圖,重點,這樣的讀實際上是沒有效果的、機械的讀。以后的教學中,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在朗讀指導和訓練到位方面應該再強化一些。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1課《太陽》教學反思篇2
三年級下冊第21課《太陽》是一篇說明文,文章安排了兩大部分內(nèi)容,分別是:太陽的特點;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系。理解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太陽的特點及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了解文章運用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寫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備課時我將本課定為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是識字、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并學習一到三自然段(了解太陽的特點);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為學習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系及書寫生字。
教學完第一課時,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偟恼f好的方面有,好在對生字詞的識記上學生掌握牢固,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我還利用籃球與一個小米粒作比,引導學生去理解太陽是地球的140萬倍。本來在學生的意識里感覺地球很大很大,通過這一比較就鮮明的體會到太陽之大,也讓學生了解了這是一種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自己感覺不滿意的方面是教學語言組織的不夠嚴密,表達不好。在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時用了八分鐘,占用時間過長,下課鈴聲響起只得匆匆作結(jié)。最讓我感到欣喜的是平時我上課很多學生不愛回答問題,但有別的老師來聽課時就爭先恐后的舉手,爭搶著來回答問題??磥矶嘧寗e的老師來聽課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是一種監(jiān)督也是一種提高,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展示的機會。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1課《太陽》教學反思篇3
《太陽》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介紹了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與地球、人類的密切關系。在學習時,我們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初步認識人類與太陽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興趣。學生初次接觸到科普說明文,對于這種文體,學生比較陌生,對其寫作方法所知甚少,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難度。這節(jié)課的重點在了解太陽的特點及其寫作方法,我設計了一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環(huán)節(jié)。運用太陽圖片和太陽活動錄像,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太陽的大、熱、遠這些特點,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得以發(fā)展。太陽與地球的關系,文中表述的較概括,學生不易理解,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文字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學生小組討論激烈,最后匯報時,發(fā)言積極,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備《太陽》這一課時,我首先與同級老師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1、了解太陽的三個特點,知道太陽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2、體會關聯(lián)詞的作用。能夠正確填寫關聯(lián)詞。3、了解幾種說明方法。定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太陽與地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使學生受到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教育。然后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教案,由淺到深,層層突破。
為了讓學生能更了解這個遠離我們地球的恒星,我上網(wǎng)查找了很多關于太陽的圖片,并物盡其用,用這些圖片做了生動的課件。在同級老師上了后,我們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教案做了修改,例如:學生在概括太陽的三個特點時,由于老師引導不夠,學生不會用簡潔的詞語概括,花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較多,在說明太陽與人類的關系時,設計的問題不夠明確,學生花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也較多,小組討論后的效果不明顯。同級老師上完課后,我們科組的許多老師給我提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因此我對教學設計和課件都做了修改。
在輪到我自己上課時,我先引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導入,引起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然后讓學生從故事發(fā)生的不可能從文中找出有力證據(jù),有簡潔的詞語概括太陽的三個特點:遠、大、熱,并適時總結(jié)說明文中說明方法的運用。在講解第二部分太陽與人類的關系時,我遵循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根據(jù)自學提示從文中找相關句子,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意見,匯報時教師做簡單總結(jié)就可以了,這樣既能鍛煉學生自學的能力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后我還不忘出示關聯(lián)詞語的小練習。
一節(jié)課下來,我發(fā)現(xiàn)學生學有所獲,基本上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設置的環(huán)節(jié)比較多,以至于有些細節(jié)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在時間的安排上前松后緊。再有,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應多巡堂,察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一課二反思讓我受益良多,相信對于提高我們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有一定的幫助。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