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国产手机在线观看,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的使用方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

學習啦——歷史網(wǎng) > 歷史百科 > 文明古國 > 古埃及文明 >

神秘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

時間: 邱惠844 分享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是現(xiàn)代對古埃及最神秘的發(fā)現(xiàn)的一個總結(jié),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里面包含了未完成的方尖石碑采石場、胡夫法老的船、賽提一世法老之墓還有各大神廟等,所有的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都困惑專家多年,未得出結(jié)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神秘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希望你喜歡。

神秘古埃及發(fā)現(xiàn)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未完成的方尖石碑采石場

這個未完成的方尖石碑重1000噸,一旦完成,高度達十層。方尖碑是法老和太陽神直接溝通的連接,必須是實心完整無缺,否則傳導的陽光就會被中斷。實踐考古學家通過實驗,推測古埃及石匠通過對斷層紋火燒和澆注冷水,熱脹冷縮的原理,加速開鑿堅固的花崗巖石。成為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之一。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胡夫法老的船

4500年前,胡夫建造了金字塔,在他的墳墓陪葬品里,有一條巨大的木船。這艘船立起來有13層高,1200多個零件手工雕琢而成。它的奇特之處是所有的連接,沒有用任何釘帽,而是用一種當?shù)靥赜械膱皂g茅草搓揉而成的線巧妙連接。與此同時,世界上其他地區(qū)還只停留在用原木鑿船的原始階段。胡夫的太陽船在古埃及人的生死觀中作用非凡。胡夫身前是掌管人間,死后金字塔保存他的肉體,太陽船載著他的靈魂,順著尼羅河前行,最終將與太陽神匯合。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金字塔工人之墓

之前的考古認知認為金字塔是奴隸們建造的,金字塔工人的墳墓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卻證實是一套復雜的社會階層和工人系統(tǒng),類似現(xiàn)代社會的工業(yè)體系。胡夫金字塔相當于17座帝國大廈,建造金字塔的工人們又既定角色,職責劃分明確,而且有先進的福利保障,特別是受到相當高超的醫(yī)學治療。成為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之一。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圖坦卡門的寶藏

圖坦卡門的墳墓位于羅河西岸的帝王谷地下30英尺,1922年被探險家和古埃及學家霍華卡特發(fā)掘。擁有3000多件陪葬品,最著名的就是那具黃金面具。通過現(xiàn)代儀器,對圖坦卡門的木乃伊檢測,發(fā)現(xiàn)這位少年國王后腦勺有個大洞,頸柱骨折。但通過對古代木乃伊制作方式的考察,與現(xiàn)代醫(yī)學結(jié)合,證明這些都是死后為制作木乃伊造成的傷痕。圖坦卡門的陪葬品是所有已發(fā)現(xiàn)的古埃及法老陪葬品的總和,這些都是他身前把玩的東西,包括6輛戰(zhàn)車和價值數(shù)百萬美元的黃金,還有整套陪葬工藝品,大小各異的賽尼特棋。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陵墓工人的城市

迪爾麥迪娜位于尼羅河西岸,這個村莊有石頭砌成,離帝王谷1公里路程。在古代,居住在這個村莊的工人是專門負責修建和裝飾陵墓的。他們?yōu)榉ɡ辖ㄔ靿災?,同時也為自己建造。在一處工頭的墳墓里的墻上畫滿了壁畫,描述著他們的理想生活。居民們利用山上掉下的石片平面來記錄文字,傳遞消息。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后依然會影響著現(xiàn)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之一。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賽提一世法老之墓

帝王谷中已發(fā)現(xiàn)的63座法老墳墓中,賽提一世的是最大最珍貴的一個,由意大利考古學家貝爾左尼在1817年發(fā)現(xiàn)的,雖然墳墓里空無一物,但所有的墻面及穹頂上都描繪了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大膽的壁畫。壁畫的內(nèi)容反映了古埃及人的來生觀,描述了法老死后如何成神的魔咒。而這些壁畫不是裝飾,是如同電腦軟件程序一樣,具有功能性。

法老認為白天太陽神掌管人間生命,晚上回到地下打擊惡魔,這是一個重要的循環(huán)。法老死后進入這個循環(huán),與太陽一起作戰(zhàn)打擊地下惡魔。這也是讓他復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法老復活后將會在俄賽瑞斯掌管的天堂與眾神匯合。成為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之一。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消失的艾赫米姆神廟

在埃及的中部城市建設挖掘中,艾赫米姆遺址被發(fā)掘。這座神廟的面積相當于四五個足球場大。這座未挖掘完、被埋在城市地下的神廟,意味著真正的古埃及要比想象中大很多,不僅僅局限在埃及的南北部,大部分都埋葬在地下。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阿布辛伯神廟

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神廟,用壁畫記錄了他如何成功的當好國王和當好神靈的雙重身份。壁畫詳細描述了一場重要的戰(zhàn)役,記錄古埃及當時先進的軍事實力和強大的武器配備。當拉美西斯二世所向披靡,無戰(zhàn)可戰(zhàn)的時候,他宣布自己就是埃及的人神,于是阿布辛伯神廟也是他為自己建造的神廟了。在圣殿里,他的圣像和其他神像平起平坐。成為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之一。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木乃伊秘穴

帝王谷的63座法老墳墓里,大部分都是空空如也。1890年,一個牧羊人在找尋走失的山羊時,無意中在3英里外的一個峽谷的縫隙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地下洞穴,里面開鑿出了200多英尺的走廊,盡頭的洞室里有50多具法老的木乃伊,包括幾個最著名的法老。

據(jù)考證在3000千年,由于自然災害和戰(zhàn)爭,社會動蕩,民眾為了生存,盜墓盛行,包括社會上層階級的參與,形成組織集團化。一些盧克索神廟的僧侶,為了履行神職,秘密的將這些法老的木乃伊進行了轉(zhuǎn)移。但這些木乃伊被發(fā)現(xiàn)時,除了裹尸布,身上無任何陪葬品。考古學家推測,是被這些僧侶“順手牽羊”了。

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黃金木乃伊

古埃及強勢了數(shù)千之后,雖然沒落,被其他帝國侵入,但它的文化、社會和宗教,依然屹立不倒,最后還是影響到了外來文明。在巴哈瑞亞沙漠地下發(fā)現(xiàn)的大量外來人羅馬人的木乃伊制作的變遷,說明了這些羅馬人最終接受了埃及的生死觀,制作木乃伊和黃金面具,埃及文明和羅馬文明融合出了一種新文明。

這些就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一些古埃及文明,雖然這些文物還有許多謎題需要我們?nèi)ソ獬?,但是這已經(jīng)給了我們很大的希望,有朝一日這些文明解除出來,會對現(xiàn)在的歷史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成為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之一。

古埃及與華夏文明的起源有關系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繁榮,中國看待世界的視角更廣闊,看待歷史的眼光更久遠。在此背景下,古埃及文明以其獨特的身姿吸引著中國人的目光,而“一帶一路”戰(zhàn)略也給中國與埃及的經(jīng)濟和文化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機。2016年1月21日,主席訪問埃及,在當?shù)貑恿?016中埃文化年活動。尼羅河畔中國燈籠高掛在盧克索神廟石柱上的畫面,拉近了兩個古老文明的心靈距離。

與早年只能從書本和影視中去了解古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和木乃伊不同,現(xiàn)在普通中國游客可以親臨現(xiàn)場去感受卡納克神廟等古埃及遺址的雄偉和精美,由此帶來的震撼可能顛覆他們對遠古文明的認知。比如,很多人親身造訪后才發(fā)現(xiàn),備受推崇的古希臘文明,可以在古埃及文明中找到源頭。不過,在對古埃及成就的驚嘆和贊譽之余,很少中國人會想到,古埃及或許與華夏文明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撲朔迷離的夏朝歷史

在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華夏文明等世界主要古代文明中,華夏文明最為年輕。雖然華夏文明后來茁壯成長,但其成熟期比其他幾大古文明要遲千年乃至幾千年。古埃及五千多年歷史都有章可閱、有物可證。相比之下,華夏的三皇五帝并非信史,特別是中國史書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歷史更是撲朔迷離。

中國的考古學已相當成熟,能證實商的歷史,卻無法確定夏的存在。仰韶、龍山、紅山、石茆、河姆渡、良渚等遺址可能與華夏文明源頭有關,但并不能確認是夏文化。二里頭也只是疑似夏文化,其身世依然不清。中國典籍中有關夏朝歷史的記載細致入微,事件跌拓起伏,人物栩栩如生,儼然是確有史實。那夏的故事到底發(fā)生在哪里?華夏文明的源頭乃至中國人的祖先又來自何方?對此,中外各種學說層出不窮。

十七世紀,德國耶穌會士柯切爾(A.Kircher),根據(jù)中文與埃及象形文字的相似性,論述中國人為埃及人之后裔。十八世紀,法國漢學家德經(jīng)(Joseph de Guignes)認為,中國之文字、法律、政體、君主,甚至于政府中大臣及整個帝國均源自埃及,而所謂中國上古史即埃及史。

1894年,法裔英國人拉克佩里出版《中國古文明西源說》一書,以當年考古成果為基礎,根據(jù)天文歷法、科技發(fā)明、語言文字、政治制度、歷史傳說的相似性提出,中國文明源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漢族于前2200年左右從西亞遷入中原。清末民初,這一學說在中國廣為流傳,一度為中小學歷史教科書普遍采納。北京大學史學系的朱希祖和陳漢章等人則從各種角度對這一學說進行了系統(tǒng)性批評。之后,中華文明乃至中國人獨立起源和演進的學說逐漸成為主流。

1980年代以來,借助于分子人類學的證據(jù),人類共同起源于非洲的理論已逐步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考古學和基因測序證據(jù)也顯示,幾大文明古國之間存在著常人難以察覺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共性。早期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之間的人員往來及物質(zhì)文化交流已日益清晰。在新的考古學證據(jù)不斷被挖掘的情況下,夏的身影卻愈加模糊,一些學者開始重新把眼光放到東亞以外來尋求華夏文明的源頭。

比如,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和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員易華博士出版的《夷夏先后說》一書認為,人類史就是一部遷徙的歷史,華夏古文明是夷和夏先后遷入并互動、融合的歷史。夷先于夏到達東亞,創(chuàng)造了本土文明。夏人西來,傳播了青銅和游牧文化。古華夏的歷史是夷夏結(jié)合的歷史,中國、韓國、日本乃至匈奴和蒙古的民族、語言、文化均是夷夏混合的產(chǎn)物。

民間研究認為華夏文明源頭在古埃及

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極大降低了獲取各種專業(yè)知識和信息的門檻,也讓文明起源學說從學術象牙塔走向了民間。一些對遠古文明懷有濃厚興趣,具備強烈的鉆研精神和良好專業(yè)素養(yǎng)的民間人士也投入到相關的研究中。他們未受過系統(tǒng)性的專業(yè)訓練,因而可能在考證上不一定符合嚴格的學術規(guī)范,但也因此較少受到固有思維的限制,更利于營造一片百家爭鳴的思想沃土。

早在1995年,人文、社會學科教授宮玉海出版了《山海經(jīng)與世界文化之謎》一書,提出《山海經(jīng)》是信史,而非神話。他認為《山海經(jīng)》記載的“眾帝之臺”為埃及金字塔,開創(chuàng)了國內(nèi)研究古華夏歷史與古埃及遺址之間聯(lián)系的先河。

文化學者蘇三長期專心研究文明起源和文化傳播,自2003年以來,出版了十本有關著作,代表作品有《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向東向東,再向東》、《新文明簡史》等。這些著作從各個方面論述了中國文化與中東、西亞等古文明之間的聯(lián)系,提出了古埃及與古華夏之間各種關聯(lián)的證據(jù)。這些論述激起了公眾對中華文明起源的廣泛興趣,也因此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學習美術出生的石曉康以網(wǎng)名逸空在2006年起在其博客上發(fā)表多篇文章,猜測埃及文化的正宗主要分布在東亞,并認為古埃及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比較尤為重要。他研究了部分埃及法老與古華夏王系的關系、古埃及名字的源頭、以及中國一些文化符號與古埃及的淵源。

河南大學外語系教授張今先生于2009年在其博客上發(fā)表系列文章,從易卦、天文、數(shù)學等七個方面論證古埃及和華夏文明的相似性,但他認為中華文明是世界各大文明的源頭,而古埃及文明是華夏先民從中國遷徙到埃及所建立。

羅靈杰是外貿(mào)從業(yè)者,經(jīng)常往來于中東地區(qū)。他在埃及看到古埃及法老雕塑不像歐洲人或非洲人,卻像典型的東亞人,那種熟悉的感覺就像在異國遇見家鄉(xiāng)的故人。之后,他發(fā)現(xiàn)古埃及和古華夏在歷史、文化、醫(yī)學、文字、政治等方面都存在高度的相似性;特別是,華夏上古傳說竟然與古埃及歷史能很好地對應?;谶@些觀察和分析以及前人的研究,羅靈杰認為中華文明源自古埃及,并于2012年出版了《跨越三千年的因緣》一書,系統(tǒng)性探討了華夏與古埃及的淵源,讓這個話題燃起了大眾的好奇心,也激起了更多的疑問。

網(wǎng)名為兵策儒劍的研究者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從業(yè)于計算機領域。他通過對比甲骨文、金文等和古埃及文,對古埃及和夏朝的歷史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考證,在其即將出版的《鷹蛇之夏》一書中明確表示,夏朝歷史就是古埃及從初期到第十八王朝時期的歷史。他認為甲骨文就是古埃及的早期文字,并確認很多中國文字與對應的古埃及文字在形狀和含義上都極為相似。自2011年,兵策儒劍在其博客上寫了四百多篇文章,內(nèi)容涵蓋有關典籍中的古華夏和古埃及之間大量可以對應的王朝、人物、事件和地名的考證以及對早期人類遷徙的分子人類學分析。

同樣是計算機領域工作者的方哲在2013年底在其名為《倉頡鳥跡》的博客上發(fā)表了四十多篇文章,探討古埃及與華夏起源的關系。他結(jié)合羅靈杰和兵策儒劍的思路,陳述了相對簡短的看法。他整體上同意夏在古埃及的說法,并接受羅靈杰和兵策儒劍有關“華”和“夏”的解釋。

也是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的地球化學家孫衛(wèi)東,近年也在關注華夏文明的起源問題,并相信華夏文明源頭在古埃及。自2015年9月起,他在《酷鳥專欄》上連續(xù)發(fā)表文章,在之前研究者的證據(jù)和論述的基礎上,表示中華文明源自古埃及。他大膽的標題和通俗的語言吸引了不少讀者的興趣。

雖然大都認同華夏文明與古埃及的密切關聯(lián),但這些研究者在具體論述上存在不同意見。比如,易華認為古埃及人大批進入東亞的證據(jù)不足,但華夏文明深受古埃及文明影響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蘇三傾向于從解析《舊約》和一些西方神話來分析,一并考慮古埃及人和希伯來人對華夏文明起源的影響,并認為印歐人在古埃及文化向中原的傳播中起到了傳遞作用。

羅靈杰認為東夷是蘇美爾人,夏是古埃及人,商是喜克索人,周是古埃及人的一支,所以商滅夏就是喜克索侵入埃及,而周滅商則是在中原恢復古埃及所對應的夏。方哲猜測喜克索人在短暫統(tǒng)治埃及后被打敗,被追擊進入中原成為商,他另一個猜想是喜克索人是周。兵策儒劍也認為商和周都是部分古埃及人先后從埃及遷徙到中原所建立的王朝。通過考證,兵策儒劍認為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的百年就是夏朝太康失國的百年,而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推行的“一神教”改革就是中國古籍記載的“孔甲亂夏”,其后周人出走到東亞,并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

由于中國與埃及相距萬里之遙,人們很自然會質(zhì)疑兩地在遠古時期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但現(xiàn)代考古和分子人類學的證據(jù)顯示,人類早期的遷徙和交流遠比之前的料想更頻繁。當今人們對早期遠距離遷徙能力的假想都是基于已有考古證據(jù)做出的,這種假想水平只是實際能力的下限。特別是,近代科技水平的突飛猛進也促使人們在反向推斷早期人類技術能力時相對悲觀。假若五千多年前的馬車沒有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很難相信人類在那時就可以進行長途負重遷徙。再者,中近代人類的遷徙障礙與其說是自然阻隔,不如說是各地政治勢力的分割。早期人類分布更為稀疏,組織能力相對低下,那時擁有較高技術水平和軍事能力的人群進行遠距離遷徙遭遇的阻力可能更小。

古埃及法老的雕像與東亞人的相貌出奇地相似

人們另一個疑惑是,古埃及人與華夏是否存在基因上的聯(lián)系。古埃及的人種屬性是一個長期爭論的話題。從中國人視角來看,大部分古埃及法老的雕像與東亞人的相貌出奇地相似。但在國際學術界中,有關古埃及人種的各種假設卻從未提及這個現(xiàn)象。迄今為止,有關古埃及人基因測試的公開信息難覓蹤影,極個別公開的表述則是語焉不詳。未來分子人類學的進展是否能夠解開這個謎有待觀察。

為了把握遷移與繁衍對人口構成的影響,我們基于父系祖先將人群分類來進行蒙特卡羅仿真。假設來自古埃及的族群在初始年代占中國總?cè)丝诒壤秊榍Х种唬绻麄冊诜毖苌锨∏勺钫純?yōu)勢,那么千年以后古埃及后裔占總?cè)丝诳赡苓_到1%到1.5%左右。如果再把初始人口分成數(shù)量相同的一千個族群,不同族群在平均繁衍數(shù)量上存在3%的隨機漲落,而且這種漲落可以延續(xù),那么千年之后,繁衍最為成功的族群占總?cè)丝诒壤梢赃_到3%至10%。不過,這個仿真并未考慮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影響。兵策儒劍在分析了有關漢族的分子人類學數(shù)據(jù)后認為,任何一支五千年內(nèi)擴張的分類單倍群,占現(xiàn)代漢族人口比例都沒有超過10%。

探究中華文明的源頭涉及歷史中國的自我定義

華夏文明乃至中國人起源的問題涉及歷史中國的自我定義,也因此深受中國人對自身和世界認知以及各種政治和文化訴求的影響。比如,清末民初,很多革命黨人推崇《中國文明西源說》,意在強調(diào)漢人屬于外來征服者,因此漢民族的歷史符合先進民族遷徙并征服落后民族的進化規(guī)律。但隨著革命的推進,種族論述逐漸淡出,一些學者則開始擔心西源說會徹底斬斷中華民族的根。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陳黻宸在批評西源說時就曾言:“人各有國,國各有群,趨人之文明而自處于野蠻,我何樂而為此哉!”

有趣的是,同樣的事實采用不同的表述都可能激發(fā)完全相反的情緒。比如,就概念的拓撲結(jié)構和邏輯關系來說,假定中的“中國人源自古埃及”與“古埃及文明由中國人祖先所創(chuàng)立”兩種表述幾乎等價。但前者卻可能被視為是對民族自尊的打擊,而后者卻可能被當成是突顯民族優(yōu)越性的意淫,盡管這兩種引起相反情緒的表述背后的假想情景幾乎一樣。

這也說明,以表層的語義來判定文明起源論述并作出情緒性反應毫無必要。其實,更進一步,以任何假想的動機論來指責文明起源的研究都毫無意義。任何一個學者,不論出于何種動機來研究文明起源,只要能尊重事實,不斷挖掘證據(jù)并合理推斷,那都值得敬重。其實,對歷史事實更全面和深入的揭示,往往是不同理念的學者相互對比和競爭的果實。

古埃及學在德國、美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方國家已是非常成熟的學科。比如,擁有古埃及專業(yè)的大學,在德國有14所,在美國有7所。但在中國,只有個別大學的世界史專業(yè)才有埃古及史分科,研究古埃及史的學者更是屈指可數(shù)。雖然最初提出古埃及和華夏文明關聯(lián)性乃至傳承性的是西方學者,但這類學說在現(xiàn)代西方學術界早已式微。這可能是對之前學說論證缺陷的過度反應。再者,隨著研究專業(yè)的細化,能夠同時深入了解古埃及和古華夏的學者也鳳毛麟角。盡管如此,一些西方學者依然對中國學者參與研究古埃及給予厚望。比如,根據(jù)2016年1月3日《東方早報》的報道,德國海德堡大學古埃及學家楊·阿斯曼在上海接受采訪時就曾言:

“我曾多次說到中國與古埃及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曾采用象形文字,又比如,文化記憶常常由部分社會精英來塑造和傳承。在我看來,歐洲人對埃及學的研究,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明傳統(tǒng)之間的對話,對歐洲人來說,埃及學研究有點像好古博學之人憑著興趣所參與的一種游戲。但是,你們中國人不一樣,中國學者如果從自身文明的角度去研究埃及學的話,由于這種文明上的相似性,你們很可能看到許多歐洲學者注意不到的事實,提出許多歐洲學者想象不到的問題。我想,中國學者應該好好利用這樣一個優(yōu)勢?!贝_實,基于某些可知或不可知的原因,西方學界未能關注或提及古埃及與中國之間一些明顯的相似之處。

中國考古學界也對古埃及興趣日濃。2014年6月,中國第一位古埃及學博士夏鼐有關古埃及串珠的博士論文在時隔65年后正式出版。根據(jù)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的介紹,埃及迄今為止共開展了200余項與國外學術機構的合作發(fā)掘和文物保護項目,其中沒有一個是與中國合作的。但隨著中埃文化年的啟動,這種狀態(tài)將改變。根據(jù)2016年1月21日新華社報道,中國的考古學家有望走進埃及,對埃及神廟和祭祀廟合作開展考古工作,這將成為中埃文明交流史中新的里程碑。

不同研究者通過文化比較和歷史考證都發(fā)現(xiàn),古埃及與華夏文明存在很多相似性。除了前述歷史序列和文字等的對應外、兩者在圖騰崇拜、生死觀、造字傳說、政治傳統(tǒng)等諸多方面的契合不勝枚舉??梢钥隙?,華夏文明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而是從史前就開始被世界影響又同時影響著世界,而古埃及可能是這種聯(lián)系中關鍵的一環(huán)。在夏的存在迄今無法被中國本土考古證據(jù)證實,同時古埃及和古華夏之間的相似又難以用巧合來解釋的情況下,埃及和中國這兩個古老文明到底存在何種聯(lián)系,激起人們無限遐思。

但要真正探究這種聯(lián)系,揭開歷史的謎團,那還需要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系統(tǒng)性的參與,而不只是民間學者的努力和兩國學界之間零星的合作。具體方式可以包括,設立一些相關的專業(yè),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以及更廣泛地參與國際交流。隨著中國經(jīng)濟地位和文化意識的上升,中國文明起源的議題會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對任何一種文明來說,對過去看得越久,對未來也會看得越遠。探究中華文明的源頭,涉及歷史中國的自我定義,更將促使人們進一步深入地思考,中華文明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

神秘古埃及十大發(fā)現(xiàn)相關文章:

1.2016年考古六大發(fā)現(xiàn)的解讀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