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結尾的方法
好的結課方法,能使地理課堂熠熠生輝,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語文新課結尾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新課結尾的方法
一、過渡式。
教學內容有時需要幾課時才能完成,而這幾課時之間的內容有著必然的聯系,介于上節(jié)課與下節(jié)課之間,教師在上節(jié)課結束時所作的巧設懸念、自然過渡的一種小結談話。
如在教《記金華的雙龍洞》時,第一節(jié)課在引導學生感受了外洞的奇異美景后,結束時用了如下的導語:
“同學們,我們才行外洞就已經感受到了雙龍洞的奇異美景,那內洞又會有怎樣奇麗的景色呢?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同去細細觀賞吧?!?/p>
這樣的結束語,不僅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作了小結,而且為下節(jié)課作了提示和鋪墊,在學生的腦海中還可以產生一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起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
二、總結式。
一堂課授完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或借助板書,對本節(jié)課進行歸納總結。我在教完《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后說:“同學們,我們了解了黃河的過去、現狀及變化的原因、還有治理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要注意環(huán)保。我們應該從身邊做起,保護環(huán)境!”
這樣結束講課,不但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新課,而且讓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情感再次升華。
三、激疑式。
這種結束談話是指教師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望,引中導思,在教堂教學結束時根據課文內容而設置的一種延伸課外的探究性疑問式談話。如在學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后,教師有意向學生發(fā)問:“如果有一天,小錢和臺灣青年相遇了,他們會說些什么?”
這種結束語把學生在課中誘發(fā)出來的學習興致延伸到課外去,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四、作業(yè)式。
即在每節(jié)課結束時,為了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課外收集尋找各種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可以是布置閱讀,可以是抄寫訓練,也可以是觀察寫作,或說話練習??傊?,這種形式多樣的結束語可以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培養(yǎng)能力。
2小學語文新課結尾的方法
一、發(fā)散式
語文課如果以“填鴨”的方式進行,“灌”完為止,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局限在狹小的圈子里,不能發(fā)散、靈活運用的能力也就相應地降低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結尾的時候圍繞一個中心,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幫助他們開開思路,對于提高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是大有益處的。
例如我在教《一夜的工作》時,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兑灰沟墓ぷ鳌吠ㄟ^描述周總理勞苦的工作和簡樸的生活,滿懷深情地贊頌了他的出色品質和崇高精神。周總理日理萬機、夜以繼日工作,該有多少事可以大寫特寫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個片斷,以小喻多,我們由此可以推想出總理的為人了。
二、存疑式
就是指在本來已經基本結束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又有意地設計一些新問題,或布置一些與所學內容有關但又超出難度的作業(yè)題,制造一種“質疑問難的情境”,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討論與練習中度過課堂的結尾時間。
這種“本來無疑又現疑”的結尾法,能讓學生的課堂學習從內涵與外延上得到擴展,又同時產生著一種“常學須常疑,常疑需常學”的永不滿足的求知欲,這又叫“常教常新法”。
三、尋味式
教師借助同課文內容緊密聯系的文藝作品等,在課堂原有氣氛的基礎上,巧妙引入,課尾再起波瀾,撥響聽者的情感之弦,使之產生強烈的共鳴。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聽者還沉浸在父愛子、子戀父的父子深情這至真至純的人情美中,課尾讓學生輕聲深情地誦讀文中描寫背影這一特寫鏡頭的句子。
然后,自己飽含深情地吟起東坡那令人回腸蕩氣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宾畷r,一種豁達與理解,洋溢于胸。
四、創(chuàng)作式
在教學“口語交際:我喜歡的一句名言”時,我首先請同學們交流自己課前搜集的名人名言,并按教學要求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喜歡它的理由。在即將結束新課之前,我請同學們當一回名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名言,最后的落款寫上未來的__。因為學生對當名人和幻想未來很感興趣,所以不一會兒,小手如林。
當然,在運用各種課堂結尾方法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課堂結尾方法的選擇要從科學性、針對性、可行性出發(fā),不能單純?yōu)榱擞鋹偠鴽_淡教學內容,應牢牢把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切忌泛泛而談,詳細失當,輕重失衡。
2、課堂結束語的表達應講究藝術性,要求精練、準確、生動,能科學系統(tǒng)地總結本課所講的內容,把課文知識用形象的語言再現給學生,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3小學語文新課結尾的方法
懸念式結尾
出色的教師在教學結課時常常使用設懸念的方法,使學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時卻戛然而止,從而給學生留下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數,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欲望,使“且聽下回分解”成為學生的學習期待。
延伸式結尾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已經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識時,為了加深拓寬學生的視野,經常要跳出教材,把他們的目光引向課外更深更遠的空間?!犊铸垺芬徽n,我是這樣結尾的:“我們已經知道了恐龍怎樣繁殖后代,吃哪些食物,你還想了解什么問題?”學生爭著回答。
我趁學生興趣正濃,又建議學生可組成小組共同探討研究種子發(fā)芽、母雞生蛋等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這樣很自然地溝通了學生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而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語文能力。
激勵式的結尾
教師在即將結束教學時,以意味深長的話語厚望于學生,打動學生心扉,留下難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講讀課文完后教師小結:“趵突泉真是美麗極了,所以它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皇將相前往觀賞。
可是,現在的趵突泉沒有課文所寫的那樣美麗了。因為趵突泉是老舍1932年寫的,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麗的趵突泉水小了很多,有的小泉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由此可見,祖國的名山名水需要我們好好地保護,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護,希望你們從小樹立環(huán)保意識,把我們美麗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苯處煹那榫w感染了學生,我想這種結尾留給學生的印象是深遠的。
歸納式結尾
歸納式結尾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小結,當然主要是對要求學生掌握教學重點、學習難點進行歸納,使學生加深解,進而完全掌握。如在教《景陽岡》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水滸傳》不愧為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在《景陽岡》這個故事中,作者用它的神來之筆,抓住了人物的特點,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了一位勇敢機智的、且有大無畏精神的,并且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打虎英雄?!蓖ㄟ^老師歸納式的結語,學生對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4小學語文新課結尾的方法
一、 總結歸納式。
這是一種常用的結尾方式,即教師用精練的語言,對本堂課的內容做一個簡要的概括,既是對文本內容的一個整體的疏理,又可以幫助學生再次回顧課文內容,使他們腦海中逐漸形成一個清晰的網絡結構,從而加深對文本的印象,便于他們理解和記憶。
當然,總結歸納式也常常通過復述或列表等形式來實現。如講完《恐龍》后,我列了一張表:
學生通過填表歸納,頭腦里會形成關于恐龍知識的網絡圖,從而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 朗讀回味式。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引領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來整體感知文本內容,進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和體驗,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其實,在結尾時也可巧妙地引導學生再次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起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效。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一課結束時,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想象畫面,自然將羊皮筏子上那沉著冷靜、膽大心細的艄公形象深深地嵌入了腦海中。
我因勢利導,讓他們反復齊讀課文最后一句話,讓學生明白艄公被稱為“黃河的主人”的原因,從而強化了對文本的理解,朗讀回味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三、 拓展延伸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為此我們要對教材內容做一些適當的拓展延伸,讓學生把課內知識的學習和課外知識的獲得有效地銜接起來,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我以為文本拓展的方式很多,常見的有三種:
1. 讀的拓展。(1) 橫向拓展。在教完《池上》和《小兒垂釣》兩首古詩后,學生知道了這兩首詩的共同點:都是寫兒童的詩。于是,我讓他們去古詩書上找一找,還有哪些詩也是描寫兒童的,很快便有了答案。
這樣做,既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時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了他們對學習古詩的濃厚興趣。(2) 縱向延伸。一些詩人作品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具有連續(xù)性。因此,如果能進行相應的延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詩人的思想脈絡,深入領會詩情。
如教完《江雪》這首詩后,我又出示了柳宗元的《重別夢得》和《溪居》以及《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這些詩都是詩人被貶官后所作,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孤獨、憂憤及被貶遠荒的愁緒。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詩人柳宗元和他的作品。
2. 寫的拓展。教師可在課的結尾趁熱打鐵,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次練筆的機會,讓他們把豐富的情感化作文字。如教完《虎門銷煙》一課后,我讓他們觀察課文中“林則徐塑像”的插圖,并以“我站在林則徐塑像前”為題寫一段話。
又如教完《奇妙的國際互聯網》后,介紹的都是網絡有利的方面,快下課時,我又結合生活中一些真實的例子,講了網絡對學生的不利影響,我讓他們根據書上的內容以及我剛剛所講的一些事例,以《我看網絡》為題寫一篇習作。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網絡,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
3. 實踐的拓展。積累知識是為了運用,我們必須讓學生學以致用。如我在教完《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后,就讓學生去課外書上或網上找一找,除了書上介紹的中藥,還有哪些中藥,并說說它們的藥效。這既增長了他們的見識,又提高了他們實踐探究的能力。
又如教完《維生素C的故事》后,我讓學生通過調查知道了維生素C大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補充適量的維生素C可以促使我們健康地成長。這樣,課內課外有機整合,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激發(fā)其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 懸念過渡式。
我們在課堂教學結尾時設置懸念,往往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把這節(jié)課的結尾變成新的學習開端。
如教完《天鵝的故事》一文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結尾:“在生死關頭,動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凝聚力實在令人折服,不僅僅是天鵝,還有很多動物,它們也有著同樣可貴的品質,請大家預習《生命的壯歌》一課,從螞蟻那里、從羚羊那里獲得啟迪吧!”采用懸念過渡式,可以極大地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對新課學習有一個充滿期待的心理準備。
當然,學生還會更廣泛地搜集相關信息。
五、 前后呼應式。
課堂教學也要注意首尾呼應,如教《石頭書》一課時,學生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石頭書是什么樣的書?”“石頭書上會有哪些內容?”通過師生與文本深入地對話,學生有豁然開朗之感,當課接近尾聲的時候,我讓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學生明白了“石頭書”是指可供研究的化石,從而誘發(fā)了學生鉆研科學、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引導學生獲得駕馭知識的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六、 主題升華式。
在結尾時,教師可以用熱情洋溢的語言,去點燃學生心中潛伏的感情之火,自然地升華主題,如教完《花瓣飄香》一課,我問學生:“僅僅是花瓣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嗎?還有什么也散發(fā)著香味?”學生思索了片刻后答道:“還有小女孩對媽媽的孝心?!薄笆堑?‘花瓣飄香’折射出來的是小女孩純真的愛心和美好的心靈。
同學們,老師希望這淡淡的香味能飄得更遠,飄滿每個同學、每個媽媽的心頭,品起來幽香縷縷,回味起來更是清香裊裊……”這樣的結尾,既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知,又使主題得到了升華,這等于是在他們的心田里播下了愛的種子,讓他們學會關愛自己的父母。
七、 練習鞏固式。
在教學結束時,教師可依據教學目標,緊扣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一些新穎、開放式的練習,既可以當堂鞏固所學的知識,還可以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完《三顧茅廬》一課后,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些練習題:
1. 認真讀讀課文里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2. 《三顧茅廬》中,劉備是一個 的人,諸葛亮是一個 的人。(用成語填空)
3.除了《三顧茅廬》,你還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故事?三個問題,有讀寫結合的訓練,有對重點內容回顧的練習,還有對所學知識的拓展練習。
小學語文新課結尾的方法相關文章:
6.小學語文導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