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国产手机在线观看,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的使用方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

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國學知識 > 國學入門 > 簡短國學典故

簡短國學典故

時間: 坤杰951 分享

簡短國學典故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典故,歡迎閱讀。

  國學典故: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fā)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nèi)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么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智慧小語】大事都須從小事做起?!兜茏右?guī)》中說:“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意思是說:書房要整理清潔,墻壁要保持干凈,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國學典故:孟母斷機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愿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么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現(xiàn)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畢竟不同一般,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qū)W,再也不隨便曠課,后來繼孔子而成為“亞圣”。

  【智慧小語】《弟子規(guī)》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于聽受。對父母的批評,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國學典故:元覺勸父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孫元覺拉著父親,跪著哭求不要這樣,但父親不理。他猛然間靈機一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父親問什么要求,他說:“我要把那個筐帶回來。”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干什么?”“因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你怎么說出這種話!”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父親想想,就沒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趕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yǎng)。

  【智慧小語】:《弟子規(guī)》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過失,性格難以溝通,從盡孝的角度而言,子女還是應以婉轉(zhuǎn)的語氣勸說他終止不良行為,但不能語言犀利、態(tài)度蠻橫。

  國學典故:漢文帝侍母

  漢文帝劉恒,他就以孝聞名。母親生病了,他一邊要處理里里外外的國家大事,一邊還要陪著母親。吃藥的時候,他總是自己先嘗,然后再端給母親;母親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沒有離開,一直在母親身邊照顧。

  【智慧小語】:作為一個人,應該重視孝順父母,平時對父母照顧很重要。當他們生病了,需要安慰時,哪怕是一句體貼的話,也會讓他們很開心。我們需要一種愛的教育,而這種愛,要在每個人心中生起來。

  國學典故:相煎何急

  以前在三國時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華,就故意刁難他:讓他七步成詩,題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現(xiàn)“兄弟”二字,作不出來就要砍頭。所幸的是,曹植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中用了一個比喻:豆子被放在鍋里煮,而用來煮豆的是豆稈,所以豆子在鍋里哭泣:“我們本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殘?”以此來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聽后,心感慚愧,就不殺曹植了。

  【智慧小語】: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帝王子孫中,為了名聲地位而手足相殘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和睦相處、互忍互讓的,少得可憐。生存在這個世間,若想活得快樂,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則,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是規(guī)律。

205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