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王云五個人資料
王云五曾為中國圖書館事業(yè)和出版事業(yè)作出過重大貢獻,但又在國民黨政府中擔任過多年的高級官員,由于歷史的原因,半個世紀以來,大陸學術界對于他的研究甚少。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王云五人物簡介
王云五是現(xiàn)代出版家、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他自稱“一念之誤”入了國民政府,當過臺灣“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職務。王云五自幼自學成才,出版了王云五大辭典、萬有文庫等作品,曾經是北京英文《民主報》主編、北京大學等高校的英語教授。王云五還利用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方式和經營手段,帶領商務走向新的出版輝煌,也為我國近代文化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
王云五人物生平
自學成才
1888年7月9日(清光緒十四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上海一小商人家庭。王家世代耕讀,父親王光斌棄農經商,到上海開設一爿小店。王云五出生時,家中已有兩位哥哥、兩位姐姐。王云五童年時代在家鄉(xiāng)泮沙村度過。他的大哥日華長他九歲,聰敏勤學。幼年時,大哥成了他最好的老師。他6歲隨大哥讀《三字經》《千字文》,7歲時隨大哥回到上海,8歲開始讀《孟子》。一天,大哥講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段話時,云五極有所感,因為他的表哥陸?zhàn)〇|上年在廣州被捕并遭清政府殺害。他很氣憤地對大哥說:“那個西太后把臣民當作土芥,臣民為什么不把她視同寇仇?陸表兄的舉動只是要殺人民的寇仇,怎算得是造反呢?”他的話使大哥大吃一驚,并向父親報告:“四弟讀書還不差,只是防他長大后要走錯路。”
1897年,王云五9歲時,大哥回鄉(xiāng)應試,順利地通過了“童子試”,但還未成為秀才,便因病逝于鄉(xiāng)下。因此,村里人都說他家風水不好,不該違反天意,他父親再也不敢讓他走讀書應試這條路了,只把他送入私塾,多識幾個字,為日后轉習商務準備條件。
1902年,父親送14歲的他到一家五金店,要他一面做學徒,一面到夜校補英文。后來他離開五金店,入美國教會主辦的守真書館學習英語。
1904年,進入一家同文館修業(yè),次年春還兼任該館的教生(助教)。同文館附設圖書館,這使他有機會廣泛閱讀西方學者斯賓塞、孟德斯鳩等人的著作。
1905年,17歲的王云五用按揭的方式買了一套《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三年后付清書款時,他已經把大百科全書通讀一遍了。
1906年起,先后在上海同文館、中國公學等校教授英文。
1906年冬,王云五被上海益智書室聘為英語教員,兼授數(shù)學、史地課,開始步入教育界。
1907年春,任振群學社社長。在一首詩中,他表明了當時的志向:“風云擾擾亞洲時,大廈教誰一木支。努力中原他日事,巍峨天半鑄男兒。”10月,他轉入中國新公學任英語教習,胡適(時名洪骍)、朱經農等為該校學生。胡適曾說:“我在中國公學兩年,受姚康侯和王云五兩先生的影響很大?!彼煤笾袊鹿珜W并入中國公學,王云五繼續(xù)任教歷時四年。
1909年,任閘北留美預備學堂教務長。
1912年,加入國民黨,先任南京臨時大總統(tǒng)府秘書,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事。同年底任北京英文《民主報》主編及北京大學、國民大學、中國公學大學部等英語教授。
1913年5月辭教育部職,任中國公學大學部教授,講授英文、英國文學等課程。
1917年起,在上海從事編譯工作,并創(chuàng)辦公民書局,開始出版商生涯。
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上海商務印書館亟謀適應時代潮流,編譯所邀胡適任所長,胡改薦王云五。
1921年9月,王云五上任商務編譯所副所長,旋任所長,就任后以“教育普及”、“學術獨立”為方針,組織編譯了一批介紹中外古籍名著的叢書,頗受社會重視。
1925年3月,發(fā)明四角號碼檢字法和編出《王云五大詞典》等書,在學術界獲得一定聲名。
1930年2月,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積極推行科學管理法,開創(chuàng)商務印書館日出新書一種的新局面,出版許多有價值的書籍,對中國文化教育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46年4月因任他職才辭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職。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王云五開始投身政界,連任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政協(xié)代表。
1946年,辭去商務印書館的職務,出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部長,制憲國大代表。
1947年4月,
1948年5月,王云五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財政部部長。為挽救瀕于崩潰的經濟,他在蔣介石授意下,提出幣制改革方案,以金圓券代替法幣,限制物價,并獲通過實行。但不久即遭到失敗,王云五因此被彈劾下臺。
1949年4月,去臺灣。
1954年,出任臺灣“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至1964年退出政壇,辭去官職后,重新將主要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事業(yè);在臺灣,他有“博士之父”的譽稱,但直到1969年獲韓國建國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他才算有了“文憑”。曾先后任臺灣當局行政院設計委員,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等職。
1979午7月6日,王云五因患感冒住進臺北榮民總醫(yī)院,當時僅有微咳,住院后才開始發(fā)燒,但服藥即止,幾天后出院。8月4日,他又因肺炎入院,自謂“約需住院一星期”。哪知延至8月14日,即溘然病逝,終年92歲。逝世前幾天他還奮力執(zhí)筆為“商務”的老前輩張元濟的《涉園序跋集錄》寫跋文,為后人研究商務印書館留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史料。王云五曾說:“人生如斯,好像一次壯游。”他九十二年的壯游,已在歷史上留下了無數(shù)的足印。功過是非,自有后人評斷。
學優(yōu)則仕
辛亥武昌首義后,上海革命軍興,學校停課。王云五為李懷霜主辦的《天鐸報》撰稿,并任《南方日報》譯述。12月孫中山從歐洲回國,香山縣的旅滬同鄉(xiāng)會在扆虹園設宴歡迎,王為宴會主持人,他所致的歡迎詞以及對中華民國建國意見的陳說,都得到孫中山的欣賞。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王云五被孫中山聘任為大總統(tǒng)府秘書。他將其對教育政策和制度的主張寫信給教育總長蔡元培,沒想到與他沒有一面之緣的蔡先生竟邀他到教育部工作。得到孫中山的同意后,他上午在總統(tǒng)府辦公,下午到教育部做事。3月教育部遷北京,他任專門司第一科科長,又負責起草大學令和專門學校令。不久被薦為僉事,同年9月加入國民黨。1916年春,他離京至滬,7月任蘇粵贛三省禁煙特派員。
除了任公職外,他也開始筆耕的生活。1912年4月兼北平《民主日報》撰述,以岫廬和出岫的筆名寫社評。由于文章批評時政,引起北洋軍閥的不滿,這張報也就被封閉了。
在擔任禁煙特派員期間,因為耿介和認真的性格,使他難免染上是非。心力交瘁下,他決定離開行政,以從事翻譯工作為生,再以較多時間充實自己。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戰(zhàn)后許多國際問題、國際法,都待研究。所以,他的興趣就轉向這方面,同時又開始學德語和法語。王云五對工作的忘我程度和工作能力都令人吃驚。他晚年在回憶當時翻譯一篇中美合約的情況時寫道:“我立即開始工作,從當日下午5時起,夜間僅睡2小時,迄次日午后3時,計實際工作22小時,而成稿二萬六千字……”
此時,他的學生與朋友在上海合辦了家公民書局,請他主編公民叢書,同時,由他選書、校稿。這樣,他開始與出版事業(yè)有了接觸。
步入商務
“五四”以后,商務印書館的元老高夢旦、張元濟等人面對滾滾而來的新思潮,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為了跟上急劇變化的大時代,他們想引入新血液,曾下決心聘請在“五四”博得大名的胡適出任編譯所所長的要職。胡適謝絕了邀請,力薦當年有過師生之誼的王云五代替自己。既未受過正規(guī)高等教育、也未出過國門,完全靠自學起家的王云五于是有機會邁入老商務的大門,施展他的全部熱忱和抱負。時在1922年,他35歲。
王云五初入商務即顯示了其魄力和判斷力。他大刀闊斧改組編譯所,一是調整和擴大了編譯所的機構,按照新科學的學科門類分設各部,延聘專家主持各部。他所引進的人才大多是新近從國外留學歸來的新一代知識分子,如留美歸來的任鴻雋為理化部長、竺可楨為史地部長、周鯁生為法制經濟部部長、陶孟和為總編輯部編譯、朱經農為哲學教育部部長,又聘胡明復、胡剛復、秉志、楊杏佛等為館外特約編輯;二是創(chuàng)編各科叢書,為他日編印《萬有文庫》做準備。首先出版了百科小叢書,其后又出版了國學、師范、自然科學、醫(yī)學、體育、農學、商學、史地等小叢書。1929年開始出版的《萬有文庫》就是在此基礎上匯編而成的;三是將編譯所附設的英文函授科擴充。
經過王云五一年的整頓,到1923年出版圖書,由1922年的289種,增到667種,為歷年之冠。內容涵蓋哲學、宗教、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文學、藝術、史地等。1925年,王云五發(fā)明了“四角號碼檢字法”,這是一件了不起的貢獻。從此,徹底解決了漢字檢索中的大難題。王云五還運用杜威的十進分類法,創(chuàng)立了“中外圖書統(tǒng)一分類法”。可以說,他為中國現(xiàn)代目錄學的分類奠定了基礎。
1929年,在王云五的主持下,《萬有文庫》開始陸續(xù)出版,創(chuàng)造了百年商務第二輪輝煌。這是他策劃出版的一套由多種叢書組成的綜合性大叢書,共出版兩集,第一集1010種,2000冊,第二集700種,也是2000冊。該叢書開創(chuàng)了我國圖書出版平民化的新紀元,在舊中國影響很大。許多內地城市和學校,都以《萬有文庫》第一集成立了一個小型圖書館。
1930年2月,商務總經理鮑咸昌去世時,王云五已辭職離開了商務。兩位負有監(jiān)理名義的元老高夢旦、張元濟和董事會都主張邀請他回來擔任總經理,他再三拒絕,經不住幾位元老誠摯的力勸,在兩個先決條件獲得董事會通過后,答應重返商務。這兩個條件,一是取消此前的總務處合議制,改由總經理獨任制;二是接任后馬上出國考察并研究科學管理,為期半年。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本突襲上海閘北,印刷廠總廠、貨棧、東方圖書館、尚公小學……庫存圖書和紙張,整個商務印書館的基業(yè),幾乎都在日本侵略者的炸彈下化為灰燼。種種跡象表明,日本人是蓄意炸毀這家有一定規(guī)模且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企業(yè),并不是漫無目標地轟炸。
經此浩劫,王云五痛心疾首,一夜而成“白頭翁”,這足可見其內心的焦慮和所承受的壓力。經過徹夜苦思,明知前途艱險莫測,他仍決定肩負起復興商務的責任。為了挽救瀕臨破產的商務,在經過董事會同意后,他被迫解雇了3700多名員工,挨罵和鬧工潮的風險他都一一頂住了。他認為:不如此,這么龐大的財務負擔就足以把商務壓垮,更談不上復興;保全商務對國難當頭的中國教育文化事業(yè)尤其重要,與此相比,他個人成為眾矢之的事小。
當年8月1日,商務總管理處、上海發(fā)行所、新開的印刷廠同時復業(yè),在發(fā)行所門口,懸掛了一副對聯(lián):“為國難而犧牲,為文化而奮斗”,這個口號表達了王云五和同仁當時的心愿??傪^、總廠復業(yè)后,新訂雇用契約重新錄用職工,陸續(xù)公布各種章程、規(guī)則,全面推行“科學管理”的改革和整頓。王云五以總經理兼生產部長及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總攬編譯、出版、印制全權。經過加強對工廠的管理、實行職工三班工作制及其他種種的改革,商務生產增加,成本降低,大量重版舊書和增出新書,達到日出新書一種。此后,王云五又主持編印了多套叢書,其中《大學叢書》和《叢書集成》影響尤大。《大學叢書》是商務為大學編印的教材,由他擬定編印計劃,請蔡元培領銜,邀請國內各大學及學術團體代表54人組成編委會,自1932年開始出版,前后共出版了300余種。這套教材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和學術研究卓有貢獻?!秴矔伞肥侵袊偶畢矔?,被稱為“叢書的叢書”,選定宋、元、明、清著名叢書一百部編輯而成。本叢書的選目、編目、撰述、校訂等工作都由他親自主持,最后由張元濟復審。這部叢書共有圖書4100種。
短短時間內,商務實現(xiàn)了全面復興,而且再度開創(chuàng)了出版史上一個鼎盛的時代。王云五說自己之所以不顧艱苦,不避嫌怨,力排萬難復興商務,僅僅是“為我們中國人爭一點點的氣”。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為適應戰(zhàn)時環(huán)境,王云五決定商務以香港分廠為生產中心,仍堅持以出版業(yè)務為主的方針,親自駐港督導一切。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香港淪陷,王云五改在重慶設商務總管理處統(tǒng)轄后方各分廠,其出版方針以一般用書為主,用叢書方式出版各種抗戰(zhàn)讀物。
王云五從1921年進商務,到1946年辭職從政,前后在商務工作了二十五年。在這期間,除1929年9月至次年1月一度離開外,他一直在商務擔任要職,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商務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棄商從政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王云五見商務印書館的業(yè)務日薄西山,就把大量的精力投入政治活動,在政壇上日趨活躍。1938年7月到1946年6月,他連任國民參政會四屆參政員。他雖然在1912年加入過國民黨,但因在1927年國民黨黨員登記時未辦手續(xù),所以此時成了一位無黨派的“社會賢達”。但他比國民黨還國民黨,在參政會上極力支持國民黨和蔣介石,被稱為“國民黨之前哨”,因而受到蔣介石的特別器重。在“皖南事變”發(fā)生后,中共參政員拒絕出席參政會二屆二次會議,王云五無端指責此為開了“惡例”。
1946年5月,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改組,王云五被任命為經濟部長,一躍而成了國民政府大員。他辭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編審部部長職務,同時還辭去了參政會參政員和主席團成員的名份,以經濟管理專家自任,標榜自己“不是去做官,而是去做事”。但因蔣介石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經濟蕭條,物價飛漲,經濟部無力管制,王亦束手無策。第二年,他又升任為行政院副院長。
1948年5月,
重返商務
人們多認為王云五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出版商,但他卻一度選擇了從政。這種從政是扭曲的,他的抱負注定得不到施展,只有等他再回到文化產業(yè)上,他才又如魚得水。
1964年,王云五告別政壇,重新回到出版界,于1964年7月出任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臺灣商務印書館原系商務印書館的一個分館,于1948年1月5日正式成立。在商務印書館海內外三十七八家分館中,臺灣分館不僅資歷最淺,規(guī)模也最小,全館同人寥寥十余名。1950年11月1日,商務印書館臺灣分館改稱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從此開始獨立經營。臺灣商務印書館從經銷總館圖書的分館一變而為出版機構,一面開始出版新書,一面重版總館出版的書刊,但當時書種難求、市場有限,只有慘淡經營。從1950年到1963年,臺灣商務印書館每年出版新書與重版書,共計不過數(shù)十種,營業(yè)所得,勉強維持日常開支。
王云五認為造成營業(yè)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從事出版計劃的資金。為增加營業(yè)收入,他制定臺灣商務印書館的出版方針,以最初兩年盡量整理重印大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有用圖書,自第三年起,開始印行新著譯的圖書。
在爭取到主動翻印商務印書館本版書的地位后,王云五一面零星選擇重印,以增進營業(yè),一面對過去曾經暢銷一時而今仍屬有用的大部頭叢書著手研究。王云五看到,《萬有文庫》在臺灣奇缺,于是從兩集4000冊圖書中,刪除內容陳舊或不合時宜者,重新選輯1200冊,編為《萬有文庫薈要》。該書包含各種門類,宛似一小圖書館,推出之后,極受各界歡迎,從1964年12月開始預約發(fā)售,到1965年4月,已銷售400余部,臺灣商務印書館聲威重振。繼《萬有文庫薈要》之后,王云五為臺灣商務印書館重印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叢書集成簡編》 《漢譯世界名著甲編》 《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 《百衲本二十四史》等書。臺灣在光復之前內地圖書流傳不多,這些圖書適時補充了文化資源的需求,因而大都很暢銷。
王云五一直主張:出版家能夠推進與否,必須視其有無創(chuàng)造性的出版物。因此,重印舊版書一年多后,王云五決定提前籌劃新出版物。除《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等工具書外,王云五策劃的新書以叢書為最多,著名的叢書有《人人文庫》 《各科研究小叢書》 《古籍今注今譯》 《新科學文庫》等。《人人文庫》從1966年7月迄1990年6月止,共出版二十四年,出書逾2000種,多達2440余冊,讀者頗得實惠,因此風行一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該文庫對促進學術、普及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國故整理方面,王云五早年在大陸商務印書館時期創(chuàng)編《學生國學叢書》,就我國的古籍,每書各選其精要,詳加闡釋,并于導言中說明全書的大要。此種整理方式雖有助于學生課外大量閱讀,但也不免留下對整本書未窺全豹的遺憾。為彌補《學生國學叢書》的遺憾,臺灣商務印書館在王云五入主后出版了對全書都加以整理的《資治通鑒今注》。該書成功出版發(fā)行后,王云五幾經考慮,于1967年秋決定編纂《古籍今注今譯》。這一叢書極大地方便了對于國學的閱讀與研究。
王云五主持臺灣商務印書館將近十六年,這是他一生出版事業(yè)中另一個輝煌時期,也是他個人著述最為高產的時期。這一時期他對自己的過去多有總結,其中比較重要的專著有:《岫廬八十自述》(1967年)、《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1973年)、《岫廬最后十年自述》(1977年)。這些專著內容涉及學術、文化、教育、出版以及社會政治等方方面面。
辭職掛冠
陳誠在任期間多次萌發(fā)辭職之念,不甘心做有職無權的高官。陳誠消極避讓,無意過問“行政院”事務,這正是王云五擔當重任的極好機會。但是,王云五對為官生涯也產生倦意,去意彷徨,又脫不了身。對于公務,他不再全力以赴,于是萌發(fā)了自撰年譜的念頭。王云五寫作的特點之一是,敘述評論不厭其詳,大量引用文件、信函及報告速記等檔案資料。他一旦決定寫自撰年譜,勢必投入大量精力收集整理各類資料,只能把公務放到次要的地位了。
王云五于1963年2月開始寫自撰年譜,自取其名為《岫廬自撰年譜稿》,行文較為隨意,未曾出版。他后來撰寫并出版的《岫廬八十自述》中,大量采用了《岫廬自撰年譜稿》中的文字。王云五自撰年譜,為后人研究他本人,以及商務印書館歷史和臺灣社會政治保存了大量珍貴文獻。其作用與貢獻,是他的“政績”所無法比擬的。自撰年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而且寫作過程本身使他恢復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于是他下定決心辭去官職,遂于1963年6月24日致書陳誠,力請辭去“行政院”副院長之職。
在他提交辭職書后的第三天,即1963年6月26日,陳誠正式向蔣介石提出辭去“行政院”院長之職。陳誠為了自己能順利辭去此職,將王云五的辭職書扣下。蔣介石挽留陳誠,同時再給他一個月假期,命王云五代理院長職務。欲罷不能,使王云五感到很苦惱。10月23日他又擬就第二份辭職書,未獲批準。后因陳誠堅辭院長,蔣介石遂同意王云五辭去副院長,理由是任何他人組閣,在資望上皆不便屈王云五為副,又因為王云五不是國民黨員,不便讓他當“行政院長”來組閣,只能允其辭職。辭職后的王云五,被聘為“總統(tǒng)府”資政。所謂“總統(tǒng)府”資政,只是一個虛職,在蔣介石認為需要時,提供些政見方面的建議而已。
在其他一些問題上,王云五的觀點與國民黨最高當局的政策也有較大的分歧,他的意見一再被否決,使其從1960年就萌發(fā)了退出政壇的念頭。
王云五辭去“行政院”的職務之后,雖然仍虛掛著“資政”的頭銜,常托故不參加有關的咨詢會議。1972年5月6日,他致函張群,以“久病未愈”為托詞,請辭“總統(tǒng)府外交綜合組”副召集人的虛職,并表示今后不再參加討論。對于一屆“國大”第五、六次會議,他也虛與委蛇,一般討論不參加,僅在關鍵時刻受當局力邀,才出面主持。1972年3月21日第五次“國大”舉行“總統(tǒng)”選舉會議,由王云五任大會主席,蔣介石以“全票”當選“第五屆總統(tǒng)”。1978年3月21日王云五應邀主持第六次“國大”的“總統(tǒng)”選舉,蔣經國當選?!翱偨y(tǒng)”選舉前后的許多會議,王云五大多不參加。
王云五為什么是戰(zhàn)犯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王云五是負面色彩較濃的人物。年輕人對他了解不多,雖然在1948年新華社發(fā)布的43名國民黨戰(zhàn)犯名單中,他被列為第15號戰(zhàn)犯。同時,他又是一個典型的商人。文化商人雖然近年地位看漲,但在中國社會里拿筆桿子的文人仍會有所保留。這就是王云五的尷尬處。
此岸判定王先生為戰(zhàn)犯,彼岸卻稱之為世界一流的出版家?!皻v史的輪回,總有事情發(fā)生常常讓后人感慨萬千”。
直到晚年,王云五回憶起這段歷史,還說當時他加入民國政府是“一念之誤”。但歷史是不能重來的,正是那“一念之誤”,使他失去了堅持獨立人格的原則;也是那“一念之誤”,使他在任財政部長期間,因為金圓券事件身處窘境,最終引咎辭職;還是那“一念之誤”,使他在一九四九年前后,中國共產黨陸續(xù)公布“國民黨戰(zhàn)犯名單”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列,位居第十五位。
王云五子女
王云五有兩位妻子、七子二女和四十多位孫子和外孫,他的子孫多旅居國外。他的兩位夫人是姐妹倆,徐凈圃、徐馥圃。子女九人,除一女早逝外,其余也均為國際聞名的學者、專家。大兒子學理,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博士;二兒子學武,工程博士;三兒子學政,在美從商;四兒子學農,牙醫(yī)博士,香港;五兒子學哲,法理學博士;六兒子學藝,神經外科博士;七兒子學善,醫(yī)學博士。大女兒學文早逝;二女兒學醫(yī),醫(yī)學博士。
看過近代名人王云五個人資料的人還看了:
1.壯游書海王云五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