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怎么學語文
高中生怎么學語文
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需要掌握哪些學習方法呢?下面學習啦小編收集了一些關于高中生學好語文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生學好語文方法
1、理清知識系統(tǒng)
這有利于同學們明確復習的目標,從而形成知識網(wǎng)絡,并在答題時更好的尋找解題依據(jù)。語文知識的大系統(tǒng)包括語音知識系統(tǒng)、詞及短語系統(tǒng)、單復句知識系統(tǒng)、修辭知識系統(tǒng)、標點知識系統(tǒng)、現(xiàn)代文體知識系統(tǒng)、寫作知識系統(tǒng)和文言文知識系統(tǒng)等。
而小系統(tǒng)就是每一個語文知識點的性質、分類、意義或用法。第一輪復習時要有意地將所復習的知識點和其所屬的知識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
2、要注重利用教材
因為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教材中的主干就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像一些文言文、詩歌、文學常識等就是完全考察教材中的內容。而對教材加以熟悉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yǎng)。
3、明確語文學科的特點,調整心態(tài)
語文不同于其它學科,成績的提高需要長時間的堅持。這就要求學生要調整好學習的心態(tài),不能因為短期內成績沒有提高而放棄。只要根據(jù)老師的要求,學習時多加些細心和耐心,成績的提高就會指日可待。
4、明確考點
語文考試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古代詩文、現(xiàn)代文閱讀和寫作四個考點。
學好高中語文習慣
1.勤于誦讀的習慣
學習語文離不開識記、理解、運用三個環(huán)節(jié)。識記是基礎,理解是關鍵,運用是目的。而誦讀則是促進理解和運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因為誦讀,不只是看,而是聲情并茂地念,其作用早有定論。比如我們常聽到的俗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樸素的經(jīng)驗之談,無不揭示一個道理:誦讀可以大大提高記憶能力和感受能力。因為,文字是意象符號,單用眼看難以“刻骨銘心”,而誦讀把眼、口、耳、腦諸感官都調動起來,效果自然就好得多,記憶也就更深刻些。又因為,誦讀是一個由感知到理性反復交替的過程,反復誦讀,反復思考,使人的思維漸入佳境,感受愈深,進而“意象全出”。
誦讀的過程,是一個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漸漸消化、默默吸收的過程。一篇文章反復誦讀,讀流暢了,讀動情了,理解自然會入木三分。因此,我們要十分重視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
2.處處留心的習慣
留心,就是把心思留在某種事物的上面,可以說就是觀察。但它不是簡單的觀察,其中還包含著對某一事物的思考和分析,是集察、思、析為一體的綜合活動,對外界信息進行篩選和提取。憑借它可以發(fā)現(xiàn)事物的細微之處,可以捕捉初露端倪的意象,可以透視內心深處的靈魂,可以將新舊知識聯(lián)為一體。
有些同學由于缺少這種處處留心的習慣,對外界事物,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自然,寫起文章來也只好“盲人摸象”了。
魯迅說:“留心各種各樣的事物,不看到一點就寫,多看看……”,“對任何事物都做必要的觀察,要準確、透徹,才好下筆”。魯迅在這里講的是要“留心各種各樣的事物”,不是一樣半樣的事情;講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講的是觀察要“準確、透徹”,不是馬虎、膚淺。我們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里,只要養(yǎng)成處處留心的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善于取舍,其語文營養(yǎng)是取之不盡的。
3.勤于積累的習慣
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最怕的作業(yè)莫過于作文了。如果平時缺少積累,作文時一看題目便覺頭腦發(fā)脹,腹中空空然,不知如何下筆,即使搜腸刮肚也難以行文成篇。有人把大腦比作“加工廠”,為了使這個加工廠有“工”可加,就須不斷地采集“原料”或“半成品”進來。古語說:“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善用兵者必善養(yǎng)兵,善為文者必善積累。使用雖在一時,功夫全在平日,沒有平時的積累,想要學好語文是很難的。因此,養(yǎng)成勤于積累的習慣,是諸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中之重。
當然,積累材料,只憑腦子記是不行的,還要養(yǎng)成勤于記錄的習慣。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建立諸如“詞語集錦”、“佳句摘抄”、“材料手冊”、“寫作素材”等不同的知識儲備系統(tǒng)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學生來說,積累的內容大致可有下列幾個方面:(1)語文基礎知識,包括字、詞、句、修辭及文學、文化常識;(2)自己對社會生活與自然環(huán)境進行觀察、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3)課文、報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4)通過自身實踐,為自己所自如運用的學習方法、鑒賞技巧和寫作技巧。
積累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元末的陶宗儀對身邊的事一有所感就停止耕種,隨手把它記在樹上,回去貯在壇子里。如此日積月累,寫就名著《南村輟耕錄》,成為一代大學問家。著名作家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枝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俄國教育家加里寧也說過:“一切都應該好好地記錄下來,以便一旦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應用。凡是大作家,這一類筆記都寫過很多。”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重要經(jīng)驗。
4.勤于思考的習慣
有些同學認為,學習語文只不過是讀讀、背背、記記而已,學數(shù)理化才需要思考。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鬃釉凇墩撜Z》中對學習與思考的關系作過精辟的論述:“學而不思則罔”,強調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思考對學習語文同樣很重要。我們有些同學早讀時也很會朗讀課文,上課時也很認真,課外閱讀也很積極,可語文成績總是不理想,為什么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學習過程中缺少思考。他們對基礎知識不求甚解,只是機械地識記;朗讀課文如同“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課外閱讀只是浮光掠影,當作消遣;寫作文只是簡單地模仿,從來不會質疑思辯。其實語文的奧妙同樣無窮無盡,需要我們去探索,去思考。那么,該怎樣思考呢?
(1)比較法。比較其實是一種權衡、篩選的思維活動,是認識事物、掌握知識的一種好方法。學習語文離不開聽說讀寫,要在聽說讀寫中學會比較,從比較中鑒賞,在比較中領悟。對相同的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的立意比較;對相同的景色,可以從不同角度的描寫比較;對相同的人物,可以從不同的描寫側重點比較;對相同的題目,可以從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比較;對相同的題材,可以從不同的文體比較;對相同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觀點比較;對相同的內容,可以從不同寫法比較。
(2)聯(lián)想法。聯(lián)想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景、情,引起與此有關系的另一人、事、物、景、情的由“此”及“彼”的思維活動。學習語文需要聯(lián)想,尤其是寫作文,更離不開聯(lián)想。世上萬事萬物總有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但不經(jīng)思索就不易發(fā)現(xiàn)。我們平時寫作文感到思路閉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自己所寫的事物孤立起來,而看不到它與其他事物間的聯(lián)系。如果善于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了這種聯(lián)系,思路就自然開闊。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寫北京的“胡同文化”,由北京的胡同聯(lián)想到胡同的取名,聯(lián)想到北京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封閉文化,聯(lián)想到反映北京人“易于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大白菜文化”,聯(lián)想到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忍”。這些聯(lián)想,無疑拓寬了思路,張揚了主旨,豐富和加深了文章的內容。如果不聯(lián)想,普普通通的胡同,就不會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了。
(3)融會貫通法。融會貫通法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就一篇課文內的各個部分或一個知識的各個部分,將其串聯(lián)起來理解,把握學習的內容和精神實質;二是由一篇課文或一個知識點推及其他文章、其他知識點,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貫通舊知。例如,閱讀《人是什么》(高中語文第五冊),讀到愛因斯坦論及人的社會性,任何人都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個人應當回報社會,貢獻社會。再聯(lián)系《人生境界》(高中語文第五冊)一文所講的道理:“了解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顯而易見,愛因斯坦,不正是馮友蘭先生所說的道德境界中的人嗎?唯有這種道德境界的人,才能將人生的意義看作不斷地工作,把貢獻社會當作最快樂的事。通過這樣的思辯,達到融會貫通,認識就更進一步了,就能在更大范圍里融會貫通,從而比較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達到新的境界。
5.勤于課外閱讀的習慣
學習語文必須充分重視課外的延伸,即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一個人一旦擁有閱讀的習慣,就會促使他博覽群書;博覽群書使他能將前人的經(jīng)驗、知識融化和創(chuàng)新,變?yōu)樽约旱穆斆鞑胖?。中學生不讀課外書,只將課內的書抱住,閱讀面太窄,就會孤陋寡聞,語文素養(yǎng)肯定難以提高。那么,課外書籍林林總總,品種不一,內容各異,怎樣閱讀才有利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呢?
(1)多讀已有定評的文學名著。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品都可涉獵,特別注意多讀一些當代的好作品,如魯迅、茅盾、巴金、老舍的作品。先秦散文、漢賦、明清小說都可瀏覽。至于外國名著,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通過多讀,熟悉名篇佳作的精思妙筆,獲得豐富的詞匯和精湛的寫作技巧,這樣,自己寫起文章來,優(yōu)美的筆調、巧妙的構思慢慢地就會不召自來。
(2)多讀古典詩詞。多讀古典詩詞,不僅能幫助我們陶冶情操,修心養(yǎng)性,而且能提高我們對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同時,語言的形式美在詩歌里表現(xiàn)得最為集中、突出。經(jīng)常讀點詩歌,體會它的節(jié)奏和韻律,對于增強作文語言的生動性大有裨益;另外,若在作文里恰當?shù)匾?、化用,則必定會為文章增色。
(3)多讀一些自然科學的書。魯迅曾告誡青年作者說:“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作為中學生,不能只看文學書,也要看一些自然科學的書,尤其是一些科學小品文,以增加科學常識,開拓知識視野,更有效地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4)多讀報刊上的時文。報刊上的時文具有現(xiàn)實性和時代特征,新穎觀點、新鮮詞匯層出不窮。經(jīng)常閱讀報刊上的文章,既能提高我們的思想覺悟,又能學到不少語文知識。在閱讀課外讀物時,要勤于手抄筆錄,要手腦結合。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一定要做摘錄寫心得,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效果。
6.勤于練筆的習慣
不斷地練習寫作,是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對此必須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做到多寫、經(jīng)常寫。中國有句俗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寫文章也是一樣,不經(jīng)常練習,要想提高寫作水平,是很困難的;練習多了,就會熟能生巧,得心應手。
猜你感興趣: