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關系探討的論文(2)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關系探討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關系探討的論文篇二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關系研究》
【摘要】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與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研究發(fā)現(xiàn),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總體良好,與其人格相關顯著,人格特征可直接影響到預測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此項研究,可以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并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理論和實踐依據(jù)。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健康 人格 關系
貧困大學生國際上統(tǒng)稱為“低收入大學生”(low-income undergraduates ),我國則稱為“貧困大學生”(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這一龐大的貧困群體在我國目前一段時間內將會穩(wěn)定存在,本文通過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人格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期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并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理論和實踐依據(jù)。
測量工具簡介
被試。本研究選取西安某高校550名貧困大學生進行測試,選取非貧困生550人作為參照進行研究。
測量工具。采用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tǒng)》課題組所研制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tǒng)(SPA)。本研究使用該系統(tǒng)中的兩套量表,即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和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CCSPS)。使用SPSS統(tǒng)計分析系統(tǒng)進行分析: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①:該量表以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適應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心理障礙為評定對象,圍繞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制定分量表,共分12個分量表,104項。依照各維度癥狀的描述,得分較高者表示相關癥狀比較明顯或嚴重。
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CCSPS)②:該量表以七個維度表現(xiàn)中國大學生的基本人格傾向,分別是:活躍、爽直、堅韌、嚴謹、處世態(tài)度、重情、隨和,共有68個項目。該量表分數(shù)越極端越不好。
研究結果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描述。使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tǒng)(SPA)對本文550名貧困大學生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共有63名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比例約為11.5%。為了對照研究,課題組還選取了非貧困生550人進行篩查,有38名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比例約為6.9%。
對西安某高校2008級全體大學生共5158人進行測評,共回收有效問卷5110套,每4份問卷為一套。經過SPA初步統(tǒng)計,篩查出420名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比例約為8.22%。
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整體比較。F檢驗結果顯示(見表1):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與人格各因子的相關分析。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見表2):
結論與分析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良好,雖然在比例上高于非貧困生,但相比同齡人群,比例并不是十分高。從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檢驗可以看出,貧困生在心理健康的焦慮性、社交攻擊性和依賴性方面均顯著高于非貧困大學生。
這與現(xiàn)有研究結果也比較一致,王文娟等(2001)運用SCL-90研究表明,特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低于非特困生,表現(xiàn)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軀體化、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特困生③;楊素華(2004)運用SCL-90對高職特困生研究表明,普通特困生在9個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非特困生;普通特困生與優(yōu)秀特困生在抑郁、焦慮和精神病性方面差異顯著,優(yōu)秀特困生只有軀體化因子得分高于非特困生④。
本研究在研究工具上與已有研究不同,但結果與其有相似性,說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存在著一種普遍現(xiàn)象,需要得到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與人格各因子的關系。相關分析顯示:人格各因子中活躍性、堅韌性、嚴謹性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呈中等偏下的顯著負相關,可能過分的活躍、堅韌與嚴謹均是內心不夠自信的表現(xiàn),故而影響到心理健康各因子。重情、隨和與軀體化、焦慮、社交退縮、社交攻擊、強迫、依賴因子呈弱的正相關,可能是由于具有重情與隨和這兩種心理品質會擁有更多的朋友或關系密切的人,因此他會更加健康。處世態(tài)度與焦慮、自卑、社交攻擊、偏執(zhí)、強迫、依賴、精神病傾向呈弱的正相關,可能是由于處世態(tài)度影響了人的思考方式,于是在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均不同程度得表現(xiàn)了出來。
有研究認為個性特征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⑤;人格因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密切⑥;本研究與已有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梢?人格因素可以影響和預測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人格在心理學上是指個體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但有研究表明,通過教育的方式,對學生的人格會發(fā)生積極的變化。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抓住大學階段這樣一個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塑造和完善大學生、尤其是完善貧困生的人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可從新生入校就開設人格心理學、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等課程,促進大學生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塑造其健全人格。(作者單位:長安大學建筑學院;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教育型資助下的貧困大學生優(yōu)良人格培養(yǎng)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09M009)
注釋
①鄭日昌,鄧麗芳,張忠華等:“《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3月,第102~108頁。
?、谕醯欠?“《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3月,第88~94頁。
?、弁跷木?劉玉新,張建衛(wèi):“特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年第15期,第453頁。
?、軛钏厝A,羅金鳳,唐本鈺:“高職特困生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年第12期,第165~167頁。
?、蓠R燕,劉愛書,楊平等:“青年學生個性特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2年第18期,第851~853頁。
?、薷事?肖震宇,侯玉波:“大學生人格與成就動機關系初探”,《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2期,第19~23頁。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關系探討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