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論文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論文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兩課”的重要教學內容,是高校德育的基礎工程和核心內容,也是新時期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手段,它對于高校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提高人才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建構新時期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性認知基礎,積極推進新時期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創(chuàng)新,更好地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德育功能,就成為了高校“兩課”教師,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要與大家分享: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論文范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論文全文如下:
一、網絡對大學生愛國意識和情感的新挑戰(zhàn)
(一)“網絡信息社會”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國家意識。互聯網縮小了世界各國間的時空距離,出現了“地球村”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全球主義”、“超民族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蜂擁而至。不少大學生接受外來思潮的“趨同論”,相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對立將不復存在,各民族國家正在走向所謂共同的“信息社會”。甚至有的大學生認為,世界各國一切政治與文化的紛爭正退居到同一的“公域生活”背景之后,中國人正在成為“世界公民”??梢?,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對全球和人類整體的關注已遠勝于對本國、本民族利益的關注,民族國家意識正在減弱。
(二)西方網絡強權削弱了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大學生的民族自信源于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優(yōu)越感,是在對民族文化充分了解基礎上的對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贊許,是對民族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的體現,它是自覺維護民族尊嚴,推動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心理基礎。但在全球網絡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中,英語信息占90%,法語占5%,其它信息占5%,而其中中文信息還不到1%。正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所說:“在互聯網上沒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語將成為標準。”[1]目前英語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已借助新型傳播手段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新的網絡強權,而處于弱勢的國家或民族常常會在這種強權或霸權面前懷疑、否定自己的民族,削弱對本民族的自信心。
(三)網絡文化多元造成大學生民族價值觀的迷茫。以前的青年大學生,往往會在歷史給定的民族價值體系中抉擇自己的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而在網絡信息時代,固有的民族目標和方式體系為網絡多元文化所沖擊,代之而生的是形形色色陌生的民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如網上不時出現種族歧視、宗教仇恨、法西斯主義、暴力兇殺及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等價值取向,給青年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價值觀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因為這些目標和方式對他們是前所未經驗的,因而抉擇的困惑與迷茫隨之而來。于是,部分大學生在民族精神與文化上就呈現出不穩(wěn)定、無中心、多樣化的狀態(tài),精神家園迷失,內心沖突劇烈。在民族價值觀選擇上困惑彷徨、無所適從或優(yōu)柔寡斷、遲疑不決,缺乏對目標及達成方式的思考與自信,這很容易帶來民族價值體系中選擇的沖突與悖論。
(四)網絡“垃圾文化”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振興意識。愛國主義就本質而言,最終體現在為本民族的振興的物質動力上,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為本民族振興的責任和使命。但在網絡信息時代,網絡“垃圾文化”滲透著“黃色”誘惑、享樂主義、頹廢主義等社會意識,使部分缺乏健康思想情操和堅強意志品質的青年大學生失去為民族振興而艱苦奮斗的進取精神,轉向追求享樂、奢侈。在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發(fā)生沖撞時,偏重于個人目標。講奉獻的學生少了,而追求實惠和物質利益的現象多了。不少大學生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把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拋之腦后。
二、網絡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視角
(一)新的國家主權意識教育。主權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國內外事務、管理自己國家的最高權力。沒有主權就沒有民族的團結和統(tǒng)一。捍衛(wèi)中國國家主權,維護祖國統(tǒng)一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2]。但信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全球性的交往、合作、競爭活動更加頻繁和普遍,因此,高校應教育青年大學生堅持以發(fā)展的觀念來認識國家主權和利益,不能把國家主權、利益靜態(tài)化,教條地固守傳統(tǒng)的國家主權觀和利益觀。我們根據信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特點,把傳統(tǒng)的具有排他性的國家主權分成兩部分:獨享產權和共享產權。前者是不能讓渡的,而后者
是可以讓渡的。需要指出的是,共享產權即使已經讓渡出去與他國共享,但仍然是國家主權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部分讓渡,自覺接受國際規(guī)則、規(guī)范和制約,就可以獲得國際規(guī)則的保護,為本國參與國際競爭并從中受益創(chuàng)造穩(wěn)定的、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我們在堅持共享產權的同時,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二)新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ヂ摼W雖然縮小了世界各國間的空間距離,但決不就是“大同世界”、“無國界世界”時代的到來。信息的溝通、經濟的融合并不代表政治、文化的完全融合,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仍在較量。和平發(fā)展的世界并不意味著絕對安全,戰(zhàn)爭和恐怖主義活動依然存在。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背后,隱藏著建立一個“全球”管理機構”或要以資本主義制度統(tǒng)一世界的陰謀。所以,國家安全意識已不僅僅局限于國防安全和軍事安全,而是擴展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信息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面對互聯網、經濟全球化和恐怖主義等給國家安全帶來的各種潛在威脅,高校務必加強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教育,使大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在信息、經濟全球化時代,保衛(wèi)國家安全已不僅是保障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同時也包括維護國家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生態(tài)安全和抵御各種網絡文化的“殖民侵略”,并強化反滲透、反“西化”、“反分化”,為國家在走向世界求發(fā)展中筑起一道堅實的安全屏障。
(三)全球意識教育。過去我們講愛國精神和強國意識,多局限于國家和民族內部的范圍,缺乏全球視野,極少思考把愛國與如何走出國門到世界大家庭中去謀取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的時代課題聯系起來。而互聯網時代要求各國要有全球意識,因為互聯網推動了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同時,當今威脅人類生存的許多問題如環(huán)境、能源、疾病、人口等,也需要國際社會共同關注和解決。因此,我們要立足本國,用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認識當代世界,從世界發(fā)展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和研究問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對祖國和本民族的忠誠和熱愛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全球意識,培養(yǎng)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依存與合作意識,對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尊重與寬容態(tài)度,以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合作精神。
(四)科學理性教育?;ヂ摼W帶給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新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多樣的信息文化,使得追逐感官愉悅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們的信仰,從而削弱人們的理性思考,導致思想和行動上的盲從。因此,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還應著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3]??茖W理性貫穿在社會和生活領域,就是指政治生活民主化,經濟生活規(guī)范化,文化生活科學化以及人文精神合理化。當前中國已形成了較好的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風氣,然而更重要的是把科學精神化為一種為追求和捍衛(wèi)真理而獻身的精神、為服從真理而果斷修正錯誤的求實精神、開拓進取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求真、求實是科學理性精神的重要內涵。網絡時代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重要任務之一,也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求真、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
三、網絡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應處理好的新問題
(一)獨立性與開放性的關系問題。在網絡背景下,中國民族文化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只有弘揚民族自主意識和主體精神,才能保持人們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有了民族的認同感,一個民族才可能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開放性又是統(tǒng)一的。***明確指出:“我們所提倡的愛國主義,決不是狹隘的愛國主義,中國的發(fā)展和進步,離不開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4]中國民族文化的長期發(fā)展表明:在與異文化的沖突中,它總是能夠從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出發(fā),選擇先進異質文化的合理成分與之交流、融匯與整合,從而達到改造自身的目的。當然,這種交融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中外文化在保留其主體精神基礎上雙向“揚棄”的過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交流與融合,不僅不會影響一種民族文化的獨立發(fā)展,反會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文化創(chuàng)新既能弘揚、提升既有的民族精神,又能夠創(chuàng)造出新的民族精神”[5]。因此,我們要使每一個大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族文化必須在開放性文化體系中不注入新的內涵,才能充盈朝氣與活力。西方先進的文明成果,對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二)民族自尊與民族憂患關系問題。民族自尊是任何時期任何愛國者必須具備的情感,它能增加我們自主向上的恒心。鄧小平曾說:“像我們這樣的第三世界的發(fā)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6]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過分夸大我們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又容易出現民族自信心不足,但妄自尊大的排外意識不適應今天的時代。大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狀況,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們對祖國要有民族自尊心,并不意味著可以沒有危機意識。其實,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比較落后,如果不充分利用當今的機遇迎頭趕上,那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因此,每一個大學生都要認清形勢,增強危機感和責任意識,做到居安思危。一個民族具有自尊心與憂患意識相統(tǒng)一的正常心態(tài),才能不斷發(fā)展壯大。
(三)民族責任與自我發(fā)展的關系問題。與網絡“親密”接觸,極大地激發(fā)了大學生張揚個性,展現自我的自主意識。當代青年大學生追求個性、追求自我發(fā)展的意識普遍強烈??梢恍┣嗄陮W生在突出自我發(fā)展時,國家觀念淡化,民族振興的責任感正在減弱。高校對人才的培養(yǎng)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和能力,更主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有社會責任和民族責任感的人。信息社會越發(fā)展,就越需要青年擺脫各種誘惑,更多地去關注社會、國家和人類的發(fā)展前景,要始終把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大小的唯一標準。每一個大學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用知識服務祖國、服務人民,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滿足個人利益。因為個人的發(fā)展離不開國家的繁榮富強,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份振興中華的責任。
四、網絡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空間
(一)建立、完善教育網絡系統(tǒng),占領網上新空間。網絡是一塊自由的空間,它聯接不同國度的人們,西方可以用它來傳播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我們應該也完全可以用它來宣傳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和中華民族精神,所以建立網絡教育體系的意義不言而喻。目前,我們已建立多個愛國主義教育網站,如“九·一八網”、“中國共青網”等,粘貼有許多珍貴的照片和鮮為人知的愛國主義教育史料。各高??沙浞掷米约旱目蒲泻图夹g優(yōu)勢,把這些網站與高校的校園網絡及各校遠程教育網相連接,讓更多的優(yōu)秀教育媒體進入網絡,建立和完善教育網絡系統(tǒng),形成立體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格局,并實現網絡資源共享。
(二)利用校園網,構建愛國主義教育平臺。目前,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園信息網絡系統(tǒng)。校園網不僅是教師的教學工具,也是學生獲取信息、自主學習、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園網這一平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是建立愛國主義教育數據庫。上載與當代愛國主義教育有關的重要著作和資料、報紙社論以及鮮活的事例等。二是加強以愛國主義為內容的教育專題網頁制作。這類網頁的制作應體現思想性、知識性、時代性、藝術性和趣味性,要有自己的特色,能夠吸引學生訪問。三是開展網絡討論,建立“電子信箱”等提供知識交流和咨詢服務,使網絡成為師生之間交友談心、宣泄感情的重要場所。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就是一個典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是在教學內容上要理論聯系實
際,根據學生熱衷上網的特點,在思想政治網站上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如儒、釋、道等內容。同時,上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著作,以及黨的方針政策內容,宣傳好人好事,既注意理論深度,又貼近現實生活。二是改革教學方法。鼓勵、支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設計和優(yōu)秀教案上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去分析、思考、選擇,從而更好地使自覺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而身體力行地踐行中華民族精神。三是改革教學手段。盡可能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網絡教學方式,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用多媒體以聲、色、光、畫等多種現代化手段表現出來,從而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情趣、化不解為理解,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網絡時代真正成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
(四)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jiān)控和掌握,堵防有害信息。面對魚龍混雜、洶涌而來的信息潮流,有必要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來源,以達到正本清源,給信息空間一片“藍天”的目的。一是應建立國家級“信息海關”,采用先進技術手段,嚴密監(jiān)控和檢測國際互聯網入口,對所有國家的信息進行嚴格的“過濾”。二是加強對國內所有的骨干網、局域網、校園網的管理,完善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網絡運作,進一步防止有害信息進入校園。三是積極推進加強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yè)的立法工作,以強大的法律武器打擊信息網絡犯罪活動。四是高校要利用網絡,隨時在網上了解學生和家長的要求、建議,特別是平時不易暴露的思想和言論,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達到對網絡信息的監(jiān)控與掌握。
【參考文獻】
[1]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16.
[2]肖佳靈.國家主權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184.
[3]梅萍.經濟全球化與民族精神的重塑[J].云南社會科學,2003,(5).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獻選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402.
[5]王麗梅.論全球化進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4,(6).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