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季氏將伐顓臾》優(yōu)秀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將伐顓臾》優(yōu)秀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咭晃难晕摹都臼蠈⒎ヮ咊А穬?yōu)秀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文言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
2.理解體會孔子的思辯藝術。
3.鞏固積累實詞,理解句式、難句,理解成語。
教學重點:
實詞的鞏固與積累,孔子的政治主張。
教學難點:
孔子的思辯藝術,句式的理解。
教學設想:
1.因為本文語句艱深,故引導學生借助課下注釋梳通文句難解處,教者作點拔甚至延展,師生互動,以師為主骨。內容方面引導學生討論,教者作點拔引申,以學生為主,因為是借班上課,學生已近未知數,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設多種方法,為應變準備條件。
2.練習設計:鞏固實詞、難句的理解,鞏固對孔子思辯藝術的理解。
3.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感謝學校為我提供的與大家共同學習的機會,我想我們一定能愉快地度過這短暫的時光,希望我們能互相配合。
課下我已經了解到我們語文已經學習到我們的語文已學習到了《鄒忌諷齊王納諫》。請問,這是什么散文?[明確:歷史散文]今天,我們暫且跨出歷史散文的門檻,共同邁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諸子散文。[請學生將書翻到第69頁]在諸子散文中最有影響的是《論語》。初中我們已學過了《〈論語〉六則》,那里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通過《季氏將伐顓臾》這課,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
2.背景簡介
孔子時代的魯國動蕩不安,作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權,而顓臾是魯境內的一個小國,且把賦稅等交給魯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據為己有。身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門下從事,參與了季氏出征前的準備。本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拉開了序幕。
3.誦讀課文
[學生將課下注釋讀音標在課文上,注意長句、難句的停頓,準備誦讀,請一學生朗讀。]教師評說示范。
顓zhuān臾yú 兕sì 柙xiá 櫝dú 費fèi
4.詞句理解、疏通
?、偈?見(常用義與現在差不多,但對象不用,用現代漢語替換也不一樣,拜見、召見、接見、會見、進見等) 過
②主 相 國 家
?、坳惲土?不能者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④無乃……與?→ 恐怕……吧?(與“得無……乎”對比)
爾是過 → 借助“是”字倒裝(賓語前置)
?、菁葋碇?,則安之:“來”“安”是使動用法,今義不是,古今異義。
[學生自譯,教巡視答疑]
5.內容分析
啟思:本文共三段,每段皆寫孔子針對錯誤的言行作的批評,請問這三個錯誤言行是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見板書設計二)
啟思:孔子反對顓臾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明確: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說明要遵循“周禮”,不可違禮而動。(見板書設計之二)
啟思:孔子說明冉有、季路應負責任時,運用了什么方法?
明確:引用、類比、比喻。(見板書設計之二)另,課下稱“小相”是比喻,不明確,實為類比。
啟思:當孔子知道冉有實際上贊成季氏時,當頭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政治理想,以說明冉有的錯誤,這個政治理想是什么?怎么樣才能達到?
明確:均——財物平均分配
和——上下能和睦相處
安——上下相無事
(學生齊讀課下注釋對“均”“和”“安”的解釋)
伐顓臾與此背道而馳,孔子反對了。
6、小結
孔子以主張“仁”“禮”而著稱,“仁”“禮”在社會轉型的今天似不太被注重了。但據說1999年在德國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大會上,與會者有一個共識:要想人類健康有序地發(fā)展必須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孔子那里尋找智慧,現在,黨中央提出“以德治國”這與孔子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當然,孔子這些先哲們的思想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于我們自己、我們黨、我們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健康發(fā)展。
本文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視孔子的思想于一二,我們也初步感受到了其敦厚的風范各簡括的語言風格。但窺一斑難知全豹,辨一葉難識金秋。希望學生們課下閱讀《論語》這本書。須知,《論語通譯》是中學的必讀書目。
7、作業(yè)布置
?、耪n后練習二
?、茪w納虛詞“而”“于”的用法
?、墙Y合文章內容寫一篇文章,賞析孔子的思辨藝術。
高一文言文《季氏將伐顓臾》優(yōu)秀教案相關文章:
2.高一語文必背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