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霜降養(yǎng)生進補原則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它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jié)氣。民間素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霜降養(yǎng)生有多重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霜降養(yǎng)生進補原則,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霜降養(yǎng)生進補原則
補冬不如補霜降 霜降養(yǎng)生很重要
深秋之季的霜降于五行中屬金,五時中(春、夏、長夏、秋、冬)為秋,在人體五臟中屬肺。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闭f是的此節(jié)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tài)中。很明顯,這三候都指向了一件事:霜降時節(jié)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冬天打基礎。養(yǎng)生也是如此,秋補基礎牢固,到了冬季人體才能夠抵御風雪嚴寒的侵襲,達到預防疾病、保健強身的目的——因而有了“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
如此一說大家便知,霜降養(yǎng)生的意義有多重要,而其中的重中之重正是進補。不過,這如此重要的進補,說的并不是大補特補,而是順應秋季環(huán)境和人體特性的平補,同時結合當地此時節(jié)的天氣因素,在平補的基礎上偏于溫和潤。
食補遠勝于藥補 原則在平偏溫潤
那么,具體應該怎么補呢?因個人體質、情況有所不同,進補重點不盡相同。像晚秋很多人易生抑郁,遇此情況時,便可將合歡皮與郁金煮水每天代茶飲,若為了清潤,還可加些麥冬。而每至深秋即會脾胃不適的人,則適宜將桂圓、花生、紅棗、黃豆、白米、薏米和茯苓熬粥,如想清熱除濕,這款“七寶粥”里還可或多或少加一些紅小豆或綠豆。這款材料豐富、口感頗佳的粥,對于大眾的晚秋養(yǎng)生也有一定功效。針對防秋燥,芝麻、蜂蜜、銀耳都不錯,適當多吃益處多多。
于平補來說,適合的食材很多,比較典型的有山芋、紅棗、豆腐等豆制品、白菜、胡蘿卜、牛奶、雞肉、豬肉、海帶、紫菜、黑豆、黃豆、蘋果、柚子、梨、葡萄、香蕉……它們看似雜亂,其則選擇時有章可循——總的特點都是溫潤,這樣才不會補出火來。當然,中醫(yī)講究進補因人而異,量體裁衣,如想補得完美,最好辨清體質,酌情而補。
重點保護呼吸道 嚴防感冒和賊風
除進補外,此時其他方面的養(yǎng)生也同樣重要。像近幾日的降溫讓人感覺格外冷,其實查看相關氣象資料可以發(fā)現,并非是本市出現了極端天氣,讓冷的感覺突出的原因是天氣時陰時晴,氣溫忽上忽下,特別是降溫常常驟然發(fā)生,這種時候呼吸道尤易受傷,因此,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就成為重點。預防呼吸道疾病,頭一條便是少去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此外還應注意保溫。當然,一些生活細節(jié)也當有所注意,比如晨練不要起得過早,再早也別早過太陽,理想的時間是等太陽出來后一小時再出門;平時適當鍛煉,多做腹式呼吸;保證休息,避免勞累。對于有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病史的患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補身防病,如有病發(fā)苗頭,最好及時就醫(yī)。
霜降時節(jié)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賊風常會乘虛而入,使人生病,此時嚴防賊風也是保養(yǎng)身體的一環(huán),這對于體質較弱的人,有呼吸道慢性病史、心腦血管疾病病史、骨關節(jié)疾病患者及“笑傲秋風”吝惜加衣的青年人來說更應有所警覺,不可掉以輕心。
霜降應該如何養(yǎng)生
1、飲食:補冬不如補霜降
中醫(yī)認為,霜降應淡補。因此在霜降時節(jié)飲食應盡量保持清淡。尤其不要在食物中放太多的鹽。鹽食用過多,易導致血容量增加,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增加。同時容易讓人產生口渴的感覺,需要喝大量的水來緩解,長期大量攝取鹽會導致身體浮腫,同時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民間總有諺語,“補冬不如補霜降”,認為比起冬天的進補,霜降時節(jié)的秋補會更有效果。補物則逃不過秋天最肥碩的鴨和鮮香的羊肉,煲湯時最好還要加上黨參、當歸、熟地和黃芪四味中藥,各有益處。
這個時節(jié)常用的進補中藥有沙參、天冬、麥冬、百合、地黃、玉竹、甜杏仁、女貞子、玄參、大棗、川貝母、白果、西洋參、黨參、白術、人參、茯苓、薏苡仁等。不過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藥補不如食補”,而且即使是藥補,也要根據個人的體質而定,不能亂補。尤其是老人,如果胡亂進補,不但起不到調養(yǎng)身體的作用,可能還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而對于小孩,則應順節(jié)氣轉向收斂、降氣、潤燥。
此時節(jié)宜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jié){、花生、芝麻、紅薯、山藥、南瓜、蘿卜、白菜、洋蔥、藕、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橄欖、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等都比較適宜這個時節(jié)食用。
若想收斂陽氣可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子、醋等酸味食品。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fā)汗的食品,如大蔥、生姜、辣椒、芥末等。
2、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貪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是秋季到冬季過渡的開始,最低氣溫可達到零攝氏度左右。俗語有“霜降不算冷,霜降變了天”。此時節(jié),晝夜溫差變化增大,人們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別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做好御寒準備,預防感冒。
保健專家特別提醒,秋天人體皮膚易干燥、脫屑,貼身衣服應定期換洗。手足保養(yǎng)上,要保持雙腳干爽。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鞋要寬松些,襪子要透氣護膚。
霜降時節(jié),還要養(yǎng)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熱水泡腳除了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yǎng),并減少下肢酸痛的發(fā)生,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
此時節(jié),由于天氣寒冷,很多人喜歡賴床貪睡。對此,保健專家解釋,早晨臥室中積蓄著肌體一夜排出的廢氣,空氣污濁,影響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加上空氣中大量細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塵粒,會使人更易發(fā)生感冒、咳嗽、咽炎、便秘等。睡眠時間過長,還有可能降低心肌及全身肌肉收縮力,破壞心臟活動和休息的規(guī)律。長期下來,人體體質會變差,容易生病。因此,霜降時節(jié)要避免賴床不起,宜早睡早起,養(yǎng)成規(guī)律。
3、運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農歷九月,一片秋高氣爽的景象,此時肺金主事,運動量可適當加大,可選擇登高、踢球等運動。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也可選擇廣播體操、健美操、太極拳、太極劍、球類運動等。
氣溫越來越低,最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煉,如果活動量大出汗熱了,應該解開衣扣,讓身體慢慢降溫。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泄,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
霜降節(jié)氣運動后應多吃防秋燥的梨、蘋果、白果、洋蔥、蘿卜等食物,預防呼吸道疾病。要注意保暖,防止因局部保暖不當等造成的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
4、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霜降過后,小草開始慢慢枯黃,樹葉也開始漸漸飄落,觸景生情,人們會變得憂思起來。心理專家介紹說,秋天是各種情緒病高發(fā)時節(jié)。如果調理不當,極易誘發(fā)抑郁癥等其他心理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yǎng)樂觀豁達之心,是養(yǎng)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要經常參加一些對身體有益的娛樂活動,比如唱歌、跳舞、登山、旅行等,在這些活動中,多與他人交流溝通。
發(fā)自內心的笑是抗衰老的速效劑。現代醫(yī)學研究證明,笑對機體來說是最好的一種運動,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另外,笑的好處會第一時間體現在你的皮膚上,使皮膚更富光澤和彈性,讓你看起來容光煥發(fā)。因此,在深秋季節(jié)多看喜劇片吧,一感到開心就放聲大笑。
5、防?。褐卦诒E?/p>
霜降時節(jié),氣溫可能突然下降,晝夜的溫差會拉大10℃以上,而我們的皮膚和呼吸系統(tǒng)并不能很好地適應這樣的變化。這時,慢性病患者和那些體質差、抵抗力弱的人很容易病情加重或是感冒發(fā)燒。另外,冷空氣的刺激會使人體血管發(fā)生收縮,血壓突然上升,從而誘發(fā)各種心臟血管疾病。
專家指出,要想預防以上疾病,關鍵是要保暖,而且體質差的人群,預防工作一定要及時做好。有冷天哮喘發(fā)作史的人,要提前服藥預防;有高血壓病史的人,也要按時按量服用降壓藥物,定時檢查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發(fā)生意外。
霜降天涼慎防病,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情緒穩(wěn)定和心情舒暢,早晚減少外出,盡量避免受冷空氣侵襲,是積極主動預防疾病的有效途徑。
霜降保暖的部位
1、暖腳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人體許多經絡的路線都起源于腳,尤其是腳腕以下部分,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在腳部都有對應的反射區(qū),刺激或鍛煉腳,就能通過經絡給全身器官以積極有益的影響。每日熱水泡腳20分鐘可以有效疏通足部筋脈。
霜降之后,天氣明顯轉涼,女性尤其要注意腳部保暖,不要再穿船形鞋和薄襪,改穿能遮蓋腳面的鞋或靴子,以使腳部保暖,才會對風邪有一定抵抗力。過度秋凍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2、暖肩
肩膀是容易被忽視的受涼部位。秋冬縮在溫暖的被窩里,但是只要露著肩膀,就會覺得很冷,如果不理會它的話,第二天起來肩膀立馬就會變得又疼又酸,這其實就是肩膀受涼受寒引起的。霜降時節(jié)要注意保持肩部暖和,不要穿露肩衣服。
3、暖腹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fā)痛經和月經不調等。露臍服裝不要再穿了,無論室內溫度多高,晚上睡覺也要蓋好被子,不要露出腹部,否則受涼輕則腹瀉腹痛,重則引起腸炎。
4、暖頸
脖子是寒氣入侵的主要位置。很多人一換季就會咳嗽,嗓子發(fā)炎,其實主要根結在脖子。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癥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于腦部供血。所以,霜降時節(jié),一條溫暖的圍巾可以說是老少皆宜,人人適用。
5、暖膝
很多女孩子在秋冬季節(jié)仍然短裙露膝,其實這是對膝關節(jié)的一種傷害。由于關節(jié)周圍的末梢神經對溫度和氣壓變化特別敏感,因此受涼以后,會導致周圍的血液循環(huán)變差,局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發(fā)生了變化,釋放出一些炎性物質,出現紅腫、疼痛等癥狀,進而引發(fā)關節(jié)炎。因此年輕人要注意多運動,保持膝關節(jié)溫度,不輕易露出膝關節(jié)。
霜降的養(yǎng)生小知識
御寒保暖,以護腸胃
霜降之時,氣溫漸低,人體的植物神經易受到寒冷刺激,致使胃腸蠕動的正常規(guī)律受到影響,引發(fā)功能紊亂;而在寒涼的氣候狀況下,人體新陳代謝增強,熱量消耗增多,胃液及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因此,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保護腸胃。日常起居要做到早睡早起,夜里入睡時蓋好被子,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外出時,要根據天氣變化,合理穿衣,以免身體被寒氣所傷,也要避免熱傷風。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操勞過度,順應“春困秋乏”的生理特點。
精神抖擻,勿要悲秋
霜降時節(jié),秋風秋雨,花木凋零,自然界一片蕭條之景,在人的心中容易產生悲秋、凄涼之感,許多負面情緒就會接踵而來。因此,霜降時節(jié)仍需注重調養(yǎng)好精神。人們常說“心無其心,百病不生”,在日常生活中應培養(yǎng)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觀向上、開朗豁達的心態(tài)。保養(yǎng)好肺氣,調整好精神,盡量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精神的影響,遠離悲秋心態(tài)。
動靜相宜,增強體質
深秋之時,天氣比較寒涼,適當的運動鍛煉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運動中,人的體溫調節(jié)機制處于緊張狀態(tài),有助于提高肌體對外部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為入冬做好準備。秋季氣候比較干燥,應選擇舒緩、運動量不大的鍛煉項目,如慢跑、散步、登山等,在早晨或傍晚適時有度地進行。需要注意的是,每次運動前都要做好準備活動,運動時間不可過長,以微出汗為宜。鍛煉結束后應休息好,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達到運動強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