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不應讓科學淪為娛樂的噱頭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事件】江蘇衛(wèi)視播出《最強大腦》引發(fā)關注
【觀點】電視節(jié)目的娛樂邏輯遠遠不是科學邏輯
一檔引進自德國節(jié)目模式的欄目《最強大腦》已在江蘇衛(wèi)視播出了三集。舞臺上的“最強大腦”們做出我們最不能想象的事:從兩面超大“魔方墻”找出其中一面墻上被改動的色塊,通過看指紋來認人,通過看斑點認狗,給16位數開14次方……我們下巴都要驚掉,其中得到滿分的周瑋甚至被冠上了“中國雨人” 、“天才”等頭銜。但這個節(jié)目是否能像它的節(jié)目主持人說的那樣“讓智慧飛揚起來,讓科學流行起來” ,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就像華羅庚在《天才與鍛煉》文中談到的,“我總覺得多講科學化要比多講神秘化好些,科學化的東西學得會,神秘化的東西學不會,故意神秘化就更不好了” 。引發(fā)華羅庚這番議論的,是一則關于一位印度婦女能在50秒內給出一個201位數開23次方答案的報道。這段話用在當今的《最強大腦》中何其貼切。
具體就以周瑋為例來說說。節(jié)目在人物出場前的介紹中,就借用村里人之口突出了“智障”和“天才”兩個詞,強調了兩者之間的高反差。當他上臺演示其算術天才時,節(jié)目組找來一位上海的數學教授與他一同做題。一般人看到16位數時已經“暈”了,而教授又慢于周瑋給出答案,此時觀眾已經被感染,就連一向自稱“只用科學來衡量”的魏坤琳教授也激動不已,他為周瑋因環(huán)境原因不能上學,為中國可能因此失去一位天才而惋惜,所以他打出節(jié)目開播以來的第一個滿分?,F(xiàn)場并沒有人去質疑周瑋給出的答案非常不精確的問題,相反節(jié)目一再渲染周瑋有自己的一套計算方法,可惜誰也不知道方法是什么,如果他能說出自己的方法的話,對數學界來說是多么大的貢獻,云云。如此一來,就把“天才”神秘化了。節(jié)目結束之后,方舟子提出質疑,“16位數開14次方取整數結果很簡單,記下就行。如果他能小數都開出來,或者讓他開個3次、 4次方也能開出來,算他有能耐。電視臺找了一幫騙子在那里裝有超能力”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小時候他們見過一種對數表,背下來,靈活應用,對付這種題也沒有問題。
剝開《最強大腦》中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表演,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最強大腦”可能只是“最強記憶力” ,這也可能正是節(jié)目想要隱藏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大部分參賽者和所有入選者的履歷。第一個出場表演“魔方墻”找茬的鄭才千,他在2008年獲得“世界記憶大師”稱號;第二個出場彈琴記數的黃華珠2010年參加“世界腦力錦標賽” ,成為中國最年輕的世界記憶大師;辨認合成臉的李玉娟是香港記憶學總會會長;認斑點狗的楊萬里也參加過2010年的“世界腦力錦標賽” ;表演指紋認人的吳天勝同樣也是在2010年參加“世界腦力錦標賽”獲得“世界記憶大師”稱號,盲填填字游戲的胡曉玲也是如此。然而,在節(jié)目播出的人物介紹中,除了介紹李玉娟是從事記憶教學的老師外,沒有一人介紹到了他們經過訓練在記憶方面超長的能力和獲得過的榮譽,還有一部分把自己介紹成“有病”的人,僅僅是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己對所有東西都過目不忘。這種把記憶力神秘化甚至攀附特異能力的刻意包裝,純屬自欺欺人,對于科普或科學進步毫無益處。
以目前的節(jié)目來說,筆者以為,并沒有展現(xiàn)出除了記憶力以外的腦力,邏輯分析能力、中國目前要倡導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等都沒有看到。因此《最強大腦》只是記憶游戲的說法,讓人頗為認同。超強記憶力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水平,同樣讓人佩服。但節(jié)目刻意包裝了,卻偏離了科學的本義,徒留無信之名。想象一下,如果節(jié)目是與小學門口10元一本介紹記憶法的小冊子聯(lián)系起來,是不是不那么高端大氣?如果告訴你這是大腦神秘所在,并會同專家一起來研究入選者大腦是如何運行的,節(jié)目就顯得很上檔次了吧?這可以說是相當一部分電視節(jié)目的娛樂邏輯,但遠遠不是科學邏輯,更可能與科學無關。除了對此付之一笑,或奮起揭露,我們要呼吁的是,請不要再把科學當作娛樂的噱頭,我們要科學但不要神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