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15課到20課知識點
我們要努力學習七年級歷史知識,學習從來無捷徑,循序漸進登高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15課到20課知識點,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第十五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明朝的建立和早期政治措施)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建立明朝。
2、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政治方面:(1)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2)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3)監(jiān)察: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wèi),加強對臣民的監(jiān)督;(4)思想文化: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四書五經成為考試的主要內容,考生只能以八股文的形式答卷。影響:使考試走向標準化規(guī)范化,但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贾凶龉俸?,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
4、靖難之役:建文帝即位后實行“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史稱“靖難之役”,后朱棣稱帝,即明成祖。其實質是明朝統(tǒng)治階級爭奪皇位的戰(zhàn)爭。
5、明成祖加強君權的措施:(1)遷都北京,加強對北方的控制;(2)執(zhí)行削藩政策。(3)設東廠(廠衛(wèi)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表現(xiàn))
注意:明朝前期加強君主專權制的措施包括明太祖、建文帝和明成祖的措施。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第十六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明朝的中外關系大事)
1、交往:鄭和下西洋
西洋的概念:明代的西洋,指今天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qū)。
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
概況:明朝前期(1405—1433年),從劉家港出發(fā),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地位: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海家。
影響:促進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發(fā)展友好關系。
2、沖突:
(1)戚繼光抗倭: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組織戚家軍抗擊倭寇,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平息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第十七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清朝的建立和政治措施)
1、清朝的建立: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領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后金。后遷都沈陽,改稱盛京。
(2)皇太極繼位后,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金”為“清”?;侍珮O即清太宗。
(3)順治帝在位時,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tǒng)治。
2、君主集權的強化
(1)軍機處的設立:清初保留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帝無權更改。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皇帝選調親信大臣組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乾隆帝時被撤銷。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2)大興文字獄:
目的:從思想上控制人民,加強君主專制。
時期:康熙、雍正和乾隆
影響:清朝的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注意:中國古代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還有: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西漢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的“八股取士”等。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第十八課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清朝抗擊外來侵略)
1、鄭成功收復臺灣
背景: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
過程: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臺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政府加強管轄: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lián)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2、雅克薩之戰(zhàn):
背景: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過程:為了保衛(wèi)祖國疆土,康熙帝命令清軍發(fā)動了兩次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
結果:取得成功。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xié)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第十九課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清朝的民族關系)
1、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__五世,賜予“__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從此,歷代__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2、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__、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__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
3、乾隆平定了回部上層貴族小和卓與大和卓(維吾爾族)的叛亂,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qū)。
5、土爾扈特回歸祖國:乾隆帝時,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回歸祖國新疆。土爾扈特部的回歸,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第二十課 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明清的經濟)
1、明清經濟發(fā)展
農業(yè):明代引進的新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開始推廣種植。
手工業(yè):棉紡織業(yè)發(fā)展、絲織業(yè)興旺。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yè)中心,南京的絲織業(yè)后來居上。
商業(yè):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
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中后期,出現(xiàn)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
2、“閉關鎖國”政策:
原因:(1)清朝統(tǒng)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tǒng)觀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2)由于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wěn)定,清政府的天朝大國思想(他們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統(tǒng)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與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統(tǒng)治,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表現(xiàn):(1)清初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內遷沿海居民,不許人們擅自出海貿易;
(2)統(tǒng)一臺灣后,只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3)后減至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規(guī)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tǒng)一經營管理貿易。
影響和后果:一定程度上有自衛(wèi)作用,使中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不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
七年級歷史下冊15課到20課知識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