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外科心理護理論文
有關外科心理護理論文
心理教學是借助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結合外科手術術后病理的特點,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外科心理護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外科心理護理論文范文一:外科手術病人的心理護理
【關鍵詞】 外科手術 心理護理 醫(yī)患關系
外科疾病在一般人的常識里就是要動手術的。而手術確實是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療手段。一些人聽說自己的病需要手術,就產生焦慮和恐懼情緒,認為自己的病是不是很嚴重,手術中、手術后會不會出現(xiàn)意外或是后遺癥,或是術后恢復不好傷了“元氣”等等。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做好外科手術病人的心理護理,是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護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1 手術前病人的心理護理
恐懼和焦慮是手術前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tài)。由于病人的文化程度及對所患疾病的認識不同,他們對手術的必要性、迫切性就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接受手術的態(tài)度就不同。所以外科手術直取得病人的同意。一些病人經耐心說服動員后仍對手術持保留態(tài)度時,醫(yī)護人員應用明確的語言,誠懇的態(tài)度對病人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并著重說明手術對治療其所患疾病的必要性。正確回答病人提出的疑慮,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讓其愉快地接受手術治療。
一些病人由于缺乏醫(yī)學知識以及與手術有關的解剖生理學知識,而對手術信心不足,擔心手術醫(yī)生技術好不好,手術能否成功,手術中會不會出現(xiàn)意外等。因此,應根據(jù)病人的文化修養(yǎng)、理解能力,深入淺出地講解手術的一般情況,手術原理,手術中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等。使病人減輕對手術的神秘和恐懼心理,對手術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相信手術的安全性,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從而保證了手術中的安全性及術后的盡早康復。
另外,手術前的一些準備工作如備皮、上胃管、灌腸、導尿、禁飲禁食等,應向病員解釋清楚它的目的和意義,以征得病員的配合。對于那些清楚手術目的仍存余慮的患者,除對他做好心理咨詢外可適量予以安眠藥,以提高身體對手術的耐受力。手術志愿書上記載的術中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及并發(fā)癥,正是手術本身應盡量避免的。這些內容都不應讓病人知道,應囑病人家屬對病人保密。
2 手術中病人的心理護理
手術室對于病人來說是一個陌生而神秘的環(huán)境。病人進入手術室后,手術護士應以熱情的態(tài)度,誠懇的語言,熟練的操作接待病人,使病人感到安慰,增強手術的信心。手術中醫(yī)護人員的語言應謹慎。不要在清醒的病人前談及病人的病情和預后。手術中遇到問題不要驚慌,也不要斥責助手或亂丟器械。巡回護士應隨時安慰病人,解釋手術過程及手術中遇到的不適感。使病人感覺到醫(yī)護人員的認真和關心而產生安全感,消除緊張情緒。 3 手術后病人的心理護理
手術后大多數(shù)病人已去除病灶,心情愉快,能自覺地配合恢復期的治療及護理。但也有一些病人出現(xiàn)一些不良反應。如手術后的持久疼痛,某些手術的并發(fā)癥如腸梗阻、粘連、感染、高熱、肢體活動受限等。因而病人不愿下床活動,睡眠差,食欲減退,情緒低落,憂郁。所以應經常觀察術后病人的病情及情緒。鼓勵病人早期下床活動,多翻身,積極咳痰,讓病人了解這些活動的目的,減少術后的并發(fā)癥和不適。對于因手術造成的臟器或肢體的損失,如乳房切除、截肢,胃大部分切除等而有嚴重的心理障礙者。除了術后的積極治療和恢復功能鍛煉外,還要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增強獨立生活的信心,宣傳自我保健知識如忌煙、酒及刺激性食物,制定合理的飲食和休養(yǎng)計劃。鼓勵病人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盡早康復,愉快出院。
例如,患者,男性,42歲,農民。因胃部疼痛,反復黑便,消瘦而入院。入院確診為胃大面積潰瘍,需手術治療。初患者不同意,認為胃潰瘍就是一般的胃病,吃兩劑藥,消些炎就能治好。后經耐心解釋其病如不手術治療切除病變部分,難以愈合以及有癌變的可能性?;颊呓邮苁中g治療,術中順利,術后給其術后常規(guī)護理外,還講解了胃大部分切除后消化功能所受的影響。囑如何合理安排飲食,如何克服術后的不適感等。使病人增強了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很快地康復出院。一段時間后回院復診,見其精神飽滿,體重明顯增加。
所以,心理護理有助于消除不良心理反應,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身心疾病的盡早恢復。醫(yī)護人員要善于發(fā)現(xiàn)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特點,因人而異掌握其心理需要,進行心理護理,使病人達到治療和康復的最佳狀態(tài)。
參 考 文 獻
[1] 郭桂芳,姚蘭,主編.外科護理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
[2] 袁耿清,主編.醫(yī)學心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有關外科心理護理論文范文二:外科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
隨著人們對健康及醫(yī)療需求的不斷增加,近年來護理人員在深入開展整體護理的過程中,逐步將護理的重點放在人性化、個性化上,以充分體現(xiàn)“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而要體現(xiàn)人性化和個性化,換句話說就是以人為本,就要針對個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點才能更好地進行人性化、個性化的護理服務。本文就外科住院患者常見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展開討論。?
1 心理特征?
患者因疾病住院改變了其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生活節(jié)奏、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對患者的內心世界是一種強烈的沖擊,患者要改變原來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理狀態(tài)來適應這種變化。再加上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體驗,不僅會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病體上,還會影響到他的心理狀態(tài),改變他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評價,以至人格特征。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外科患者常出現(xiàn)以下心理特征。?
1.1 負性情緒反應: 外科患者大多有皮膚完整性受損傷和需要手術治療為主,患者會對自己的病情和即將做的治療感到束手無策、焦慮、悲觀。焦慮是患者對疾病造成的危害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患者住院,要從熟悉的環(huán)境到陌生的醫(yī)院,要面對一身素白的醫(yī)生、護士,焦慮情緒往往容易加重。常見的表現(xiàn)有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四肢及全身震顫、出汗、語速急促、聲音發(fā)顫,在病房來回走動,希望醫(yī)生馬上給予處理等。高度的焦慮不僅會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會對治療過程產生不利的影響。有的患者還會因喪失勞動力,或因疾病導致了形象變化,變得悲觀失望、獨行言寡、厭惡社交,將自己孤立起來,甚至對以后的生活失去了信心,產生自殺想法。?
1.2 恐懼情緒: 由于醫(yī)院是各種疾患集中的地方,會使患者看到自己未曾想過的人和事,加重對疾病的擔心,因此許多患者在住院后都會產生許多的害怕。害怕新的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如害怕醫(yī)院、害怕面對醫(yī)生護士及周圍的環(huán)境和病友等;害怕各種醫(yī)療設備;害怕打針,尤其是對要做的各種檢查;害怕疼痛,特別是對一些侵入性的治療,如導尿、各種插管等;害怕會失去身體的某一部分;害怕醫(yī)生或護士對自己的忽視,如患者會很在意自己傷口的換藥次數(shù),擔心醫(yī)生、護士疏忽自己。在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身上,害怕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如患者會在手術前一天晚上不能入睡,心跳加快,心情不能平靜,必須依靠藥物的作用才能睡眠。在進入手術室時會變得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毛細血管收縮變細。對醫(yī)療費用的擔心、害怕會給家人增加負擔。害怕是外科患者常見的心理反應,為了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療,解除患者的恐懼情緒不失為重中之重。?
1.3 依賴性和退行性行為反應: 依賴、退行性行為是住院患者最常出現(xiàn)的行為反應?;颊咴诨疾r自然會受到親人和周圍人們的照顧,成為人們關心、幫助的對象。有些患者就會變得對事無主見,自信心不足,變得軟弱無力,事事都要依賴于別人。此外,患者的行為會變得幼稚,最常見的表現(xiàn)如一個成年患者在靜脈輸液、換藥時會大聲喊叫或因疼痛而哭泣。
? 1.4 主觀感覺異常,疑心加重: 患者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心理處于高度的緊張狀態(tài),對周圍的聲、光、溫度、濕度、疼痛等容易出現(xiàn)感覺過敏,如怕光、怕嘈雜、怕聽到其他患者的喊叫聲等,只要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一點點的變化都會引起患者的感覺不適。尤其是過分注意軀體的變化,對疼痛的敏感,只要發(fā)覺身體有一點變化,就會感到緊張不安,就會不斷地向醫(yī)生護士詢問。有時患者還會根據(jù)醫(yī)生護士的細微表現(xiàn)來猜測自己的病情。? 1.5 情緒不穩(wěn)定: 外科患者以外傷、急診為多,患者從健康人到患者這一角色的轉換比較快,其心理處于一種高度緊張和焦慮的狀態(tài),雖然自己成為患者已是事實,但在心理上還沒能完全接受這個現(xiàn)實。心理與現(xiàn)實、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沖突,導致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遇事易激動,甚至與醫(yī)生護士發(fā)生口角沖突。這通常是人在與疾病和環(huán)境變化的抗爭中,不能自拔而激起的情緒發(fā)泄。?
2 心理護理?
2.1 建立良好的醫(yī)患與護患關系: 建立良好的醫(yī)患和護患關系是我們實行人性化、個性服務的一個良好開端。醫(yī)護人員在這方面起著主要的作用。首先,醫(yī)護人員要在已經掌握的醫(yī)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在予患者做病情介紹和入院宣教時盡量不要用醫(yī)學術語,要用患者能聽懂的語句來描述,這樣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懼和不安。不要出現(xiàn)“這個問題說了你也不會懂”、“這個你沒有必要了解”等語句。其次,要尊重患者人格,包括在操作時保護患者的隱私,這樣能使患者避免窘境,得到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要做到“四輕”:操作輕、說話輕、走路輕、關門輕。這樣患者會覺得自己在醫(yī)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會消除對醫(yī)護人員的一些隔閡和恐懼。對患者的一些依賴性和退行性行為,應允許其充分地、適宜地表現(xiàn),同時醫(yī)護人員要給予安慰和鼓勵,如“你很堅強”、“你很努力”等口頭安慰。?
2.2 消除患者的恐懼: 患者在患病期間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恐懼心理。作為醫(yī)護工作者,我們要體現(xiàn)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在生活上要多給予詢問和幫助,做好健康宣教。在進行各項操作時要做到準確無誤,做到嫻熟,要講求成功率,以增加患者對我們的信任,消除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疑慮,減少恐懼。對其將要做的各項檢查和治療以及如何做,都要講解清楚。一方面可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治療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因對各種檢查和治療的不了解而帶來的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對需要手術的患者,前一日要對其進行心理指導,指導他如何配合麻醉和手術,緩解心理壓力。?
2.3 調動患者的主動性: 人多多少少都有對發(fā)生在他周圍的情境有控制能力的需要。醫(yī)護人員要讓患者知道,疾病的康復只靠治療是不夠的,其主要方面還要依賴于患者自己的努力,要有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要持之以恒。戰(zhàn)勝病魔不僅靠高超的醫(yī)療技術,還要靠自己。?
3 討論?
人的心理是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活動會有一定的軀體表現(xiàn),而有了軀體疾病必然會有相應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影響著一個人病體的康復。依據(jù)現(xiàn)在“生物-心理-社會”的醫(yī)學模式和“整體護理”理論,我們在治療時不僅要注重醫(yī)學技術,還要依據(jù)患者在住院期間不同時期表現(xiàn)出的不同心理特征進行相對應的心理護理和疏導,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疾病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在我們忙于做各種治療時,千萬別疏忽了患者的心理護理。
有關外科心理護理論文相關文章:
1.關于外科護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