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墻的典故
禍起蕭墻【huò qǐ xiāo qiáng】,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fā)生禍亂;也比喻身邊的人帶來災禍。出自《論語·季氏》。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禍起蕭墻的典故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禍起蕭墻的典故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是從孔子那里來的,他曾經教訓他的兩個學生。他說,子路、冉求,你們兩個人在季家當輔相,(等于現在美國的基辛格),遠人不服,(好像中東一直就不妥協,不服氣,到處吃癟。)而不能來也;人家不服你的氣,你的政治道德無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沒有來結交納好。在國內則弄得分崩離析、意見分歧,表面上看是整體的,內在很多因素是分裂的。大家離心離德,遲早要崩潰的。這種情形是守不住的,因為內部分崩離析,難以自保,只好向外發(fā)展,轉移人家的視線,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孔子說,你們因為許多內政問題不能解決,于是只好用兵,在外面發(fā)動戰(zhàn)爭來轉移內部的注意力。在我看來,你們很危險,季家最大的煩惱、痛苦、憂愁,不在顓臾這個邊區(qū)的小國家,而是在蕭墻之內,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間??鬃诱f了這個話不久,后來季家兄弟果然發(fā)生了問題;所以后世內部發(fā)生禍亂,就用“禍起蕭墻”這句話,在文學上典故,就是從孔子這句話來的。
禍起蕭墻解析
詞目 禍起蕭墻
發(fā)音 huò qǐ xiāo qiáng
釋義 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fā)生禍亂。
出處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示例 不照這么辦法,恐~,勢且波及全國,總統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蔡東藩、許禍起蕭墻典故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回)
禍起蕭墻造句
1、一大家人個個心懷異志,終于禍起蕭墻,發(fā)生財產糾紛。
2、封建時代,禍起蕭墻的事時有發(fā)生。
3、隋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當道,以致禍起蕭墻,終于步上滅亡之途。
4、他沒想到禍起蕭墻,在他們內部出現分裂。
5、最近爆發(fā)的盜領案,經查證竟是禍起蕭墻,系由銀行員工所為。
6、這個工作團隊因為成員彼此互不信任,禍起蕭墻,終于解散了。
7、這個家族之所以會沒落,完全是禍起蕭墻,家族成員不夠團結所致。
8、不照這么辦法,恐禍起蕭墻,勢且波及全國,總統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
9、這位富豪死后,子孫因爭奪財產,竟釀成命案,真是禍起蕭墻啊!
10、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此所謂禍起蕭墻之出處,卻是道盡了大唐目下之窘境。
11、一旦禍起蕭墻、黨爭伐異,前線將帥必定疑慮重重,覆亡無日矣!!……
12、禍起蕭墻,伊于胡底!五湖倦客,秋思鱸魚。
13、高堂健在,諸子輩羽翼豐滿各自獨立,亦難免煮豆燃箕禍起蕭墻。
14、東漢末年,天災不斷,君皇無能,以至于禍起蕭墻。
15、無心之禍起蕭墻,萬般無賴中山狼。
16、人族暗流涌動,相互傾軋,眼看禍起蕭墻!就這樣,三族均有內耗,相互忌憚,保持著極微妙的平衡!直到暮辰到來,所有一切都開始改變!
17、卻不料禍起蕭墻,張女美蓉屢屢糾纏,老爺無意看見,誤解怪罪,謀殺無辜,負屈含冤深矣!但求你胡振仗義救我到底,終生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18、,根本與魯仲連的進言無關,而是禍起蕭墻的又一出鬧劇。
19、禍起蕭墻誰之過,神劍豈不識女神;八方風雨無憑處,忠心一片換莽生。
20、內則九龍張目,禍起蕭墻,吏治不靖,朋黨傾軋;外則西北狼煙,沙俄虎視,沿海倭賊,明裔反復。
21、大興城中,君臣想猜,父子相忌,禍起蕭墻。
22、誰說穿越一定金手指?誰說美男個個生撲?禍起蕭墻,樂夫天命復奚疑?蕭不是她的蕭,奚……倒是確實灰溜溜。
23、清洗社會衰敗和垂死的成分。不過,每一個中國人,帝王也好,起義領袖也好,革命者也好,都自認是炎黃子孫,都聲明要繼承華夏遺產。誰也不想禍起蕭墻,自挖墻腳。每當危機之秋,人人都爭相救國。
猜你喜歡:
1.禍起蕭墻典故
2.禍起蕭墻的典故
5.禍從口出典故
6.禍從口出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