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散文閱讀理解
做好語文的每一個練習(x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散文閱讀理解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xué)習(xí)。
高一語文散文閱讀理解(一)
⑴記憶是美麗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記憶力。我記得三歲時候夜宿鄉(xiāng)村客店聽到的馬匹嚼草的聲音。我記得我的小學(xué)老師的面容,她后來到臺灣去了,四十六年以后,我們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別喜歡記詩,寂寞時便默誦少年時候便已背下來的李白、李商隱、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蘇東坡、辛棄疾、溫庭筠……還有劉大白的新詩:
歸巢的鳥兒,
盡管是倦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朴洃浘褪侨?。記憶就是自己。愛情就是一連串共同的、只有兩個人能共享分享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記憶的消失。記憶是活著的同義語?;钪鼌s等于沒活。忘卻了的朋友等于沒有這個朋友。忘卻了的敵意等于沒有這個敵意。忘卻了的財產(chǎn)等于失去了這個財產(chǎn)。忘卻了自己也就等于沒有自己。
?、俏乙巡辉倌贻p,我仍然得意于自己的記憶力。我仍然敢與你打賭,拿一首舊體詩來,讀上兩遍我就可以背誦。我仍然不拒絕學(xué)習(xí)與背誦新的外文單詞。
?、热欢彝瑯右搀@異于自己的忘卻。我的“忘性”正在與“記性”平分秋色。
?、梢痪牌甙四甏海谛陆ぷ鞯奈页霾钊ヒ翆幨?,中間還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場而聞名中外的鞏乃斯河畔的新源縣。一九八二年,當(dāng)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時候,我斷然回答朋友的詢問說:“不,我沒有去過新源。”
⑹“你去過。”朋友說。
⑺“我沒去過。”我搖頭。
?、?ldquo;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堅持。
⑼“不,我的記憶力很好……”我斬釘截鐵。
?、?ldquo;請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那一年你剛到伊犁,住在農(nóng)四師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從新源回來,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蘇聯(lián)領(lǐng)事館。”朋友提醒說。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這么一回事?當(dāng)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后住在第二招待所,絕對沒錯兒!連帶想起的還有凌晨趕乘長途公共汽車,微明的天色與眾多的旅客眾多的行李。那種熙熙攘攘的情狀是不可能忘記的。但那是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了又回來了呢?似乎看到了幾間簡陋的鋪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么房子呢?那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么去了呢?為什么竟一點兒也不記得?
?、弦黄瞻?,全忘卻了。
?、胁豢伤甲h。然而,這是真的。新源就是這樣一個我去過又忘了等于沒有去過的地方。這比沒有去過,或者去了牢牢記住然而沒有機會再去的地方還要神秘。
?、盐彝鼌s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一篇稿子寫完,寄到編輯部,還沒有發(fā)表出來,已經(jīng)連題目都忘了(年輕時候我甚至能背誦得下自己剛剛完成的長篇小說)。當(dāng)別人敘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個場合與我打交道的經(jīng)過的時候,我會眨一眨眼睛,拉長聲音說:“噢……”而當(dāng)我看到一張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時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腋兄x忘卻:人們來了,又走了。記住了,又忘卻了,有的壓根兒就沒有記。誰,什么事能夠永遠被記住呢?世界和內(nèi)心已經(jīng)都夠擁擠的了,而我們,已經(jīng)記得夠多的啦。幸虧有忘卻,還帶來一點好奇,一點天真,一點莫名的釋然和寬慰。待到那一天,我們把一切都忘卻,一切也都把我們忘卻的時候,那就是天國啦。
18.文章第(1)段引用劉大白的新詩,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19.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理解第(4)段中畫線句的含義。(4分)
20.文章第(10)段中作者連用問句,對文章表達有什么作用?(4分)
21.文章開頭稱頌記憶,結(jié)尾卻又感謝忘記,這兩者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6分)
高一語文散文閱讀理解答案:
18.證明自己有出色的記憶力;表現(xiàn)“不再年輕”的作者對回憶的珍視、懷念(含蓄點出作者對自己老之將至的感懷),與下文的內(nèi)容相契合;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增添文采,使文章更有表現(xiàn)力。(一點2分)
19.作者“記性”很好,仍能清晰記得久遠的事,現(xiàn)在仍有好的背誦能力;但隨著年齡增長,“忘性”也使人驚異,對去過的地方,寫過的文稿以及和別人的交往都忘記得徹底,而且忘記得越來越多。(一點2分)
20.生動形象地寫出寫出自己的“忘性”,表現(xiàn)作者對自己記憶的懷疑和困惑;承上啟下,引出下文對忘記的思考。(一點2分)
21.不矛盾。作者得意于出色的記憶力,強調(diào)記憶對于人的重要意義;同時認(rèn)識到?jīng)]有什么事能夠永遠被記住,必須坦然面對忘卻(啟示我們坦然面對遺忘、衰老,對人生中一切必然到來的事物欣然接受);世界和內(nèi)心已經(jīng)都夠擁擠,忘卻可以給內(nèi)心留出余地,容納更多美好(我們需要忘記)。(1點2分。開頭未表明觀點扣1分)
高一語文散文閱讀理解(二)
?、偌亦l(xiāng)的田野,生長著一種我不喜歡的草叫沙蓬。村里那些鄉(xiāng)親,幾乎都不喜歡這種草。冬去春來,有一些草,從地上針尖尖似的冒出來,沙蓬也以綠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只要有土的地方,它都會生長??礃幼?,沙蓬的生命很頑強,它不但長在遠離農(nóng)田的貧瘠土地上,還和別的一些草長在靠近莊稼的地畔,甚至長在肥沃的地里,與莊稼分享農(nóng)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
?、谏撑盥额^不久,莖稈就長出綠針。那時候,它是嫩嫩的、綿綿的、軟軟的,沒有鋒芒。放學(xué)后,奶奶交給我拔豬草的活,我快樂得如鳥兒一樣,提著筐子,跟幾個伙伴出去了,不用多長時間,一筐子嫩沙蓬提了回來,奶奶把大部分沙蓬留給豬吃,揀出一把,用清水洗了,給我做菜餑餑?,F(xiàn)在想起來,奶奶當(dāng)年做的那些菜餑餑,是難得的綠色佳肴,只是那時的我,卻沒有品出其中的滋味。
?、圻^了春天,沙蓬也長高了,也長硬了??梢哉f,它是地上生長的一種異樣的草。夏末季節(jié),這種草蓬炸成籮筐般大,它不再有破土而出時那種嬌嫩勁兒,而是渾身長刺,鋒芒畢露,不但人不可伸手觸摸,連牛驢騾馬也敬而遠之。
④大自然的草,各有各的形象,有的迎風(fēng)而立,有的見風(fēng)就倒,特別是沙蓬,經(jīng)不住秋風(fēng)吹打,在白天,也在晚上,以球形的姿態(tài),被風(fēng)追趕著到處跑。小時候,在鄉(xiāng)村的日子里,是沙蓬攆著我長大的。少年時我在鐵路上干活,每天出去,都能見到沙蓬,鐵道的路肩上,走多長的路,它們都不會在我眼前消失。起風(fēng)的時候,它們有時跑在你前面,有時抱成一團,攔住了你的去路,有時在你身后拼命地追趕,火車在鐵道上跑,它們在鐵道下面跑。那天,我看到一個獨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護網(wǎng)外,如天真而又充滿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著疾駛的火車。忽而一陣風(fēng)過,他們便無人管束一般,如撒歡的野馬,有的跑到山洼里,有的跑到水溝中,他們在背風(fēng)的地方躲避著,好像跑得有點累了,歇在了那里。
?、萁K于在這一天,我改變了對沙蓬的看法,沙蓬不能迎風(fēng)而立,是它的天性使然,它只能在風(fēng)來臨時選擇逃跑,至于它最終的結(jié)局,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重要,它的宿命是一歲一枯榮。
⑥在我看來,百草中數(shù)沙蓬最脆弱。我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那些老百姓和我們這些外出打工的人,跟沙蓬一樣,都是弱勢群體,一生就這樣奔跑著、忙碌著。我們干活,有時是漆黑的夜晚,有時是天剛破曉的黎明,有時在陽光炎炎的烈日下,有時在飄飄灑灑的雨中,有時在鵝毛飛落的雪天。無論多么辛苦,我們都無怨無悔。
⑦人跟沙蓬走得是那么近,有時候,人的一些作為,都被沙蓬看在眼里。有一群人在揮汗如雨地干活,為什么有一個人站著不干活,還指手畫腳地罵他們,不能好好說嗎?那天,我也在這群人中干活,看到了這些沙蓬,也聽到了他們的話。有一名臨時工,聽到那個人的辱罵后,平心靜氣還了兩句,就被開除了。一旁的沙蓬,埋怨他不該像它們一樣鋒芒太露。
?、嚅L刺的沙蓬,注定命運好不到哪里,因此我懷疑它們還是當(dāng)年在鐵路邊看到的那群沙蓬嗎?還是說,童年的沙蓬一到成年就注定會以另一種姿態(tài)呈現(xiàn)?我想到了魯迅《故鄉(xiāng)》里的閏土,少年時的機靈、自由,與中年后的木訥、順從,這難道就是造物的杰作嗎?但不管怎樣,它的確離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著它的靈魂,并期待在這個寒冷的日子,再次與它相逢。
(選自《散文百家》,有刪改)
10.請分析第④段畫線語句的表達技巧及主要作用。(4分)
11.文章標(biāo)題“離我最近的草”有哪些含義? (6分)
12.文章結(jié)尾作者為什么會想到魯迅《故鄉(xiāng)》中的閏土?試作探究。(6分)
13.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兩項都選對給4分)(4分)
A.作者起初不喜歡沙蓬是因為這種草常常與莊稼爭奪肥料,需要農(nóng)人費力清除,而且它渾身長刺,鋒芒畢露,讓人無法接近。
B 沙蓬在“我”童年的生活中也不完全是不良的記憶,奶奶當(dāng)時用它給“我”做的菜餑餑,就是那個年代里最能給“我”安慰的美味。
C.作者把從鄉(xiāng)村到城市打工的人比作沙蓬,因為他們都是被忽視、被踐踏、被侮辱的對象,他們都無力也不愿改變自己的命運。
D.文章以對沙蓬的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為線索,寫沙蓬也是寫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作者通過對沙蓬的描寫表達了對弱勢群體的關(guān)注和同情。
E.文章在寫沙蓬和城市的弱勢群體時,也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其中,以“我”的視角看待他們,這樣寫更真實可信,更能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高一語文散文閱讀理解答案:
10.表達技巧: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沙蓬”比作“孩子和野馬”,生動形象地突出了沙蓬天真、自由的特征。(2分)主要作用:與上文沙蓬留給作者不良印象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下文作者改變對沙蓬的看法作鋪墊,表達了作者對“沙蓬”快樂、幸福生活的狀態(tài)的喜愛和欣賞。(2分)
11.①與“我”童年生活最近:只要有土,它就會生長,隨處可見;兒時拔沙蓬回來奶奶做菜餑餑給“我”吃(2分)②與“我”少年的工作生活最近:走多長的路,它們都不會在“我”眼前消失(2分)③與“我”成年后的狀態(tài)最近:和“我”一樣,屬于弱勢群體,都是脆弱而被踐踏的生命。(2分)
12.①作者小時候在鐵路邊看到的鄉(xiāng)野中的沙蓬自由、天真、快樂,如同《故鄉(xiāng)》中的少年閏土;②成年后的沙蓬逆來順受,與中年閏土的貧苦麻木生活狀態(tài)很相似;③處于社會底層的人跟《故鄉(xiāng)》中的閏土一樣,一生奔波忙碌、勤勞辛苦,但始終都是被忽視、被踐踏、被侮辱的對象,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作者借此表達了對弱勢群體命運的關(guān)注和同情。
13.BC(B項,錯在“就是那個年代里最能給‘我’安慰的美味”,原文第②段結(jié)尾說“只是那時的我,卻沒有品出其中的滋味”。C項,錯在“不愿改變自己的命運”一語,這一內(nèi)容于文無據(jù)。)
高一語文散文閱讀理解
上一篇:高一語文散文閱讀題
下一篇:高一語文散文閱讀練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