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7篇】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完成一堂課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入思考和自我評估的過程,以尋求改進和提升教育教學效果。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亡羊補牢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學習。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篇1
寓言故事學生雖然有所接觸,但還理解不深。從讀懂寓言內容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是閱讀理解的提升,也是寓言教學的難點。于是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寓言本身的內容,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加深對寓言的理解,同時剖析寓意,讓學生理解寓言的本質,最后將它的寓意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來,引導學生對實例中人物的行為作出正確判斷。
比如:學習了《亡羊補牢》后,你覺得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亡羊補牢還不晚?有的說“當我們犯了錯誤時,我們亡羊補牢還不晚?!边€有的說“當我們現在學習成績不太好時,我們亡羊補牢,努力學習現在還來得及?!币灿械恼f“當我們得了一些小病時,我們要趕緊引起重視,免得小病引起大病?!笨磥韺W生對寓意已經理解透徹并能運用了。寓言是用一個淺顯的故事蘊含一個深刻的道理。目的就是讓學生從這個深刻的道理中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做事。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篇2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一位養(yǎng)羊人第一次丟了養(yǎng),街坊勸他修羊圈,養(yǎng)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有丟了養(yǎng),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于是趕快動手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采取的教學思路是:
1.談話激趣導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了解“寓言”的含義。接著揭示課題,亡羊補牢?!巴鲅蜓a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這樣做既培養(yǎng)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先自己讀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在識字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讀中感悟,體會寓意。
抓住養(yǎng)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和表現不同進行教學,朗讀,感悟。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并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而且還總結了學習寓言的方法,為下一則寓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不足之處:
1.學生的思路不夠開闊,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課堂生成,使課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讀不到位,應進一步加強朗讀的指導。
4.聯(lián)系實際談體會環(huán)節(jié),學生談得還較膚淺,老師應進一步指導。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篇3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yǎng)羊人丟了羊,開始不在意,后來羊又丟了,最后補好羊圈不再丟羊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本文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么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
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練清楚,根據這個寓言故事題眼“亡”、“牢”容易產生歧異,引導孩子讀故事,探究字意,探究“亡”、“牢”字意,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創(chuàng)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扎實到位。這種探究學習在此運用自然而高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既學會了解了寓言故事,又讀懂了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使寓言學習的目標得到有效落實,又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寓言學習的方法,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一同清晰地教給了孩子。
不足之處是這節(jié)課上我沒有實現探究性學習,整堂課上提出的問題比較瑣碎,沒有去挖掘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我想這和我自身有關系,因為怕在課堂上問題沒有提到位,學生無法理解。今后教學中我要多開展探究性學習,多嘗試自主學習,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越做越好。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篇4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較短,為了能在一課時很好的完成。在這節(jié)課里,我結合學習寓言通常使用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試題理解題意。然后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內容。使學生有目的的,在讀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最后聯(lián)系實際理解寓言。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到小組內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上我同時采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學習。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并通過人物對話模仿,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三年級是開始寫作的最初階段,在學文的同時要時刻想著為寫作打基礎。所以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中,我利用插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口語交際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讓學生能聯(lián)系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這樣也就教給了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
有其優(yōu)點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由于時間關系沒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篇5
1、課前播放亡羊補牢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津津有味的觀看中了解寓言內容。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首先出示自學提示,引導學生自學生字、詞,然后讓學生從整體感知寓言大意,為下一步感悟寓意做了鋪墊。
3、美讀課文感悟寓意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促思,一是抓住重點詞語指導朗讀。如:第一段重點指導“發(fā)現”、“原來”,第三段重點指導兩個“又”。讓學生通過讀體會養(yǎng)羊人犯下得錯誤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后果,第五段抓住“趕快”“后悔”一詞讓學生體會為什么要補牢,補牢帶來什么好處?二是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養(yǎng)羊人犯錯的理解,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補牢的重要性,也就是及時改錯的重要性。三是進行語言訓練,把“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鞭D化成肯定句,通過對比讀,體會雙重否定句更強調了養(yǎng)羊人知錯就改的心情,學生對寓意的理解也就凸現出來了。此時教師進行順水推舟,揭示寓意。
3、結合生活深化寓意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實際,說說類似課文中的例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以及知錯就改帶來的好處或還處于糊涂之中的學生不改錯誤帶來的不良后果。讓學生在現實中認識亡羊補牢的重要性。
4、課外延伸閱讀寓言最后的時間,我又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為同學們展示自我提供了機會,也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在教學設計上和課堂調控上還有很大的欠缺,還望大家給予指教。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篇6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將《亡羊補牢》這節(jié)課呈現在大家的面前,教學結束后,靜下心將授課的過程回顧了一遍又一遍,經過反思我收獲了以下幾點:
一、 激趣導入,鼓勵質疑。
《亡羊補牢》是一則寓言,內容比較簡單,如何使學生一上課就有濃厚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呢?我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導入時讓學生們去讀一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們通過文中的幾個字猜測到這則寓言是已經學過的《守株待兔》。在這里我順勢告訴了孩子們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常常蘊深刻哲理于淺顯語言和生動故事中。我告訴孩子們這則寓言出自《戰(zhàn)國策》,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另一則寓言《亡羊補牢》。這樣的導入,不但激發(fā)了孩子們學習寓言故事的興趣,同時也推薦給孩子們《戰(zhàn)國策》這部國學經典。
在引出課題后,我鼓勵孩子們大膽地去質疑,讓他們去猜想為什么會“亡羊”。 結合學生提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自主讀文。
二、理解字義,形式多樣。
學習詞語,理解字義,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這節(jié)課中采用了多種方式讓孩子們去理解字義。例如簡單的“則”的意思,我就讓孩子們直接回答,并加以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有的詞語比較有意思,我就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個主動感悟自主選擇的機會,促成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例如學習“窟窿”一詞時,我想如果由老師直接講出意思來,學生的印象就不會太深刻。于是我先讓孩子從部首“穴”了解“窟窿”就是洞。然后然給孩子們用手勢來表示“窟窿”,孩子們互相討論著,都在比劃著。這時一對孩子發(fā)生了爭執(zhí),男孩比劃了一個拳頭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劃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我問孩子們:“大家為什么覺得洞有這么大呢?說說你的理由?!币粋€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鉆進去,應該是這樣大的洞,因為狼得從這樣大的洞里鉆進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整個過程, 孩子們非常認真和執(zhí)著。
通過他們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課的 “窟窿”是能鉆得過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當他們得到我的肯定后,臉上都露出了高興的笑容。多可愛的孩子!就這樣,枯燥的學習詞語,也變得精彩紛呈了!
三、練習說話,培養(yǎng)語感。
這則寓言雖然短小,但是讀起來也特別有意思。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孩子們說出了亡羊和補牢的因果關系,我就讓他們練習用“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來說話,體會漢語的特別之處。在指導朗讀方面,我注重讓孩子們先體會感悟,再朗讀。養(yǎng)羊人有兩次丟羊的經過。第一次他是滿不在乎,街坊勸說的話,他沒當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覺得應該按照街坊說的去做,并立即動手將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指導朗讀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養(yǎng)羊人對兩次丟羊的不同反應來練習朗讀。我先讓孩子們說說養(yǎng)羊人的心情,再讓孩子們自讀、分角色讀、比賽讀,通過反復地讀,達到理解寓言含義的目的。
四、聯(lián)系實際,理解寓意。
孩子們通過學習都能明白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那如何讓他們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過講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時醫(yī)治的事情給他們起了個頭,這下話匣子打開了,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聽到的,看到的這類“亡羊補牢”的事情。這樣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
五、授之以漁,掌握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痹谡n堂的最后,我總結了學習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們能用這樣的學習方法自己去解讀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不足之處:
1、新課標指出:文本的內涵非常豐富,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準備這堂課的時間比較倉促,我僅僅解讀了文本的表面,沒有去挖掘出更深的東西。例如在后面的課堂中有位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狼是怎么想的?我備課只備了自己看到的東西,而沒有進行深思。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時間不充分。很多孩子為了完成課堂練習,沒有好好地去品讀課文。
3、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沒有放手讓孩子們去說,總覺得還是自己在引導著孩子上課。 這幾點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學要注意和深思的。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精選篇7
《亡羊補牢》是三年級下冊《寓言兩則》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里面有這么一句話“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出來,把那只羊叼走了。”這句話很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丟失羊的原因。按教學流程應該是很順利地完成好這一部分的,然而,孩子們的腦海中永遠有著無限的探究欲望和問題,讓教學充滿了未知。這次教學就發(fā)生了一場“大轉彎”,呈現出了別開生面的一幕。
片斷回放:
師:請同學們在第一段里畫出這個人丟失羊的原因。(用筆勾出那句話并朗讀)知道羊丟失的原因了嗎?(板書:破了個窟窿)
正當我寫完板書轉身后,還見一名男生把手高高地舉過頭頂,可以看出他很想說話。于是,我請了他起來。
他起身問道:余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既然羊圈破了一個窟窿,那么羊為什么不從窟窿里跑出去?
聽了他的問題,我頓時感到了一片茫然,完全出乎于我的預設之外,心想:怎么會提出這個問題呀?一下子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僵局,突然,我又覺得這還真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不應該放過這次機會。看著孩子們在座位上竊竊私語,我立馬想到問題是孩子們的問題,應該還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想象和探討。
師:剛才,有同學提出了一個讓老師也沒有想到的問題:羊為什么不從窟窿里跑出來?從你們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大家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現在就讓大家花點時間來討論討論吧?
聽我這么一說,孩子們立刻“耶”了起來,趕緊拉開陣勢,展開了小組討論,兩三分鐘后,孩子們紛紛舉起了小手。
生:我們小組認為羊沒跑出來,是因為他們害怕狼,狼常吃小羊,如果羊全部跑出來的話,就有可能被狼全部吃光。
師:這是一個原因:怕被狼吃掉。那你一定喜歡看《喜洋洋與灰太狼》的故事吧?。ㄉ笮Γ?/p>
生:我認為羊不會跑出來的原因是時間太晚了,該是羊休息的時候。
師:你一定是從“夜里”這里知道了時間,會懂得從詞語中來分析,有道理。(在不斷地交流中,我也受到啟發(fā)并加以引導),同學們,想一想,“羊圈”是什么?
生:羊圈是羊們住的地方,是它們的“家”。
師:請孩子們想一想,這幾只羊會是聽話的羊嗎?
生:會,它們會聽主人的話,不會離“家”出走。
生:會,因為它們是最親密的親人、朋友和兄弟,要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守候自己的家園,就像《喜洋洋與灰太狼》里面的羊村一樣。(又是一片笑聲)
當然,孩子們回答還有其他的,比如:羊圈破的窟窿不夠大,羊跑不出去;羊兒們白天在外面放養(yǎng)了一天,到了晚上就累了------
教學反思:
這是一段出乎意料的教學,是一段在預設之外的教學,更是一段讓人尋味的教學。我們常說,課堂是什么?其實就是孩子們的課堂。在教學前,教者根本沒有考慮到會有這樣的課堂提問和生成。“羊圈里的羊為什么不從窟窿里跑出來呢”這個問題,結合本課教學目標而言,沒有多大的教學價值藏在里面,這是偏離了教學目標和內容的提問。然而,我們用孩子的視野來觀察,會發(fā)現這個問題卻高于教學目標和內容,帶有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再思考,帶有看問題的獨特思維眼光,帶有對弱小事物的關愛和同情。在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興趣盎然,小組討論精彩紛呈,尤其是在交流匯報上,他們都能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理由,這個問題已經慢慢地進入了孩子們的理解文本、訓練思維、生活世界和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去了。我認為:教學是為孩子服務的,面對一次難能可貴的“孩子問題”,我們理當應該停下腳步,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徜徉在屬于他們的問題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