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国产手机在线观看,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的使用方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

學習啦>腦力開發(fā)>記憶力>快速記憶法>

關于歷史快速記憶法(2)

時間: 若木0 分享
(20)同月聯(lián)想法。對另一些歷史年代,可抓住相同的月份記憶。請看下列幾組年代:

  這些“合二而一”的記憶,都是因為月份相同。 這不僅可以減輕記憶負擔,而且容易形成某種史實聯(lián)想,便于理解教材。

  另外,中國近代史的開篇,連續(xù)有四件事發(fā)生在六月份,它們是:

  (1)1839年6月--虎門銷煙;

  (2)1840年6月--鴉片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

  (3)1841年5月末6月初--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4)1842年6月--陳化成在吳淞陣亡。

  兩個月后,1842年8月,鴉片戰(zhàn)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將這些同月份的年代組合在一起,便于記憶重大史實的全過程。

  (21)年內聯(lián)想法。有些重要的歷史事件,集中發(fā)生在一年內,人們常說:“難忘的××年”就是這種情況。比方中國史的1927年、世界史的1917年就是: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4月--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5月--許克祥挑起“馬日事變”;

  7月--汪精衛(wèi)發(fā)動“七·一五”政變;

  8月--南昌起義和“八七會議”;

  9月--秋收起義;

  12月--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兩周年,1929年12月,鄧小平領導廣西左右江起義)。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沙皇;

  4月--列寧《四月提綱》發(fā)表;

  7月--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鎮(zhèn)壓人民的“七月流血”事件。

  11月--彼得堡起義,十月革命爆發(fā)。

  一年內的大事件集中記憶,突出了歷史轉折關頭,與“同月式聯(lián)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六類,排列式

  所謂“排列式”,即根據(jù)數(shù)字排列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主要有重復排列、順序相連、倒序相連三種方法。

  (22)重復排列法。根據(jù)數(shù)字重復排列的特點來記憶歷史年代。如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后,1818年卡爾·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都是前兩位數(shù)字與后兩位數(shù)字相同,重復排列。

  (23)順序相連法。歷史年代中的各位數(shù)字順序相連,排成自然數(shù)。如公元前123年蓋約·格拉構改革,三位數(shù)字順序相連。1234年蒙古滅金,四位數(shù)字順序相連。再如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末三位數(shù)字順序相連。這類數(shù)字的特點是按順序排成自然數(shù)。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24)倒序相連法。歷史年代中各位數(shù)字顛倒順序排列。如987年拜占廷發(fā)生福加斯暴動。這類數(shù)字的特點,是按著從后往前的順序,排成顛倒的自然數(shù)。即由大到小。倒序排  列。

  第七類,整數(shù)式

  所謂“整數(shù)式”,即把歷史年代是整數(shù)的集中在一起進行記憶的方式。

  (25)整十法。如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公元前30年屋大維的元首政治開始,末尾都是一個0。

  (26)整百法。如官渡之戰(zhàn)是200年,祖沖之去世是500年,法蘭克王查理在圣誕節(jié)加冕稱帝是800年。末尾都是兩個0。

  (27)整千法。如唐福發(fā)明火藥箭是1000年,埃及形成統(tǒng)一的奴隸國家是公元前3000年。末尾都是三個0。

  第八類,求同式

  所謂“求同式”,即找出某些數(shù)字相同的年代排列在一起,便于加強記憶。

  (28)首部相同法。即把開頭幾位數(shù)字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進行記憶的方法。如1113年基輔人民起義,1115年金建立,1119年教皇在耶路撒冷建立神殿騎士團。這些數(shù)字的特點是開頭三位數(shù)字相同。再如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這些數(shù)字的特點是開頭兩數(shù)字相同。

  (29)尾部相同法。即把末尾數(shù)字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進行記憶的方法。如1222年匈牙利王安德烈二世頒布“黃金召書”,1555年奧格斯保宗教和約。這些數(shù)字的特點是末尾三位數(shù)字相同,有三個“2”或三個“5”。再如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這些數(shù)字的特點是末尾兩位數(shù)字相同,前者兩個“2”,后者兩個“4”。

  (30)首尾相同法。即把首尾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進行記憶的方法。如383年秦晉淝水之戰(zhàn),首尾都是“3”;515年范縝去世,525年北魏時期北方人民大起義,首尾都是“5”;616年瓦崗軍起義;676年新羅統(tǒng)一朝鮮,首尾都是“6”;898年唐末農民戰(zhàn)爭結束,首尾都是“8”。這類數(shù)字的特點是其首尾數(shù)字相同。

  (31)首尾中間相同法。即把首尾數(shù)字相同,中間數(shù)字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進行記憶的方法。如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首尾都是“1”,中間兩個“6”。1881年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首尾都是“1”,中間兩個“8”。這類數(shù)字相同,或者說前面兩個數(shù)字與后兩個數(shù)字顛倒。

  (32)各位全同法。即把各位數(shù)字完全相同的年代集中起來進行記憶的方法。如公元前55年愷撤開始出征不列顛,99年班超在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再如公元前111年羅馬朱古達戰(zhàn)爭爆發(fā),222年吳國建立。三位數(shù)字完全相同。

  第九種,顛倒式

  所謂“顛倒式”,即根據(jù)兩個歷史年代中某些數(shù)字顛倒的特點進行記憶的方式。

  (33)首部顛倒法。兩個三位數(shù)。末位相同,前兩位顛倒。如196年曹操劫持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916年契丹政權建立。

  (34)尾部顛倒法。兩個三位數(shù),首位相同,后二位顛倒。如208年赤壁之戰(zhàn),280年西晉滅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13年第二次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

  (35)首尾顛倒法。兩個三位數(shù),中間相同首尾顛倒。如317年東晉建立,713年開元盛世開始。

  第十類,串連式

  所謂“串連式”,即幾個年代距離相等,串連起來,便于記憶。一般可分為十年一串與百年一串兩種。

  (36)十年一串法。如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軍。1851年金田起義,1861年衙門建立,1871年馬克思寫成《法蘭西內戰(zhàn)》,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再如1115年金建立,1125年金滅遼,1135年鐘相、楊幺起義失敗。這類數(shù)字的特點是都是18-1或11-5,前兩位與末位數(shù)字相同,中間的數(shù)字依次遞增。

  (37)百年一串法。如1392年,朝鮮李朝開始,1492年哥倫布初次航行到美洲,1592年朝鮮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進行衛(wèi)國戰(zhàn)爭。再如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892年普法簽定軍事協(xié)定。這類數(shù)字的特點是都是1-92;首位和尾二位數(shù)字相同,中間的數(shù)字依次遞增。

  第十一類,間隔式

  所謂“間隔式”,即根據(jù)每隔幾年發(fā)生一件大事的情況來記憶歷史年代的方式。

  (38)隔一法。從中國近代史開始,每隔一年就有一件大事。如1839年虎門銷煙,1840年鴉片戰(zhàn)爭,1841年三元里抗英,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843年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簽訂。再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是1921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是1922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是1923年召開,都是間隔一年。

  (39)隔二法。如從辛亥革命開始,每隔兩年就有一件大事。辛亥革命是1911年,二次革命是1913年,護國運動是1915年,護法運動是1917年,都是間隔兩年。

  (40)隔十法。在中國近代史里,基本每隔十年就發(fā)生一件大事: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1851年洪秀全領導太平軍于金田村起義;1861年清衙門建立,洋務運動開始;1871年沙俄侵略我國伊梨地區(qū),1881年《中俄伊梨條約》簽訂;1891年康有為《大同書》刊行;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黃花崗和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fā)。

  在中國現(xiàn)代史里,也有類似情況: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在沈陽發(fā)動了侵略我國的“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再如:1927年蔣汪發(fā)動了反革命政變,上海工人在黨的領導下發(fā)動三次武裝起義,并取得勝利;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侵略我國的“七·七”蘆溝橋事變和上海的“八·一三”事變;1947年臺灣人民發(fā)動了“二·二八”武裝起義,學生發(fā)生了“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的愛國運動;1957年中國共產黨整風運動。

  第十二類,計算式

  所謂“計算式”,即運用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等運算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常見的有平方法,倍數(shù)法,等差法,綜合法。

  (41)平方法。利用數(shù)字的平方來記憶歷史年代。如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636年阿拉伯與拜占廷會戰(zhàn),都是前一位數(shù)字的平方等于后兩位數(shù)。

  (42)倍數(shù)法。利用兩個數(shù)字的倍數(shù)關系來幫助記憶歷史年代。如“孝文三十三,死于499年,是指魏孝文帝活了三十三歲,死于公元499年,99年是33的3倍,很好記憶。

  (43)等差法。

  根據(jù)兩數(shù)之差相等的特點來記憶歷史年代。有相差十年的,如唐末黃巢起義是在874年開始,到884年黃巢戰(zhàn)敗犧牲,正好十年。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爭,1851年金田村起義,兩者相距十年。中法戰(zhàn)爭是1884年發(fā)生,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在1894年開始,兩次戰(zhàn)爭也正好是十年。1120年北宋方臘起義,1130年南宋鐘相、楊幺起義,兩次起義相差十年。也有相差百年的。如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兩者相差一百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762年清朝設置伊犁將軍,這兩件事也相差一百年。

  (44)數(shù)序遞增法。這種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在因歷史年代中的數(shù)字,不斷順次遞增,年代數(shù)字逐漸增大,形成節(jié)節(jié)高的定格。在世界中,如第一國際的四次代表大會,分別是1866年(日內瓦)、1867年(洛桑)、1868年(布魯塞爾)、1869年(巴塞爾)召開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爆發(fā)的。在中國史中,1234年是蒙古滅金。

  (45)綜合法。綜合運用各種運算方法來記憶歷史年代。如1644年清軍入關,是“4”的平方后邊兩個“4”,也可以說是后兩個數(shù)字相乘等于前兩個數(shù)字。916年契丹政權建立,是“3”的平方與“4”的平方連排在一起。

  數(shù)字本身結構特征記憶法。此種年代數(shù)字本身由于組合方式豐富多彩,它的內容結構就演變成了各種饒的風趣的組合形式,尋找其特征,便于學生形象化記憶。如整數(shù)結尾的:公元200年官渡之戰(zhàn);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雙位數(shù)重疊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金,1919年“五四”運動,1818年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誕生。另外還有首尾數(shù)字相同的;383年淝水之戰(zhàn),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數(shù)字結構的特征并不是普遍的規(guī)律,然而經(jīng)過教者潛心開掘,有些年代數(shù)字就變得頗有趣味了。

  第十三類,劃分式

  (46)年限分段法。也稱大概法。有些歷史年代不需準確記憶,只需記個大概即可。這可借助歷史知識對年代進行分段記憶。歷史按時間分,一般分為上古史,中世紀史,近代史和現(xiàn)代史幾部分。然后在歷史年代的大范圍內再縮小記憶的范圍。如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到1919年,現(xiàn)代史從1919年至1949年??稍谶@個大范圍內去記憶某一歷史年代。粗略一些,可記某一個朝代,某個世紀。細一些,可記某個朝代的初末,帝王年事(如唐貞觀年間);也可記某世紀的初葉、中葉、末葉,或某十年代(如十八世紀中葉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等)。

  (47)分類列表法。先對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和歷史事件所發(fā)生的年代進行分類,然后列表人,可加強記憶。例如,可把中國封建社會的各次農民起義按時間順序排列出來,也可把中國封建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依次排列出來。再如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可用表格列出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年;中法戰(zhàn)爭,1883年--1885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1895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1900年??蓮纳舷聦昂髷嘞藓兔看伍g隔時間幾方面來記憶。

  年表的編制有許多種,如:歷史大事年表。這種以重大歷史年代為順序把歷史事件排列起來的年表,它以年代為“經(jīng)”,以大事為“緯”,突出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年代,可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科學的時間概念。此表可分綜合大事年表、國別大事年表、歷史線索大事年表、專門大事年表……。如專門大事年表,還可再分列農民起義大事年表、朝代演變大事年表、中國人民反侵略大事年表、不平等條約大事年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大事年表……。例如:

  又如:年代對照表。這種表仍以年代為“經(jīng)”,但以同列的不同國家或不同的史實為“緯”,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在同一時間里發(fā)生在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qū)的歷史現(xiàn)象。如把中國史與世界史相同的或不同史段發(fā)生的史實年代,也可把同一個國家發(fā)生在不同地區(qū)但其史實性質相同或相似的年代列成表,便于學生作橫或縱向比較,可培養(yǎng)學生同期性的時間概念,也可了解歷史發(fā)展過程年代的差距或變化。

  再如:歷史階段年表,此表是以階段年代為“經(jīng)”,以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階段性特點為“緯”,以一定的歷史階段時限為順序,可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及年代范圍,并從多階段重大歷史事件中理解它的時代特征,使人們能夠鑒別某些歷史事件的年代,對歷史了解得更細、更具體。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提高記憶效率方法

 ?、?記憶要從心平氣和開始。大腦在平靜狀態(tài)時能中斷與過去的聯(lián)系,最容易容納新的信息。所以我們每當記憶一個東西時,首先要使自己"放松"下來,等心平氣和后再去記憶,可提高功效。

 ?、诖竽X不能過度疲勞。大腦疲勞是大腦細胞活動過度引起的。此時,不論你怎樣努力,腦細胞的活動能力也要降低,記憶力隨之下降。在這種狀態(tài)勉強工作,久而久之會降低大腦的興奮程度。因此,每當大腦疲憊時,就因該休息片刻,讓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使記憶時經(jīng)常處于最佳工作狀態(tài)。

 ?、郾夭豢缮俚淖孕判摹H毡局睦韺W家多湖輝先生和南博先生一致認為,記憶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記住"這種自信心,否則老覺得自己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或工作時,精神不振,情緒不高,造成記憶力下降。反之,自信心可以使人精神旺盛,情緒高漲,腦細胞的活動能力大大加強,記憶力相應大大提高。

 ?、苷页鲞m合于自己特點的記憶辦法。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環(huán)境、動作、方式下記憶效果大不相同,例如有人早晨記憶力好,有人晚上記憶力好;有人邊走邊記憶效果好,有人在安靜環(huán)境下記憶好。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在實踐中找出自己記憶的"黃金時間"。保坂榮之介先生

  ⑤培養(yǎng)對記憶對象的興趣 。記憶力與興趣關系密切。興趣是增強腦細胞活動能力的動力。例如球迷在看一場精彩的球賽時,能毫不費力地記住比賽中的每個精彩場面,而情節(jié)生動的小說也會使讀者久久不忘,所以,興趣是記憶力的促進劑。

 ?、迯娏业膭訖C可以促進記憶。動機是記憶的原動力,動機越強烈,記憶力就越強。例如兩個人乘車去一處兩個人都沒去過的地方,開車的人去一次就能清楚地記住車走過的路線,而坐車的人則往往記不住??梢?,強烈的欲望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

 ?、咭c愉快的事情相連。愉快的事物使人消除枯燥感,對記憶產生興趣。記憶時,把要記憶的枯燥信號與愉快的事物相聯(lián)系,枯燥便可化為興趣,同時提高記憶效率。

 ?、啻碳た梢允鼓X細胞得到鍛煉。為什么許多大政治家、企業(yè)家年過古稀大腦仍十分敏銳,而有些人不到40歲大腦就不靈了呢?經(jīng)過對兩組老鼠的對比試驗可以看出,人和動物物只有在不斷接受刺激的環(huán)境下生活,大腦才能不斷得到鍛煉,長時間保持年青敏銳,否則定會未老先衰。

 ?、峒氈碌挠^察能夠幫助記憶。細致的觀察在于了解被記憶對象的本質特征和細節(jié),這對記憶大有好處。要學游泳,坐在家中看關于游泳練習方法的書,不如到游泳池去看別人游學的快,因為游泳池給了你細致觀察游泳動作的機會。

 ?、庥美斫鈳椭洃?。對 記憶對象的充分理解,有助于記憶。特別是在記憶那些復雜的史學、物理公式時,只要是理解了公式的含義和推理過程,公式就自然而然地印在你的大腦中了。這就是因為理解使記憶變的容易了。

  下面介紹增強記憶的10種方法:

  1.注意集中記憶時只要聚精會神、專心致志,排除雜念和外界干擾,大腦皮層就會留下深刻的記憶痕跡而不容易遺忘。如果精神渙散,一心二用,就會大大降低記憶效率。

  2.興趣濃厚如果對學習材料、知識對象索然無味,即使花再多時間,也難以記住。

  3.理解記憶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牢記得久。僅靠死記硬背,則不容易記得住。對于重要的學習內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誦相結合,記憶效果會更好。

  4.過度學習即對學習材料在記住的基礎上,多記幾遍,達到熟記、牢記的程度。

  5.及時復習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對剛學過的知識,趁熱打鐵,及時溫習鞏固,是強化記憶痕跡、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

  6.經(jīng)?;貞泴W習時,不斷進行嘗試回憶,可使記憶有錯誤得到糾正,遺漏得到彌補,使學習內容難點記得更牢。閑暇時經(jīng)?;貞涍^去識記的對象,也能避免遺忘。

  7.視聽結合可以同時利用語言功能和視、聽覺器官的功能,來強化記憶,提高記憶效率。比單一默讀效果好得多。

  8.多種手段根據(jù)情況,靈活運用分類記憶、圖表記憶、縮短記憶及編提綱、作筆記、卡片等記憶方法,均能增強記憶力。

  9.最佳時間一般來說,上午9~11時,下午3~4時,晚上7~10時,為最佳記憶時間。利用上述時間記憶難記的學習材料,效果較好。

  10.科學用腦在保證營養(yǎng)、積極休息、進行體育鍛煉等保養(yǎng)大腦的基礎上,科學用腦,防止過度疲勞,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大大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這是提高記憶力的關鍵。

  其他歷史事件表記憶方法

  歷史事件的年代由阿拉伯數(shù)字排列而成,簡單枯燥,不易記住。中學歷史老師如能在教學中巧妙地借用某些數(shù)學知識,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數(shù)軸記憶法

  即規(guī)定以公元零年為原點,以公元前為負、公元后為正建立數(shù)軸。例如我國奴隸制崩潰于春秋戰(zhàn)國之交,即公元前476年,而西歐的奴隸制度的崩潰,則以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為標志。如果將兩個年代在數(shù)軸上予以注明,就很容易記住我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早于西歐一千年。

  2.數(shù)字特征觀察法

  如羅馬西西里起義是公元前137年,這三個數(shù)字是在四個連續(xù)奇數(shù)1、3、5、7中挖出第三個奇數(shù)后排成的一個三位數(shù)。又如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1234年蒙古滅金,1661年鄭成功率領大軍進攻當時被荷蘭殖民者霸占的我國領土臺灣,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818年馬克思誕生等等,亦具有明顯的數(shù)字組合特征。

  3.等差數(shù)列記憶

  例如我國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這四個歷史事件分別發(fā)生在1911年、1913年、1915年和1917年,這四個數(shù)字恰好組成了一個以 2為公差的等差數(shù)列;再如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九一八”事跡和皖南事變,分別發(fā)生于1911年、1921年、1931年和1941年,這四個數(shù)字恰好組成了一個以 10為公差的等差數(shù)列,只要記住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時間,其余三個年代也就記住了。

  4.時差記憶法

  如唐末農民起義是874年開始的,起義堅持10年,就可推知這次起義是在884年黃巢犧牲后失敗的??谷諔?zhàn)爭為期8年,是1937年爆發(fā)的, 由此可以推算出:它結束于1945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fā)生在1640年,整整兩百年后英國才發(fā)動侵華的鴉片戰(zhàn)爭,故知鴉片戰(zhàn)爭是在1840年發(fā)生的。再如金建立于1115年,十年后滅遼,故知金滅遼是在1125年。

  5.推算記憶法

 ?、僦鹉晖扑?1838年虎門銷煙,1840年鴉片戰(zhàn)爭,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②等距推算:按每隔10年或100年一件大事去推算。例如,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fā)。③起訖推算:歷史事件總有起訖兩個年代,記住其中一個年代及其距離的年間,就能推算下一個年代。例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八年,記住始于1775年,就可推算出結束于1783年。

  社會發(fā)展有一定規(guī)律,歷史年代的記憶也應尋其規(guī)律。關于歷史年代的記憶方法很多,數(shù)字記憶法僅為其中的一種。中學歷史教師倘認真發(fā)掘,一定還能找到諸如理解記憶、歸納記憶和編年記憶等其它許多事半功倍的記憶方法。

  單純數(shù)字記憶

  2845937497239487320472048204820487505729457204572057121695037204730572012

  對于這種完全無規(guī)律的單純的數(shù)字,我們該如何記憶呢?

  數(shù)字記憶方法:

  1.想象:是一種有目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想象是利用我們頭腦倉庫中所存儲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觀察的事物和知識經(jīng)驗等),構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動.比如,當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說,被其中驚險迷離的情節(jié)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飛船來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談。再比如,當你聽到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你會想到美麗的草原、藍藍的天空。這時你頭腦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結果。

  2.聯(lián)想:簡單地說,聯(lián)想就是搭起一座記憶的橋梁,利用我們熟悉的事物連接新的信息,因而它是一種節(jié)省時間并強化記憶的方法和系統(tǒng)。聯(lián)想記憶,是利用識記對象與客觀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已知與未知的聯(lián)系、材料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來記憶在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會產生聯(lián)想。比如一提到“秋風”,我們往往立刻會想到“落葉”,為什么會想到“落葉”呢?因為“秋風”和“落葉”不但在時空上往往相伴出現(xiàn),而且它們之間還有一定的因果關系,這就是“相關聯(lián)想”和“因果聯(lián)想”。我們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為花朵的鮮艷、惹人喜愛,和小朋友有相似之處,這就是“相似聯(lián)想”。當我們提到被父母遺棄的孤兒時,會自然想到我們在父母身邊的幸福,這就是“對比聯(lián)想”。我們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師時,往往會想到媽媽,因為她們在某些方面相近,對我們都是一樣的關懷、體貼,這就又是“相近聯(lián)想”了。由此可見,“相關”“因果”“相似”“對比”“相近”,就是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就是“聯(lián)想的橋梁”。大腦的功能在‘聯(lián)想’方面的施展幾乎是一個無法窮盡的領域,只是人們經(jīng)常在制止它而已

  3. 串聯(lián)記憶法:就是把數(shù)字“翻譯”成圖像密碼,然后用聯(lián)想的方式把這些密碼串連起來。它以不符合常理或荒謬方式組合生動影像,成為你正設法得的新事物。表現(xiàn)形式為:

  A-B,C-D,E-F,G-H,....或A-B-C,D-E-F,G-H,I...或A-B-C-D-E-F-G-H......

  在應用時要先做到三點:

  1.首先一點當然是得熟練掌握110個數(shù)字編程,這是基礎,不然的話,看到數(shù)字卻“翻譯”不出編碼,那就沒法聯(lián)想,就會“卡殼”。

  2.記憶數(shù)字時,要先把數(shù)字兩位兩位的斷開,因為我們前面講的密碼都是兩位兩位的轉換.

  3.秒表或鐘表一只,安靜適合的環(huán)境,專注的精神。

  4.鎖鏈記憶法是根據(jù)右腦的潛能,將每筆資料像鎖鏈般連接起來,使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強力記憶方法,又叫環(huán)扣法.它充分運用了大腦潛在的圖像,色彩,動感,空間感覺,輕松想象,趣味怏然的創(chuàng)造力等能力,強化了大腦關聯(lián)皮質的聯(lián)結,從而增強大腦的記憶功能.它的表現(xiàn)形式為:A-B,B-C,C-D,D-E,E-F......

  1,首先我們要充分創(chuàng)造右腦的想象能力.

  (1)保持輕松的心態(tài)來描繪腦海圖像:運用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記憶對象鮮活起來.這時我們腦海里所想的,所記的,已不再是一個刻板的文字資料,而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我們在腦內看到的圖像,畫面要非常清晰,明確呈現(xiàn)。

  (2)采用夸張的手法:不要太平凡,太平淡,想象的事物越夸張,越荒謬,記憶效果越好。

  (3)采用放大的手法:我們想象的東西不要太小太細微或被遮蔽,把它擴大,擴充,以強化視覺記憶。

  (4)加入動感與空間感,感受空間的存在.

  (5)加入鮮艷明亮的色彩,讓記憶多姿多彩.

  (6)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2,其次,資料化為圖像后要予以實踐.

  (1)前后圖片要具體清晰.

  (2)把圖像綜合成一幅圖.

  (3)環(huán)扣出的清晰度與記憶牢固度有直接聯(lián)系.

  (4)在記憶過程中,可拋卻已記過的事物.

  如果我們能把想象力和鎖鏈串聯(lián)的聯(lián)想力這兩種人類的本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保證你在更多潛能的激發(fā)下,一定能記得又快又牢,精確無比.

  寫作思維序列訓練

  寫作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活動過程。這個過程按其先后順序可分為這樣幾個步驟:觀察(體驗、感悟)--積存(素材、積淀)--表達(構思-寫作提綱-草稿-修改)。由此可見,寫作的最基本的過程是:由觀察、檢驗而獲得某種感悟、寫作靈感,有了某種寫作沖動再進入寫作狀態(tài)。而我們傳統(tǒng)的、習慣的寫作教學大都是這樣的模式:由命題(題目、寫作范圍、寫作話題)直接進入寫作。顯而易見,這樣的寫作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是被迫的、被動的寫作,不是有感而發(fā)。學生的寫作脫離了觀察和積存,少有素材、少有感悟、少有寫作沖動,更談不上靈感的迸發(fā),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一來,學生總寫不出自己愿意的文章,總是不愿意寫作。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筆者將自己多年來奉行的一種寫作訓練的方法整理出來,供同行和同學們參考。

  第一講 觀察時的思維

  觀察是寫作的第一步,是我們獲取寫作素材、生活感悟、寫作靈感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途徑。雖然有時候時候閱讀也可以讓我們產生靈感,但那種靈感并不會帶給我們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所以,要教會學生寫作,就必須首先教會學生觀察;學生要學會寫作,也就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實質上是一個思維活動過程。

  先來看看什么是觀察?這里所說的觀察并非完全等同于“用眼睛看”,而是調動我們人體的各種感覺器官、運用我們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自然中的人、事、物、景等進行全面深入、細致準確的了解、認知,以便獲得關于某一觀察對象的諸多信息,得到某種體驗或某種生活感悟,或者獲得某種寫作靈感與沖動。

  由于觀察的對象千差萬別,本文試圖從觀察人物、動物、植物、自然景物、事件、場面(場景)六個方面分別作簡要的講述。

  (一)觀察人物時的思維

  寫人必寫外貌,這似乎是同學們寫作人物的通病。同學們應當明白,怎樣的人物才是有價值的:個性鮮明(具有典型個性)的、感情豐富的、內心世界復雜的、崇高與卑鄙的、偉大與渺小的、可愛可敬與可恨可恥的,等等,都是有寫作價值的。因此,同學們必須記住:寫人一定要寫出人物的個性,一定要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情感,外貌衣著、年齡姓名不是非寫不可就不必寫!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更有效地觀察人物。

  1觀察人物語言

  人物語言可以反應人物的文化修養(yǎng)、個性、氣質甚至職業(yè)、興趣愛好等諸多信息。

  首先,留心觀察人物語言頻率,話多還是話少,話多說明人物個性比較外向、開朗,反之則內向木訥。

  其次,注意人物說話時的語速,說話快的人,往往個性急躁辦事積極行動迅速,反之則拖沓或穩(wěn)妥。

  第三,留意別人說話時的音量,是聲如洪鐘還是如同微風撫面,說話的音量與人物的個性、情感、對人的態(tài)度等多方面都有一定聯(lián)系,一個話音柔和、清晰、發(fā)音標準的人往往有很高的修養(yǎng)和平和的人生態(tài)度,為人謙和、對人和藹、謙恭,反之則相反。

  第四,留意人物的發(fā)音和習慣用語。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地域遼闊,決定了各地語言的方言特性,如果我們熟悉各地方言,再細心觀察,就能大體了解人物來自何方。他說話時的愛用詞句、口頭禪,百年往往能反應出人物的個性與修養(yǎng)。比如一個滿口臟話的人,他的學識與修養(yǎng)通常是極差的。

  第五,觀察特定情景中人物的語言。平常情況下,人物的語言很難體現(xiàn)其個性和精神品格,但在特定的情景中,人物語言往往會顯示與眾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時候的獨特語言是我們觀察者應當留心的。

  2觀察人物動作舉止

  人物動作實質上是人物的姿態(tài)語言(姿體語言),往往也能反應人物的個性品格和精神氣質,透過人物的動作,我們也可以窺探人物的內心世界。

  首先,我們要留意人物的習慣動作:坐姿、走姿、站姿、睡姿,動作的快慢、輕重,特別要關于發(fā)現(xiàn)那些與眾不同、滑稽有趣、最能展現(xiàn)人物個性的動作,且要能準確地把握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人物在同一種動作上的細微差異。比如剛學步的嬰兒與老人走路的姿態(tài),穿高跟鞋的人與穿平底鞋的人走路的姿態(tài),男人和女人走路的姿態(tài),健康的人與生病的人走路的姿態(tài)都有差異,我們平時要多留意觀察。

  其次,留心觀察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動作行為。比如,魯迅筆下的楊二嫂:“張著兩腿,兩手搭在脾間,沒有系裙,像一副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給我們活畫出一個粗俗、放蕩、可鄙的婦女形象;后來,楊二嫂到“我”家來玩,走的時候“又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揚長手套塞進褲腰里,飛快地跑了”,這一動作生動地展示出楊二嫂小愛占小便宜的小市民個性。又比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有錢時到酒店喝酒后付錢,作者用“排出九文大錢”,顯示其虛榮、顯擺、擺闊、炫耀的個性,無錢時,作者用“摸出一個銅錢”表現(xiàn)其窮酸、好喝懶做的本性。

  3觀察人物的神態(tài)

  人物的神態(tài)、面部表情、眼神是人物內心的一面鏡子,能清晰、明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態(tài)度、感情以及復雜的內心世界,一張笑盈盈的臉,折射出的肯定不是悲哀,而是喜悅與幸福;相反,一張愁容滿面的臉,自然也會流露出悲傷、痛苦或失望的心情。同樣地,兩個正在吵架的人的神態(tài)與兩個正促膝談心的人的神態(tài)自然大相徑庭。同一位老師發(fā)怒時和心平氣靜時的神態(tài)也會截然相反。

  4觀察人物的行為

  “行為是人物個性最有力的注解”,觀察人物時,我們應當留意他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情況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尤其要注意他的行為與其他人的行為的差異,作出比較與評價。在觀察人物的行為時,我們還要留心其行為過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調動生活經(jīng)驗去揣摩人物的心理。他可能是怎么想的?他對其他的人、事持有怎么的情感態(tài)度?

  5觀察特定情景中的人物細節(jié)

  特定情景中,人物的細節(jié)能夠生動、充分、傳神地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和情感,抓住這種細節(jié)觀察、描寫,能夠鮮明、生動地展現(xiàn)人物的個性、品格、精神及內心世界。

  《世說新語》“雅量”中有這樣一段話: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ΓT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句話就是“唯戎不動”,這一與眾不同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了王戎聰明、善思、成熟的個性。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吝嗇鬼的故事:他臨死的時候,一直高舉著一只手,伸出兩根指頭,總是不掉氣,其他人都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也不懂他那兩個指頭表示什么意思。后來,他的妻子進來了,明白了他的意思,便將他床頭的油燈里面燃著的兩根燈芯掐滅了一根,他瞬間便掉了氣。一個人吝嗇到臨死也不愿多點一根燈芯,確實也吝嗇到家了!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這樣一段細節(jié):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拔摇币殉赡?,本無需父親這般照料,但這一連串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了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心,一個傳統(tǒng)的慈愛、偉大的中國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霎時高大起來。

  魏巍《我的老師》中有一個一個細節(jié):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因調皮,老師要打我,實際上又沒有真要打的意思,老師的慈愛、我的調皮讓人忍俊不禁。

  6觀察人物的外貌服飾

  人物的衣著、打扮、隨身物品、飾物等,都能反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他的一些信息:如他的職業(yè)、生活狀況、生活態(tài)度等。大體來講,一個衣著樸素得體、大方美觀的人,是有較高修養(yǎng)、內涵豐富的;而一個穿著另類、稀奇古怪、濃妝艷抹的人,大多是文化品位不高的,這樣的人往往愛虛榮、講排場而實際上缺少自信心。在觀察人物時,我們要關于發(fā)現(xiàn)他的獨特之處,把他和周圍的其他多數(shù)人進行比較,抓住人物的特別之處。

  7調動生活經(jīng)驗、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換位思維,揣度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內心活動是極豐富復雜、變幻多端的,要真正觀察人物,還必須學會調動我們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發(fā)揮我們的想象、進行聯(lián)想,換位思維,將我們當成是“那個人”,深入地、充分地去感受“那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體會他的內心情感。特別要善于揣摩人物的言談舉止出現(xiàn)異常狀況時的心理。比如,你考試成績差了,母親聽說后決定本周不給你零用錢,但你出門時,母親又悄悄地將十塊錢塞進你的書包,這個動作前后母親的心理活動;比如,你犯了錯誤后,老師對你大發(fā)雷霆時,老師的心理活動;又比如,你給了一元錢給一個流浪者后,他的心理活動等等。

  8觀察人物活動的特定場景、氛圍

  人物的存在、出現(xiàn)、活動,往往是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中,我們要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揣摩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很有必要對他所處的特定場景、氛圍進行仔細地觀察,弄清他所處的場景涉及到哪些其他的人、物,當時的這個場景有著一種怎樣的氛圍,是死氣沉沉的,還是熱烈歡快的?是緊張還是輕松?是安靜還是喧囂?是明朗還是黑暗?是雜亂還是整潔?這樣的一種場景氛圍與觀察對象的心理之間有種怎樣的聯(lián)系?

  9觀察人物之間的關系

  人物往往在人群當中活動,觀察人物時,我們還要注意他與其他人之間的聯(lián)系,說了些什么?怎么交流?可能是什么關系?理清人物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觀察人物。

  10將觀察的對象進行聯(lián)想、比較

  他和我們生活中的什么人相似?他的性格和哪個人相似?他的情感與哪人的情感相似?他的言談舉止與哪個人相似或者完全不同?

  11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的情境中觀察同一對象,以便更全面、更充分地把握人物的個性與內心世界。

  12組合、重組觀察對象。有兩種方式:首先,可以將能表現(xiàn)同一種性格的人物言行進行組合,比如,我們將張三的大方的行動與李四大方的語言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個大方的新人物形象。將多個人的勇敢的行為組合成一個人。其次,我們可以把多個不同對象的言行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個性復雜、感情豐富的新人物。

  生活處處皆學問,留心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物吧,試著去觀察,持之以恒地練習,相信你以后一定會寫出個性鮮明、情感豐富的各種人物的!

  (二)觀察景物時的思維

  自然界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景物,往往是作家、詩人筆下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素材。要使這些素材進入到我們的作品中,成為讀者喜愛的東西,就必須對我們周圍的景物進行長期的、有效的觀察。這種觀察越深入、越細致,我們在寫作時對景物的描寫才更生動、更形象。觀察自然景物時,應當養(yǎng)成以下一些有效的思維習慣。

  1、 盡可能多地調動人體的各種感官多角度觀察。

  第一,運用眼睛,從視覺角度觀察景物的形狀、色彩、狀貌;第二,運用耳朵,從聽覺角度把握其聲音;第三,運用鼻子,從嗅覺角度把握其氣味(氣息);第四,運用口舌,從味覺角度感受其味道;第五,運用臉、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通過皮膚去體驗觀察對象的質感--光滑與粗糙、堅硬與柔軟、冷與熱等。

  2、 改換觀察者的位置(觀察的立足點),對同一對象作觀察。

  對同一對象,由于我們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者所獲得的感受與體驗往往有差異,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在觀察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仰視、平視、俯視三種方式。平視往往更能客觀地了解、把握事物的基本屬性與本質,仰視則可能使矮小的事物看起來感覺高大,而俯視的效果則剛好相反。另外,我們還可以改變自己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來觀察,以獲得更豐富的觀察體驗。遠視,有利于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概貌,近距離的觀察,則更利于準確地掌握事物的細部特征。

  3、 在不同的季節(jié)、時令中觀察同一對象。

  同一對象,在不同的季節(jié)、時令中所表現(xiàn)的情形、特征往往有很大的差異,有時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我們如果要獲得關于某一對象更多的更準確的信息,就必須進行多次觀察。比如,同一株竹子,在春天、秋天肯定會呈現(xiàn)不同的景象,在黃昏和白天也肯定會有差異;同一種事物,比如風,春天的風和冬天的風給人的感覺肯定會有許多差異;一片樹葉,剛長出來的時候與夏天、冬天的情形不管是色彩、形狀還是給人的感受都是截然不同的。

  4、 在不同的情景中觀察同一對象。

  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情景中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也會給觀察者帶來不同的感受,讓觀察者產生不同的體驗。比如:雨中的山與陽光普照下的、霧中的山一定有許多差別;中樣的一棵樹,上面如果停了一只鳥,哪怕就一只,它給人的感覺與沒有鳥會很不一樣,如果你眼前僅僅是一片竹林,它現(xiàn)在是靜靜的,也許你只覺得它婆娑、翠綠,如果起風了呢?如果是微風,會怎樣?如果是狂風,又會怎樣?如果有一群鳥在那片竹林上空時而飛翔、時爾本息呢?這片竹林給你的感覺還會如從前嗎?你如果去觀察落葉,僅僅只限于掉到地上的一兩片,肯定是不夠的。你還應當去看看樹枝上那片干枯的葉子,等一會兒,等風來了,你得看清楚它在風中的表現(xiàn),再等一會,看看那些葉子在風中飄飛的情景,再等一會,你還要去看看那些被風吹卷在地上嘩嘩亂躥的葉子,你最后還得去看看那些被小昆蟲背走或者那些被其他的東西壓住已經(jīng)腐爛得只剩下幾絲葉脈的葉子。

  5、 在不同的心情中觀察同一對象。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薄盎ā北臼遣粫械模恢劣凇盀R淚”,詩人的主觀情感被“移情”到“花”上,所以詩人筆下的花自然也會“濺淚”了。實際上,類似的審美體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常有的,同樣的景物,不同心情的人去觀察,會有不同的感受;同一個人,在水同的心情中去觀察,也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不同的心情中去觀察景物,便能得到更多的體驗和感受,為我們的寫作積淀更多的素材。

  6、 按一定的觀察順序觀察景物。

  對景物的觀察,我們通常采用“空間順序”。前后左右,東西南北,上下內外,都是空間順序,尤其是景物的范圍或體積過大的時候,一定要設計好一個觀察順序之后再進行觀察。這樣的觀察才更充分更高效。當然,我們也可以按“邏輯順序”來觀察,比如由主到次,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等等。

  7、 對同一對象作多次觀察。

  對剛剛接觸到的事物,我們往往會被其外部的特征所吸引,因此,初次的觀察我們往往只是獲得一些膚淺的、表象的、大概的東西,要通過反復的、深入的多次觀察,來獲得別人不曾獲得的體驗與感受,這樣觀察于寫作才是有意義的。也只有當我們獲得了比別人多得多、深得多的體驗與感受時,我們所寫的東西才有可能超越別人,或者寫出超越前人的文章?;诖?,觀察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切忌一蹴而就的觀察,切忌膚淺的、心血來潮的觀察,一定要在生活中養(yǎng)成一種時時處處觀察的習慣,這樣日積月累,方可長進。

  8、 觀察時的想象與聯(lián)想。

  觀察實際上是我們人類的一種審美活動,它是一種精神活動,所以,在觀察的全過程中,我們都要盡可能地發(fā)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不但要將我們的體驗與感受融入其中,還應當充分發(fā)揮我們的想象和聯(lián)想,來彌補觀察的不足,來拓展我們觀察的時空,來延展我們觀察的深度。比如,你在春天看到了鮮艷的花,你就應當想象到果實累累的秋景,你就應當聯(lián)想到蜜蜂、蜂蜜或者種花的人;又比如,當你看到一片枯葉,你就應當想到它也曾翠綠過,也應當想到它會化為泥土。為了獲得更深切、更豐富的觀察體驗與感受,你在想象或聯(lián)想時,一定不要總是把自己當成“人”。你首先要把自己當成你觀察的那個對象。你看霧時,你是霧;你看云時,你是云;你看花時,你是花;其次,你不要總是認為只有人才有生命,你必須記住:任何東西都有生命,只不過各自的生命表現(xiàn)形式不同罷了。比如,你把自己當成那片在寒風中顫抖的樹葉,你看那樹葉時的感受就不同了,因為那片樹葉成了人,它就有感情、有思想了。也許它此時正在回憶著曾經(jīng)有過的翠綠,也許它此時正在和樹枝媽媽擁別,也許它此時正和寒風抗爭,或許它正在和前來迎接它去生命的另一目標的風熱情地訴說。當你看到那些在寒風中飄揚的樹葉,如果你把其中的一片看成是你自己,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你會和風說些什么?你會和樹枝說此什么?你會和即將到達的大地說些什么?當你看到一群孩子把滿地的枝葉收攏成一堆,要用火點燃時,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片樹葉,你會怎樣想?你會怎樣說?我會怎樣行動呢?如果我們這樣去觀察了樹葉,那么,我們肯定很想寫一篇善于落葉的文章了,也說不定一首《落葉頌》的小詩就自然流瀉于你的筆端了。同樣,如果你在建筑工地上看到一個鵝卵石,你就把自己看成個鵝卵石,你便不會只在乎它的外表了,你肯定會對它的歷史、現(xiàn)在、將來更有興趣了,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和聯(lián)想之后,你還會沒有感受?還會沒有寫作的沖動?

  9、 隨時記錄觀察時的體驗與感受。

  觀察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體驗與感受,這些體驗與感受在我們通過觀察剛剛獲得時,往往是最真切、最生動的,這時的體驗與感受往往也是稚嫩的、稍縱即逝的,但這也恰恰是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催生我們思想火花、豐富我們的情感體驗積累、加深寫作功底的必要元素,所以,我們必須精心呵護,悉心保存。

  主要的方法就是勤于寫觀察記錄(觀察筆記),寫日記

  (三)觀察事件時的思維

  在我們的寫作實踐中,事件的寫作是司空見慣的,但要寫好一件事,對同學們來說,似乎并不容易。學會觀察事件,從生活中積累各種事件素材,才是我們走出事件寫作困惑的唯一重要途徑。怎樣觀察事件呢?

  我們要明白事件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所以,我們在觀察事件的時候,一定要弄清這幾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容易觀察清楚,也很好把握,本文不想作過多的講述。但提示同學們注意以下幾點:注意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有沒有什么特殊性--是不是節(jié)日?是不是假日?是不是某個人的生日?或者是某個紀念日。因為,同樣的一個事件,發(fā)生在不同的日子,這個事件的意義及影響就會有區(qū)別。比如,在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中,“我”“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搬家到謀食的異地去”,這一時間的設置就為小說平添了幾分悲哀的情緒,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氣氛。在中國,過年是最隆重的節(jié)日,每年臘月,遠遠近近的人都要從四面八方奔波勞碌地趕回家里,為的就是過一個平安、團圓的年,即便是向人討債也往往要避開這幾天。而“我”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里卻必須舉家遠遷,生活的艱辛、世態(tài)的炎涼和人情的冷淡又未嘗不叫扼腕長嘆呢?又比如在冰心的《小橘燈》中,那個小姑娘說了這樣一句話:“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即便是在舊中國,如果是平日,紅薯稀飯也許不是什么很差的食物,但作者就是把它放到了“年夜飯”上,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就能夠鮮明地表達出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困苦。同樣的,如果我們要寫一個同學認真學習的事情,我們老是寫他課堂上如何如何認真,就沒有寫他在星期天或者深夜12點如何認真學習那么有感染力。又比如,06年的某一天,一個老師被家長用菜刀砍死,試想,如果這一天是教師節(jié),那么,這個事件的影響會和原來一樣嗎?如果你寫一個老師認真?zhèn)湔n或者批改作業(yè),把時間安排在上班時間,就顯得很平常,如果你把時間放到深夜或者休息日,那效果就大相徑庭了。同樣寫一個老師在講臺上上課,如果當天他將要舉行婚禮呢?或者他昨天才剛剛出院呢?效果肯定會大不相同??傊?,特殊的時間會讓事件的意義更突出,會使事件更有影響力或感染力!

  事件發(fā)生的地點同樣影響著事件的寫作價值。比如,一個小偷在陰暗的小巷中行竊與在廣場的人叢中行竊,甚至在派出所門口行竊,所反應出的小偷個性及其盜竊事件的影響就不可能一樣,很明顯,后者更惡劣,也能更含蓄地說明社會風氣敗壞、社會治安糟糕。同樣,一個男生在廁所里吸煙與在教室里吸煙的行為,其影響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寫作事件的時候,并不是很隨意地安排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與地點,也應當多動一番腦筋,精心安排。

  怎樣觀察事件涉及的人物,我們一定要弄清誰是當事人,誰是主要人物,哪些是次要人物,再重點觀察當事人與主要人物,再觀察次要人物及在場的旁觀者。具體怎樣觀察,應當注意些什么,同學們可以看看《寫作思維系列訓練》的第二部分。

  觀察了事件發(fā)生的這三個要素之后,就要觀察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了。首先,你得弄清楚事件是怎樣發(fā)生的。如果通過你的旁觀還不能弄清楚,你還必須向在場的其他人詢問、打聽,如果旁觀者眾說紛紜,你還可以直接向當事人了解,再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作出自己的解釋,得出自己的結論。

  其次,要悉心關注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弄清楚什么人說了些什么話,做了些什么事,再思考,他們?yōu)槭裁磿羞@樣的言行?他們下一步可能會怎樣行動?在觀察事件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時,你還應當思考,事件會不會向其他的方向發(fā)展?如果一些因素變化了(假如他不是那樣說,假如他沒有說那句話,假如他沒有做那個動作,假如有人勸了他幾句……),事件又會怎樣發(fā)展?在觀察事件發(fā)展過程時,特別要留意事件的轉機或者事件發(fā)展變化的關鍵因素、事件發(fā)展的轉折點,以及促使這些轉折點產生的關鍵性人物的言行,這些才是我們在事件敘述時應當細致表達的東西。

  再次,觀察事件的結局。

  首先你要弄清楚事件結局的類型。事件的結局大致有這樣三種:喜劇型結局、悲劇型結局、懸念型結局。先說喜劇型結局,這種結局,往往是符合人類的良知和善意的,或者是符合我們的意愿的、美好的、皆大歡喜的結局。比如,一個病人,他的病好了;一個成績差的學生,成績好了;一場大火,被撲滅了;走失多年的孩子,終于回到家……悲劇型結局,恰恰與此相反,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結局:一個孩子厭學,屢教不改,最終進了監(jiān)獄;一個病人,再三醫(yī)治,花光了家產還是死了;小明丟了學費,找了半天就是沒找著……懸念型結局,就是事件的結果不明確,可能會這樣,也可能會那樣,它的結局是不確定的,這樣的結局更能夠讓讀者產生懸念,能為讀者留下更充分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去思考、去推測。

  其次,無論事件結局的屬于哪種類型,觀察時你都應當留意當事人所表現(xiàn)出的各種信息及別人對當事人的各種評價,再反思、總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局?能不能有其他的更好的結局?如果出現(xiàn)一些什么樣的因素,事件的結局也許就不同了?

  第三,你要思考事件結局的意義與影響,如果是喜劇型的結局,你要思考這個事件的積極意義何在,說明了些什么?如果是悲劇型的結局,你要思考這個事件的危害是什么,造成這種結局的根源是什么,我們從中可以吸取什么樣的教訓,對我們有什么啟示,我們或者全社會的人應當做什么才能減少或杜絕類似事件的再次發(fā)生。觀察事件結局之后,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一些思索,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將思考得出的這些結論點到為止,寫進敘事的文章中,也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后,提示一下觀察事件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第一,你必須關注事件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對于敘事的文章來說,事件的經(jīng)過是我們要表現(xiàn)的重點,因此,弄清事件是怎樣發(fā)展變化的,弄清楚事件發(fā)展過程中關鍵的人或者影響事件發(fā)展的一些要素,就尤其關鍵。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自始至終地觀察事件相關的人物,他們的語言、動作、行為、神態(tài)及心理。

  第二,特別要善于抓住那些改變事件發(fā)展軌跡的意外出現(xiàn)的要素--尤其要關注那些看似與事件不相關的旁觀者的言行,或者第三人(事件之外的其他人)出現(xiàn)之后事件的發(fā)展變化。比如,有兩個同學口角而扭打在一起,正在不可開交時老師來了,他們的行為可能就會有明顯的變化:要么馬上停止打斗,那么繼續(xù),也可能他們對老師的到來視而不見……又比如,有一個小偷正在撬門,突然聽到了樓梯上的腳步聲,他可能會停止他的行為而逃走,這是通常的一種可能;他還可能一如既往地撬,如果是這樣,那就證明這是一個膽大包天的慣偷。凡是在事件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能夠改變事件原有發(fā)展軌跡的因素--一個人、一個物、一句話、某種自然因素(諸如起了狂風、下了大雨、停電了、天黑了等等)、意外事故(如車翻了、船漏水了、摔跤了……),我們稱為“新的敘述因素”。在觀察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善于抓住、把握這些“新的敘述因素”,因為在寫作事件的經(jīng)過時,它們會推動我們要敘述的事件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向前發(fā)展,使事件不會過于平淡無味。

  第三,如果我們所觀察的事件本來就平淡無奇,我們也可以調動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大膽去想象,在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補充新的敘述因素,讓事件發(fā)展的過程更為曲折復雜,讓事件更具有吸引力,讓事件中的人物經(jīng)歷更多的困難、經(jīng)受更多的挫折,使人物的個性更鮮明突出。當然,這樣的思維同樣可以運用于記敘文的寫作中,怎樣運用呢?記住一句話就行:在你所寫的事件快要結尾的時候,精心設計新的敘述因素,讓你寫的事件改變原來的發(fā)展軌跡或者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總之,觀察事件時,重點在于把握事件的基本要素,關鍵在于觀察事件涉及到的主要人物的言行及肖像心理,注意事件的轉機,留意旁觀者的言行和新的敘述因素,思考事件本身所表現(xiàn)的意義及影響

猜你喜歡:

1.三十六計快速記憶方法

2.中國歷史常用的記憶口訣

3.如何快速記憶歷史知識方法

4.超級記憶的五大技巧

5.背歷史的高效記憶法

6.歷史時間六大記憶法

7.快速記憶中國歷史的口訣及方法

7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