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整體把握的方法
如今人們對“整體把握”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格外重視,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操作,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語文整體把握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整體把握的方法
一、整體把握,講究復習策略
(一)回顧與整理:以語文雙基為內容,注重“記憶、編碼與構建?!?/p>
回顧與整理以記憶為先,以編碼為主。喚醒記憶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編碼,完善認知系統(tǒng)的過程。小學語文畢業(yè)復習中對知識的整理,可以《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為依據(jù),立足十二冊教材,覆蓋小學六年級的學習內容,教給學生整理知識的方法:
1、基礎知識的整理可采用列舉法。
(1)“拼音”有3個知識點:①鞏固23個聲母(包括Y、W),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jié);②會背誦漢語拼 音字母表,并能默寫。③列能正確地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其中①、②兩個知識點可一一寫出來。③列舉幾個即可。
(2)“漢字”有4個知識點:①學會 2500個漢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②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guī)則、偏旁部首和框架結構。③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多義字。④掌握 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數(shù)筆畫查字法三種查字典的方法。
(3)“詞語”有4個知識點:①能運用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抓住詞語中的關鍵字、以詞解詞,結合 生活體驗等方法來理解詞語。②能辨析近義詞、反義詞、多義詞及詞的感情色彩。③能掌握常用的關聯(lián)詞語并正確使用。④學過的詞語、成語,能積累、理解并正確 運用。
(4)“句子”有6個知識點:①能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②能把一個完整的句子擴寫或縮寫。③能在閱讀中體會擬人比喻等 修辭作用,并在習作實踐中加以運用。④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句式類型,并能進行句式的互換。⑤能辨析常見的語病并將其修改。⑥能積累、理解、運用一些常見的格 言、警句、諺語、歇后語。
(5)“標點符號”有2個知識點:①知道十一種常用的標點符號的用法。②在書面語言中,會正確的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2、讀寫方法的整理宜利用歸納法進行概括綜合,形成學法序列。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1)歸并段落大意法;(2)借助課題歸納;(3)利用 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四個要素來歸納;(4)借助文中的總起句或總結句來歸納等。相似或相關的知識可采用分析比較法。
將所學知識作橫向或縱向的 比較分析,在鑒別中認識特點,領略規(guī)律。例如表揚稿、留言條、通知這三種應用文的復習,可從名稱、稱呼、正文、署名、日期等方面加以比較,找出異同,著力 于應用文格式的認識、鞏固。
回顧與整理以構建為本。在充分回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歸納編制,再全班匯報、交流,展示歸納編制的結果,進而建立包含拼音、識字、詞句、閱 讀、習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的全面而系統(tǒng)的知能目標體系。
這樣,通過整理,弄清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與區(qū)別,使原來分散學習的有規(guī)律性知識聯(lián)系起來,融合起來,加 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角、溝通,使之系統(tǒng)化、條理化,構成縱向“串成線”、橫向“連成片”的知識網絡,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也為復習構建了明確、清晰的目標。
2、鞏固與運用:以言語實踐為平臺,注重“習得、生成與轉化”。
重視方法習得。如理解詞語的方法:①先弄清詞中重點字的意思,然后再連起來考慮整個詞的意思。如“一絲不茍”一詞,若先弄清“絲”與“茍”的意思, 整個詞的意思便好理解了。②結合上下文理解。
如“戰(zhàn)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后面?!薄胺序v”的本來意思是水燒開時的情景,但結合句子應理解為戰(zhàn)士們的情 緒高漲。③通過比較辨析理解,對近義詞進行比較辨析,說明詞語的使用對象、范圍、感情色彩的差異。如“口惹懸河”與“夸夸其談”、“果斷”與“武斷”等。
促進自主生成。我們要多采用師生協(xié)商的策略,在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復習能力,讓他們成為復習的主角。比如對生字的復習,
教師鼓勵學生把小學階段學會的生字進行分類,如按音序分類、按同音字分類、按偏旁分類、按結構分類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習慣,可以讓他們單獨完成,也 可以小組合作來做。分類后總結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現(xiàn)的可能是書寫的規(guī)律,可能是字的意義,也可能是記憶的方法。不管是怎樣的發(fā)現(xiàn),都會使學生對字進行總結 性的梳理,提高生字復習的效率。再如語言積累的復習。
這方面的內容,最適合學生合作學習??梢韵纫龑W生自主復習,把積累的詩文語段加以整理,編成目錄,復習背誦,然后兩人互相檢查。當然,檢查的方式可各種各樣,除了口頭背誦、默寫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檢查理解和運用。
實現(xiàn)知能轉化。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僅在于其掌握知識的多少,而更在于能否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表現(xiàn)在語文復習上,就是要設計一些情境性、應用型的綜合性練習的內容,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綜合運用語文能力,從中積累規(guī)律性的東西,切實 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3、發(fā)展與提高: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主旨,注重“拓展、整合與創(chuàng)新”。
體現(xiàn)知識整合。語文學習無論是它的內容還是它的形式都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因此,我們在復習時,要有意識地適當綜合其它學科的知識,引導學生運用多種 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努力使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感受到整合知識的作用,獲得知、情、意的和諧發(fā)展。例如修改病句時,就用到數(shù)學、自然方面的知識。(1)時 針走了一圈,一小時又過去了,爸爸怎么還不回來?(2)海洋里生活著黃魚、帶魚、鯨魚等動物。
注重知識拓展。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處延相等,語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會枝繁葉茂。因此,語文復習要面向學生廣泛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
追求知識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始終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復習課上教師要注重習題的選擇和設計,要在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的想象和學習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二、分步實施,實現(xiàn)目標達成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采用集中復習和自主復習相結合的方法,分步訓練,整體推進,力求全面達標。
第一階段:雙基部分——抓住重點,人人過關。
可分三個步驟進行:
1、在復習中鼓勵學生參與競爭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我們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競 爭。如速記默寫字詞比賽。老師先出示一定的字詞,讓學生限時記憶,然后讓學生憑記憶默寫,看誰默的多又正確,再請默的好的學生介紹方法。這樣既讓學生鞏固 了字詞,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2、在復習中我們常常采用分類復習和綜合復習的方法,我們在分類復習了一個知識點后,可以讓學生依據(jù)列出的復習提綱、課本、平時筆記、相關的學習資 料等,再結合自己復習中的困惑,嘗試著自己編制模擬試題。最后個人與個人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學習對手之間進行競賽;也可以圍繞綜合復習的內容進行抽 簽、搶答等形式進行競賽活動。
3、師生要共同總結歸納本次活動的復習要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交流推廣先進的學法,幫助確立正確的復習導向,針對出現(xiàn)的疑難或薄弱點,在以后的復習中進行有的放矢地強化訓練。
第二階段:閱讀部分——練中有導,導中有練。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重在平時的教學,復習只是一個加強、提升的過程。所以復習在重點不是放在怎么讀,而是放在主要讀寫方法和重點訓練項目的遷移運用上。
1、自主閱讀出題。有意識地選擇寫景狀物、寫人記事、參觀游記、結合生活實際的一段話或文章,讓大家閱讀后出題,如: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用“——”或“~~”線畫出有關的詞句;給短文加題目或換一個題目;仿寫詞語和聯(lián)系上下文內容解釋詞語;結合課文內容續(xù)寫結尾等等。
2、變換課文類型。如對一些課文略加“改裝”,變化原有的重點訓練項目,賦予它新的讀寫要求,遷移運用掌握的閱讀策略和方法;把略讀課文變?yōu)榫x課 文,從中訓練學生理解詞句的方法,整體把握課文思想內容的方法和學習表達方法;把精讀課文變?yōu)槁宰x課文,復習搜索信息的方法。閱讀訓練要側重整體把握思想 內容的能力、探究重點詞句能力和從內容想開去的能力,同時,通過閱讀復習,提高閱讀速度。
3、遷移擴展訓練。在復習課文內容基礎上,精心選擇一些合適的短文作為補充,緊扣閱讀訓練重點設計一些閱讀題,讓學生做獨立的遷移閱讀訓練,練習 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實踐,將閱讀訓練和作文練習同時進行,先將文章分類,而后進行理解、感悟文章基本技巧的訓練,再讓學生將學習到的方法運用到習作 中去,嘗試寫一些小片段。
2小學語文整體把握的方法
(一)“誦讀”得“滋味”
要使學生能夠“整體把握”,“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夠使學生“整體直覺”地“體味”?!罢b讀”的要義,在于把“寫在紙上的語言變成活的語氣”(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氣韻聲調、思想情感傳達出來,在于“得他滋味”(朱熹)。
“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這是說要學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讀,美美地讀,讀出語感和情趣,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理解,讀出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從而達到“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勸心”(司空圖)的程度。
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整體上把握文章的靈魂和意蘊。請看一個成功課例:有位教師在上《賣火柴的小女孩》時,開始范讀,入情入境,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隨后,她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反復朗讀了幾遍課文。教師問學生,還需要講嗎,學生齊答:我們懂了,不需要講了。
不難理解,這里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已融進了教師的“教”,正是在教師的催化下,學生才在此時此刻與文本發(fā)生獨特的遭遇,學生才“熱淚盈眶”地體味了作品的“滋味”。
在進行誦讀教學時,首先應該考慮如何指導學生誦讀。無論是講作者的生平,還是介紹時代背景,都要記住一點,這就是為朗讀和背誦打基礎、作鋪墊,目的是讓學生更快、更好地入題。學生一旦入題,教師最好是能馬上將書面語言變?yōu)橛新曊Z言。
不同時代,不同作家,寫出來的文章都會有不同的情調,寄托不同的情思?!爸问乐舭惨詷贰薄皝y世之音亂以愁”“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次,教師要練好誦讀的基本功,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教師親自“下水”示范,不僅能使學生信服、欽佩,還能渲染課堂氣氛。
錄音效果再好,也終究是錄音。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不一定會比教師自己“現(xiàn)場直播”更能感染學生,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再次,教師要保證學生誦讀的時間,特別是篇幅較長的文章要不惜代價,不要怕教學任務受影響。
(二)“思路”窺奇妙
各類文章,不管內容簡單還是復雜,總是根據(jù)思路來結構的。所以,“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葉圣陶)。只有循著文章的思路閱讀,才能準確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構思文章的匠心和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功力。
思路是無形的,常通過線索和脈絡來表現(xiàn)。文章不同,思路當然不同,有的按時間順序或人的認識發(fā)展來結構文章(縱式),有的以空間位置的變換或材料的內容歸類等來結構文章(橫式)。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開了窺視作品奧妙的門戶。
如《可愛的草塘》一課,有些教師誤把“景美”和“物富”看成了文章的兩個主要內容線索。其實,作者寫景美和物富,只是用其作為一種憑借,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文章的中心是抒發(fā)作者對草塘的情感,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發(fā)展變化。
為了體現(xiàn)這一感情變化,文章的寫作思路是:從發(fā)出“沒意思”的感嘆,到“情不自禁地說:‘真美啊!’”,再到對草塘“戀戀不舍”,最后是“生怕弄壞了這一幅美好的畫卷”。只要抓住了課文的這一條情感線進行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境”悟真情
這是指教師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匠心獨運地創(chuàng)設與教材意蘊相符合的情境,引導學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韻,從而悟得教材的真情。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多種手法,如,單獨或綜合運用語言、音樂、繪畫、具體事物、多媒體,都能創(chuàng)設出逼真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新穎感、驚奇感。
例如,教學《麻雀》中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拯救幼兒的段落時,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畫面上出現(xiàn)了獵狗龐大的身軀、驚異的神情、后退的腳步,以及老麻雀瘦弱的身子、扎煞的羽毛、勇敢地落下,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再配以一段力度強、節(jié)奏快的音樂,進一步渲染弱者奮不顧身地與強者決一死戰(zhàn)的緊張氣氛。
這扣人心弦的搏斗場面,緊張激烈的音樂旋律撞擊著學生的心靈,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產生強烈的共鳴,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焦急不安的憂慮情緒,不由自主地為老麻雀的命運所擔憂,并為老麻雀的獻身精神和愛子之情深深感動。
學生有的說:“我好像聽到了老麻雀尖厲的叫聲,我的心快要跳出來了!”有的說:“我聽到老麻雀的叫聲似乎變得無力了,我多想沖進畫面趕走那可惡的獵狗。”此時,再理解“絕望地尖叫著”“發(fā)出嘶啞的聲音”“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等詞句,感受就深刻了。
(四)“點”“線”見旨意
一篇出色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點”“線”“面”……關鍵的詞語、警句、過渡段、文題,等等。抓住這些“點”“線”“面”,同時拓展到全篇(“體”),就能順暢地實現(xiàn)“整體把握”。
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若扣住文題中的“壯”字,就能神奇地統(tǒng)率起全文內容:勇于接受掩護任務的壯志,誘敵上山、選擇絕路的壯行,跳下懸崖、視死如歸的壯舉,高呼口號、驚天動地的壯氣……一“壯”而動全文,整體的功效讓人頗感痛快淋漓。
“壯”這一個在課文中不大引起學生注意的詞語讓學生的視線“立體”性地集中起來,使他們對狼牙山五壯士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到了更深層次的境界。若能再引進體現(xiàn)后人對五壯士偉大品格的評價與總結的資料,就能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五)“復述”得意趣
課文復述是對原文的語篇內容的再現(xiàn),是建立在對課文的準確理解的基礎上的,隨著學生復述技能的增強和對文篇的整體認識水平的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必然隨之提高。因此,對于一些情節(jié)生動、故事性較強的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復述來整體感知和把握。
一位特級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文時,讓學生自讀課文,說說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交流。之后,要求學生把課文的這個故事簡單地講一講,講的時候要包含剛才說的內容。
同時提示:先講在什么地方(泰國首都曼谷),第二講霧(什么時候的霧),地點有了,時間有了,第三講具體的地點“路”,第四講阿玲,第五講小象,第六講“拉汽車”,第七講“洗汽車”。把這些串起來,故事就成了。整個教學以復述為主,結構簡潔明快,主干突出,高潮時起,符合學生認識和情感發(fā)展的規(guī)律,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得到全面發(fā)展。
3小學語文整體把握的方法
(一)“整體把握”不只是把握整篇課文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立,能夠稱作文章,是因為構成文章的各個部分相對于文章這個整體而言,起碼具有目標的明確性、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幾種要素。在幾種因素的作用下,文章形成了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為貫通,臻于完美。
從整體出發(fā)去解讀文章,能夠把局部同整體聯(lián)系起來,從整體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上下文的聯(lián)系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因而對文章的理解是正確的、全面的、深層次的。因此,我們認為,整體有不同的層次,即:課標提出的“整體把握”不等于僅僅感知、把握整篇課文,它與對段、句、字詞的關注不但沒有沖突,相反主要體現(xiàn)在對段、句、字詞的關注,除非那些字詞等是“非關緊要”(朱熹語)的。
換句話說,提倡“整體把握”的本意是試圖用“整體直覺”的傳統(tǒng)方式,取代語文教學情境中學生閱讀的那種“肢解分析”,從而克服語文教學中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瑣零碎的題海訓練所帶來的弊病。
為此,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把握”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更要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闡發(fā)文本內容,研究表達形式,等等。這是一種新穎、高效而又靈動、活潑的閱讀方式。明乎此,才能讓整體把握的內涵和價值真正得以實現(xiàn)。
(二)“整體把握”不只是靠學生個人
現(xiàn)在有一種傾向,許多教師不加分析地視“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為至寶,極力推崇讓學生自主地閱讀課文,主張“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感情、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這有正確的一面。因為,教師代替學生讀是肯定不對的,要堅決改。
但也必須認識到,光讓學生自己讀也未必全對。比如,閱讀課讓學生坐進閱覽室自己翻書、古詩文讓學生自己背記等就未必合適。教師的教學應該服務于學生,這是真理;但教師的服務不等于準備一桌飯菜,“噢,學生你吃吧!”學生是獨立的主體,但他處于學的位置;教師服務于學生,但他處于教的位置,這是須臾不可忘卻或錯位的。
因為,一個人要準確地體會、領悟文章,是需要“資本”的,而學生之所以是學生,原因之一是他們缺乏必需的“資本”,包括人生經驗、包括眼力。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課文,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有的學生獨立閱讀的“火候”不到,就需要教師的“催化”,幫學生調好“火候”后才適宜自己去“體味”。
有的學生根本就還未點著“火”,或者是“火”燒得不是地方,此時光靠學生的內功于事無補,就需要教師“發(fā)功”,給學生引火、給學生導路。因此,從閱讀教學層面上說,“整體把握”并不直接等于學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師教學的。
一名稱職的語文教師,就要考慮如何使課堂教學情境中的學生閱讀進入“整體把握”并達到“整體把握”的目的,讓學生獲得高于學生在非此情境中所能獲得的“滋味”。
(三)“整體把握”不只是把握課文內容
從閱讀學的角度看,把握文本內容固然是閱讀教學的應有之義,但是文章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體,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句、段、篇的結構和恰當?shù)谋磉_方法來顯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和結構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寫作思路,張志公先生在《怎樣鍛煉思路》一文中說:“作者的思路是他對客觀事物怎樣觀察、理解、認識的反映??陀^事物反映在作者的頭腦里,經過觀察、理解、認識的過程,形成了他對這種事物的印象、看法、態(tài)度或感情。把這些印象、看法、態(tài)度或感情理出個頭緒來,就是所謂思路?!?/p>
換言之,就是作者在寫文章時進行立意和謀篇的思維之路,是寫作時結構文章的關鍵,是閱讀時理解文章的重點。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確理解作者的看法、態(tài)度或感情。二是結構布局。如果說,材料解決了“言之有物”的問題,主題解決了“言之有理”的問題,那么,結構布局則是解決“言之有序”的問題。
材料猶人之“血肉”,主題似人之“靈魂”,結構布局像人之“骨骼”。沒有堅實健壯的“骨骼”、血肉,靈魂就無所依附、寄托,沒有完整、勻稱的結構,文章就不能動人生輝。因此,整體閱讀離不開領悟作者怎樣布局謀篇,研究文章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這些組成部分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所以,在實施“整體把握”時,必須多方兼顧,充分利用教材潛在因素,精心設計,促進課文內容、思想與結構的“三維”的整體把握和有機融合。
(四)“整體把握”不只是在初讀階段實施
與“整—分—整”相比,課標提出的“整體把握”,除了含有“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之外,關注的重點,還從閱讀教學的入手處,轉到了后面的那個“整”,矛頭則指向中間的“分”,試圖對之加以徹底地改造。
大致是如下幾點:①針對教師以大量講解替代學生閱讀的弊端,主張讓學生自己去“感知”“把握”。
?、卺槍處?實際上是教材和教參)講解課文內容(詞句含義、段落大意、思想感情)多是“似概括、似解釋、似闡述、似發(fā)揮,甚至就是在重說一次更別扭的語句”的怪狀,主張讓學生自己“感知課文”,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已擴散到“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
?、坩槍處熢谥v解中字詞句篇、語修邏常面面俱到的“肢解”,主張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茚槍Α爸饽J健边M而針對“分析”,主張閱讀教學采納使學生“整體把握”的方式,比如“注重誦讀”。
顯然,課標提出的“整體把握”與“整體──部分──整體”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因此,還以原來的認識去看待和使用“整體把握”是不恰當?shù)模瑧摪阉灤┯谡麄€教學的全過程,并且使課末的“整”比初讀的“整”內涵更為豐富。
4小學語文整體把握的方法
一、在單元整組教學的平臺上――整合“習作話題”
每組教材里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的,而且這組的習作訓練就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每組習作都和本組的文本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設計每單元的整體認知課的教學內容時,不只讓學生感知要學的,還要讓他們了解要寫的,把每單元的作文訓練也整體設計。
1.感受文本,聯(lián)系生活――尋找真愛的天空
五年級上冊第六組課文,整合《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會看病》四篇課文,借助表格的形式整合羅列不理解的事,父母的表現(xiàn),當時的感受,以及后來的體會。
抓住這條線展開教學,在整體回顧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從不同側面談感受,最后來談自己的總體感受。這可以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感悟,也可以反映學生邏輯思維的程度。讓學生按照表格羅列填寫,然后把表格的內容串聯(lián)起來組成小片段。
本來無從下手的,經過這么一羅列整組課文的比較組合,不理解的事就自然浮出水面,寫起來就得心應手了。
2.圍繞文本,分享感受――尋求讀書的滋味
五年級上冊的第一組課文是關于讀書的,本組作文的話題是寫“在你的讀書經歷中,有什么樣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談你的故事和體會?!痹谶@組單元課文整合一個“讀書的滋味”的訓練點貫穿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感受。
《竊讀記》的小女孩,在書店得到了“竊讀”的滋味,讓學生找到“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惡狼,貪婪地讀著。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這句話。再次朗讀這個句子,讀中體會到她那強烈的求知欲,對讀書的渴望。圍繞文本中一個讀書的滋味的片段,也用幾句話寫下感受……讓學生練寫。
3.細讀文本,模仿練習――尋求寫實的文眼
五年級上冊第三組讓學生練習寫說明性文章,選擇一種物品介紹。教學本組課文時特別注重細讀課文,抓住說明性文章的特點,整理說明文方法的運用,整合本組課文中要掌握運用的方法:舉例子、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適時地進行片段練習給這次作文打下基礎。
筆者發(fā)現(xiàn)“片段成篇”是一種很好掌握、易于操作的作文寫作形式,它突出的優(yōu)點是思路明晰,結構明快,學生易于成文,還能給人整體劃一的美感。
二、在單元整組教學的范疇里――實施“習作話題”
在單元整體回顧中增強整合的力度,深化研讀話題,達到學習目標。
1.尊重生本,激發(fā)情感――激發(fā)愛國的情懷
五年級上冊第七組,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間的愛國熱情,通過多種飽含的民族精神和途徑搜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引發(fā)學生深入地思考。整合習作話題,實現(xiàn)愛國情懷的深化。
《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難忘的一課》都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的故事。在單元整組教學的范疇里尋找中華民族受盡屈辱的歷史,觀看《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學生了解虎門上空的最后一縷硝煙……用片段的形式圍繞“感”字寫下感觸。
2.源于生本,快樂童年――激蕩童年的樂趣
童年是純真的、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每天都編織著美麗的故事,看起來微不足道小事,卻飽含著許多的無邪、快樂、夢想和追求。學習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情感,學習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學習范式,讓語文教學緊緊地統(tǒng)一在整體創(chuàng)設的目標中。從“單元整體感知”再到“單元部分感悟”最后“單元整體回顧”三個過程,把習作的訓練點放在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中,著眼于單元整體并顧及該課的獨特作用,研究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特性,給每一種不同題材訓練的小練筆都有共同的訓練點。
3.激活生本,體驗樂趣――欣賞名著的世界
采用“課文帶名著”的編排方式,從課文的學習,引出相關名著的介紹。包括名著的主要內容、歷史地位、作者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學了《將相和》,了解《史記》;學了《草船借箭》,了解《三國演義》;學了《景陽岡》,了解《水滸傳》。
學生學的是一篇課文,了解到的卻是一本名著,給學生打開了閱讀古典名著的窗口,體會到欣賞故事的樂趣,根據(jù)縮寫的要求刪除和保留,概括經典故事,開展講故事比賽,整合了教學,又分散了教學,最后又回歸了到整體。
秉著“統(tǒng)觀全局,突出重點,有所為”的思想,善于整體把握,取舍有度,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運用每組課文需要掌握的方法,從片段而順利地走向整篇作文的寫法掌握。搭建起單元整組課文與單元習作的跳板,讓單元作文在整體把握中也有別樣的精彩。
小學語文整體把握的方法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整體把握的方法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上一篇: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做好備課工作
下一篇:小學語文課整理收集資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