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方式
為了實現(xiàn)經濟總量平衡的目標,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方式靈活多樣,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方式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方式
為了實現(xiàn)經濟總量平衡的目標,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方式靈活多樣,在具體的操作中,準確的形勢判斷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能夠成功協(xié)調配合以維護經濟平穩(wěn)增長的首要條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xié)調配合的內容也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政策目標上的配合與平衡。經濟總量平衡的具體表現(xiàn)實際就是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wěn)定,當然還要顧及就業(yè)。就總量目標而言,財政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但從短期看,當經濟面臨某種沖擊時,它對產出、通脹率和就業(yè)的作用方向并不是不一致的,此時,宏觀經濟政策在穩(wěn)定產出、通脹率和就業(yè)上存在平衡問題。根據(jù)丁伯根法則,為了達到多個目標,就需要有多種政策手段。例如,就通脹與失業(yè)而言,菲利普斯曲線中的交替關系就表明貨幣政策難以同時兼顧,所以,即便在美國的貨幣政策決策中,也都存在所謂的鴿派與鷹派之爭。在這種情況下,恰當?shù)呢斦吲浜?,就可能會實現(xiàn)低失業(yè)、低通脹的經濟增長,促進全社會的福利最大化??偭科胶獾牧硪粋€表現(xiàn)就是國內儲蓄與意愿投資的基本平衡,當兩者不平衡時,就會出現(xiàn)貿易順差或者逆差。大量的貿易順差或逆差會引起方方面面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宏觀經濟政策就是要縮小儲蓄與意愿投資之間的缺口,單憑貨幣政策恰恰是無能力力的,財政政策就應當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引導國內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引導生產者把資產配置到符合國內需求的產業(yè)和行業(yè)當中去。
其次是政策方向的配合。由于財政、貨幣政策具有不問的作用機制和特點,它們之間可能會產生三種效應:①合力效應,使兩者的配合可以獲得比單一政策調控更大的效果。例如,在經濟明顯過熱時,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貨幣政策通過減少貨幣量的供應、提高利率,兩者相互配合,可以取得較好的合力效應。②互補效應。由于它們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向和機制,可以取長補短。例如,貨幣政策越來越強調前瞻性,在有潛在的通脹壓力時就采取措施。但這有可能會對經濟增長造成損害。若在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同時,維持或適度擴大財政對公共設施、基礎性建設的投資,就可以增強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取得較好的政策效應。再比如,當面臨投資需求易膨脹,而消費需求卻不足時,在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遏制投資需求的同時,適度擴大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支出,就能夠兼顧投資與消費。③矛盾效應。即財政、貨幣政策產生政策效果的抵消性。例如,當經濟出現(xiàn) “滯脹”時,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貨膨脹時又會阻礙經濟增長。它們之間的配合就是要避免這種現(xiàn)象。可見,在宏觀調控中,必須構建一個有效的財政貨幣政策組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類型經過排列組合后,所形成的政策搭配模式的基本模式主要有9種(見表)。
第三,政策工具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都是通過一定的政策工具來實現(xiàn)的。財政政策可選擇的工具有:公共投資、稅收、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貨幣政策可供選擇的工具有存款準備金制度、再貸款和再貼現(xiàn)和公開市場操作等總量控制工具,以及窗口指導、房地產信用比率控制等選擇性政策工具。財政貨幣政策在其工具的選擇上也應相互搭配,不僅財政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工具要相互配合,而且財政、貨幣政策內部的各種工具之間也要相互配合。
第四,政策力度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的力度是指財政、貨幣政策對其調控對象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
在財政政策方面:(1)預算政策的“自動穩(wěn)定器”功能對穩(wěn)定經濟的力度較強,但對調節(jié)經濟總量來說,力度則較校如果采取補償性的財政政策,人為地通過預算政策來調節(jié)經濟的話,預算政策的力度就會較大,其力度的大小與財政盈余或赤字占國民收入的比率成正比。(2)稅收是通過稅種的設置、稅率的調整、稅款的減免等來調節(jié)經濟的,它對總量的調節(jié)作用較強。(3)政府投資,如果是在超越預算平衡的基礎之上形成的赤字投資,其對經濟總量的調節(jié)力度很強,調節(jié)力度的大小和一個國家當期的財政赤字成正比例關系。(4)財政補貼和轉移支付制度對經濟總量有比較積極的影響。
在貨幣政策方面:(1)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對經濟總量的調控力度一般較強。準備金率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商業(yè)銀行的準備金結構和貨幣乘數(shù)的變化,從而引起銀行信貸和貨幣總量成倍地變化,正因為如此,它向來就具有“巨斧”之稱。(2)再貼現(xiàn)和再貸款的政策力度由中央銀行對再貼現(xiàn)和再貸款的條件限制、中央銀行對再貼現(xiàn)和再貸款額度以及對再貼現(xiàn)和再貸款的利率調整所決定。 (3)公開市場業(yè)務的力度與法定存款準備金、再貼現(xiàn)和再貸款政策的力度相比,要小一些。它是微調的貨幣政策工具。
第五,政策時間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的時間配合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政策選擇的時機,即政策的選擇時點問題;二是政策的持續(xù)期,它指的是財政、貨幣政策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一方面,如果時點選擇不當,要么就會過早地改變了經濟運行方向,出現(xiàn)不良的后果;要么就會錯失良機,加大以后政策調控的難度。另一方面,持續(xù)期過短達不到調控目標,持續(xù)期過長又會產生 “矯枉過正”,從而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解決財政貨幣政策的時間問題的難點在于政策時滯的確定和政策持續(xù)時間的把握。二者的配合在時間問題上應注意對宏觀經濟運行態(tài)勢的考察,在準確判斷宏觀經濟運行態(tài)勢的基礎上,科學選擇財政、貨幣政策的組合,同時需要對財政、貨幣政策工具時滯的長短進行仔細研究,根據(jù)需要選擇時滯長短相匹配的政策工具組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這是一個重點需要把握的問題。
在我國財政與信貸是國家從宏觀上集中分配資金的兩條不同的渠道,兩者雖然都能對社會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進行調節(jié),但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這種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梢詮囊韵聨追矫鎭砜磧烧叩牟煌饔谩?/p>
(一)兩者的作用機制不同
財政是國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因而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財政居于主導地位。財政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并對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再分配。因此,財政可以從收入和支出兩個方向上影響社會需求的形成。當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體確定,因而財政收支的規(guī)模大體確定的情況下,企業(yè)、單位和個人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也就大體確定了。比如,國家對個人征稅,也就相應減少了個人的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對企業(yè)征稅或國家對企業(yè)的撥款,也就減少或增加了企業(yè)的投資需求。銀行是國家再分配貨幣資金的主要渠道,這種對貨幣資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參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再分配基礎上的一種再分配。信貸資金是以有償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資金盈余部門和資金短缺部門之間進行余缺的調劑。這就決定了信貸主要是通過信貸規(guī)模的伸縮影響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形成。至于信貸收入(資金來源)雖然對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形成不能說沒有影響,但這種影響一定要通過信貸支出才能產生。比如,當社會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過旺時,銀行采取各種措施多吸收企業(yè)、單位和個人的存款,這看起來是有利于緊縮需求的,但如果貸款的規(guī)模不作相應的壓縮,就不可能起到緊縮需求的效果。
(二)兩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從消費需求的形成看,包括個人消費和社會消費兩個方面。社會消費需求,基本上是通過財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財政在社會消費需求形成中起決定作用。只要在財政支出中對社會消費性支出作適當?shù)膲嚎s,減少社會集團的購買力,社會消費需求的緊縮就可以立即見效。而銀行信貸在這方面則顯得無能為力。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則受到財政、信貸兩方面的影響。在個人所得稅制度日趨完善的情況下,財政對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響的。而銀行主要是通過工資基金的管理和監(jiān)督以及現(xiàn)金投放的控制,間接地影響個人的消費需求。至于說銀行對個人消費需求的形成有直接影響,也主要是體現(xiàn)在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上。但居民儲蓄存款畢竟可以隨時提取,因而這種影響的力度就不像財政那樣大。再從投資需求的形成看,雖然財政和銀行都向再生產過程供應資金,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在我國現(xiàn)行體制下,根據(jù)財政、銀行在運用資金上無償與有償?shù)牟煌攸c,固定資產投資理應由財政供應資金,而流動資金投資一般由銀行供應資金。雖然隨著銀行信貸資金來源的不斷擴大,銀行也發(fā)放一部分固定資產投資貸款,但銀行的資金運用的重點仍是保證流動資金的供應。從這里也可看出,財政在形成投資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調整產業(yè)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合理化,而銀行的作用則主要在于調整總量和產品結構。
(三)兩者在膨脹和緊縮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經濟生活中,有時會出現(xiàn)需求不足、供給過剩,有時又會出現(xiàn)需求過旺、供給短缺。這種需求與供給失衡的原因很復雜,但從宏觀經濟看,主要是由財政與信貸分配引起的,而財政與信貸在膨脹和緊縮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別的。財政赤字可以擴張需求,財政盈余可以緊縮需求,但財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創(chuàng)造需求即“創(chuàng)造”貨幣的能力,惟一能創(chuàng)造需求、創(chuàng)造貨幣的是銀行信貸。因此,財政的擴張和緊縮效應一定要通過信貸機制的傳導才能發(fā)生。比如財政發(fā)生赤字或盈余時,如果銀行相應壓縮或擴大信貸規(guī)模,完全可以抵消財政的擴張或緊縮效應;只有財政發(fā)生赤字或盈余,銀行也同時擴大或收縮信貸規(guī)模,財政的擴張或緊縮效應才能真正發(fā)生。問題不僅在此,銀行自身還可以直接通過信貸規(guī)模的擴張和收縮來起到擴張和緊縮需求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銀行信貸是擴張或緊縮需求的總閘門。
正是由于財政與銀行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這就要求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必須配合運用。如果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會產生碰撞與摩擦,彼此抵消力量,從而減弱宏觀調控的效應和力度,也難以實現(xiàn)預期的調控目標。
不同的政策組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也就是膨脹性、緊縮性和中性三種類型政策的不同組合?,F(xiàn)在我們從松緊搭配出發(fā)來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不同組合效應。
(一)松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即“雙松”政策
松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減少稅收和擴大政府支出規(guī)模來增加社會的總需求。松的貨幣政策是指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擴大信貸支出的規(guī)模,增加貨幣的供給。顯然,“雙松”政策的結果,必然使社會的總需求擴大。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和生產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利用這種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擴大就業(yè),但卻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
(二)緊的財政政策與緊的貨幣政策,即“雙緊”政策
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增加稅收、削減政府支出規(guī)模等,來限制消費與投資,抑制社會的總需求;緊的貨幣政策是指通過提高法定準備率、提高利率來壓縮支出的規(guī)模,減少貨幣的供給。這種政策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脹與通貨膨脹,但可能會帶來經濟停滯的后果。
(三)緊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
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抑制社會總需求,防止經濟過旺和制止通貨膨脹;松的貨幣政策在于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因此,這種政策組合的效應就是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但貨幣政策過松,也難以制止通貨膨脹。
(四)松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
松的財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對克服經濟蕭條較為有效;緊的貨幣政策可以避免過高的通貨膨脹率。因此,這種政策組合的效應是在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同時盡可能地避免通貨膨脹。但長期運用這種政策組合,會積累起大量的財政赤字。
從以上幾種政策組合可以看到,所謂松與緊,實際上是財政與信貸在資金供應上的松與緊,也就是銀根的松與緊。凡是使銀根松動的措施,如減稅、增加財政支出、降低準備金宰與利息率、擴大信貸支出等,都屬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緊銀根的措施,如增稅、減少財政支出、提高準備金率與利息率、壓縮信貸支出等,都屬于“緊”的政策措施。至于到底采取哪一種松緊搭配政策,則取決于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及其所要達到的政策目標。一般說,如果社會總需求明顯小于總供給,就應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擴大社會的總需求;而如果社會總需求明顯大于總供給,就應采取緊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長。
到這里,我們的分析主要還是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調節(jié)效應放在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上,實際上,不管是松的政策措施還是緊的政策措施,在調節(jié)需求的同時也在調節(jié)供給。同樣的道理,在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情況下,既可用緊的政策措施來抑制需求的增長,也可用松的政策措施來促進供給的增長。因此緊的政策措施和松的政策措施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如果從結構方面看,問題就更清楚。在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的情況下,也會有一些部門的產品供大于求,另一些部門的產品供小于求;在總需求與總供給不平衡的情況下,同樣也會出現(xiàn)有的部門的產品供大于求,有的部門的產品供小于求。這樣單純地采取緊的或松的政策調節(jié),都不可能使部門之間保持平衡。因此,還要從結構失衡的具體情況出發(fā),采取或緊或松的政策措施加以調節(jié)。由此可見,當我們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實現(xiàn)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時,不能只看到需求的一面,還要兼顧供給的一面。當然也要看到,采取緊的政策措施在壓縮需求方面可以迅速奏效,而采取松的政策措施在增加供給方面往往要經歷一個過程才能見效。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方式相關文章:
4.財政貨幣政策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