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古詩詞教學隨筆范文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寫隨筆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沒有任何的負擔,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嚴密的結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牧昙壒旁娫~教學隨筆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六年級古詩詞教學隨筆范文【第一篇】
從教學來看,古詩詞教學時要注意字詞的古今不同讀音和意義,這是必須掌握的古詩詞常識,有助于美讀和理解詩作。還要重視拓展,不能只教原作而不涉一般相關知識,以造成學生知識的缺乏。如唐詩的三個代表人物;大杜、小杜分別指誰;唐宋八大家中的蘇氏父子三人及他們名字的正確書寫。指導學生自主根據(jù)注釋理解字詞意思乃至整個詩句的意思。課前通過查資料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和詩歌的意境。
一節(jié)課的有限時間,如果在有關詩歌鑒賞的方方面面的知識中不有所取舍,那么,這節(jié)課就會支離破碎,學生也會不得要領。復習課主要選擇一個角度,從語言賞析進行指導,教學能級目標清晰,課堂的問題與訓練點都緊扣教學目標,復習課也就不蔓不枝,非常有效。如果要給學生端上一份欣賞精神之美的大餐,我們就有責任為他們搭建品味美的平臺,讓他們用至性至情去接受古代詩歌的濡染。
課堂上我用優(yōu)美的古典音樂創(chuàng)設意境,激發(fā)學生感悟品味的情趣。同時課堂有一個亮點也至關重要?!皠?chuàng)造性地運古詩詞”這個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欣賞品味。
學會的理解和欣賞古詩詞,還需要記憶。記憶可以讓古詩詞的美定格在人的頭腦中,給人無限的想象力和語言的積淀。因此學習古詩詞,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是永久性的記憶。教學時,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加強記憶,積累古詩詞。
在教學中我們提到古詩詞的傳承問題。如何傳承,不能只停留在朗讀背誦上,對于我們的小學生應該指導他們靈活運用這些千古名篇名句,以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條件的是否可以傳授有關古詩詞的寫作知識,因為它終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與精髓。還應在教學中將之放到美學賞析的范疇,以陶冶情操。
六年級古詩詞教學隨筆范文【第二篇】
六年級語文古詩復習課教學反思 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們從課本上學習了40余首的古詩,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熟讀背誦了80首左右的古詩。
在這次畢業(yè)考前以古詩為內容的復習課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
1、幫助學生復習、積累古詩,提高誦讀、理解、借鑒運用古詩的能力。
2、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了提高課堂密度,將小學階段的重點古詩進行了整合歸類: 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詠物詩、思鄉(xiāng)詩……的背誦比賽,讓組和組比,男女同學比,個人和個人比,掀起背誦高潮。
接著,是“學以致用”環(huán)節(jié),精選了10種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境,讓學生恰當運用積累的詩句,比賽誰可以很快寫下來,并在最后讓學生交流自己在習作中曾經(jīng)運用過的詩句,鼓勵學生學以致用。
整節(jié)課層次比較清晰,讀與寫結合,也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六年級古詩詞教學隨筆范文【第三篇】
《詩海拾貝》一課,無論是古體詩還是現(xiàn)代詩,對學生來說也是很陌生的。怎樣讓學生對詩歌教學既感興趣又有所得呢?首先讓學生自學“詩海拾貝”的內容,(“詩海拾貝”包括四篇古詩和兩篇現(xiàn)代詩)獨自完成同步和隨堂的有關作業(yè),允許學生通過查資料、借用工具書等途徑來完成。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交流獨立完成作業(yè)的情況,有疑問的提出來一起解決。
在交流的同時還及時補充相關的內容。比如:課件中顯示的兩首詩。于是課后布置讓學生再去找同人詩(同一個詩人寫的不同詩)和同類詩(比如都是寫春天或花等同一類的詩句)等。接著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學習《詩經(jīng)·采薇》等四首古詩,準確的說是一詩、一詞、一曲。不但要求背誦默寫,而且要求掌握字詞的意思,并結合一些《詩經(jīng)》的內容,豐富詩歌的內容。比如:《詩經(jīng)》包括風、雅、頌三部分。
詩、詞、曲有什么不同。詩歌按韻律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等。同時理清詩歌的發(fā)展軌跡,使學生對詩歌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古為今用的訓練,讓古詩走進我們的作文中,收效很大。
六年級古詩詞教學隨筆范文【第四篇】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于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后我就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兩行領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并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么也說不上來了。
于是,我問學生曾經(jīng)在哪里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關聯(lián)起來的?哪知道全班近50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聯(lián)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啊!但這意思是我現(xiàn)在寫反思的時候感悟出來的。
在課堂上,我并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采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F(xiàn)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xiàn)象與詩句聯(lián)系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xiàn)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只是想著趕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頭活水”。詩,文字意思淺顯,但蘊涵如何讀書、做學問的深刻道理,真所謂“有境界自成高格”。
《冬夜讀書示子聿》詩,文字意思淺顯,但蘊涵如何讀書、做學問的深刻道理,真所謂“有境界自成高格”。
教學中,以關鍵詞句為生發(fā)點,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夠佐證這一哲思的知識儲備,豐富詩境,加深理解和體驗。
一、抓“少”與“老”,體會學習要孜孜不倦。
師:有同學不理解什么叫“無遺力”?誰能說說。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點氣力,全力以赴。 師:年少時候我們應該怎樣無遺力的學習? 生:學習做到孜孜不倦,一絲不茍。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達旦的去學習。
師:借用成語故事說說,哪些古人學習或作學問是無遺力的?
生:懸梁刺股。
師:“懸梁刺股”描繪了一幅怎樣“無遺力”學習的畫面?
生:把頭發(fā)系在梁頭上,困了用針扎自己的大腿。
師:這樣的學習真是——
(生齊讀:無遺力。)
生:匡衡的鑿壁借光。
師:匡衡是怎樣“無遺力”學習的?
生:沒有燈光,在墻壁上鑿一個洞,利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師:這種讀書精神叫——
(生齊讀:無遺力)
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激活,首先是“無遺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學問是這樣努力的”,將短短的七各字讀厚起來,隨之學生的體驗也就深刻起來。
二、故事引入,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悟“知”“行”所闡發(fā)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為孩子們講述了《紙上談兵》的故事。接著讓學生談談聽故事感受:趙括如此精通兵法,為什么會打敗仗。
學生結合實際紛紛說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說實踐比書上學習更重要,有的說在實踐中通過做才是真正的學習。
這樣通過聽故事談感想的教學方式,給孩子一個“躬行”的機會,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讓孩子在聽說實踐中潛移默化感悟讀書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請你用成語來形容剛才“陸游”在訓示他兒子時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用循循善誘、語重心長、意味深長的語氣讀詩。
六年級古詩詞教學隨筆范文【第五篇】
《古詩詞背誦》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最后一個內容,學習這個內容時我做了一個大膽嘗試:十首古詩我先讓學生讀熟,然后每一個組重點研究一首詩詞,上課時讓小組代表在全班面前講解,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布置下任務以后,小組同學下來積極查找資料,進行備課。盡管這樣我還是有些擔心——害怕學生抓不住重點,對詩詞的意境理解不到位,于是下來后我也認真研究了教材并備了課。
上課伊始,我按照我的布置先讓第一小組代表講解,學生上了講臺后學著老師的樣子講了起來。充當老師的學生剛開始有點緊張,當他進入角色后完全放開了自己。同時我發(fā)現(xiàn)這個小組在講解的過程中,其他同學都能認真聽講,當講解的同學提問 時,同學們也都能積極舉手發(fā)言 。
講完后我當堂對這首詩的內容進行了一下小測驗,結果是我沒有想到的——就連我們班學習最差的王斌同學都能很好地掌握這首詩的內容,這節(jié)課雖然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改進,但是從這節(jié)課的效果來看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我認為我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過這節(jié)古詩詞的學習,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大膽放手,不要怕浪費時間,在課堂上盡量給學生一定的空間鍛煉自己,讓他們自由地理解,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人們常說能力是練出來的,只有這樣經(jīng)常地鍛煉下去,我覺得我們班學生的能力肯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