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原理方法論
政治必修四原理方法論
高考政治復習開始了,政治必修四有哪些需要背誦的原理和方法論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政治必修四原理方法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政治必修四原理方法論梳理一:(辯證)唯物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客觀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在人類產生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fā)展也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方法論】:⑴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3、物質和運動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和運動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3)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方法論】:(1)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2)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和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錯誤觀點。
4、運動和靜止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l)區(qū)別:二者含義不同;二者性質不同: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恒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 (2)聯系: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方法論】: (l)要求我們既要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還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2)既要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又要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5、規(guī)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系。(1)規(guī)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fā)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chuàng)造規(guī)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guī)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2)規(guī)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guī)律。沒有規(guī)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方法論】: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1)必須遵循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guī)律。一旦違背客觀規(guī)律,人們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2)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6、意識能動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以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 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方法論】: (1)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2)反對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和片面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7、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
【方法論】:(1)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 (2)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8、尊重客觀規(guī)律性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⑴尊重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離不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規(guī)律是隱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質的東西,人們不能直接感覺到它,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調查研究,并認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規(guī)律,并利用規(guī)律去改造世界。 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陀^規(guī)律始終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們是否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決定著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 ⑶必須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人們辦事情的過程,就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而要把事物辦好,就必須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
【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又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政治必修四原理方法論梳理二:(唯物)辯證法
聯系的觀點
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聯系是普遍的。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②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③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方法論】: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又要看到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系。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⑴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⑵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tài),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條件。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⑴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qū)別的。 ① 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fā)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② 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普w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體是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能成為部分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整體的功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③整體和部分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
【方法論】: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要求我們 ⑴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于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yōu)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⑵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整體的發(fā)展
5、系統優(yōu)化的方法原理
【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yōu)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
【方法論】:系統優(yōu)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既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fā)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yōu)化組合,最終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
發(fā)展的觀點
1、發(fā)展的觀點(普遍性及實質)
【原理內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fā)展之中,都有其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歷史。發(fā)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 法 論】:要求我們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①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 ②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③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2、事物發(fā)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事物發(fā)展趨勢原理、事物發(fā)展途徑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這是一切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
【方 法 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yè)的輝煌。
3、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事物發(fā)展狀態(tài)原理)
【原理內容】: ⑴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⑵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⑶事物的發(fā)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huán),不斷前進。
【方 法 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 ①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②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fā)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fā)展;③.控制量變,堅持適度原則
4、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事物發(fā)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發(fā)展動力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 法 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矛盾的觀點(全面的觀點)
1、對立統一原理
【原理內容】: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 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聯結的屬性、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既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是同時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 法 論】: ①要求我們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事物的對立又要看到統一,在統一中注意對立,在對立中把握統一。②要善于創(chuàng)造和利用條件,促使矛盾雙方向有利的方向轉化。
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世界是充滿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
【方 法 論】: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它構成這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方 法 論】: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⑵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 。
【方 法 論】:這一原理 ①有助于我們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②有助于我們掌握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學方法。 ③這一原理也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即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結合起來。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fā)展,決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這種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 法 論】: ⑴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的統一。 ⑵反對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視次要矛盾的“單打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 法 論】:⑴我們在認識事物時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正確認識事物的性質。 ⑵不可忽視矛盾次要方面即支流。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原理)
【原理內容】: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兩點和重點的統一。(什么是兩點論和重點論?)
【方 法 論】: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均衡論和一點論。
8、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原理
【原理內容】:(1)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學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它根本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力量的推動,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聯系變化和發(fā)展。 (2)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
【方 法 論】:要求我們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逐步學會用聯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