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區(qū)導游詞分享
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有關導游詞作文,僅供參考。希望你們喜歡。
浙江景區(qū)導游詞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驅車前往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從臨安到天目山大約有45分鐘車程,在此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天目山概況。
天目山所在之處在3.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后經地殼運動漸漸隆起,特別是在1.5億年前的燕山期地殼構造運動中經火山噴發(fā)形成天目山主體?;鹕竭\動塑造了天目山的輪廓,而冰川活動則對山體進行了精心雕鑿,對巖石進行解剖和搬運,塑造出天目山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全山有4溪、5潭、6洞、7澗、8臺、9池、12巖、27石、28峰,構成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圖畫。
天目山分東天目、西天目。古書有記載:“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我們今天將游覽的是西天目山的景點。東天目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正加緊開發(fā)。
西天目山具有悠久而又獨特的歷史,是集儒、道、佛三大傳統(tǒng)文化于一體的宗教文化名山。
西天目山還是植被非常豐富的名山,由于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所以形成了獨特的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景觀。天目山森林景觀可以“古、大、高、稀、多、美”六字來概括。由于天目山植物資源多,被譽為“物種基因寶庫”、“天然植物園”。這里還保存著冰川時期遺留的孑遺植物,如野銀杏等。還有天目鐵木、天目瓊花、獨蒜蘭等天目山特有的及以天目命名的樹種。這體現(xiàn)了天目山森林景觀的“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qū)有高等植物2160余種,動物2300余種。天目山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的動、植物各35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分別為48種、37種。
天目山因擁有獨特的植物資源和良好的森林植被,早在1956年即被林業(yè)部劃為森林禁伐區(qū),到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996年,它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wǎng)絡吸納,成為我國15個MAB成員之一。
天目山由于具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吸引了無數(shù)名人學士來此觀光旅游。他們?yōu)樘炷可搅粝铝瞬簧傥乃嚰炎?,如梁代昭明太子的《文選》,唐代李白、白居易的詩,近代藝術大師徐悲鴻的畫,民國郁達夫的散文,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郭仲選等人的墨寶等等。
天目山每年有200余天霧氣籠罩,氣候獨特,故盛產名茶,以天目青頂為代表。另外,天目筍干、天目筍豆等均為老少皆宜的土特產。在天目山的賓館、飯店還可品嘗到水芹菜、白果等有益于人體保健的特色山菜,讓你一飽口福。
現(xiàn)在,我們進入自然保護區(qū)。下面我向大家介紹自然保護區(qū)的游客須知,首先是和進各城市公園一樣,“不得折一草一木”。還有一條特殊的就是:“不得在野外抽煙,不得帶火種上山。”另外送給大家一句旅游順口溜:“進山只留下腳印,出山只帶去照片。”希望大家能記住并遵守。
各位團友,現(xiàn)在我們的車已抵達禪源寺前,請各位帶好隨身物品下車,我們的游覽將從這里開始。
禪源寺原本是雙清莊址,明洪熙元年(1425年)由智粵和尚在舊址上修建,并首次剃度弟子,成為佛教活動場所。經過幾代禪師經營,粗具規(guī)模,卻于元末被兵火毀滅。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國師重興道場。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賜“禪源寺”匾額懸于天王殿。當時香火極盛,后光緒皇帝賜“福佑潛城”額懸于寺中。1941年4月15日,遭日軍飛機轟炸,被毀。
各位團友,請看山門。因匾額毀于兵火,現(xiàn)在門扉“禪源寺”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商向前題寫?,F(xiàn)在請隨我進山門。大家看這棵蒼勁的古羅漢松,是300余年前玉琳國師所栽,歷盡滄桑,仍生機勃勃。
走過這道門就進了韋馱殿。韋馱菩薩是佛界三十二諸天之首,是護法天神。相傳在釋迦牟尼涅磐后,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yǎng),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后乘其不備突然竊取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剎那間把羅剎鬼抓獲并奪回佛牙舍利。因其能驅除邪魔,保護佛祖佛法,所以成為菩薩。你看,那手中的法器降魔金剛杵,俗稱“韋馱鞭”,就有驅魔的作用。天目山是韋馱道場。
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所站的位置就是當年百子堂的舊址。1939年3月,時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來天目山。當時,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宏來西天目山主持浙西行署第一次行政會議。周恩來與他會晤,共商國事。在百子堂集會上,周恩來向浙西臨時中學的師生員工、行署官員、受訓青年和即將到淪陷區(qū)去的工宣隊員共1600余人作演講,鼓舞浙西軍民抗日的斗志,鞏固和擴大了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使西天目山一度成為浙西抗日救亡的中心。大家再往北看,那亭與碑就是臨安人民政府為紀念周恩來在此演講50周年于1989年3月建造的。碑正面刻著劉開渠先生題書的“周恩來演講舊址”,背面碑文則記錄了周恩來在此作抗日演講的史實。這里已被列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各位團友,我們再去看看天目山自然保護區(qū)自然博物館。博物館于1988年建成并投入運行,內有科教會場、教室、實驗室、標本貯藏室,還有植物、動物、昆蟲、綜合等展廳,共存放天目山動植物標本萬余件,土壤、古生物化石標本55件。它是展示天目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悠久的地質史的窗口?,F(xiàn)在請大家進去聆聽博物館解說員的詳細講解。
浙江西湖雷峰塔導游詞
(正門口--概況--室外電梯--正南門)
各位游客大家好,西湖以其一山二堤三島十景而聞名于世,而在西湖十景中,雷峰夕照是唯一損毀又恢復的景點,現(xiàn)在我們所來到的便是剛對外開放不久的雷峰塔景區(qū)。
雷峰塔景區(qū)是于2000年冬奠基,2002年秋竣工,于2002年11月20日開始對外開放,目前還屬于試運營階段。整個景區(qū)的造價達1.5億元人民幣,新塔的下半部是遺址保護層,通高9.85米,塔身五層,高61.9米,建筑面積達三千三百多平方米,塔身采用鋼結構框架,外墻包銅,全塔共用銅280噸。
各位可能還記得在兩年前,也就是2001年3月11日,中央電視臺和浙江電視臺曾連袂直播了發(fā)掘雷峰塔遺址的過程,當時在雷峰塔的地宮還發(fā)掘出很多文物,其中最珍貴的就是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發(fā)髻舍利子的阿玉王塔。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塔就是在老塔的遺址之上,這樣的建筑形式很好的保護了原塔的遺址,而這種建筑格式在目前尚屬首創(chuàng)。現(xiàn)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上電梯一同到塔里去看一番究竟。
(第一層)
好,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所來到的是雷峰塔的遺址保護層,在我們面前用玻璃罩罩著的便是老雷峰塔的遺址。
雷峰塔初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原本為吳越國王錢淑為奉藏佛螺髻發(fā)舍利子以祈禱國泰民安所建,原名叫皇妃塔,塔為磚木結構。雷峰塔的知名度之高,與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白蛇傳》密切相關,故事中白蛇的化身白素貞因追求人間真情而被法海和尚囚禁于雷峰塔下,雷峰塔因而聲明遠播。歷史上的雷峰塔曾兩次遭遇大火,第一次是在北宋宣和年間,因方臘起義,一把火把外面的木結構塔身加以焚毀。到了南宋年間,曾重修雷峰塔,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就是在那個時候流傳的。雷峰塔第二次遭受火燒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間,當時倭寇侵犯杭州,雷峰塔再次把火焚,僅剩塔身屹立于西湖之濱。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清末民初,雷峰塔終因不堪重負而倒塌了。關于雷峰塔倒塌的原因,歷史上也很有爭論,一般來講有兩種說法,前兩年在清理雷峰塔遺址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的塔磚一側有一個小洞,在洞里有佛經。而在過去,老百姓們以訛傳訛將經磚傳成金磚,紛紛將塔磚拿回家,從而導致塔的倒塌。此說法之一。說法之二,由于江南自古就是魚米之鄉(xiāng),而杭州又是絲茶之府,歷史上的杭州就盛產絲綢,而每年蠶寶寶吐絲結繭之時由于多種原因,往往有大量的蠶繭死亡,過去的人迷信,誤以為蠶繭中了邪,而雷峰塔是鎮(zhèn)妖的(白蛇),以為將雷峰塔的磚放在家里,就可以抵擋妖邪的侵蝕,你家養(yǎng)蠶拿一塊,他家求財拿一塊,久而久之,塔身特別是塔基由于老百姓的破壞,加上當權者的漠不關心,雷峰塔終于在1924年9月25日下午1點40分轟然倒塌。
透過玻璃罩,我們可以看到塔的遺址,在正前方有臺階可以上去的就是塔的正南門,老塔共有八個門,分別對應八個方向,而我們現(xiàn)在游覽的新塔,塔門也是和老塔相對應的。旁邊有木臺階的是前兩年發(fā)掘雷峰塔地宮時,專家學者們走的。
《看后可從塔內樓梯步行上至二層,俯瞰老雷峰塔遺址》
各外可能要問,這座塔為何叫雷峰塔呢?其實也很簡單,在過去這里叫夕照山,山上有個姓雷的老翁,老百姓也就稱這座山為雷峰山,山上的塔也就稱為雷峰塔。當然,這個雷峰和學習雷鋒好榜樣的雷鋒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各位游客,看過雷峰塔遺址后,我們從外面的臺階上到塔的第三層,這層也是新塔的第一層。在這里,我們將直接乘電梯上到頂層。
浙江岳廟導游詞
位于棲霞嶺南麓,初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原稱忠烈廟,經歷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代代相傳一直何存到現(xiàn)在。1978年重新整修,使岳廟更加莊嚴肅穆。
岳廟是歷代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場所。岳飛是南宋初抗擊金兵的主要將領,但被秦檜、張俊等人以“莫須有”罪名誣陷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飛遇害前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岳飛遇害后,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岳飛遺體,越過城墻,草草地葬于九曲叢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并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于棲霞嶺下,就是現(xiàn)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飛死后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游人進岳廟參觀,頭門是一座二層重檐建筑,巍峨莊嚴,繼而是一個天井院落,中間是一條青石鋪成的甬道,兩旁古木參天。正殿重檐中間懸著一塊“心昭天日”橫匾,是葉劍英的手筆。大殿正中是彩色岳飛塑象,身著紫色蟒袍,臂露金甲,顯示了武將的英雄氣概。岳飛生前是無資格穿蟒袍的,因后封鄂王,所以身著蟒袍。殿兩面壁上是明代莆人洪珠寫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座像上面懸著一塊“還我河山”的橫匾,是岳飛手跡,左右兩邊各懸一塊“碧血丹心”與“浩氣長存”橫匾,是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寫的,正殿后面兩旁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畫,展示了岳飛保衛(wèi)國家的英雄業(yè)跡。
正殿西面有一組庭園,入口處有精忠柏亭,內有枯柏8段,傳說這棵柏樹原在大理寺風波亭邊上,岳飛遇害后樹就枯死了,后來就移放在岳墳邊上,稱為精忠柏?,F(xiàn)經鑒定,此枯柏并非南宋古柏,而是屬于松柏科的植物化石,其歷史有一億二千萬年以上了。 入庭園,南北各有一條碑廊,北面碑廊陳列的是岳飛的詩詞、奏札等手跡,南面是歷代修廟的記錄以及歷代名人憑吊岳飛的詩詞。庭園中間有一石橋名精忠橋;過精忠橋便是墓闕,造型古樸,是1978年重修時按南宋的建筑風格造的。墓闕邊上有一口井名忠泉。進墓闕重門就是岳飛墓園,墓道兩側有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石俑三對正中便是岳飛墓,墓碑上刻著“宋岳鄂王墓”,左邊是岳云墓,墓碑上刻著“宋繼忠侯岳云墓”,兩墓保持宋代的式樣。墓前一對望柱上刻有一副對聯(lián):“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于今判偽真”。墓闕后面兩側跪著今4個鑄鐵像,供人唾罵,遺臭萬年。墓闕后重門旁有對聯(lián)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奸臣”。墓園一側,另有一組庭園,現(xiàn)已成岳飛紀念館,供游人瞻仰。
浙江導游詞相關文章:
1.浙江導游詞
4.浙江導游詞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