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論文范文
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但是,社會主義還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也不是自發(fā)形成的,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本質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總是遇到各種挑戰(zhàn)和考驗,并不斷提出如何認識和實現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實際問題。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論文范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論文范文篇1
淺談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價值追尋
社會主義作為人類追求自由、幸福和解放的社會形態(tài),其優(yōu)越性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對此,馬克思及其繼承者作了精辟而完整的闡述。當然由于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嶄新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自身需要在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中不斷完善,其優(yōu)越性也自然是在不斷發(fā)展中從不同方面得到體現的。正因為如此,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問題才有必要成為重新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無論是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還是從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實際來看,都可以表明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本質體現。
前提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平等與勞動異化
社會主義是在批判舊世界中認識發(fā)現的,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優(yōu)點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①確切地說,社會主義產生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與反思。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生產力給予極高評價的同時,也對這種非人道的社會形態(tài)給予了深刻的批判。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活動中,人是沒有自由的,因而人是異化的。人的這一不自由狀態(tài)首先體現在生產勞動領域。
無產階級作為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人身雖然獲得了自由,但是由于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謀求生存,他們只擁有自由選擇其受雇于某個資本家的權利,卻逃脫不了始終受整個資產階級剝削的殘酷命運。因此,這種出賣勞動力的行為并非是真正的自由,而只是被迫。然而,這種剝削關系被所謂的平等關系掩蓋起來:“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②似乎勞動力與其他商品一樣,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換。然而,一方面,工人不出賣勞動力就無法生存,因此出賣勞動力是沒有選擇的謀生之路,而非自由交換;另一方面,當勞動力在市場上出賣的時候,實質是把人異化成了作為商品的“物”,這顯然是人的異化的極端表現。所以,“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工人在把自己出賣給資本家以前就已經屬于資本了”。③他一出生就由社會分配指定專門從事雇傭勞動,而有資本的人一出生就被指定是將來的資本家。可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已經不是作為“人”而存在的,而是作為資本家的“活的資本”或創(chuàng)造利潤的“工具”,而且同時也是工人自己謀生的“工具”。因此,人是沒有自由的異化的存在,即馬克思所說的“非人”的存在。
“工人僅僅為增值資本而活著,只有在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活著的時候才能活著。”④在這樣的社會,生產資料和勞動者是相互分離的,生產的目的從實質上看是為資產者獲得更多的利潤,占有更多的財富,工人只是生產和獲取利潤的工具,工人的勞動則是異化的勞動。一切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方法都變成“統(tǒng)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fā)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并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⑤。
以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充分表明,必須建立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這個制度是以揚棄私有制為前提的,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集中體現為消除人的異化,把人的本質還給人,即“通過人并且為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⑥。由此可以判定: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建立新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制度追求: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體現為發(fā)展、平等與人的解放
馬克思不是對資本主義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簡單義憤,而是科學地考察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運行機制,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fā),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生產力為了給自己開辟道路,必然要沖破資本主義關系的外殼,社會主義就應運而生了。因此,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如同封建社會被資本主義社會所代替一樣,這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必然規(guī)律。
那么,這種社會主義制度在哪些方面表現出了相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毫無疑問,這些優(yōu)越性的核心歸結起來就是“以人為本”。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語境中,所謂以人為本就是消除人的異化,使人按照人的本質即自由的方式而存在。而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思想與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抽象的人道主義”具有本質的差別。這一差別體現在,馬克思把以人為本的原則落實在了具體的社會制度當中。因此,我們可以從馬克思所提出的社會制度構想中,理解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
首先,生產力發(fā)展上的優(yōu)越性。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制度批判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制度作了科學的構想。這種設想是針對舊制度弊端的,而這一弊端的總根源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因此,馬克思把“私有制的揚棄”看作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首要任務。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化大生產首先要求恢復生產資料的社會性本質。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歷史階段,要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所有制形式。“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為個人的財產。”⑦生產者“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這個聯(lián)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⑧新的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度為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比資本主義社會有極大的提高,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它的首要任務是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總量。
其次,社會主義社會的優(yōu)越性表現為社會成員的真正平等。馬克思所構想的平等不同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所宣揚的抽象的平等,而是事實上的平等,即社會各個成員在同生產資料的關系上已經沒有差別,生產資料公有制使得社會民眾平等地占有社會財富,任何人不能因為其占有的生產資料而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消費資料按勞動量用勞動券來直接分配。生產者“從社會領得一張憑證,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公共基金而進行的勞動),他根據這張憑證從社會儲存中領得一份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⑨進一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述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平等為人們政治關系上的平等奠定了基礎。
最后,社會主義社會的優(yōu)越性表現在勞動異化的最終消滅。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⑩在這樣的社會,勞動的異化性質消失,勞動成了人的本質的展現,成了人的第一需要。人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極大提高,人的體力、智力和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
總之,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為保衛(wèi)自己做人的權利而消滅“本身的生活條件”,也就瓦解了迫使人異化的私有制,從而“創(chuàng)立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共產主義聯(lián)合體)。在那里,人類的解放表現為“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1}。
中國經驗:共同富裕與以人為本對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實踐證明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只是科學的“原理”,而且也可以說是一種理念的指引,這就為現實的社會主義如何發(fā)揮優(yōu)越性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回顧歷史,蘇聯(lián)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曾經創(chuàng)造過輝煌,但教條的理解和僵化的模式最終使得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社會走向解體,西方學者甚至得出了“社會主義歷史終結”的結論。與此不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盡管有過探索的曲折與艱辛,但終于在當代取得了令世界震驚的成就,特別是在當前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沖擊下,在世界經濟出現了嚴重衰退的條件下,中國經濟社會仍然保持著強勁的發(fā)展勢頭,西方學者首先提出從“華盛頓共識”向“北京共識”的轉變??偨Y中國的成功經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發(fā)揮了作用,具體地說,中國成功正是遵循而非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集中體現在堅持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發(fā)展方針。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12},“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3},發(fā)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的,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的。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要做到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是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資本主義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14}。仔細分析鄧小平這幾段話的含義,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思想:
其一,社會主義要實現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因為只有富裕才能滿足人的感性需要。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是全方位的,因此包括各種感性需要的滿足。而滿足人的感性需求就需要創(chuàng)造充足的物質財富。這是社會主義社會優(yōu)越性的首要目標。因此,發(fā)展經濟是第一要務。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yōu)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只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yōu)于資本主義。”{15}為了推動發(fā)展,開始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方略,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調動了每一個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同時,社會主義把國家的目標與個人的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有優(yōu)勢,國家宏觀調控能力充分強化。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整體利益超越了“原子式”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從而形成了強大力量。這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優(yōu)越性。
其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共同富裕。這就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社會主義社會的優(yōu)越性表現為,個人的財富不因為財產私有和個人的天賦差別以及社會分工的差別而有所差別。當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同富裕尚不能完全實現,在一定階段甚至還會有擴大的可能。但從總體的社會制度的根本原則上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規(guī)定。因此,共同富裕也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另一個突出表現。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尋找科學的發(fā)展道路,要通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須把公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出現兩極分化,那就走到斜路上去了。政府要承擔起更多的保障職責,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制,保障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
其三,實現共同富裕,本身就是落實“以人為本”。資本主義制度是“以物為本”,一切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來衡量。早期的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原則并沒有落實在現實的社會制度當中。與此不同,社會主義則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作出社會制度的安排,因此體現了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相對于資本主義“以物為本”的優(yōu)越性。當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以物為本”甚至與此相關的“異化勞動”,但這并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質所帶來的,而只是當前市場經濟所導致的現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一定程度上的“異化勞動”和“以物為本”必然會消逝,從而實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為人民的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圍繞人的全面發(fā)展而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努力建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平衡和推動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發(fā)展。以社會和諧的理念,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動力,這體現了馬克思追求的社會發(fā)展將為人類的真正自由解放創(chuàng)造條件的基本理念。不斷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使得人們生活平等、幸福、自由、和諧,也正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根本體現。
最后,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還表現為它承諾了超越物質利益的精神理想。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為人類社會提出的一種理想,人類的解放不能僅僅依靠物質財富的無限增長,更主要的要依靠人類精神和文明的進步。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因此,人總是要以高尚的精神生活作為生命的最高原則。社會主義社會把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的生命理想,從而建立一個超越物質財富限制的無限的精神自由世界。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還把共產主義理想作為民族國家的精神追求,這同樣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優(yōu)越性。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16頁。
②③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9、629、708頁。
?、堍唷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8、141頁。
?、蔻狻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4頁。
?、撷帷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4頁。
{12}{15}《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225頁。
{13}{14}《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2、167頁。
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論文范文篇2
淺談從金融危機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2008年由美國次貸金融危機,很快演變?yōu)橐粓鍪澜缧缘慕鹑谖C。從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到實體經濟等都無一幸免受到這場金融危機的波及,范圍之廣、沖擊之大,影響之深是百年罕見。而中國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雖然難以獨善其身,但 中國經濟 的基本面仍然在全球經濟發(fā)展中處于較好的情況是世所罕見,這引起了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肅然起敬并引發(fā)他們對“中國模式”的高度關注,而且對中國的經濟成功的地方有一定的經驗借鑒。同時,在促使我們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反思的同時,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我們自已都相信,我們找到了一條最符合中國國情最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弊端比較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劇,發(fā)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也迅速在全球蔓延的情形下,我國的經濟也難以排斥在外,無論是金融領域的資本縮水,外貿領域的訂單減少,還是實體經濟的生產下滑等經濟困境,使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fā)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即便如此,我國整個宏觀經濟的基本面與一些西方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相比依然是最好的,出現這樣情形完全得益于我國特有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個體制下,無論是金融危機前還是金融危機后,我們都始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宏觀調控這兩只看不見和看得見的手的交替使用,相得益彰,使我國的經濟能健康、持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尤其是我國的宏觀經濟始終受到中央政府較為有效的 管理 。其具體的做法是,在面對宏觀經濟局面可能出現不健康或出現不健康的情況時,國家及時采取有力的宏觀調控的干預措施和政策。如對一些經濟過熱或經濟過冷的經濟形勢就采取了積極的 財政 政策 :要么是重緊的貨幣政策,要么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干預調控,完全是視經濟發(fā)展情況的變化而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yōu)越性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表現得更為出色。在2008年下半年,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加深,黨中央、國務院及時調整宏觀政策,把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從年初的“兩防”即防經濟過熱,防通貨膨脹。適時地調整為“一保一控”即保持經濟平穩(wěn)的較快增長,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緊接著隨著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明顯加大之際,中央政府審時度勢,以出手快,出拳重,措施準,工作實的快速反映和及時應對。迅速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進而形成了系統(tǒng)完整的促進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并進一步決策將在兩年內投入4萬億刺激經濟增長,這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中,以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當前經濟增長和未來經濟發(fā)展的龍頭。尤其是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力地帶動了相關產業(yè)和上下游產業(yè)。同時擴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必將對未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為國內外客商創(chuàng)造良好的 投資 環(huán)境 和對未來經濟發(fā)展的后勁都將起到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同時,在一攬子的救市措施中,把經濟增長的著力點放在了擴大內需,并以巨額財政補貼推動內需,以連續(xù)多次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來穩(wěn)定外需。
與此同時,還通過在一些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改革推進自主創(chuàng)新,推動節(jié)能減排和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同樣被擺在了顯著位置。在政府的金融危機的振興計劃中,將科技創(chuàng)新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創(chuàng)新帶動產品升級,培育新的消費熱點,特別是創(chuàng)新研發(fā)惠及國計民生的一些 電子 信息、生物遺傳、新 材料 、新能源、新產業(yè),都將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百年工程,更是將金融危機的應對措施作為我國未來經濟發(fā)展的重大轉機。通過近一年的經濟振興計劃的貫徹落實,中國經濟已逐漸擺脫金融危機籠罩的陰霾。中國的經濟復蘇也遠遠快于資本主義國家,再次令世界矚目。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成功的經驗也被一些西方國家借鑒和效仿。
而反觀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由于極力鼓吹新自由主義,因而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徹底的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弊端。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在資本國家占主導地位,它們極力提倡企業(yè)經濟行為自由化,生產資料私有化,主張國家干預最小化。新自由主義的推廣不僅導致了市場放任失控,最終導致金融危機。造成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中新自由主義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制度。正應驗了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寫《資本論》的初衷,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必然帶來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是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要避免經濟危機的產生,就必須否定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
二、中國 政治 制度的優(yōu)越性與 資本主義 政治制度的弊端比較
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在 金融 危機 前還是金融危機后,它的政治制度始終體現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鄧小平理論中的發(fā)展才是硬道理,貧窮不是 社會 主義 ,從部分富裕到共同富裕。再到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先進的 文化 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思想。特別是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統(tǒng)籌兼顧,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些理論 指導 都把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體現得淋漓盡致。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人的生存發(fā)展,人的需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每一代黨的領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以人為本作為他們執(zhí)政的第一要務。
并著力完善惠及全民的醫(yī)療, 教育 ,養(yǎng)老,就業(yè)等社會保障體系,并把它作為一種有效的長效機制。當金融危機暴發(fā)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一系例保障民生的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力度相繼出臺,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真真切切的實惠。統(tǒng)籌兼顧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和中本部貧困地區(qū)的 經濟 發(fā)展不平衡情況,全面協(xié)調縮小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差距,縮小城鄉(xiāng)差別、貧富差距,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和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以實現全面小康,共同富裕,這是中國政治制度中的中長期追求目標,這完全有別于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
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在根本上是為資本家的利益服務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在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美國的金融危機的暴發(fā),還暴露出來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 市場 的管控、監(jiān)督失責的弊端,主觀上除了疏于 管理 而客觀上又造成了對一些金 融資 本家的放縱。使得一些 金融機構 受利益的驅動,用數十倍的金融杠桿,進行無序的資本貪婪,無限的虛假資本擴張。 證券 化所創(chuàng)造的金融衍生品并使之泛濫,以滿足他們的瘋狂地追逐超額的不當得利,而把巨大的風險和危機留給了整個世界最終導致金融危機。從而使得“千百萬”納稅人的錢和“千百萬”企業(yè)的資本或化為烏有,或嚴重縮水。危機發(fā)生后,美國政府的救市措施,又是用所有納稅人的錢去維護少數金融資本家的利益,而陷入困難的窮人卻沒有得到多少救助。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這些資本家一面出手向政府要錢,一面又仍給自己發(fā)放巨額獎金,與此相反的是中國政府卻一面出臺救市措施和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保經濟增長,保大學生就業(yè),保農民就業(yè),對企業(yè)退休人員實施基本養(yǎng)老金政策,對關閉的破產企業(yè)退休人員也將全部納入城鎮(zhèn)職工醫(yī)療保障,同時即將出臺實施的惠及八億農民的醫(yī)療養(yǎng)老 保險 制度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終極目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金融危機面前,無論是中國政府出臺一攬子刺激經濟的救市措施,還是出臺一系例的關系民生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我國克服過金融危機的沖擊造成的困難和提振人民群眾對戰(zhàn)勝危機的信心,都起到極大的鼓舞作用。也正是由于這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振興舉措,使我們的經濟局面出現企穩(wěn)向好,并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復蘇。我國東部地區(qū)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的外貿出口訂單日增月進,目前一些外向型企業(yè)己出現民工荒的現象,這真是一個難以言說的利好消息,由此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繼續(xù)發(fā)揮它的政治制度上的優(yōu)勢,實現中華 民族 的偉大復興。
結束語
金融危機暴發(fā)的原因,也不僅僅是金融領域出了問題,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制度根源,因而使世界上更多的國家開始,從深層次上對資本主義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資本主義的弊端,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對此我們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深信不疑。
參考文獻
[1]驚濤拍岸自歸然[N].人民日報,2009-7-2(1、9).
[2]鞏固和發(fā)展企穩(wěn)向好的經濟形勢——溫家寶在山西考察紀實[N].經濟時報,2009-7-6,(1).
[3]“海嘯”起處神話滅—怎么看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N].人民日報,2009-8-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