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可不讀的哲學書籍排名
讀書能給予人一種生活無窮的樂趣和心靈的陶冶。哲學與讀書溶入生活過程中,多看看一些哲學的書籍吧。下面學習啦小編就來為大家推薦的一生不可不讀的哲學書籍排名,歡迎參閱!
一生不可不讀的哲學書籍⒈《人生的智慧》
“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完成這本書的時候,叔本華只有28歲,這部后來影響了包括尼采、瓦格納、托瑪斯·曼甚至存在主義的哲學名作,包含了叔本華哲學的一切細節(jié),其后他漫長一生都只不過是在解釋或補充這部著作。這位被稱為極憂傷、極悲觀的哲學家,以他的唯意志論和憂傷語調征服了無數后輩,他認為“人生有如鐘擺,擺動在痛苦與倦怠之間……當人們把一切痛苦歸之于地獄,那么剩下來屬于天國的只有倦怠。”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出生于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親的關系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后關系破裂。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
1819年發(fā)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為四冊,其中包括:認識論、自然哲學、美學和倫理學。這部書標志了叔本華思想發(fā)展的頂點。盡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堅信真理的最后勝利。他認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為它長久存在”。經過了19年的“無聲的憤慨”之后,他在1836年發(fā)表了短篇論文《論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后,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yè),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家”。
一生不可不讀的哲學書籍⒉《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所著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陳寅恪曾評此書,以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今欲求一中國哲學史,能驕傅會之惡**,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此書作者取西洋哲學觀念,以闡紫陽之學,宜其所系統(tǒng)而多新解”。
這部哲學史的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許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為前人所未發(fā),后人所不能改,已成為學術界的定論。故此哲學史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
全著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篇,子學時代介紹了孔子、墨子、孟子、戰(zhàn)國、老子、公孫及儒家的哲學文化,經學時代介紹了董仲舒、朱子及清代的哲學文化。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zhèn)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貒?,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xié)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1990年11月26日20時45分,馮友蘭病逝于北京友誼醫(yī)院,享年95歲。
一生不可不讀的哲學書籍⒊《純粹理性批判》
本書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變了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fā)展的方向和進程??档禄?1年的時間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范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么和不能認識什么,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guī)定,其使命是為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全書約有40余萬字,除了序言和一個總的導言外,分為“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 。中譯本是直接從德文原本由鄧曉芒翻譯、楊祖陶校訂,其譯文精良,堪稱佳作。書后還附有德漢術語索引、漢德術語對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伊曼努爾·康德(德語: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tǒng),并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tǒng)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都兇饫硇耘小酚绕涞玫綄W術界重視,標志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被視為近代哲學的開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一生不可不讀的哲學書籍⒋《理想國》
治下的賢人政體就是最好是政體。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學家為國王的國家才是最理想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國家。
在他看來,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國家最高理念的認《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里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里統(tǒng)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他認為哲學家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而這種賢人統(tǒng)識,即對“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見”而已。治國作為一門知識,也只有哲學家才能掌握它,進而有資格執(zhí)政,也就是說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于國家理念的認識,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怎樣治理。這樣,所謂哲學家執(zhí)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他堅信只有哲學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家是理想國必然的統(tǒng)治者。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與人的靈魂相關才有意義。在《理想國》里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么強烈的憧憬與向往!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里,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家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的正義表現在愛情上就是節(jié)制。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占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于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jié)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柏拉圖(Plato,Πλάτων, 約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另有其創(chuàng)造或發(fā)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