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現代建筑美學欣賞論文
淺談中國古現代建筑美學欣賞論文
中國傳統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這是由于中國建筑美的特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建筑美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國建筑美論文范文篇一:《試論中國傳統建筑空間之美》
內容摘要:文章就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的靈動美、虛實美、流動美、序列美展開論述,并通過中西方建筑美學之比較,意在說明我們應傳承中國傳統建筑之精髓。
關 鍵 詞:中國傳統建筑 空間 美學
一、建筑空間之美學概述
建筑,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人造的空間環(huán)境。這種空間環(huán)境,一方面要滿足人們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還要滿足人們精神感受的需要。即建筑不僅是一種物質性產品,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性產品,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或曰是精神對物質的超越。為此,不僅要賦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還應當賦予它以美的屬性。
回顧建筑史冊:希臘廟宇神堂的尺度、羅馬萬神廟內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運動感、文藝復興時期室內的和諧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詭譎變幻,都說明了建筑空間之美。從眾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詩意的空間一方面來自實體美的建構,這主要是與建造邏輯相符的建筑結構、材料、構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則來自對富于內涵和象征意義的空間觀念的創(chuàng)造,它源于人與自然的一些原始體驗,在建筑中主要表現為對自然元素的妙用。而空間觀念的實現必須借助于實體的構成。
二、中國傳統建筑空間之美
(一)靈動空間之美
中國傳統的室內居住空間都具有功能上的靈動、可變美。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建筑結構上的靈活性。中國傳統建筑在結構上是以“柱”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支撐屋頂和樓層的木構架和室內分隔空間的墻體在結構上是分開的,這使得墻體不承擔重量,而且為靈活分隔室內空間提供了可能性。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內空間的方式有兩大類:一類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間砌薄墻或鑲板;另一類是半分隔,即在相鄰空間之間設置隔扇、屏風、碧沙櫥、帳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陳設來分隔,造成空間若斷若續(xù)、若分若合、若開若閉的層次和豐富的變化,使相鄰空間之間相互溝通,又彼此隔離,成為一個互相滲透的有機體。
2.建筑空間的不定義性。中國的傳統建筑只營造空間而不定義功能。傳統的中國室內居住空間各房間只有空間位置上的差異,沒有功能上的明確分工,所以每個房間均可以適應多樣功能。中國傳統居住空間是以不變的“單位”,組合形成“變化”的居住空間去適應各種變化中的生活環(huán)境。
(二)實虛空間之美
實空間即實體,虛空間則是實體的擴張,也就是“得之于外”的形象,是沒有形象的空白形象。建筑藝術中的實空間與虛空間的對比協調,從大的范圍講表現為建筑物之間的空間環(huán)境狀態(tài),從某個建筑物來講,又有其實體與空間的巧妙安排。
我國采用的木結構傳統建筑,一般以虛為主,但由于局部采用了實墻體,則可借虛實之間的對比而獲得變化。關于傳統建筑藝術所創(chuàng)造出的“實虛空間之美”,早在計成《園冶》中就有論述:“磚墻留夾,可通不斷之房廊;板壁??眨[出別壺之天地。亭臺影罅,樓閣虛鄰。”傳統的園林建筑,正是通過對隔扇、門洞、漏窗、景墻、月門、空窗的精心設計,才創(chuàng)造出景物的穿插錯落、步移景異、合中有開、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小空間大境界,從而達到了空間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三)流動空間之美
近代主義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巴塞羅那德國館,以其流動的內部空間和精確的建筑細部成為優(yōu)秀的建筑典范。然而這種“活了”的流通空間在中國古代的居室中經常出現。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的建筑空間是利用鑲板、屏風、隔扇、各種罩等構件對空間進行分隔的,同樣達到了視覺上的封閉和空間上的流動。如利用屏風做分隔,空間隔而不斷,互相滲透,讓人感覺到空間的分割,又仿佛是一個完整的空間。由于它對空間范圍的不確定性,使得建筑空間具有較強的流通性。
(四)序列空間之美
中國古建筑的序列之美,體現在沿縱深方向排列的一連串院落上,而隔屏、樓梯、天橋、挑廊、臺階、陳設等,便形成了動態(tài)的連續(xù)空間的重要手段。從住宅到宮殿、廟宇,大體都是如此。“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庭院深深深幾許”,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北京的明清故宮。從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到太和殿,這個空間序列是十分壯觀的。它的巨大的建筑規(guī)模和體量,有等差、有節(jié)奏的空間安排,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以及黃瓦、紅墻、白色臺基等莊重色調,無不體現著封建宗法禮制精神,象征著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從天安門的高大輝煌,到午門的巍峨雄壯;從太和殿廣場的雍容尊貴,到太和殿的莊重穩(wěn)定,都滲透著皇權至上、唯我獨尊的封建帝王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說,紫禁城宮殿就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文化和審美意識的結晶,是一部凝固化的歷史巨著。
三、東西方建筑美學之差異
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風格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為基調,尋求意境美以及寧靜的和諧,將神韻美的表達推向一個頂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計白為黑、虛處傳神;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東方美學最后尋求的亦是和諧。
與東方美學不同,西方古典建筑的藝術風格重在表現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曠、封閉的內部空間使人產生宗教般的激情與迷戀。西方美學認為,由完善比例的“數”構成宇宙和諧的節(jié)律,而人按照數的原則在尋找體型的比例,并發(fā)現黃金比、人體比例、柱式等的幾何規(guī)則,又將形式美的規(guī)律描述為比例、尺度、均衡、節(jié)奏、韻律、對稱、秩序、變化、統一、序列、重點,然后總歸于和諧。古典盛行的希臘雕刻與建筑是人類和諧的最高典范。
結語
法國雕刻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美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尤其是我國傳統的建筑藝術所表現出的靈動的、虛實的、流動的、序列的空間之美。對建筑空間之美的了解是全方位的,這不僅要建筑師全身心地投入和對文化、社會的深刻理解,還需要有對嫻熟設計技巧的運用。我們期待中國出現更多具有魅力、體現民族文化的現代新建筑。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新世紀出版社,1996.
[2]吳梅.中國傳統室內環(huán)境的詩意空間初探[D].室內設計.1994(01).
[3]陳志華.北窗雜記[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中國建筑美論文范文篇二:《淺析當代中國建筑設計中的形式美》
摘 要:本文從實際設計體會出發(fā),分析和總結了當代中國建筑設計的形式美法則,即:韻律與節(jié)奏感、不定與張力、整體與部分的統一、調和與對比、復雜與簡約、秩序與傳統。
關鍵詞:中國建筑 設計 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創(chuàng)新是建筑的藝術范疇中最突出的方面。建筑形式的感知是一個二次解讀的過程,每個設計師都不可能完全無視受眾,要讓受眾理解和接受建筑形式有一個根本要求,就是建筑形式需要符合形式美法則。在文中,筆者根據自己的設計體驗總結和概括幾種主要的建筑形式美法則,從而對日常的設計工作提供指導和依據。歸納起來建筑的形式美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韻律節(jié)奏感
眾所周知的一句話是“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第一次讀到這句話大為喝彩。為什么不說是流動的畫面或形象的詩篇?筆者認為:音樂與其它藝術門類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音符是生動的,而拍子是跳耀的。如同建筑的元素:規(guī)律的開窗和有序的柱列如同行板;空間的迂回曲折如同婉轉的音律;周邊環(huán)境如同背景音樂,而建筑主體如同主音樂器。節(jié)奏與韻律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是美感的共同語言。建筑的節(jié)奏與韻律可以通過體量大小的區(qū)分、空間虛實的交替、構件排列的疏密、長短的變化、曲柔剛直的穿插等等變化來實現的。建筑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給人以愉悅和秩序的心理感受。
二、不定和張力
物質現實與精神效果脫節(jié)所引起的矛盾是繪畫藝術的源泉,建筑即是形式也是實體、即是抽象也是具體,其中產生的不定性正是建筑的生命力所在。如現在爭議頗多的CCTV總部,解構主義手法的顛覆傳統的奇怪造型極具視覺沖擊力。這是建筑的抽象與具象、虛與實所表現出來的不定性增加了建筑的趣味性和設計味。CCTV總部形體富力度感的傾斜的輪廓極其抓人眼球,這種形態(tài)內在力的運動表現出不均衡的視覺經驗,使得內在運動變化規(guī)律更為強烈。CCTV總部的“力象”是緊張和不穩(wěn)定的,任何有沖突、有戲劇性的場景都會讓人為之一震,從而形成了建筑形式的感召力和雕塑感。其次不穩(wěn)定也體現出建筑形式的獨特性和趣味性,這是建筑能夠受人關注、被人玩味的主要品質之一。
三、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一般來說設計就是解決對比、協調的關系,雖然藝術審美中沒有一定的法則,但是建筑設計中協調的地位要高于對比。建筑設計是社會行為,直接影響到人們工作生活的深層面,同時對后世的影響是每個現代人無法估量的,社會行為就要適應社會發(fā)展和需求而不能與大環(huán)境格格不入。賴特說:“好的建筑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建筑形式需要與周邊環(huán)境協調統一,要能刺激人的視覺、嗅覺、聽覺和味覺等,而不是孤立甚至是傲慢的。國家大劇院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以無禮、高傲的姿態(tài)無視周邊環(huán)境的歷史內蘊和環(huán)境美學。 四、調和與對比
路易斯.康說“設計的作用就是對意外的東西做好調整”。要突出主體的意外也是美學法則之一,亮點的鮮明才凸現作品的個性。建筑的各要素之間雖然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在追求建筑差異性和豐富性的同時也不能無視建筑的關聯性和統一性,這就需要在對比中建立一種調和的秩序??虏嘉饕桶柾械脑S多作品都在正常的直線和特殊的斜線之間建立一種平衡或對立統一。
五、復雜與簡約
“少即是多”是對這一形式美的最好詮釋,能深刻有力地滿足人們心靈的簡練的美都來自內在的復雜性。簡練并不是簡陋,這種簡化是在形成復雜藝術分析進程中的一個方法,而不能誤認為目的。建筑不僅僅是單純的理性化的抽象,而是需要表現一種非確定的必然性和元素沖突的矛盾性。內容與形式的簡單映射出理念與內蘊的深刻,這樣的建筑形式非常經得起推敲與玩味。劉家琨的鹿島石刻館是一種勻稱而追求畫面效果的建筑,它崇拜簡練但并不脫離復雜的生活。
六、秩序與傳統
路易斯.康說“秩序并不意味著有條不紊”,反常和不定在建筑上是行之有效的。破除法則和打破常規(guī)都能產生新的意義,法則是不能被輕視的,傳統又是不能被拋棄的,如何把其中的度掌握得恰到好處就是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的要素之一。解構主義對于建筑設計的革命給這一法則的應用帶來了契機,激進和顛覆傳統的解構主義走到后期表現得相對地溫和相對地平易近人,因為建筑的根本不在于“解構”而是在于“結構”。傾斜的天花和墻壁可以被接受,但是如果再把地面變形,那不就成了“天外來客”?任何高技術的表現手段最終都會歸位于傳統和人性化,“怪誕”又不遵循秩序的建筑形式也許是某個時代和社會現實的反映,但終究成不了建筑形式發(fā)展的大氣候。
現今的建筑形式有兩大動向充分說明了秩序與傳統這一審美法則,即勻質空間的復興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總復興,這樣的審美法則也代表了大眾的呼聲和時代的潮流。
建筑形式的多樣化和復雜化是建筑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之所在,形式美法則并不是給建筑形式建立框架和標本,而是研習相對穩(wěn)定和通用的設計方法,這些原則可以根據實際設計項目靈活調整和變更。形式美法則主要解決了建筑形式的“可讀性”,因為受眾解讀作品的過程就是運用形式美法則去分析和思考建筑形式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英】羅杰斯•斯克魯頓,劉先覺譯.建筑美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年版.
[2]蕭默.蕭默建筑藝術論集.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年版.
中國建筑美論文范文篇三:《論中國園林建筑中的意境美》
摘要:以中國園林為代表的東方園林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中國的古園林積淀著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園林建筑的設計與布局中體現著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理想。本文將從園林建筑意境美的表現為出發(fā)點,分析空間與時間上園林建筑的意境美特點,揭示作為審美對象的園林建筑是自然美、人文美、建筑美的有機統一,追求詩情畫意的意境美。
關鍵詞:園林建筑 意境美 詩情畫意
中國園林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可大體分為北方大型的皇家園林和南方小型的私家園林。北方皇家園林的代表如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等一股占地面積大,體現著皇權的尊貴與至高無上。南方的私家園林主要是達官貴人等喜愛園林者自家修建,分布較廣,藝術水準也相對較高,如蘇州、無錫、揚州等城市的私家園林。中國園林建筑是情景交融、情景融合的一門藝術,與詩歌、繪畫等藝術相結合,體現著園林建筑創(chuàng)造者的審美情感與審美理想,同時激發(fā)著觀賞者的聯想與想象,在審美欣賞營造出詩情畫意的意境美。
中國園林建筑意境美的表現
中國園林建筑的意境美與詩畫的意境美相關,主要是指情景交融產生的審美感受,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經驗。中國園林建筑把追求詩畫的意境美作為自己的審美理想,于是,意境就成為評價園林建筑藝術高下的重要標準。中國園林建筑意境美的表現:
第一:通過疊山理水把大自然的山水風景縮移摹擬于咫尺之間。園林中山水引起觀賞者的聯想和想象,使物境幻化、衍生出意境,即“得意忘象”。在園林建筑中,山水的設計需要設計者和工匠做到胸有成竹,如此才能塑造出崇山峻嶺、危巖奇峰、層巒險壑的畫面來,才能體現出水的生命靈動之感。
第二:通過與文學藝術形象、神話傳說、奇聞軼事、歷史典故等有著緊密聯系的主題,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構成的物境表現,引起觀賞者的聯想和想象,幻化成意境。如圓明園福海中有三仙島,頤和園昆明湖中也有三仙島。
第三:用文字點題,即園林中常見的匾額、檻聯、詩詞、刻石等。以此營造意境。如題大明湖的兩句詩“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點出了大明湖的景致特點。
中國園林建筑的意境美的特點
中國園林建筑詩情畫意的產生,是人們情感的表現。中國園林建筑是構思的藝術,構思就有情感的表達,好的園林建筑就會產生意境。園林建筑體現出一種空間美,主要是由園林的風景、建筑和游人共同組成。欣賞園林的空間美,要在有限的園林范圍內追求無限,這些空間必須有自己的主題,才能表現出空間美。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則是“隔而不斷”,在有限的園林范圍內隔出一個個景區(qū),制造一些園中園,從而使園林更耐看、更含蓄、更富有韻味。如江南的一些私家園林,講究“水必曲,園必隔”,從而營造出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表現園林的空間美。
與此同時,園林建筑的意境也隨著季節(jié)的交替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美,營造出變化著的、各具特色的意境美,這是園林建筑的時間美。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寫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山的美體現著不同的韻味。
中國園林建筑追求詩情畫意的意境
中國園林建筑是自然美、人文美、建筑美的有機統一,人們在園林建筑的有機結合中追求詩情畫意的意境美。中國園林鑒賞講究意境,講究內在的審美體驗與外在的美麗景色相溝通、融合,講究“以情悟物”和“以情看景”。
中國園林建筑基于老莊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借助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環(huán)境,在現有自然景物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同時夾雜人工的制造,如亭臺樓閣、廊榭、假山等園林中的建筑物。中國園林建筑特別追求自然美,追求人與自然的親和。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雖由人作,宛白天開”,這是一種與大自然渾然天成、融為一體的美的境界,體現著中國人崇尚自然的美學觀。
中國園林的意境的營造是與詩畫如出一轍。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道:“造園如作詩畫,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即是說從詩文中可以悟出造園的方法。詩義在園林中直接參與園林景象的構成,如園內的匾額楹聯的裝飾。還可用于突出園林的主題,最重要的是詩文可以促使景象升華到精神的高度,從而開拓園林意境,引發(fā)觀賞者的聯想與想象,產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的審美境界。
中國園林的建筑美非常重視中華民族的建筑形式,園林建筑中亭臺樓閣、廊榭共同組成了中國園林藝術中的建筑美。通過借景與對景、點景隔景等表現手法來營造無限的意境美。中國園林局的建筑基本上是木框架結構的個體建筑,這種建筑的內墻外墻可有可無,可隔可透,空間可虛可實。這種建筑無論多少,也無論其性質、功能如何,都很容易與周圍的山水植物融合在一起,彼此協調,互相補充,成為一個個富有詩意的畫面。
中國園林建筑是自然美、人文美、建筑美的有機統一,任何一個園林建筑部體現著自然美、建筑美,也體現出人文美,這三者是彼此交融,不可分開的,從而體現出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如園林中隨處可見的亭,不僅具有觀景的功能,而且它是風景畫面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具有點景的作用,此外還通過其特殊的形象體現了天圓地方、納宇宙于芥子的哲理。再如揚州的何園,后園分為東西兩園,東園二廳房,西園四面設景,以水池居其中,池上建水心亭,為納涼賞曲之所在。池西有桂花廳,南有賞月樓獨占幽院,塵氛不入。池北有樓七楹,因其形而名“蝴蝶廳”。何園建筑廊腰迂回,復道行空,周匝四百余米,貫通全園,把園景分成高下兩層,川流環(huán)運,步移景換,美不勝收。廊墻壁板嵌刻有名人字畫,洋溢著濃郁的書卷氣息。
中國園林建筑是人類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創(chuàng)建具有審美意味的建筑藝術,給人們在復雜的生活中創(chuàng)建一處賞心悅目、詩情畫意的處所,是人類尋求詩意棲居的努力的結果。
可以說園林建筑是陶冶人的情趣的地方,是一首活的詩、一幅活的畫,是一件活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陳從周.中國園林鑒賞辭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
[2]余志超.細說中國園林[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12
[3]周武忠心境的棲園――中國園林義化[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4,6
[4]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8
4.世界建筑藝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