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shù)學論文參考范文
中學數(shù)學論文參考范文
中學數(shù)學作為中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對于學生后續(xù)的課程學習和思維培養(yǎng)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中學數(shù)學論文參考范文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學數(shù)學論文參考范文篇1
淺析中學數(shù)學中的變量代換
摘 要:由于數(shù)學問題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靈活性,在直接解決問題受阻時,常需要采用轉化策略,而變量代換就是教師在解決問題中常用的變換手段。通過一些例子論述了變量代換在中學數(shù)學中的應用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確進行變量代換,從而優(yōu)化解題過程。
關鍵詞:代換;中學數(shù)學;應用
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覺得一些公式的變形、等式的變化很難理解,在解題時往往感到很難下手,于是對數(shù)學產(chǎn)生畏懼、厭倦情緒,然而變量代換是眾多數(shù)學方法中易于掌握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謂變量代換是指某些變量的解析表達式用另一些新的變量(或變量表達式)來代換,這種方法也稱為換元法.
一、變量代換的幾種常用方法
用變量代換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化難為易,把抽象問題變具體,使解題者對數(shù)學更加有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在中學中,變量代換應用廣泛,總結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初等變換法
有關函數(shù)知識及問題常常要用變量代換思想去分析和理解.初學函數(shù)概念與符號f(x)時,很多學生對其表達意義不能正確領會和應用.例如,f(x)=x2,則f(x+ )=(x+ )2,在課堂不注重方式的令x=x+ ,學生很難理解,因為x≠x+ ,事實上把f(t)=t2中的變量t用x+ 代入得到結論就比較容易讓學生理解了.
例1.定義在R上的函數(shù)y=f(x),當x>0時,f(x)>1且對任意a、b∈R有f(a+b)=f(a)?f(b),又f(0)≠0.
(1)求證:f(0)=1;
(2)求證:對x∈R,有f(x)>0;
(3)求證:f(x)是R上增函數(shù).
分析:解決本題關鍵在于把條件中的a,b,進行多次變量代換,
還有利用等量代換,如f(0)=1.
證:(1)由f(a+b)=f(a)?f(b),得f(0+0)=f(0)?f(0).因為f(0)≠0,所以f(0)=1.
(2)當x≥0時,f(x)≥1>0;當x<0時,因為-x>0,所以f(-x)>0.
由f[x+(-x)]=f(x)?f(-x),知
f(x)= = >0.
綜上知:x∈R,有f(x)>0.
(3)設x1 0.因f(x2)=f(x2-x1+x1)=f(x2-x1)?f(x1);
又當x2-x1>0時,f(x2-x1)>1,且f(x1)>0,所以
f(x2)=f(x2-x1)?f(x1)>f(x1),
因此f(x)是R上增函數(shù).
(二)遞推數(shù)列下標代換法
例2.在數(shù)列an中,a1=3,nan+1=(n+2)an+2n(n+1)(n+2),求通項公式an.
分析:解題過程中主要是把 變換為bn,這樣過程可以簡化些,最后再用an回代.
解:對原遞推式兩邊同除以n(n+1)(n+2)可得:
= +2 ①
令
bn= ②
則①為bn+1=bn+2,即數(shù)列bn是首項為b1= = ,公差是bn+1-bn=2的等差數(shù)列,因而
bn= +2(n-1)=2n- ,
代入②式中得
an= n(n+1)(4n-1).
故所求的通項公式是
an= n(n+1)(4n-1).
(三)方程代換法
例3.若正數(shù)a,b滿足ab=a+b+3,求ab的取值范圍.
分析:題中的a,b之和與a,b之積是聯(lián)想韋達定理的信號,因此考慮構造方程進行代換.
解:設ab=p,則a+b=p-3,故a,b是方程x2-(p-3)的兩個正根,則有
?駐=(p-3)2-4p≥0,p>0,p-3>0,
解得p≥9,即a,b的取值范圍為[9,+∞).
(四)整體代換
例4.設x,y,z>0,x+y+z=1,求 + + 的最小值.
分析:注意到x+y+z=1,其他的代數(shù)式與之相乘后不會改變其原來的性質.就該題而言,相乘后可得到能利用均值不等式的模式.
證: + + =(x+y+z)( + + )=14+ + + + + ≥2( + + )=14+2(2+6+3)=36.
當x= ,y= ,z= 時等號成立.
(五)不等式中的變量代換
在代數(shù)式的恒等變形和解方程時,我們使用過變量代換.而在不等式的證明中若能引進適當?shù)拇鷵Q,不僅能使證明簡化,而且比較容易找到證題思路.下面用兩道例題進行描述,權作引玉之磚.
例5.已知a>0,b>0,c>0,求證: + + ≥ .
分析:直接證明似乎不太容易,若注意到不等式的對稱性,把b+c,a+c,a+b看作三個新的變量進行代換,就會使形式變得簡單,容易證明.
證:令x=b+c,y=c+a,z=a+b,則
a= (-x+y+z),b= (x-y+z),c= (x+y-z),
于是
+ + = + +
=- + ( + )+ ( + )+ ( + )
≥- +3= .
當且僅當x=y=z,即a=b=c時取“=”號.
二、變量代換的作用
變量代換在數(shù)學解題中有著廣泛的運用,被稱為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有力杠桿.下面通過舉例說明幾種常見的用處.
(一)用代換變未知為已知
在一些題目中,往往通過引進新的變量可把分散的條件聯(lián)系起來,使隱含的條件顯露出來,或者把條件與結論聯(lián)系起來,或者變?yōu)槭煜さ男问?,從而把原本復雜的計算和推證簡化. 例6.△ABC的三個內(nèi)角A、B、C滿足:A+C=2B, + + ,求cos 的值.
分析:本題中A+C=120°是已知,隨后結合三角形角的關系與三角公式進行運算.再次除由已知想到引進變量進行代換后,還要求對三角公式的運用相當熟練.
解:由△ABC中已知A+C=2B,可得
A+C=120°B=60°
由A+C=120°,可設A=60°+αC=60°-α代入已知等式得
+ = + = + = = =-2 .
(二)溝通數(shù)學中各分科的統(tǒng)一
解數(shù)學綜合題的關鍵是尋找各知識點的有機聯(lián)系,通過知識點的轉移以達到代數(shù)問題三角解,幾何問題代數(shù)解.而變量代換在知識的轉化中起到了橋梁作用.
例7.若a<1,b<1,求證: ≤1.
證:因為a<1,b<1,令a=sin α,b=sin β,則
ab± =sin α sin β± =sin α sin β± =sin α sin β±cos α cos β=±cos(α β)
所以
ab± =±cos(α β)≤1.
(三)可以拓寬解題思路,實現(xiàn)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即在數(shù)學解題過程中,一些題目往往具有多種不同的解法,但由于每個學生原有知識、本身素質以及掌握信息量不盡相同,對題中數(shù)字方式以及構建新的聯(lián)系也各不相同,正如通常情況下運用變量代換就可使題目有不同的解法.
例8.已知x、y是正數(shù),且x+y=1,A=ax+by,B=ay+bx,試比較AB與ab的大小.
分析:本題通過觀察條件的結構特征,引入中間變量,使兩個變元的問題轉化為一個變元的問題,且差的符號也容易判定.
解法1:令x=cos2 α,y=sin2 α,α∈(0, ),則
AB-ab=(ax+by)(ay+bx)-ab=(a2+b2)cos2 α sin2 α+ab(cos4 α+sin4 α)-ab=(a-b)2cos2 α sin2 α≥0
所以AB≥ab.
解法2:令x= t,y= -t(0≤t≤ ),則
AB-ab=[(a-b)t+ ][-(a-b)t+ ]-ab
=-(a-b)2t2+( )2-ab=(a-b)2( -t2)≥0
而(a-b)2≥0, -t2>0,即AB≥ab.
三、用變量代換法解題錯誤解析
變量代換是中學數(shù)學中一個重要的數(shù)學方法,正確的運用它常常能事半功倍,而運用不當則常會導致不易發(fā)覺的錯誤,長此則會影響解題者思維的嚴密性.
例9.若x+y+z=1,試證:x2+y2+z2≥ .
解:設x= -t,y= -2t,z= +3t(t∈R),所以
x2+y2+z2=( -t)2+( -2t)2+( +3t)2= +14t2≥ .
當t=0,即x=y=z= 時,等號成立.
辨析:粗看確是一個好方法,可仔細看發(fā)現(xiàn)其中代換x= -t,y= -2t,z= +3t欠妥當,因為x= ,y= ,z= 顯然適合已知條
件x+y+z=1,但都無法從中代換得出,而且類似這樣不能得出的x、y、z還有很多.由此可見,這種代換實質上縮小了原變量的可取值范圍,因此失之片面.
正確解法如下:
解:設x= +t,y= +s,則z= -t-s,所以
x2+y2+z2=( +t)2+( +s)2+( -t-s)2= +t2+s2+(t+s)2≥ .
當t=s=0,即x=y=z= 時,等號成立.
由以上例子可看出,在用變量代換的轉化思想時必須注意在作代換轉化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對此須有補救措施,以確保代換后問題轉化的等價性.
參考文獻:
[1]徐正水.淺談變量代換思想的教學[J].中學月刊,2006(7):22-23.
[2]王豪榜.變量代換在解題中的應用[J].高中數(shù)學教與學,2002:18-20.
>>>下頁帶來更多的中學數(shù)學論文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