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論文范文(2)
教育孩子的論文范文篇2
淺析注重“留守孩子”的教育
[摘 要]留守孩子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產物,一部分的農民洗腳上田,進城打工、出外做生意,子女又不能跟隨他們進城讀書,孩子只有留在家里讀書、生活,這樣就形成了留守孩子,由于沒有家長的監(jiān)管,學校的教育也就加大了難度,留守孩子的教育成了班主任工作中最大的難度。如何更好的教育留守孩子呢?本文從四方面總結了教育留守孩子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留守孩子 建立檔案 建立網絡 揚長避短 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
民工,是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產物。經濟的發(fā)展,雖然縮小了城鄉(xiāng)的差別,但城市與農村(尤其是山區(qū)農村)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民為了生活,紛紛洗腳上田,或出外進城打工,或出外做生意。農村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居住的現(xiàn)象越來越突出。君不見山區(qū)農村“田地工夫七十耕,青壯勞力難尋覓”的現(xiàn)象嗎?農民外出打工,他們的子女不能跟隨他們進城讀書,城市學校很難接收他們的孩子讀書,他們的收入也負擔不起。因此,他們的孩子也只有留在家鄉(xiāng)讀書、生活。有的跟爺爺奶奶居住,有的跟外公外婆生活,有的寄居在親戚家里,更有甚者只有幾個小孩一起生活。
這就意味著不少農村的孩子要遠離父母而生活、學習。“留守孩子”(或“留守學生”)就相應地出現(xiàn)了。而“留守孩子”由于缺乏家庭、父母的管教,往往思想品德、行為表現(xiàn)較差,學習缺乏上進心,成績也較差。我校九年級有一個姓黃的男學生,父母都出外打工,只讓幾個孩子在家里生活,由于家中無人管教約束,疏于教育,在學校也不聽老師的耐心教育,班主任多次家訪也找不到家長,結果這學生逐漸養(yǎng)成偷竊的壞習慣,偷了家里的錢上千元和同學的錢伍百元,然后離家出走一個多月而不見回來。父母很傷心、后悔,但都為時已晚了。從中可見,“留守孩子”的出現(xiàn),給農村教育帶來了新的教育問題,如何教育好這些“留守孩子”呢?也給班主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下面就談談本人這幾年來擔任班主任工作對“留守孩子”教育的幾點做法、體會。
一、建立檔案,詳細掌握學生情況
每個新學期開學,班主任都應對學生進行家訪,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和家庭情況。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家庭情況更加要清楚掌握,然后把“留守孩子”的各種情況建立檔案。檔案應詳細記載學生的思想、學習、在家居住情況,以及學生父母的通訊地址、聯(lián)系電話,以方便能與家長及時取得聯(lián)系,向家長反映學生的情況,共同教育學生。
二、建立教育網絡,形成群教。
“留守孩子”父母外出,家中無人看管,或只有年老的爺爺奶奶管理,但因管理不力,以導致孩子長期處于自由狀態(tài)。中學生自覺性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思想又不成熟,由于無人約束管理,極容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變壞。無心向學,經常缺課,夜不歸家,聚眾鬧事,有的甚至偷東西,面對“留守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作為班主任如何管理,教育好“留守孩子”呢?
1、建立電話網絡,隨時與家長聯(lián)系,教育學生。
現(xiàn)時,通訊電話已比較普及,較多農村的家庭都裝有電話(或鄰居裝有電話),而外出做工的家長亦有手提電話。這是一個很好的條件,家長在外,可以隨時與孩子談話,與老師聯(lián)系,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情況。為此,我對“留守孩子”的家長都提出要求,每周定期打電話回家與孩子談話,班主任也時常與學生家長保持電話聯(lián)系,反映學生的思想及學習情況,課外也應常打電話到學生家里,在電話中監(jiān)督學生。這樣,家長就可以出外做工與教育孩子兩不誤,教師又可以在課外更多地了解學生,教育學生。
2、建立人際網絡,監(jiān)管學生的不良行為。
農村都是聚族而居的,鄰居就是親人。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鄰居監(jiān)督,教育“留守孩子”。我班學生李金朗,家住圩鎮(zhèn),父母都出外打工,只有幾弟妹在家生活,由于無人看管,每天晚上吃飯后就和一些不讀書的人出去玩,經常逃學,無心讀書,思想紀律也變得很差,他父親也常打電話回家,要求他必須認真讀書,但他只是隨意表面答應。我在學校也與他談心,他也表面上答應,但回到家里,卻又不能約束自己。為此,我到他家里了解情況,他的鄰居也反映他每天晚上都不在家學習,而是和一些人出去玩,很夜也不見回來,有時甚至帶一些人回來玩到天亮。聽到這種情形,就跟他的鄰居談話,這是李金朗的堂伯,李金朗有時也聽他堂伯的話。為此,我就懇請這位鄰居,希望平時能提醒李金朗,把李金朗的情況及時告訴我,經過反復多次的教育,這同學改變了不良的行為習慣,思想、學習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3、建立教師網絡,齊心協(xié)力教育學生。
教育好學生,單靠班主任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留守孩子”的思想工作更加復雜。班主任必須與各科任多加聯(lián)系,甚至與學生以前的老師聯(lián)系,共同教育,才能取得較良好的效果。我班有一個女學生,讀八年級時,她是一個各方面都比較好的學生,雖然父母在外打工,但她能在家里照顧好、帶好弟妹,做一個小家長。但上了九年級后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她的思想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變得無心向學,上課無精打采,經常缺交作業(yè)。后來經從學生方面了解到,這個女同學在暑假期間,由于受一些社會青年的影響,產生了與社會青年談戀愛的現(xiàn)象。于是我與各科任多次找她談心,也不能改變過來。她的父母也專門回家看著她,但效果也不好。后來,我了解到,這個女生在讀八年級時,很聽班主任年輕女教師的話,對班主任很尊敬,于是我就找到這位女教師,向她反映了這個女學生的情況,請求她幫忙做這個女生的思想工作。女教師很樂意,認為也是她的工作。通過這位女教師幾次與學生談話,這個女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習也專心了,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全班第三名的良好成績,女生的父母也放心地再一次出外做工了。
三、揚長避短,發(fā)揮才能
環(huán)境造人,“留守孩子”由于父母都不在家,有很多工作是靠他們自己獨立做的,這也是很自然地鍛煉了他們的獨立管理能力。“留守孩子”自控能力雖然差,但并非不能控制,關鍵是班主任如何引導。讓他們揚長避短,發(fā)揮才能。班主任可讓有管理能力的“留守學生”參與班級管理,讓他們自己約束自己,培養(yǎng)他們的自控能力,我班一個學生小溫,他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孩子”,每天放學后打球,在飯店吃飯后才回家,獨立能力比較強,但上課經常遲到,學習比較散慢。為此,我就安排他做班里的體育委員,之后,他的遲到、曠課等散慢現(xiàn)象逐漸減少了。他敢于管同學,工作也做得很好,在組織同學參加學校的體操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這個學生的思想、學習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留守孩子”的心理比較幼稚,往往不能體會自己父母的一片苦心。為此,班主任應該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與老師一起去家訪,讓他們聽聽別人的家長的心事,從而明白自己父母的苦心。一男生黃小光,父母出外做生意,家庭境況比較好,自以為以后的生活不成問題。他紀律松散,經常缺課,無心向學,還染上了抽煙的不良行為,在學校經常教育也不改過。后來,我去家訪的時候,就帶他一起去家訪,讓他看看其他同學的家境,聽聽其他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和期望,明白家長出外掙錢的不易,每次家訪后,都讓他說說自己的感想,然后耐心地和他講道理。經過反復多次的教育,這個學生終于徹底轉變了。
要教育好“留守孩子”,并不是簡單地選取這些方法中的某一種,而應是多種方法結合起來。作為班主任,更應耐心地教育他們,從心開始,關心他們,溝通他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留守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