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論文
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論文
在對外漢語教學之中,心理學也有著靈活的應用。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漢語作為外語學習時產生的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和心理規(guī)律都是對外漢語教師應當注意的部分。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論文篇1
淺談認知心理學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摘要: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詞匯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語言水平。漢語詞匯數量龐大,難于理解記憶。本文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fā),針對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力和記憶能力提出了具體的策略。
關鍵詞:對外漢語 詞匯教學 認知心理學
1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現狀分析
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詞匯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語言水平。有學者曾提出,“詞匯學習在教學中應居于中心地位”,也有學者反對該觀點,認為詞匯必須教,但絕不能成為語言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甚至全部內容。不管是否應將詞匯置于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心位置,詞匯教學都是掌握漢語的重要基礎。
然而,當前詞匯教學卻并沒有引起對外漢語研究者和教學者的廣泛重視。據統(tǒng)計(張旺熹,2002),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核心期刊《語言教學與研究》1979年至1999年20年間,漢語語法研究類的文章共355篇,而漢語詞匯研究類論文共104篇;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類全部279篇論文中,專門論及詞匯教學的論文14篇,僅占5%。至今,這種研究失衡的現象尚未發(fā)生重大轉變。
2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難點
漢語的詞匯教學屬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起步階段,詞匯學習也是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將經歷的持續(xù)過程。詞匯教學的難點主要在于漢語詞匯量大、難于理解記憶。
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有甲級詞1033個,乙級詞2018個,丙級詞2202個,丁級詞3569個,累計8822個詞。然而大綱所規(guī)定的詞匯量卻遠不能滿足留學生的交際需要。據調查(王又民,2002),中高級水平的留學生在課本中接觸到的詞匯量遠不及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小學六年級學生在課本中接觸的詞匯量。要想滿足日常交際的需要,留學生必須盡可能學習記憶更多的詞匯。而記憶龐大的漢語詞匯體系,對于學習者來講是不小的挑戰(zhàn)。在8000多詞中有不少詞有多個義項,多義詞在詞目中占比例近1/3,更增加了學習記憶的難度。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詞語的理解率、記憶率以及擴大詞匯量成了重要的課題。
3 認知心理學角度有效促進詞匯學習的策略
詞匯學習需要高效、有序的理解與記憶,雜亂無章地逐詞學習是無效且費時的。以下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分別從促進詞語理解以及加深詞語記憶兩方面來具體闡述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方法。
3.1 利用正確情境,教習詞匯
情境(Context)是人在認知識別過程中環(huán)繞在刺激模式周圍的各種刺激物。在語詞的識別中,情境即上下文。正確的情境對于詞語的學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情境為詞語的釋義提供了很好的背景依托。許多詞如果單靠注釋來理解依舊是不明確的。呂叔湘先生曾針對這一問題說道:“這有一半的確是由于注解的人注的不到家。……可是,有許多詞的意義,要完全靠注解來說明,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所以不得不用例句來闡發(fā)……。”這里所說的“例句”便為詞語提供了情境,從而幫助理解其準確的含義,避免因多個義項或詞義相近而產生混淆。帕爾梅(Palmer,1975)從一個實驗中得出結論:當人們對正在感知的對象產生歧義時,知覺系統(tǒng)傾向于選擇與情境一致的知覺,從而擺脫由歧義帶來的困難。他的實驗結果表明,在詞匯的教學中,正確的上下文確實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詞義。例如,對于在英文中都可以被釋為“often”的兩個常見副詞――“常常”和“往往”,給學習者的理解帶來較大困難。但若把兩者放入具體的句子,反復比較,意思就會明了許多。例句:
①他常常在花園里散步。
②今后你一定要常常來看我!
?、勖康绞罴伲∶魍ズ舆呌斡?。
④游客到了杭州,往往要領略一番西湖的風采。
通過多個例句的比較,學習者便會從中體會到兩者的不同。“常常”著重表示動作的重復頻率高,但并不一定具有規(guī)律性,而“往往”則說明在某種情況下某件事情時常存在或經常發(fā)生,且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
3.2 運用“深層分析法”有效記憶
語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交際。在正確理解詞語的前提下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方法加深記憶,對于提升語言水平是有益的??死卓撕吐蹇斯?Craik&Lockhart,1972)提出了記憶的單一儲存模式的加工水平模型(Level of processing model),認為人的所有記憶內容都在單一的記憶系統(tǒng)中被處理。材料在該系統(tǒng)中儲存時間的長短,由這個單一系統(tǒng)所進行的加工或操作的數量所決定:加工操作的程度越輕,就形成越弱的代碼(Code)形式;反之,加工越多,代碼的形式就越強。一個詞,如果對其加工水平較淺,則可能導致與瞬時記憶相聯(lián)系的代碼形式,加以更深層次的處理后,則有可能變?yōu)楦鼜姷恼Z意碼。由此可知,記憶代碼的強度與對該詞的加工分析水平成正比,即:分析程度越深,記憶效果越好。
海特和詹金斯(Hyde& Jenkins,1969)用實驗檢驗了這種設想,并從實驗結果分析得出:只要對信息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就會產生較好的記憶效果。因此,如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引導學習者進行對所學詞語的深層次分析,便能延長詞語在人的記憶系統(tǒng)中儲存時間。例如,記憶以下十個表現人的心情的詞語或成語:
快樂、幸福、憂傷、焦慮、痛心疾首、激動、樂滋滋、煩惱、興高采烈、矛盾。若分配學生分組按照不同的任務去記憶,如:屬于“積極”還是“消極”,是否含有部首“忄”,每個詞中所包含的漢字數是多少等等。使學生有意地學習這些詞,并在相同的時間之后要求被試者回憶這些單詞。根據海德和詹金斯的實驗結論,回憶結果最好的是按照“積極”或“消極”的感受來評定每個詞語的分組,理由是分析加工水平上的差異:判斷是否含有部首“忄”或者含有幾個漢字僅停留在詞的外形結構上,屬淺層加工;而判斷一個詞屬于積極色彩還是消極色彩,不僅要思考詞的含義,還須進行更深層次的語義色彩的加工,由此形成較前兩者更強的語意碼,產生更好的記憶效果。
雖然加工水平模型提出后受到各種質疑,有學者認為這種從淺到深逐步加工的假設并不完全成立。但是,許多實驗表明,用“深層分析法”記憶信息,確實能有效延長信息的儲存時間,提高記憶效率。
參考文獻:
[1]彭聃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和生.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研究述評[J].語言文字應用,2005,(9).
[3]郝友.詞塊――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待開發(fā)的資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
>>>下頁帶來更多的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