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特殊教育論文(2)
學前特殊教育論文
學前特殊教育論文篇二
《淺談學前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
摘 要:在日常教育中,學前特殊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狹小的空間里,沒有正常的同齡玩伴,缺少對話和交流。他們性格內(nèi)向、退縮、不合群,社會適應能力、交往能力弱,缺乏自信心。正常兒童對特殊兒童也缺乏關心、同情,在交往中更不會主動去幫助殘疾人,有時還會出現(xiàn)不文明的言行。針對這些問題,及嬰幼兒身心發(fā)展階段特征,托幼機構工作的特點,發(fā)現(xiàn)學前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是一條能夠促進特殊與正常兒童共同發(fā)展的良好途徑,而且學前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可克服專門的特殊教育機構無法解決的問題,促進了學前特殊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之中針對全納和尊重人權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最新觀念。在80年代開始"隨班就讀",這也是屬于融合教育下針對特殊兒童教育一種模式。
關鍵詞:學前特殊兒童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 融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098-02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個發(fā)展障礙的孩子導致家庭解體的情況屢見不鮮,帶有殘疾的兒童從出生就被拋棄街頭的事情時有耳聞,因為發(fā)育遲緩,社會的不理解不認同等方面的因為常常導致一個兒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墒遣还苁菑臉嫿ê椭C社會還是從尊重每一個兒童的生存受教育權利來說,還是從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來說都是不小的損失。因此對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討;在每一種教育安置形式下應該怎么樣為殘疾兒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康復和補償訓練;努力使他們和正常學生一樣,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得到良好發(fā)展;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為他們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工作顯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學前特殊兒童的定義
特殊兒童,教育學上有兩種解釋。廣義的解釋是:正常兒童之外的所有兒童的教育學,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問題兒童)、器官缺陷(盲、聾、肢殘)、兒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種兒童的教育學。狹義的解釋是:身心有缺陷兒童的教育學,即盲、聾、弱視、重聽、智力落后、言語障礙、肢殘、病弱等缺陷兒童的教育學。美、日、蘇、聯(lián)邦德國等許多國家從法律或學術上把特殊兒童教育規(guī)定為缺陷兒童教育。廣義的特殊兒童教育學又可分為盲童(視覺障礙)教育學、聾童(聽覺障礙)教育學、智力落后兒童教育學、言語矯正學、天才兒童教育學、問題兒童教育學、多種缺陷兒童教育學等。
2.融合教育定義
融合教育承繼了「回歸主流」的基本理論。簡單說,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種讓大多數(shù)殘障兒童進入普通班,并增進在普通班學習的一種方式。 通過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統(tǒng),建立一統(tǒng)整獨一的系統(tǒng)以管理教育資源,并將不同種類班級的學生融合在一起。
二、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結合我們國家學前融合教育的現(xiàn)狀,我們國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隨班就讀”,具體又分為完全的正常班級模式、正常班級加巡回服務模式、正常班級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級加資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級加特殊專業(yè)服務模式。[6]也僅僅是在殘疾人工作綱要中提出和規(guī)定,但沒有具體的法律來保障實施,到目前我國融合教育開展的現(xiàn)象很不樂觀,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兒園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進入了普通幼兒園,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隨班就坐”層面上。
1.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內(nèi)容
根據(jù)我國國情和學前教育機構的特點,及兒童發(fā)展水平,為學前教育機構中的特殊兒童制定的計劃可以包括以下內(nèi)容:
1.1兒童現(xiàn)狀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為及其他情況。
1.2特殊兒童接受特殊治療、生存技能及特殊幫助的內(nèi)容。
1.3特殊兒童參與健全兒童學習的適當內(nèi)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
2.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實施形式
2.1相關部門應努力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發(fā)展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jīng)出臺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的相關政策,然而,專門針對學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幾乎沒有。建議相關部門出臺有關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以鼓勵幼兒園和教師接納特殊兒童入園(班)學習;宣傳部門要積極宣傳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學習和生活對特殊兒童及普通幼兒健康發(fā)展的積極影響,以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普通班教師與特教班教師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專業(yè)水平的教育團隊。
在融合教育的過程中,特殊兒童在融合活動中的表現(xiàn)、與正常兒童之間的交流、參加融合教育活動前后的變化與差異等,正常班教師是親歷者,是重要的見證人之一。有時沒有特殊班教師的陪同,正常班教師更有資格對特殊兒童參加融合活動的情況做出評價。
2.2相關高校以多種形式開設學前融合教育課程
高校,特別是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高校,可以多種形式開設學前融合教育相關課程,如開設相關的講座,將“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學前融合教育”等課程納入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必修課或選修課范疇,或在“學前教育學”“學前兒童心理學”等課程中適度加入學前融合教育的相關知識等。大學生在入職前就了解有關學前融合教育的知識。掌握相關的基本技能,對今后實施學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幫助的。
2.3幼兒園努力提高對學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兒園管理者應清晰地認識到,接納特殊兒童入園是社會進步的重大表現(xiàn),要有意識地組織幼兒園教師學習學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梢蚤_展與特殊兒童教育相關的園本培訓,也可以與具有較豐富的學前融合教育經(jīng)驗的幼兒園交流,以提高本園教師開展學前融合教育專業(yè)水平。
2.4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以及相關高校應攜起手來,共同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對于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學前融合教育而言,積極構建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以及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yè)的高校三者之間的合作互助平臺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嘗試。借助這個平臺,幼兒園可以從特殊教育學校及相關高校得到相應的專業(yè)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和相關高校則可與幼兒園合作,共同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三、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家庭,社區(qū),相關治療機構及媒介的聯(lián)合
1.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家庭的聯(lián)合
孩子的各種康復訓練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應用和發(fā)展,家庭生活環(huán)境無疑是重要的轉化環(huán)節(jié)。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有交往障礙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機構和家庭的個別化教學,強化訓練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別對孩子進行形式訓練,經(jīng)過訓練以后,這些能力都會有所進步。但是,孩子需要綜合應用這些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最終還要通過家庭環(huán)境的支持,從而遷移到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所以家園之間應通過教師與家長要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交流,及教師對家長進行一定的培訓而緊密聯(lián)合。
2.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社區(qū)的聯(lián)合
社區(qū)環(huán)境也是孩子學習與康復的好場所,對環(huán)境的適應也是檢驗孩子社會性的根本標準。促進特殊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更是在人際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的。在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交往問題,在環(huán)境中解決問題,在環(huán)境中學習,在環(huán)境中進步,最后達到對環(huán)境的適應。訓練一般將特殊兒童的社會性障礙分解為若干獨立的方面,進行強化干預訓練,而訓練成果向生活的延伸,在社會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實現(xiàn)融合教育機構訓練向自然生活的遷移。
3.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治療機構的聯(lián)合
因目前我國特殊兒童教師之現(xiàn)狀,還尚未能達到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治療為一體的水平,所以應很有必要實行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一治療機構的積極聯(lián)合。其主要方式為一方面是敦促非凡兒童走出去,接受治療和康復練習;另一方面是把康復機構的專家請進來。根據(jù)非凡兒童的實際情況,定時請專家來進行康復練習,在保教和療育的齊頭并舉之下,使學前非凡兒童能盡快地達到他(她)所可以發(fā)展的最好水平。
4.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媒介的聯(lián)合
媒介(Media)亦稱傳媒、媒體,指的是在傳播途徑上有用以復制和傳播信息符號的機械和有編輯人員的報刊、電臺之類的傳播組織居間的傳播渠道,具體分為印刷媒介(報紙、雜志和書籍)和電子媒介(電影、廣播和戰(zhàn)后才出現(xiàn)的電視)。通過這些媒介對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實況的對外傳播,一方面可引起更多社會性的關注與支持,另一方面,還可促進各屆相關專家研究者,一線老師等人士跨國際,跨文化地更廣泛地交流,讓老師及家長能吸取先進的教育知識,從而用更好更科學的方法來教育每個孩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在特殊兒童的整個早期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問題,家長應該正視現(xiàn)實,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必要的治療和早期教育康復,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效果。實踐證明,及早介入教育對于特殊兒童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學前融合教育對于我們從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來說是個更長遠,更艱難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周克:學前特殊兒童教育.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霞萍:融合保教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幼兒教育期刊,2003年第3期.
俞叢曉:新課程研究 學前教育 ,龍源期刊網(wǎng),2010年第1期。
周念麗:學前融合教育的比較與實證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1-60.
學前特殊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1.特殊兒童教育論文
2.幼兒特殊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