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方面畢業(yè)論文(2)
小學教育方面畢業(yè)論文
小學教育方面畢業(yè)論文篇2
淺談案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巧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分析,以形成自己的見解或解決方案。如今的課堂教學不單單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團隊的合作意識等綜合能力。案例教學法應用在小學語文課堂當中,提高了教學質量,使學生學習更有效率,對語文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案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精心選擇案例,提高教學質量
在使用案例教學法時,選取的案例要有知識性。首先,案例要符合教學內容,要具有知識內涵。學生要討論的案例一定要與教材內容相結合,不能夠脫離書本知識。討論案例的過程就是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脫離教材,所要探究的內容便沒有意義。因此,教師所選取的案例一定要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和理論的實踐性。其次,要選取經典案例。經典案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因此學生在進行探討時印象會更加深刻。同時,經典案例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最后,在案例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每節(jié)課所要傳授的知識點要與選取的案例相對應,要針對案例的重點問題進行著重分析、學習,使學生在案例的學習中更有效率。例如:我在講“說話要得體”這部分內容時,選取了一個經典的故事案例:有一個人請客吃飯,快到開飯時間,差一個人沒來。他著急的說:“該來的怎么還不來?”在座的一位客人心想,我就是不該來的吧,起身告辭。他又說:“不該走的怎么走了?”這下剩下的客人都走了。
2、對案例教學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學生在學習當中思路也要廣泛,要靈活變通。教師在選取案例時,可以涉及一些新穎的、獨創(chuàng)的案例,進行創(chuàng)新。適當的加入一些新鮮元素,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拓展學生的思路,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老師結合課文內容加入創(chuàng)新元素,舉出了蚯蚓在下雨之前的行為表現案例:鉆出地面到處爬。讓學生們探討其原因,并想象其他小動物遇到下雨時有哪些表現,組織學生討論。另外,教師對選取的案例內容要吃透,要進行詳細的分析,案例不足之處要加以改進完善,要對教學案例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編排。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能夠將教材內容更好的應用到實踐中來,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
3、深入研讀案例,進行評析
學生對案例進行探討,目的是通過對案例的探討獲取在書本上難以學到的知識。因此,老師在組織學生們進行案例學習時,要與學生就重點案例的實質進行詳細的分析,把握好案例的整體性,引導學生分清案例的主次,更細致的針對重要問題加以探討,這樣才能讓案例教學應用到課堂上更有價值。主要的步驟有三點:(1)要對案例的整體性以及出現的事件情節(jié)進行詳細的了解,讓學生們仔細的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案件的緣由,進而對于案例所反映出的知識點有一個客觀、理性的判斷。(2)找尋案例當中的前因后果,為學生理順案例當中的復雜關系。幫助學生深入分析案例發(fā)生的原因,共同探討案例出現的合理性。(3)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當中如遇不懂的問題時,要勇于探索,勇于挑戰(zhàn),要有積極的進取心,進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運用意義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間的合作能力
教師在使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授課時,通過給學生們發(fā)放案例資料,進行分組討論。學生們就手里的資料進行查閱、搜索必要的信息,并積極的思考。各個小組成員把搜集到的材料進行匯總進行討論,最后各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表本小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及處理意見。整個過程中,學生們都是相互配合進行學習,研討。這種案例教學的模式能夠鍛煉出學生們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團隊意識。整個學習的過程是一種互動交流的形式,強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相配合,通過合作來完成教學內容。在分組討論當中,學生能夠得到不一樣的答案,看到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就是老師給出案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討論。在整個過程中,老師不提供任何參考答案,所有的解決方法都由學生自己討論研究出來,最后把觀點匯報給老師,與老師再進行研究。因此,能鍛煉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自己去動腦、去創(chuàng)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方面去看待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擁有多種思路去解答問題,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3、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互動
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為老師與學生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老師給出指定答案,告訴學生怎么去解答,但其標準答案應用到實踐中來可能并不太實用,而且顯得枯燥乏味。老師在授課中占據主體地位,學生對于接受知識的方式很被動。這種“一講多聽”的教學方式,使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表述自己的觀點,老師不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缺乏課堂上的交流互動,學生上課效果并不理想。而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使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案例研究當中,有利于師生間進行更多的交流。在學生的自主討論后,會把討論的結果分享給老師,老師再就此問題與學生們探討。采用案例教學的模式,提供給師生間交流的平臺,老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學生也能在同老師的探討當中,感受平等的師生關系。
總而言之,案例教學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在案例探討當中也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fā)、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在語文教育中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