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生命的意義》的心得體會1500字
《追尋生命的意義》的人生感悟,集中營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人的所有價值都被摧毀,關于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意義就存在于生活過程本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讀書心得體會1500字,歡迎借鑒參考。
讀[追尋生命的意義]有感心得體會
余華先生的《活著》是在大學畢業(yè)前五月份看的一本書,當時不知道為什么要看,但是就從圖書館的書架上順手拿下,現(xiàn)在才知道原來它在等《追尋生命的意義》,冥冥之中,終于等到你。
《活著》的結(jié)局是福貴孤身一人牽著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過往,《追尋生命的意義》的結(jié)尾時弗蘭克爾博士從集中營走出來,同樣是全家去世獨自一人。
我一直對生活很樂觀,即使是悲劇我也覺得悲劇之后終會等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幸的是《活著》沒有,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做到了。
二戰(zhàn)期間因弗蘭克爾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營死亡,不僅如此他每天還要經(jīng)受著饑餓、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經(jīng)被集中營摧殘地破敗不堪,但是,他仍舊堅持活著,直到最后從集中營走出來,而且還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一直在書中尋找弗蘭克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就好像在《活著》尋找為什么福貴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樣,可是到讀完全書還是沒有任何線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經(jīng)死去,自己也處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刻,他為什么能不去選擇死亡?
帶著疑問,我閱讀了讀者很多的讀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寫那種所謂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義的東西,有的還涉及到了博士的意義療法,說實話,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尋找你為什么不選擇死亡的原因,你卻告訴我你要用你的悲慘經(jīng)歷來治愈別人,從而走出集中營花了很長時間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從未經(jīng)歷過死亡,但是我見證過瀕臨死亡的人,他們都還選擇繼續(xù)活著,不是茍延殘喘。
在農(nóng)村有很多中風的老人,身體大部分部位都動彈不得,但是他們依舊不做死亡的選擇,甚至那些兒女不聞不問的老人,他們依舊頑強地活著。農(nóng)村講究“喜葬”,()認為老人活到80歲左右沒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輩子積福積德。但是我又碰到過那些活到80多歲的老頭老太太,他們盡管疾病纏身,卻仍舊不選擇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蘭克爾的想法是類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學生寫的書評,他說他最欣賞的就是開篇的第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選擇自己態(tài)度的自由!”我不知道會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就是能夠去選擇更好的選擇,在死亡與活著,顯而易見,活著是更好的選擇。
福貴是個粗人,他不懂什么意義治療法,但是即便還只剩下一頭牛,他還是選擇活下來,因為只有活著才可以去回憶,有回憶才會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著的意義就是能夠憑借回憶來記起自己曾經(jīng)幸福生活過。
弗蘭克爾是個毋庸置疑的哲學家,能夠在集中營非人的生活中堅持活下來并且創(chuàng)立意義治療法的哲學家,他在書中提到在集中營殘酷生活中他經(jīng)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與心愛的妻子對話,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義,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有下一次與妻子的遇見,即便是幻想,那也應該是屬于活著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離集中營,弗蘭克爾倒是不再去思考,因為太遠,不能作為生命的意義所在。
余華在《活著》當中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蛘卟恍业模皇腔钪?,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余華先生總算有一個對于活著的回應。但是,最后弗蘭克爾還是沒有說出生命的意義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第一,創(chuàng)造和工作;第二,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第三,受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能在創(chuàng)造和工作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福的,能在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快樂的,能在受苦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運的,所以正在苦難中的我們,要好好活著,不為自己,只為上帝在蕓蕓眾生中選擇賜予我們的那一份幸運。
心得感悟
生活中,我是個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記得在我們小時候,常喜歡看一些動作片,那時我們叫武打片,當然大部分結(jié)局都是正義戰(zhàn)勝邪惡,以壞人死為結(jié)局,這也是大家喜歡的圓滿結(jié)局。但也不知道為什么,看完這些我不是在為正義的圓滿而慶幸,而是在為死了的人難過,為他們見不到明天太陽而憐惜,讓我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的終結(jié),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陽與我無關。
歲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關于人生依然有諸多不釋,縈繞左右。在**空間看到《北大清華推薦的經(jīng)典書籍,有時間多看看書吧!》時,特別是推薦第一本書便是《追尋生命的意義》,即便是書名已把我征服。
準備買書時才知道此已絕版,只能買復印版,雖然書的質(zhì)量不太好但也不影響閱讀。但是作為翻譯讀物,總難免存在翻譯的硬傷,加上書本身的邏輯性與理論性,有些地方讓人讀起來還是存在澀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無法閱讀原汁原味的文字。此書是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蘭克爾所著,作者以在二戰(zhàn)集中營經(jīng)歷為例闡述意義療法,以及其心理醫(yī)學與精神學的理論。對于這樣一本書,像我這樣一個門外漢,讀一遍說皮毛也沾不到邊一點也不過分。弗蘭克爾是精神學與心理醫(yī)學教授,他是從醫(yī)生的角度來闡述自己治療理論與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療,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樣,但是讀完此書我還是明白了為什么會迷茫,因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義,總以為有那么一條金科玉律能讓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總在變化,但是從未停止,意義療法說有三種途徑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第一是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工作或做一件實事,第二是體驗某件事或遇見某個人,第三是通過選擇我們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態(tài)度。這段話讀起來簡單,但是卻很難理解。弗蘭克爾是這樣解釋的,第一條是指成功與實現(xiàn)的途徑(在我理解其實應該就成就感與滿足感),意思十分明顯,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釋。
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意義的第二條途徑是通過體驗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文化,或體驗一個人——通過愛他。弗蘭克爾是這樣解釋愛的意義的,認為愛是理解一個人個性的唯一的、最核心的方法。一個人除非愛另一個人,否則就不能完全認識另一個人的實質(zhì)。通過他的愛,他就能夠看到被愛人的本質(zhì)和特征,而且甚至還能看到潛在的、尚未實現(xiàn)但應該實現(xiàn)的東西。進一步講,通過他的愛,能使被愛者實現(xiàn)潛在的可能性。在意義治療中,愛是與性一樣的初級現(xiàn)象,正常情況下,性是一種表達愛的方法。但當性一旦成為愛的載體,也只有在成為愛的載體時,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愛不應僅僅理解為是性的副產(chǎn)品,相反的,性是一種用來表達被稱之為愛的最親密體驗的方法。
發(fā)現(xiàn)生命的第三條途徑是經(jīng)受苦難。當我們面對絕望的情景時,當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時,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因為那時可以最大程度地證明人的獨一無二的潛力,它可以將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一場極大的成功,把一個人的困境變成一種人類的成就。當我們不再能夠改變一種情境時,我們將會面對改變自己的挑戰(zhàn)。當我們改變不了命運的時候,受難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找到受難的意義。人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當然受難并不是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的必要條件,只是說在受難的情況下,意義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暫性是無法改變的,生命的終極意義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觀主義者就像一個人,他看著日歷每天撕去一頁,隨著一天天的過去越來越簿,而因為過去沒有意義而害怕與悲傷。相反積極處理生活問題的人,每天從日歷上撕下一頁,將生命的意義寫在其背面,并整齊仔細排列起來,對這些記錄能夠做出驕傲而愉快的反應。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來越老,當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輕人所擁有的可能性呢?與可能性相比,我有過去的現(xiàn)實,不僅有已經(jīng)完成的工作和被愛者的愛,而且還有勇敢承受的苦難。這些苦難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盡管它們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讀書心得
生活中,我是個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記得在我們小時候,常喜歡看一些動作片,那時我們叫武打片,當然大部分結(jié)局都是正義戰(zhàn)勝邪惡,以壞人死為結(jié)局,這也是大家喜歡的圓滿結(jié)局。但也不知道為什么,看完這些我不是在為正義的圓滿而慶幸,而是在為死了的人難過,為他們見不到明天太陽而憐惜,讓我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的終結(jié),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陽與我無關。
歲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關于人生依然有諸多不釋,縈繞左右。在**空間看到《北大清華推薦的經(jīng)典書籍,有時間多看看書吧!》時,特別是推薦第一本書便是《追尋生命的意義》,即便是書名已把我征服。
準備買書時才知道此已絕版,只能買復印版,雖然書的質(zhì)量不太好但也不影響閱讀。但是作為翻譯讀物,總難免存在翻譯的硬傷,加上書本身的邏輯性與理論性,有些地方讓人讀起來還是存在澀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無法閱讀原汁原味的文字。此書是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蘭克爾所著,作者以在二戰(zhàn)集中營經(jīng)歷為例闡述意義療法,以及其心理醫(yī)學與精神學的理論。對于這樣一本書,像我這樣一個門外漢,讀一遍說皮毛也沾不到邊一點也不過分。弗蘭克爾是精神學與心理醫(yī)學教授,他是從醫(yī)生的角度來闡述自己治療理論與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療,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樣,但是讀完此書我還是明白了為什么會迷茫,因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義,總以為有那么一條金科玉律能讓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總在變化,但是從未停止,意義療法說有三種途徑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第一是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工作或做一件實事,第二是體驗某件事或遇見某個人,第三是通過選擇我們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態(tài)度。這段話讀起來簡單,但是卻很難理解。弗蘭克爾是這樣解釋的,第一條是指成功與實現(xiàn)的途徑(在我理解其實應該就成就感與滿足感),意思十分明顯,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釋。
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意義的第二條途徑是通過體驗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文化,或體驗一個人——通過愛他。在意義治療中,愛是與性一樣的初級現(xiàn)象,正常情況下,性是一種表達愛的方法。但當性一旦成為愛的載體,也只有在成為愛的載體時,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愛不應僅僅理解為是性的副產(chǎn)品,相反的,性是一種用來表達被稱之為愛的最親密體驗的方法。
發(fā)現(xiàn)生命的第三條途徑是經(jīng)受苦難。當我們面對絕望的情景時,當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時,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因為那時可以最大程度地證明人的獨一無二的潛力,它可以將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一場極大的成功,把一個人的困境變成一種人類的成就。當我們不再能夠改變一種情境時,我們將會面對改變自己的挑戰(zhàn)。當我們改變不了命運的時候,受難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找到受難的意義。人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當然受難并不是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的必要條件,只是說在受難的情況下,意義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暫性是無法改變的,生命的終極意義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觀主義者就像一個人,他看著日歷每天撕去一頁,隨著一天天的過去越來越簿,而因為過去沒有意義而害怕與悲傷。相反積極處理生活問題的人,每天從日歷上撕下一頁,將生命的意義寫在其背面,并整齊仔細排列起來,對這些記錄能夠做出驕傲而愉快的反應。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來越老,當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輕人所擁有的可能性呢?與可能性相比,我有過去的現(xiàn)實,不僅有已經(jīng)完成的工作和被愛者的愛,而且還有勇敢承受的苦難。這些苦難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盡管它們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