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為什么有放風箏的習俗
在清明節(jié)會有各式各樣的習俗和活動,那么在這天為什么要放風箏呢?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清明節(jié)一些放風箏的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放風箏的原因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一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diào)中。”風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后于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fā)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肚寮武洝分姓f:“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在古人眼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shù)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zāi)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所以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zāi),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這個習俗在《紅樓夢》中就有:當風箏放飛升高后就有意把引線剪斷,讓風箏遠遠飄去,據(jù)說它可以帶走晦氣、煩惱、苦悶、憂患與病痛。于是有人便將自己的苦惱事寫在紙上,扎在風箏上,讓它隨著風箏一去不復(fù)返。值得一提的是,人們還常常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放風箏作為清明習俗之一,流傳已久。從元宵節(jié)后放風箏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清明節(jié),所以古時也把清明節(jié)稱為“風箏節(jié)”。古時放風箏是一項具有意義的戶外活動,目的是為了放掉身上的“晦氣”。
當然,隨著時光的流逝,現(xiàn)在放風箏早已沖去舊時的“巫術(shù)”色彩,人們只不過是借此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如今放風箏成為了一項頗受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人們在戶外放風箏大大舒展了平日緊張嚴肅的氣氛,調(diào)節(jié)了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
清明節(jié)要踏青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jù)《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jié)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 550多人,牲畜50余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趙之珩表示,由于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jié)也就有先有后。農(nóng)歷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jié),三月三為陜西一帶的踏青節(jié)。北京、東北由于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放風箏的歷史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xiāng),風箏的制作在各地相當普遍。但作為風箏的集萃之地,還要屬北京、天津,濰坊和南通四地最為著名。各地風箏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古老的風箏文化孕育了許多善制風箏的能工巧匠,許多家庭因制作風箏的技藝精巧、獨特而發(fā)展成廠風箏世家+北京著名的傳統(tǒng)風箏用的多足曹雪芹的圖案,最有名的風箏制作藝人是哈氏和金氏兩家+哈氏四代人傳承技藝,風箏骨架制作精巧,畫工肅整,既可放用,又可擺在案頭陳列欣賞。哈氏風箏曾于1915年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4只風箏榮獲銀質(zhì)獎?wù)?。金氏風箏以造形雄偉,畫工粗擴而見長。金氏風箏的傳人“金大姑”的制作工藝享譽一方、她有兩個保存了四十多年的遺作曾在北京第一屆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亮相。一只是絹制窄翅蜻蜓,另一只是三十六節(jié)的老式蜈蚣,色彩逼真,起伏擺動,活靈活現(xiàn)-天津風箏的鼎盛時期在清末民國初-當時,有名的風箏制作藝人有七把兄弟、老金記兄弟、簾子李等人。但最著名的當屬風靡海內(nèi)外的“風箏魏”的創(chuàng)始人魏元泰和雅文齋周記風箏的創(chuàng)始人周樹棠??v觀這些藝人的技藝生涯,由于他們出類拔萃地繼承并發(fā)展了天津風箏的扎、糊、繪、放等各種工藝技術(shù),使得天津風箏得以躋身于全國三大風箏流派之列。魏元泰制作的風箏在1915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其中11只風箏獲得紀念金牌和獎狀。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