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讀的經(jīng)典哲學書籍
哲學一直都給人很高深莫測的感覺,其實是很容易的,多看一些哲學的書籍,能從中體會到哲學的理性之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黻P(guān)于一生必讀的哲學書籍,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生必讀的哲學書籍
1、《哲學的盛宴》
(英)羅伯特·艾倫
新世界出版社
2017年03月
本書內(nèi)容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到當代西方,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shù)日軐W大家為主線,在立足各哲學家經(jīng)典著作的基礎上,總結(jié)概括了其哲學思想的精髓,使讀者首先被精妙的哲學思想所吸引,同時了解到哲學家亦是血肉之軀,他們的困擾與奮斗。讀本書,是一次了解哲學大師、走進哲學大師的心靈之旅。
2、《人生的智慧》
(德)叔本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07月
亞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夠得到的好處分為三類:外在之物,人的靈魂和人的身體。而叔本華也沿用亞里士多德的三分法,認為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在于三項內(nèi)容,它們是:第一,人的自身,也就是最廣泛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東西,它包括你的健康,你的力量,你的外貌,你的氣質(zhì),你的道德品格,你的精神智力,以及你潛在的能力。第二,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說財產(chǎn)了,還有其他你的身外之物。第三,是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樣子,也就是人們對你的看法。那么,別人的看法又可以分為主要是名譽啦,地位啦,還有一個名聲等等。
叔本華以專門的章節(jié)論述了這三種決定了人們幸福與否的要素,那就是人的自身,人的財產(chǎn),還有人所展現(xiàn)的表象。毫不夸張的說,叔本華的論述那真是妙語連珠,猶如一道道智慧的閃電,不斷掠過。比如,他指出一個人自身擁有的越豐富,那么,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也就越不重要。一個有著優(yōu)越精神思想稟賦的人,會使死氣沉沉的環(huán)境變得活潑而富有生氣。
3、《瑪雅》
(挪)賈德
作家出版社
2007年10月
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是帶有懸疑色彩的愛情小說,還是深寓哲思趣味的散文隨筆?或者,是探討生命起源以至人類演化的科學著作,還是關(guān)心永恒并且觸及來世與輪回的宗教假設?全書以生物學與哲學聚焦人生意義,在永生與必死之間,天使與蟾蜍之間,抒發(fā)人類對于永生的憧憬及對生命永不妥協(xié)的渴望。作者喬斯坦·賈德保持一向的作風,除了一顆赤子之心,在故事中注入哲學的思想讓人墮入撲朔迷離的故事之馀,也不斷反思人生的問題,發(fā)人深省。
4、《尼采與形而上學》
周國平
三聯(lián)書店
2017年05月
尼采以透視主義認識論為主要武器,對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展開了全面批判,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對世界的新解釋。
本書是周國平當年的博士論文,是他花費巨大心血做了系統(tǒng)研究的成果,本書是他真正深入到尼采的問題思路之中,對他在本體論和認識論方面的思想給出了相當清晰的分析,證明他不只是一位關(guān)心人生問題的詩性哲人,那么在周國平的世界里,尼采究竟是如何的嚴格意義上的大哲學家呢?尼采究竟關(guān)心了什么……
一生必讀的哲學書
1、《沉思錄》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中華書局
2015年08月
《沉思錄》是古羅馬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nèi)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于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guān)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2、《時代的精神狀況》
卡爾·雅斯貝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02月
卡爾·雅斯貝斯是20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之一。他主張哲學是對存在的主觀解釋,認為哲學應當為人的自由而呼吁,應當注重人的生存,并以此為一切現(xiàn)實的核心。
《時代的精神狀況》對西方人在當代的精神狀況及其所由形成的歷史根源與廣闊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背景所作的深刻而又生動人微的演述,至今仍未過時。文章以實存哲學式的反思作底線,描畫了與西方社會化現(xiàn)代化進程相伴隨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這種震撼留給當代西方人的困境。
3、《人性論》
(英)休謨
商務印書館
1980年04月
本書是十八世紀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休謨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休謨認為一切科學對于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關(guān)系。如果人們徹底認識了人性的范圍和能力,我們在這些科學中將會取得極大的變化和改進。本書試圖通過對人性的研究來揭示制約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準則。全書分三卷,第 一卷討論知性,第二卷討論情感,第三卷討論道德。
西方經(jīng)典哲學書籍
1、《大問題》
有小伙伴推薦對哲學還沒有任何概念的童鞋看《蘇菲的世界》,這確實是一本淺顯易懂的好書,但個人覺得《大問題》更適合作為入門書。
和很多介紹哲學的書籍不同,它不是跟著哲學發(fā)展歷史或者流派走的,而是圍繞著有趣的問題來說。譬如說,他先問你是否覺得你看到的、感覺到的樹就是真實的一棵樹,如果你覺得是真的,那么他就會引入休謨的懷疑論來質(zhì)疑你;如果你覺得是假的,那么他又進一步的問你那到底什么才是真呢?這其實也就是在哲學史中哲學家們一直在爭論的問題。
從問題,而不是從流派或者哲學家的角度出發(fā)來談哲學,我想,是進入哲學的最好途徑。
同時這本書還會不斷地鍛煉你去像一個哲學家一樣的思考,不斷去追問,尋找自圓其說的答案。這是每個哲學家的基本功課。
2、《第一哲學沉思集》
這是哲學大家笛卡爾的一本重要著作,至于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在書的前言中,大師就已說清楚:“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自己要想在科學上建立可靠不變的東西,必須對自幼年時期起就接受的一大堆信以為真的見解進行總清算,以便從根本上重新開始。”
因此在這本書的一個沉思中,大師就先開始質(zhì)疑感官真實性的問題,他問自己如何證明自己不是在做夢,他一開始找了自己的感官作為證據(jù),“我現(xiàn)在能感覺到自己坐在火爐旁,手里拿著一本書”,但是“睡覺時我們不是同樣覺得自己感知到的東西是真實的嗎”,因此顯然感官經(jīng)驗并不能作為證據(jù),最后他找到了一個終極證據(jù)。你猜是什么?
3、《理想國》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和他的很多其他作品一樣,這本書也是一個對話錄,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
在《理想國》里,有一篇對話是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柏拉圖設計了一個場景,有一群人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一個洞穴里,這群人永遠都是被捆綁著,背對著洞穴之外的世界,永遠只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通過火光在洞穴墻壁上生成的影子。這群人會把這些影像當作真實的東西。此時,假如有一個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來,可以轉(zhuǎn)頭環(huán)視看見事物本身了,但他們卻以為他現(xiàn)在看到的是假的,最初看見的影像才是真實的。
哲學家就像是那個第一次走出洞穴看到真實事物的人。
猜你喜歡:
一生必讀的經(jīng)典哲學書籍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