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琴的發(fā)聲原理是什么
1810年,巴黎的樂器師G.J.格勒風琴尼埃制造出最早的簧風琴,風琴的發(fā)聲原理十分復雜,大家想知道嗎?下面就跟隨學習啦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風琴發(fā)聲原理的相關(guān)知識吧!
風琴的發(fā)聲原理
廣義上說,風琴是一個樂器類別,不論什么樣的風琴,都有著共同的發(fā)聲原理。風琴屬于管簧樂器,它利用某種動力(有機器的,或人力的等等),使氣流吹過制好的各種不同長度的音管,發(fā)出樂音。
狹義上說,常見的風琴,那是一種外形類似立式鋼琴,通過腳下的大踏板送風,配合雙手鍵盤彈奏的一種樂器。踏板鼓風進入風道,如果不彈奏,則整個風道是密閉的,當手指按下某琴鍵后,該鍵對應(yīng)的音管的管塞打開,氣流通過,吹響音管,則發(fā)出一個樂音。風琴基本就是這樣出聲的。
其實這種像是鋼琴的風琴已經(jīng)不多見。現(xiàn)在我們?nèi)粘I钪凶畛R姷娘L琴,是手風琴。它的發(fā)聲原理和上述相同,只不過通過雙手拉動風箱供氣而已。
風琴的歷史
1810年,巴黎的樂器師G.J.格勒尼埃制造出最早的簧風琴,19世紀40年代法國的樂器師A.F.德班對樂器本身進行了改進,主要是通過增加音栓,試圖使其具有管風琴所具備的表情范圍,以獲得不同音色的變化,并定名為風琴,此后,在家庭和買不起管風琴的教堂里非常盛行。在歐洲,最復雜的類型的風琴是可用演奏者膝蓋控制音量的、帶有表情音栓的表情風琴。另一種在19世紀流行的、不同于歐洲的風琴是將風箱的鼓動式改為吸氣式,這種類型的風琴稱為美國式風琴,實際上從法國傳入美國。20世紀風琴被更有效果的電動或電子風琴所替代。1897年左右從日本傳入中國。
1897年左右風琴從日本傳入中國。那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基督教的傳入和歐洲僑民移居我國的增多,特別是教會學校的興辦,在客觀上起了更廣泛地傳播西洋音樂的作用。如他們帶來了教會的贊美詩和歐洲資產(chǎn)階級社交活動中的一些音樂小品,也帶來一些初級的鋼琴作品。1872年基督教傳教士狄就烈在上海美華書館出版《圣詩譜》,載有三百六十多首宗教贊美詩樂譜,并附有樂法啟蒙,講解西洋樂理,使用五線譜記譜,其目的是為了傳教的方便。此書所載曲調(diào)都是歐洲流行的宗教樂曲。1883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刊印出版《小詩增》,為了更便利于宗教的傳播,書中采用中國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歌曲調(diào)作為練習曲。這些傳教士傳播西洋音樂對我國音樂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辛亥革命以后,簧風琴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廣泛應(yīng)用,并有專門供中國人學習使用的風琴教科書出版,如1911年日本人鈴木米次郎編著、辛漢譯的《風琴教科書》;1919年索樹白編輯的《風琴教科書》,兩書論述了風琴的種類、構(gòu)造、演奏方法,并編有由淺入深的練習曲和應(yīng)用樂曲,便于學者練習和演奏。1907年有一個日本人在中國學堂任音樂教習多年,曾收集京劇曲譜多種,用五線譜記錄整理,刊印了《清國俗樂集》一、二集。1915年又有人用簡譜記錄戲曲和民間器樂曲曲譜,使其適用于風琴彈奏,刊印了《風琴戲曲譜》,其中有《虞舜熏風曲》、《花六板》、《梅花三弄》等民間樂曲和《天水關(guān)》、《洪洋洞》、《文昭關(guān)》、《三娘教子》、《二進宮》、《空城計》等十余出京劇唱腔選段。五四運動以后還有《粵曲風琴譜》刊印。當時中小學教育中多使用風琴,中上層有產(chǎn)階級在家庭和社交活動中也用它做為娛樂樂器,所以用風琴彈奏民間樂曲和戲曲唱腔也成為一時的習尚,可見其流傳之廣。此時在北京建立了幾家風琴廠,制作風琴,以供社會上的需要。
風琴的代表人物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風琴演奏家。生前僅以管風琴演奏家著名。其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難曲》、《彌撒曲》等,巴赫的作品對近代西洋音樂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在西歐他有“音樂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師”的榮稱。
漢斯·克里斯蒂安·豪瑟
漢斯·克里斯蒂安·豪瑟是享譽德國的著名管風琴家、指揮家、鋼琴家、歌劇導演,他連續(xù)指揮兼指導德國近20屆依斯尼歌劇節(jié),獲得成功。從1988年起,他在慕尼黑省音樂學院聲樂部任教,1989年起漢斯作為依斯尼歌劇節(jié)的藝術(shù)總監(jiān)。2000年的依斯尼歌劇節(jié),有六位來自中國的歌唱家參與了此次盛會。同時獻上表演的還有羅馬尼亞愛樂樂團和來自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和德國的學生和年輕音樂家們。
猜你感興趣:
1.風琴的樂理知識
2.手風琴簡筆畫步驟
4.管風琴的簡介
5.手風琴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