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指導員的口才藝術:如何打開大學生新兵的心門
2009年,隨著新《兵役法》的施行,越來越多的地方在校大學生懷著報國之志攜筆從戎。這些大學生新兵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成為綠色軍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他們也為軍隊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幾位指導員是如何打開這些大學生新兵的心門的?
移花接木拋偏見
新兵黃凱曾多次對戰(zhàn)友們說,他入伍的目的就是想找個待遇又高又穩(wěn)定的工作,不用忍受奔波之苦。
指導員從側(cè)面了解到小黃這種想法后找到他,先不動聲色地向他“咨詢”:“我有件事想請你參謀一下,我表弟大學畢業(yè)想入伍,你覺得怎么樣?”“好啊,收入不錯,社會地位也高,有前途,還不用每天風里來雨里去的,當然好了!”“我也是這么說的,我對他說,部隊好哇,最起碼服役期間不用擔心下崗,旱澇保收。可你猜我表弟怎么說?他說,哥,部隊是打仗的地方,還是打工的地方?是奉獻的地方,還是享受的地方?軍人的責任和義務是保家衛(wèi)國,是無私奉獻。要是大家都那么想,國家危難的時刻誰還能沖鋒在前?如果滿腦子光想著待遇,‘軍人’這個稱呼還能那么神圣嗎?小黃,你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嗎?”小黃這才明白指導員的苦心,羞愧地低下了頭。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像小黃這樣有偏激想法的青年確實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直截了當?shù)伛g斥小黃,必然引起他的逆反情緒,倒不如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啟發(fā)他,猶如在受教者面前豎起一面鏡子,讓其通過別人來折射自己,反倒更容易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這樣不僅少費唇舌,教育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入淺出話問題
新兵李海入伍前是學校里的文藝骨干,在市里都小有名氣,入伍后還經(jīng)常接到邀請去地方演出,后來請假次數(shù)太多,明顯已經(jīng)影響到小李的訓練成績,所以好幾次上級都沒批假。小李憋了一肚子火,終于有一次沒有請假,私自去地方參加演出活動了,正趕上全營緊急集合,一點名,獨缺小李。
事后,指導員找小李談話:“小李,你是不是事先答應了那個演出團體,所以才不假外出啊?”“嗯!”“既然答應了別人的事,如果不去,人家就得臨時找人替你,找到了還好,要是找不到,可就影響演出了,是不是?”“指導員,還是你通情達理!”小李一聽很高興。“是啊,誠信是公德,也是美德。小李,看看自己的這身軍裝,你應該知道,這是你對軍隊的承諾,與演出的承諾相比,孰重孰輕?換個角度,都是承諾,又誰先誰后?昨晚你不假外出,如果真打起仗來,你的崗位就沒人頂替,與影響演出效果相比,哪個更嚴重呢?”小李慚愧地低下了頭。“小李,你有藝術才華,這是公認的,正好團里要組建小樂團,各營正推薦人才呢,咱們營已經(jīng)把你的名字報上去了,這回你可得好好表現(xiàn),為咱們營爭光啊!”見將功補過的機會來了,小李激動地說:“指導員,您就放心吧!”
軍隊與地方差別很大,地方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可以自由支配,而軍隊往往需要確保24小時不缺位。初入軍營的地方大學生缺乏心理準備,可能一時無法適應這種長時間相對單調(diào)的軍營生活,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思想問題,如果簡單地搞“一刀切”,一犯錯誤就給處分,不但不會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反而會引發(fā)他們更極端的行為。指導員將軍隊和地方擺到一起,深入淺出,由誠信說起,道理通俗易懂又極具說服力,比長篇大論地談軍隊的重要性更能被小李接受,所以這次談話以批評為切入點,以鼓勵為結(jié)束點,確實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感同身受引共鳴
習慣了地方大學自由自在的生活,新兵張敬對部隊的“條條框框”意見很大,是出了名的“刺頭兵”,在和戰(zhàn)友們聊天時他經(jīng)常抱怨:“你說好好的被子非要疊成‘豆腐塊’,毛巾、牙刷擺放都要一致,做這些表面文章有什么用,打仗時用得著嗎?”梁指導員輾轉(zhuǎn)聽到了他這番話后,終于明白他為什么總在訓練中拖后腿。
于是他找來小張誠懇地對他說:“小張,你可能不知道,我也是從地方大學來的。”小張一聽眼睛一亮,指導員見狀,接著說:“剛畢業(yè)時我一頭長發(fā),感覺自己很帥氣很有藝術氣息,沒想到來部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的頭發(fā)給剪了,我一看大家都是一個發(fā)型,哪還有什么個性啊?還有,一個齊步走都要分成幾個動作,一練就是好多天,我真是煩透了,我甚至有些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懷疑自己的軍旅之路是不是走錯了。但是,后來我的排長說了一番話,正是他的這番話,讓我重新為自己定了位。”“指導員,他到底說了什么啊?”看到小張急切的眼神,指導員覺得火候差不多了:“他說在軍隊里,我們只有尊重共性,才能彰顯個性,小張,在軍隊什么是‘共性’呢?就是我們必須共同遵守的紀律,作為軍人,我們必須有鐵律意識,不能談條件、講理由。這不是空中樓閣,所以我們必須要注重日常習慣的養(yǎng)成,你說疊被子是小事,我也這么覺得,但這恰恰折射出我們軍人的整體素質(zhì)。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只有不斷從細微之處培養(yǎng)自己、鍛煉自己,最終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軍人。”一席話說得小張頻頻點頭。從此,“刺頭兵”慢慢不再帶“刺”了,年底還因為表現(xiàn)突出,獲得團里的嘉獎。
因為小張是地方大學生,與社會接觸廣泛,思想相對激進,如果簡單粗暴地對待小張必然會碰壁,所以面對小張的種種表現(xiàn),指導員并沒有急于批評,而是找到小張與自己的共同點,并以此為契機,層層剝繭,從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說起,借別人的話,自己受教育在前,小張受震撼在后,最終引起小張共鳴,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地方大學生走入軍營,無疑給軍隊注入了新鮮活力,用良言打開他們的心門,正確積極地引導他們的言行,對其自身的發(fā)展、軍隊未來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