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理論與方法的辨思(2)
時間:
劉遠1由 分享
四、刑法哲學的理論與方法
根據(jù)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說法,一切確切的知識都屬于科學,一切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于神學,而在神學與科學之間,有一片受到夾擊的無人之域,即哲學;與神學一樣,哲學包含著人類對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諸人類理性而不是訴諸權(quán)威的;而哲學之所以被稱為“無人之域”,是因為哲學所回答的,是那些似乎永遠無法給予確切答案的問題,它沒有科學那種能夠給生活帶來實際效果或者神學那種能夠滿足心靈對永恒追求的實用價值。[21]這是十分深刻的見解。但神學不訴諸理性嗎?神學也是一種典型的理性化之舉,對于神學而言,是理性證明了上帝的存在。[22]
科學、哲學和神學是人類精神訴求的三個向度,但作為理論形態(tài),它們對于研究具體問題又具有方法意義。人們面對一切具體對象,都可能用哲學、科學或神學的方法加以思考。用哲學的方法思考一個對象,能滿足從對象之上認識對象的智慧訴求;用科學的方法思考這個對象,能滿足從對象之內(nèi)與從對象之外認識對象的知識訴求;用神學的方法思考這個對象,能滿足從對象與神祗的關(guān)系認識對象的宗教訴求。對刑法問題,同樣可能用這三種方法進行思考。人們以哲學的方法加以研究,形成刑法哲學;以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形成刑法科學;以神學的方法加以研究,形成刑法神學。就特定社會來說,這些理論形態(tài)的生存條件各不相同;但從整個人類來看,這些理論形態(tài)必定是不可或缺的。
德國法哲學家阿圖爾·考夫曼說,法哲學是哲學而非法學的分支;通俗地說,法哲學是法學家問、哲學家答。因此,一位訓練有素的法哲學家必須兼通法學、哲學兩門學問,因為純法學傾向的法哲學家落入科學主義誤區(qū),他們高估法教義學和片面醉心于科學思維,此種法哲學家企圖離開哲學去回答法哲學問題,這種法律科學主義被稱為“法哲學的安樂死”;相反,哲學主義是那些只受哲學激勵和引導的法哲學家的誤區(qū),他們不關(guān)心法律問題,不關(guān)心法學此時此刻對哲學提出的問題。[23]將刑法哲學與刑法學區(qū)分開來,有利于使刑法科學成為真正的刑法科學,也有利于刑法哲學的發(fā)育成長。相反,把刑法哲學看作是刑法學的一部分,既不符合哲學與科學相區(qū)分的本來面目,也容易導致對刑法哲學這種刑法理論形態(tài)的漠視,這對于十分稚嫩和脆弱的當代中國刑法哲學而言,不是件好事。當然,可以把刑法學與刑法哲學統(tǒng)稱為刑法理論。
刑法哲學包括刑法本體論、刑法認識論、刑法價值論。本體論的研究不僅適用于自然,也適用于社會和人類;對于社會進行專門的本體論研究,是現(xiàn)時代的要求。[24]刑法本體論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一定是社會本體論,因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25]但是,社會本體論不可能回應刑法研究者對刑法的存在性的驚異。只要這種驚異客觀存在,就必須進行專門的刑法本體論研究。所謂刑法的本原與本質(zhì)、刑法的起源與演變、刑法的前途與命運、刑法的作用與局限等,都是刑法本體論的論域。
刑法研究者不可能繞開刑法認識論問題。刑事立法與司法,首先是認識過程,需要相應的理論模式和認識工具。如何保證一種理論模式和認識工具是可靠的?比如,犯罪成立理論是一個定罪推理模型,建立無論什么樣的犯罪成立理論都需要得到刑法認識論的支撐。形式理性與實質(zhì)理性的關(guān)系、刑法解釋與刑法適用的關(guān)系、刑法演繹與刑法歸納的關(guān)系等等,都是刑法認識論關(guān)注的問題。同時,刑法認識論也具有刑法學哲學的意義。因為,科學是有事實可求、有統(tǒng)計可考的學問,“但是科學的對象,還有觀察試驗或統(tǒng)計所無從著手;而人的思想又不能不到的,于是又演出假定的理論。這就是科學的哲學。例如數(shù)學的哲學、物理的哲學、生物學的哲學、法律哲學、宗教哲學等”。[26]
人類在取得巨大實踐成就的同時,卻面臨著嚴重的價值危機。當今,哲學重心轉(zhuǎn)向了真理與價值的重新統(tǒng)一。然而,現(xiàn)代西方的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流派都認為真理與價值不可調(diào)和。[27]真理與價值能夠統(tǒng)一且應當統(tǒng)一,其統(tǒng)一的基礎則是社會本身,所以討論價值論應以本體論為邏輯前提。但是,本體論無法替代價值論。刑法價值論,是一個重要的刑法哲學范疇。不厘清這個問題,刑法理論和刑法實踐都缺乏價值基礎,都容易偏離正當性。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刑事法制轉(zhuǎn)型期,刑法價值論尤為重要。因為,“歷史證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每一次劃時代的歷史轉(zhuǎn)折和重大的歷史斗爭,都需要有一種新的價值體系作為其精神基礎和價值支撐。”⑼
刑法哲學不能直接為現(xiàn)實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提供技術(shù)性支撐,甚至不能直接為其提供原理性論證,因而顯得十分無用,非急功近利之人所能理解,但是要看到,“用”從其中來,故而是最大的用。在中國刑事法制走向現(xiàn)代化之際,尤其如此。按照弗洛姆的說法,這表現(xiàn)在刑法哲學為刑法共同體(包括刑法的實踐者、研究者)提供其不可或缺的“定向架構(gòu)”(“自然世界與社會世界圖”)與“獻身架構(gòu)”。[28]“科學依賴于某些基本的、非經(jīng)驗的社會價值觀和世界觀”,[29]這一命題自然也適用于理解刑法學與刑法哲學的關(guān)系。
注釋與參考文獻
?、判谭ń塘x學的說法來自德國。德國學者認為,法教義學可用來描述下述活動,即以形成某些內(nèi)容確定的概念,對原則作進一步填補,以及指明個別或多數(shù)規(guī)范與這些概念和原則之間關(guān)系為主要任務的活動。透過此活動而發(fā)現(xiàn)的語句,之所以為教條,是因為它們在法教義學看來具有法律權(quán)威性。教義學一詞表示認識程序須受到此范圍內(nèi)不可質(zhì)疑的法律規(guī)定的拘束。參見[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07—108頁。在拉倫茨看來,盡管法教義學包含一定價值導向,但其所持的是一種價值中立立場,因為它假定法規(guī)范是正確之法。參見陳興良:《刑法教義學方法論》,載梁根林主編:《刑法方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頁。德國學者還認為,法教義學是一個多維度學科,它包括對現(xiàn)行法律的描述、對這種法律之概念的體系研究、提出解決疑難法律案件的建議,因此法教義學有三個維度,即描述——經(jīng)驗、邏輯——分析、規(guī)范——實踐的維度。參見[德]羅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論證理論》,舒國瀅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頁。德國學者認為,刑法學的核心內(nèi)容是刑法教義學,其基礎和界限源自于刑法法規(guī),致力于研究法規(guī)范的概念、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將法律素材編排成一個體系,并試圖尋找概念構(gòu)成和系統(tǒng)學的新方法。作為法律和司法實踐的橋梁,刑法教義學在對司法實踐進行批判性檢驗、比較和總結(jié)基礎上,對現(xiàn)行法律進行解釋,以便利法院適當、逐漸翻新地適用刑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法安全和法公正。參見[德]漢斯·海因里希·耶賽克、托馬斯·魏根特:《德國刑法教科書(總論)》,徐久生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頁。
?、?ldquo;刑法信條學”來自我國學者對刑法教義學這一名稱的質(zhì)疑。論者認為教義學說法已不符合現(xiàn)代德語的標準意思,而且教義的說法與宗教意思太近。相對于法學信條來說,法律理論仍處于探討階段;相對于法律理論來說,信條已成為一般接受的基礎、一門學科基礎的理論。在德國刑法學界,一般認為刑法信條學是在李斯特和賓丁時代創(chuàng)立的。根據(jù)羅克辛的說法,刑法信條學是研究刑法領域中各種法律規(guī)定和各種學術(shù)觀點的解釋、體系化和進一步發(fā)展的學科。刑法信條學特別表現(xiàn)在刑法總論部分關(guān)于犯罪行為的理論即一般犯罪理論,而分則的基本理論與總則的信條學有重大區(qū)別,刑法信條學的主要任務是便于法學教育和發(fā)展刑法理論體系。刑法信條學的主要方法是體系性研究方法,以及問題性研究方法。通過這些方法,不僅使概念內(nèi)容得以明確和體系結(jié)構(gòu)得以形成,而且還可以探索新概念和創(chuàng)建新體系。體系性方法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減少審查案件的難度;有利于平等地區(qū)別適用法律的條件;有利于簡化法律并使法律適用工作具有更好的操作性,有利于法律和法學的繼續(xù)發(fā)展。但體系性方法的缺點是:有可能忽略具體案件的公正性,有可能減少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不能把刑事政策作為合法的體系性指示;容易導致人們使用抽象概念,使人忽視和歪曲法律材料的不同結(jié)構(gòu)。為了克服體系性方法的缺陷,人們在刑法信條學中嘗試了問題性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是從具體的問題出發(fā),從中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公正和符合目的的可能性。問題性方法同樣既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目前,在德國刑法信條學中,體系性方法是主要方法。但起先存在本質(zhì)主義和規(guī)范主義的體系性方法之爭,現(xiàn)在基本采取了折中立場。在德國,傳統(tǒng)刑法信條學以違反規(guī)范的行為為導向的觀點,已被功能主義體系所取代。功能主義的主張是,刑法信條學的全部概念應從刑法的任務出發(fā)加以界定。根據(jù)客觀歸責論,不法和責任是刑法信條學兩個中心范疇。參見王世洲:《關(guān)于刑法方法理論的思考》,載梁根林主編:《刑法方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4頁。
⑶刑法解釋學名稱之所以不可取,是因為它未能準確把握刑法解釋。刑法解釋不同于注疏文化經(jīng)典等解釋活動,它不是一種私人活動和非程序性活動,而是具有特定的公共性質(zhì)和程序意義,這種性質(zhì)和意義集中體現(xiàn)為司法性。一旦忽視了刑法解釋的司法性,所謂對刑法的解釋也就充滿了個人性和非程序性,亦即非司法性。因此,與其稱之為刑法解釋學,不如稱之為司法刑法學,更有利于提醒人們注意從刑法解釋的司法性來理解和把握刑法解釋。同時,面向司法的刑法學并不以刑法解釋為其全部內(nèi)容,除了刑法解釋外,它還探討其他相關(guān)問題。因此,刑法解釋學對司法面向的覆蓋也不全面。如后文所述,刑法教義學或刑法信條學等稱謂亦未必能成為辯護之學、權(quán)利之學,其對司法過程未必給予了應有關(guān)注,其所尋求的也未必是交談客觀性。司法刑法學這一稱謂是可取的。司法刑法學為刑事司法中的實體問題服務,既表明了其刑事實體法學的性質(zhì),也表明了其為司法而非立法服務的面向。這一稱謂的表達功能具有優(yōu)勢。此外,司法刑法學這一概念具有對應性,其是對應于立法刑法學的。
?、刃谭ㄗ鳛椴门幸?guī)范的意義是完整的,而作為行為規(guī)范的意義是不完整的,因為與刑罰有關(guān)的行為規(guī)范,不能靠刑法本身來提供,而要靠刑法的前位法(行政法)或者倫理道德來提供,否則國民不可能不生活在恐懼之中。當然也不能否認刑法規(guī)范具有行為規(guī)范的意義,刑法是在“第二次性”的意義上確認和強調(diào)行為規(guī)范的。
?、蓞⒁姉畲合吹戎骶帯缎谭傉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頁:高銘暄主編:《刑法學原理》,第1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頁;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上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
?、蔥德]漢斯·海因里希·耶賽克、托馬斯·魏根特:《德國刑法教科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頁;[日]大塚仁:《刑法概說》(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頁。
?、擞械膶W者在評論時下頗為時髦的“國學”時深刻指出:“設學科,立機構(gòu),就好比畫圓:半徑要一定,長度應適中;否則圓將忘了其中心,忘了其幾何的性質(zhì)。這一點,乃現(xiàn)代學術(shù)分科的要求,也是現(xiàn)代學術(shù)進步之所在。”繆哲:《國學的學與術(shù)》,載《南方周末》2010年3月4日第24版。
?、虆⒁婈惻d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1頁;張明楷:《刑法學》(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頁。
?、吞苿P麟:《新技術(shù)革命條件下人的社會責任》,載《新華文摘》2004年第3期。
[1][日]大塚仁.刑法概說:總論[M].馮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0.
[2]劉 遠.犯罪構(gòu)成模式的反思與重構(gòu)[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5):11—19.
[3]劉 遠.生活、政策、實踐與文本——對刑法概念的去蔽[J].當代法學,2010(1):92—99.
[4]劉星.法律是什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47—48.
[5]鄭水流.法哲學名詞的產(chǎn)生及傳播考略[J].中外法學,1999(1):13—19.
[6]劉 遠.論刑法的概念——為基礎刑法學而作[M]//刑法論叢:第1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38.
[7][德]阿圖爾考夫曼,溫弗里德哈斯默爾[M]//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論.鄭永流,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5.
[8]高銘暄.刑法學原理: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8—9.
[9]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7.
[10]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679.
[11]陳興良.當代中國刑法嶄理念[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88—89.
[12]蘇彩霞.提倡刑法學研究的“開放性思維”[J].法學雜志,2003(4):20—21.
[13][德]安舍爾姆·費爾巴哈與比較法學[M]//考夫曼,編.拉德布魯赫全集:第6卷,舒國瀅,譯.北京:法制出版社,2001:315.
[14]鄧正來.關(guān)于中國社會科學的思考[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68—69.
[15]孫亦平.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6]李曉明.中國刑法基本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
[17]林山田.刑法通論[M].臺灣:元照出版公司,2008:28—29.
[18]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3.
[20]趙汀陽.博弈問題的哲學分析[J].讀書,2003(2):76—85.
[21]胡軍.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10—111.
[22][法]弗郎索瓦·夏特萊.理性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4,85.
[23][德]阿圖爾·考夫曼.法哲學、法律理論和法律教義學[J].外國法譯評,2000(3):1—12.
[24]歐陽康.社會認識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39,240.
[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1.
[26]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169.
[27]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30.
[28][美]E·弗洛姆.人類的破壞性剖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285—287.
[29][美]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